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學生在英國大學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不服從權威,或者說是桀驁不馴。
他們來聽林子軒的演講,大多是懷着好奇,但作爲英國人,卻不一定認同林子軒的說法。
在英國國內的媒體上,大肆渲染英國在中國的僑民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中國的暴徒對英國人極爲敵視,英國人只是自衛。
這是英國主流媒體的報道。
在演講結束,這些學生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有些人是單純的想知道更多的真相,對此林子軒耐心的回答。
有些人則是對林子軒提出質疑。
爲什麼你只說中國人受到的傷害,英國公民在中國同樣處在危險之中,英國政府有責任保護本國僑民的安全。
“從五月三十日至今,在中國的大地上,已經有上百名中國平民被無辜槍殺,這正是英國和日本等國造成的血案,只要這種暴行不被制止,中國民衆的反抗就不會停止,英國僑民會永遠處在危險之中。”林子軒迴應道。
“是誰造成了這一切?是中國人麼?不,是英國政府。”他高聲道,“英國政府在遠東地區採取的高壓政策導致了這場慘劇的發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
“你們熱愛你們的國家,擔心你們的同胞,我同樣愛着我的祖國,愛着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林子軒低沉道。
他以一首詩歌結束了在劍橋大學的演講。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爲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首詩歌叫做《我愛這土地》,詩人艾輕於1938年11月17日創作。
詩作表達了對於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憎恨。
中國大地上正在經歷着一場大變革,人民在奮起,民族在覺醒,黎明終將會到來。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展現了詩人決心生於土地、歌於土地、葬於土地,與土地生死相依、至死不渝的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這首詩歌正好表現了林子軒此時此刻的心情。
他在劍橋大學的演講引起了英國媒體的注意。
在西方國家,有執政黨就有在野黨,還有較爲激進的社會組織。
他們利用這件事指責執政黨在遠東地區的政策出現問題,控制不住局勢才造成了英國僑民在中國的困境,政府應該承擔重大的責任。
他們倒不是真的支持或者同情中國,而是一種政治手段,利用這件事攻擊政敵。
林子軒的出現給了這些人藉口,他的演講被刊登在報紙上,包括那首詩歌。
英國的在野黨認爲這是一位遠東詩人的心聲,這位來自中國的文學家發出了一個民族的怒吼,我們國家的外交政策正面臨着失敗的危險。
林子軒不介意被英國政客利用,他要的就是擴大影響力,給英國政府施壓。
這是他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
因爲有了媒體的宣傳,他的這首詩歌被廣爲流傳,英國文壇纔想起林子軒最早被人所知正是因爲他詩人的身份。
托馬斯艾略特對林子軒的詩集《一代人》頗爲推崇。
他坦誠自己那首震驚歐洲詩壇的《荒原》的寫作靈感正是來自於林子軒的詩歌。
還有林子軒寫作的那首《再見,康橋》,成爲抒情詩歌的典範。
英國是個出詩人的國度,拜倫、濟慈和雪萊都是偉大的詩人,英國人對於詩歌的熱愛和對於戲劇的熱愛一樣的強烈。
這首帶有象徵主義色彩的詩歌一下子在倫敦的文學圈裡風靡起來。
愛國詩歌在任何國家都是長盛不衰的題材,但想要寫好並不容易。
這首《我愛這土地》飽含深沉的感情,特別是最後兩句昇華了主題,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林子軒在英國的所作所爲通過各種方式傳回了中國,有留學生髮回國內的電報,還有記者的報道,在國內媒體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事實上,在此之前,國內報紙上出現了一些攻擊林子軒的聲音。
五卅慘案發生後,林子軒一直較爲低調,等到萬象書局和電臺被查封,更是很難見到他的身影,也沒有寫出什麼文章。
當全國媒體都在譴責和抗議租界當局暴行的時候,作爲文壇領袖人物竟然毫無作爲。
這讓不少人頗爲失望,認爲林子軒是害怕了。
六月底,林子軒離開上海,前往美國,更是被針對他的人解讀爲出去避風頭了。
於是,報紙上陸續出現了一些指桑罵槐的文章,批判林子軒的行爲是對外國人的軟弱和妥協,是投降派,是文人的恥辱。
這種不利的言論到林子軒在美國演講中國夢的時候稍稍停頓了一下。
但隨即就有人抨擊林子軒只會空喊口號,沒有實際行動,走的是妥協路線。
這些攻擊林子軒身在美國,並不知情。
在上海的時候,他忙着趁書局被查封,沒人打攪的時機印刷《高堡奇人》,對外界不怎麼關注,隨後來到美國,更是沒辦法瞭解了。
那些攻擊他的人大多是以往論戰的敵人,其中攻擊最兇的正是郭沫偌。
這段時間郭沫偌在上海非常活躍,帶着一批人寫了不少文章,和各方論戰。
正當他熬夜又寫好一篇批判林子軒的文章時,卻看到了剛剛出版的報紙。
上面是林子軒在英國的演講,以及那首《我愛這土地》。
郭沫偌沒想到,當他還在國內寫着不知道有沒有影響力的文章時,林子軒已經跑到敵人的老巢去發動攻擊了。
不論這種攻擊有沒有作用,兩人所站的高度就不一樣。
國內媒體對於林子軒孤身一人在英國和英國政府據理力爭的行爲給予了一致的稱讚。
認爲林子軒不愧是世界級的文學家,利用自身在西方的影響力發出聲音,爲中國爭取公正的待遇,表現了中國人的尊嚴。
至於那些攻擊林子軒的人,這一巴掌狠狠的打在他們臉上。
林子軒對這些事情仍然不知情,正是這種不知情,才讓那些人更爲受傷,無論你們怎麼攻擊,人家根本就不在乎,還能在不經意間發出致命的反擊。
這正是無招勝有招。
此時的林子軒正在倫敦和英國的戲劇家蕭伯納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