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

攻佔安蜀城之後,收編俘虜,安排屯兵鎮守。

擇其精壯,打散編入各部。老弱押送後方,發爲勞役。

總要花費二、三日時間。

侯勝北領了哨探之責,率一隊人馬繼續深入上游峽谷。

《水經注》雲: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江水又東,逕西陵峽。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裡。

侯勝北自東向西,從黃牛灘、人灘、至狼尾灘,船行百里有餘,歷時一日一夜。

此處的水流並不如傳聞中的湍急,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注1)

只見兩岸高山重障,遮天蔽日,只露一線天光,非午中夜半,不見日月。

林木蕭森,離離蔚蔚,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水路蜿蜒紆曲,絕壁千丈許,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難以辭敘言表。

此即三峽之一的西陵峽。

上天鬼斧神工,可謂山水有靈。

侯勝北小心探查,這一段並無敵軍兵馬駐紮。

要是再往前過了秭歸,出香溪口,就是北周的信州地界,然後一路經過巫山、白帝城,通往巴蜀。

前方的江水變得激流奔騰,險灘密佈。逆流而上,一艘船隻如果不以十數名縴夫拉扯,難以前進一步。

也就到此爲止了。

侯勝北眺望了一下屈原的故鄉,下令掉頭返回。

禮崩樂壞,忠義不存。

看不慣這世道的,要麼悲憤欲絕,投水而死,要麼放浪形骸,服石縱慾。

既然身爲武人,不可效此等愚行,若要書寫史詩,靠的是刀槍爲筆,鮮血做墨。

……

關於下一步的行動,諸將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問題在於是否要趁勢攻擊江陵。

目前爲止的作戰十分順利,樊猛爲代表的絕大多數將領紛紛請戰,要求一舉攻下江陵,滅了後梁餘孽。

錢道戢唯章昭達馬首是瞻,不發表意見。

持穩重意見的僅有陸子隆、侯勝北二人,覺得江陵急切難下,宜當緩圖。

“兩年前吳明徹圍攻百日,仍然沒有攻克。”

馬上有人提出反駁,覺得吳明徹已經逼得僞帝蕭巋和江陵總管田弘退避紀南城,距離落城不過一步之遙。

吳明徹後來敗於江陵騎軍,此番只要小心謹慎應對,不至於重蹈覆轍。

侯勝北深知北周騎軍威力,遠在江陵守軍之上。

然而口說無憑,很難讓這些沒有和北周軍真正交過手的將領理解。

在他們印象中,本朝和北周的兩次交手,賀若敦狼狽北返敗退,元定全軍覆沒被擒,北周府兵也沒什麼了不起。

“那是你們沒有見過普六茹忠麾下的北周精騎,也沒見過忽倏來去的突厥胡騎。當然,還有北齊的禁軍鐵騎和百保鮮卑。”

侯勝北心道,但此話不宜出口,影響自軍士氣。

他只有換個角度,另闢蹊徑。

侯勝北指着地圖上的一處道:“如果一定要打,末將認爲此處更爲適合。”

夷陵。

荊州之爭,爭在夷陵。

三國後期名將陸抗有云:若使西陵槃結,則南山羣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竟言也。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

西陵即是夷陵的吳稱。

一句話便說明了江陵和夷陵的輕重關係。

夷陵以西的數百里水道狹窄,船艦難以用武。兩岸地勢崎嶇,道路狹長難行。

侯勝北已經實地探查,親眼目睹。

若是扼守狼尾灘,建立營寨,再以樓船大艦塞絕水路。

則從巴蜀方向來攻之敵,無論是走水路還是走陸路,都會受到坎坷的地理條件限制,兵力不能展開。

所謂銳師百萬,啓行不過千夫,舳艫千里,前驅不過百艦。

北周縱有大軍,也會被封死在巴東而不能出!

夷陵以東則截然不同,江面變得豁然開朗,兩岸成爲可供車馬通行的平川,直通開闊的江漢平原。

而且夷陵連結漳水、沮水,其間有路可通襄陽,可爲北進之路。

如果佔據夷陵,與安蜀城分居南北,重新以懸橋相連,不僅把守住了巴蜀出兵荊州的通道,而且佔據了江陵的西面門戶。

又有人提出異議,我軍能以樓船長戟破壞懸橋,敵軍也能這麼做,屆時北岸的夷陵城不就會遭遇和安蜀城一樣的命運?

侯勝北沒有解釋辯駁。

在他看來,已經明知道對方可能會使用的手段,還不加以防護,那也太過大意了。

他只想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完整,最後如何取捨,在於主將章昭達的一念之間。

關於攻略夷陵之法,因其乃兵家重地,除了州治,又有步騭父子所築二城,陸抗所築故壘等數座城壘,敵軍難以防守面面俱到。

“我軍佯攻江陵,實則趁其不備,襲取夷陵。只要能夠取下一個立足點,單憑江陵之軍無力奪還,之後就可以慢慢消耗蠶食。”

“撫平蠻夷爲我所用,鞏固城防以窺江陵,先立於不敗之地再圖勝算,此乃長久之計。”

侯勝北一口氣說完,向章昭達拱手:“還請主帥明鑑。”

諸將議論紛紛,大多覺得夷陵孤懸江北,難以守衛。不如江陵富庶,又爲後梁都城,攻下可立滅國之功。

有人甚至舉出了蜀帝劉備夷陵之敗的例子來反駁。

陸子隆的意見則是敵軍實力不可小覷,他久在荊州前線與後梁及北周對峙,深知除了江陵總管府,仍有襄州總管府作爲後盾。

以我軍當前實力,應對兩個總管府,勝負難料。

馬上又有人評論爲怯敵,大軍前來,因爲害怕失敗,就臨陣不戰了麼?

章昭達的獨眼目光閃動,聽完衆將意見,一錘定音:“傳我將令,全軍攻向江陵!”

侯勝北無奈,也只得應聲道:“遵命!”

-----------------

“少卿,你也覺得我說的不對嗎?”

侯勝北望向江陵城,城牆上處處斑駁,仍然遺留着此前一戰攻城的痕跡。

彷佛是三年前的復刻,五萬多大軍,二千船艦再次包圍了城池。

程文季有些訝異這個朋友的遲鈍:“當之,你說的從軍事角度或許有理,但是完全沒有考慮諸將的心理,太過不合時宜了啊。我隨便就能給你說出三條反對的理由。”

“啊?”

“其一、攻克安蜀城之後,全軍士氣高漲,諸將都覺得江陵可一鼓而下。夫戰勇氣也,軍心可用,難道此時反而長敵軍士氣,自滅威風不成?”

“……”

“其二、攻拔江陵本是預設的目標,戰事順利並無變故,你又沒有充分的理由,章帥何必要違逆衆將之意,力排衆議去改變原定計劃呢?”

“……”

“其三、急功近利乃是人之天性。你提的戰法雖然穩妥,但是攻克夷陵哪有攻克江陵,掃滅後梁來得功高?自然就與衆人的意見相反。”

“……”

程文季總結道:“如今之勢,上至主帥,下至一兵,江陵一戰都不得不打。”

侯勝北苦笑一聲:“看來我還真是提了個不合時宜的建議啊。”

“等到伱成爲一軍主帥,再推行自己的想法吧。”

程文季安慰他道:“既然軍議已定,我等既爲武人,奮勇向前便是。”

侯勝北拋開意見不被採納的鬱悶,感慨道:“少卿,我們上次一同出征,還是九年前的天嘉二年,討伐留異那時候。轉眼大家從二十出頭,都快要年近三旬了。”

程文季露出一絲微笑:“你怎麼不從紹泰元年,十五年前說起呢。”

“嗐。”

侯勝北有些不好意思:“那時候兩軍都不戰了,就我們兩個還你來我往打得起勁,現在想想就像兩隻鬥雞,周圍一圈人都在看戲。”

“哪有這麼說自己的。”

程文季被他逗樂了,話題回到部署:“這次我軍的佈陣北重南輕,錢道戢率你我還有雷道勤攻北門,魯廣達攻南門,樊猛攻東門、陸子隆攻西門,陳慧紀爲水軍都督。重點還是放在了北面。”

“南門外是大江,已爲我水軍佔據,兵力略薄一些也無妨。北面有紀南城和郢城這兩座子城,又要防備北周來援,佈陣是要厚重一些。”

兩人正說着話,斥候來報,城內守軍出城挑戰,約有五千餘人。

旗色如墨,繡一“李”字,當是北周軍馬。

程文季眉毛一挑:“這敵將倒是頗有勇氣,敢於出城迎戰。”

“北周明明是木德,卻不用青色,喜用黑色。”(注2)

侯勝北嘀咕道:“果然是因襲北魏胡制,甚多迂怪。”(注3)

兩人稍作商議,程文季爲前陣,侯勝北爲後陣,各自率領兵馬對敵。

侯勝北的佈陣朝向北面,重點防禦可能出現在背後的北周援兵。

……

兩軍對陣,侯勝北在後陣登上望車觀察。

敵軍的裝備和素質較以前見過的府兵稍差,全都是步兵,列成一字陣形,緩步向前。

程文季也不多話,下令擂鼓進兵,身先士卒,率軍衝殺在一處。

如果從天空鳥瞰,兩條黑線向着彼此移動,接觸時猛然停頓,彷佛兩頭猛牛衝突相撞,力量相當,互不能前。

相持片刻,兩根原本整齊劃一的線條,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凹陷,有的地方僵持,逐漸扭動混雜在一起,形成無數糾結的小塊。

程文季親率一隊突前廝殺,可以看到那部分的敵軍不支,正在向後退卻,戰線出現了一些小的缺口。

侯勝北正要考慮是否加入戰局,一舉擴大優勢擊潰敵軍,卻見遠處從南面方向揚起了煙塵,朝着此處疾速而來。

至少有上千騎!

自家軍中沒有配備那麼多的騎兵,來者多半是北周騎軍。

無暇思考爲什麼敵軍會從南面的方向來到,侯勝北立刻反應,下令自家部隊轉向迎敵,護住程文季的側翼。

騎兵突陣如猛獸捕食,會優先選擇側背的薄弱之處下手。

只是他還是慢了。

步軍行動怎能比得上騎兵迅速,侯勝北的部隊剛完成了轉向,還沒有展開佈陣,那支千人騎軍已經狠狠地衝擊了程文季軍的側面。

悍勇的甲士舉盾,準備抵擋衝擊,卻被一股想象不到的巨力輕易掀倒。

騎兵入陣,踐踏蹂躪。

膽小的士卒想要閃躲,一團龐大的黑影迎面而來,不及避讓就被撞翻。

馬蹄踩過,口吐鮮血。

有將士揮動兵器,試圖撥開刺來的長槊。兵刃相交,卻發現如同蜉蝣撼樹,根本格擋不開,眼睜睜看着敵軍的尖鋒刺入自己血肉之軀。

騎士舉矛,貫穿身體。

原本佔優的局勢瞬間逆轉,如同一個人的柔軟腹部遭受一擊,只得踉蹌後退。

幸好程文季平日治軍嚴謹,又有侯勝北的牽制,混亂沒有擴散爲潰敗。

正面的江陵城又殺出一軍,旗號爲“江陵總管陸”。

這邊錢道戢和雷道勤的部隊也趕到支援,上萬軍馬廝殺在一處。

程文季雖勇,卻不是蠻幹之徒,見兩面都有敵軍殺到,形勢於我不利,起了退卻之心。

他派人聯繫侯勝北,交替掩護撤退。(注4)

侯勝北沒有完全截住敵方騎軍,不過多少遲滯了衝陣之勢。

他熟悉騎軍戰法,騎兵已經陷入步陣,要麼穿透突破,要麼掉頭再衝。

立刻親率一部從敵軍的尾部包抄過去,試圖壓縮敵軍的移動空間,從後方加以攻擊。

那軍的騎將一馬當先親自陷陣,長槊揮動間,手殺數人。

他見被突擊的南軍穩住陣腳並未潰散,另外一部反應靈活圍了上來,當即也不戀戰,撥轉馬頭,與自家步軍會合。

兩軍戰線逐步脫離,士卒警惕地看着方纔還在廝殺的對手,一步步地後退,直到安全的距離才轉身,各自收兵。

……

是戰,侯勝北所部損失上百,程文季的部屬在千騎一擊之下,死傷近千之多。

幾乎每一個騎士,都帶走了一條人命。

然而受損最大的不是他們。

戰後得知,魯廣達所部突入城廓,焚燒民家,那李姓騎將先是率軍從南門突出,盯上了他的部隊。

魯廣達猝不及防之下,軍陣被衝破,士卒倉皇逃竄,慌不擇路,江中投水而死者甚多。(注5)

死傷二千餘人。

擊敗魯廣達之後,這支騎軍再繞行北門,襲擊程文季的側翼,與步兵相合,意圖首尾邀擊我軍。

經此一戰,程文季對北周騎兵突擊的機動和威力印象深刻。

這是血的代價。

和他此前交手過的敵軍,戰法完全不同,區區千餘騎,就能夠打出這樣的戰果。

如果在一馬平川之地,萬騎衝陣,只怕十萬大軍在倉促之間也難以抵擋。

“當之,你可能是對的,在江陵與北周軍硬撼,未必是明智之舉。”

程文季不由地說道。

正在安撫傷者,激勵士氣之際,主帥章昭達的一道軍令傳來。

夜襲江陵!

-----------------

《地名對照》

夷陵:今宜昌市夷陵區

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章 冼姨第4章 寶錄初成第91章 潘氏盼也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22章 南朝亂第47章 故人去第3章 逝去傳說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9章 立新帝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滅第19章 赤子心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88章 長安軼事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1章 少年勝北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104章 沈婺華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2章 十問十答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24章 始從軍第53章 迎世子第89章 塞上風光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69章 那羅延第15章 死氣沉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17章 蜀地失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45章 阿父歸第47章 故人去第9章 封賞第47章 故人去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歸第92章 舊友來第17章 蜀地失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39章 遣返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70章 拓人脈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11章 最下攻城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54章 江心夜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38章 預兆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鄴城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40章 少年不再第69章 那羅延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69章 那羅延第37章 共飲第70章 拓人脈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9章 封賞第21章 返紅塵第88章 長安軼事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9章 封賞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歸第88章 長安軼事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49章 立新帝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4章 楊白華第57章 討南蠻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04章 沈婺華第94章 楊白華
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章 冼姨第4章 寶錄初成第91章 潘氏盼也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22章 南朝亂第47章 故人去第3章 逝去傳說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9章 立新帝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滅第19章 赤子心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88章 長安軼事第110章 再攻江陵之重起兵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1章 少年勝北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104章 沈婺華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2章 十問十答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24章 始從軍第53章 迎世子第89章 塞上風光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69章 那羅延第15章 死氣沉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17章 蜀地失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45章 阿父歸第47章 故人去第9章 封賞第47章 故人去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歸第92章 舊友來第17章 蜀地失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39章 遣返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70章 拓人脈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11章 最下攻城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54章 江心夜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38章 預兆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軍勢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鄴城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40章 少年不再第69章 那羅延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69章 那羅延第37章 共飲第70章 拓人脈第131章 其次伐交之實則無事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9章 封賞第21章 返紅塵第88章 長安軼事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9章 封賞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歸第88章 長安軼事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49章 立新帝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4章 楊白華第57章 討南蠻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04章 沈婺華第94章 楊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