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戰爭落幕

“英國永不投降!”

這是英王喬治五世的吶喊,這個聲音讓困頓中的英國軍民得到極其寶貴的鼓舞。此外,這位國王還宣佈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離開本土,他本人將率軍在蘇格蘭北部的奧古斯都堡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如此豪情壯志是令人敬佩的,可是喬治五世和他的人民面對的是太過強大的敵人。德軍的進展雖不像人們所預言的那樣“比切黃油還簡單”,但英國軍民數以萬計的性命所換取的不過是稍稍減緩德國人的進軍速度。在德國人取得最後的勝利之前,連同王太子愛德華(就是歷史上爲愛情放棄王位的溫莎公爵,這個時候他還不認識那個令他放棄王位的美國女人)在內的多數皇室成員以及內閣大臣、政府要員都轉移到了加拿大,流亡政府正在秘密籌建之中。

1915年4月24日,在戰線中部投入反擊的英軍部隊徹底被德軍包圍,殲滅戰在兩天之後打響,在持續18個小時的激戰中,近30英聯軍官兵死,傷超8萬、被俘超過20萬人,至此英軍全線轉入死守。

1915年4月26日,德國第5集團軍、第8集團軍先後從兩翼突破英軍防線,數十萬裝甲部隊和步兵實施了大膽的迂迴穿插,並於4月28日成功實現兩翼合圍,此時包括英國陸軍中將艾倫比在內的三十二萬英軍後衛部隊被包圍,殘餘主力則在漢密爾頓將軍的率領下向北撤退。

5月3日,根據總指揮部的命令,德軍集中全力對被圍英軍發動總攻。在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2公里的區域內,德軍炮火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加上德國空軍的全力出擊,戰鬥在第二天凌晨便以德軍完勝而宣告結束。內外交困的英聯軍死傷逾十五萬,其餘則成了德國陸軍的俘虜,被圍部隊中僅有極少數突圍而出。

1915年5月7日。又一個讓英國人爲之哭泣的日子。

晴朗地天空下,那些行進在英格蘭北部平原上的人心頭卻蒙上了一層灰色。這些在中部戰役中潰敗的英聯軍士兵散亂不堪而且無心戀戰,他們中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部隊――許多連隊或者被殲滅,或者被打散了。這些士兵有的拿着沒有彈藥的槍支,有的連完整的武器都沒有,要命地是他們的統帥漢密爾頓將軍根本沒有時間來重新整合部隊和鼓舞士氣。士兵們被告知跟着大部隊走,然而這條路究竟通往哪裡,沒有人告訴他們。

在這晴朗的天氣裡。德國人的飛機、飛艇,凡是塗着鐵十字徽標的任何飛行器對於英國人來說都是惡魔,它們無所顧忌的在天空飛舞,它們肆意忌憚的向地面投彈、掃射,它們讓成百上千的英國人曝屍荒野,它們讓潰退者的步履更爲沉重。

退過謝菲爾德之後,漢密爾頓和他的士兵好歹暫時離開了德國陸基戰鬥機和攻擊機地作戰範圍。不過,儘管德軍地空襲次數大大減少了,但他們仍能夠使用遠程轟炸機、飛艇和海軍艦載機對英軍進行轟炸和監視,只要天氣允許。德軍指揮部就能夠牢牢掌握着對方的動向。

德軍主力中的大部分都參與到圍殲英軍後衛部隊地戰役中。這並不意味着漢密爾頓將軍可以帶着他的人無憂無慮的撤退,現在他的聯軍主力仍舊處於非常危險的狀態中。後有追兵――從德軍兩翼抽調的裝甲部隊和中路組織的騎兵部隊如同餓狼般尾隨而來,英軍此時調派後衛部隊進行阻擊更像是割肉喂狼。然而這羣狼的胃是永遠無法填飽的;前有阻截――當初沒有調集重兵奪回格里姆斯比此時看來的確是後患無窮地決定,在那裡登陸的德軍近兩個星期以來不斷得到增援,馬肯森上將麾下從波蘭集羣和東普魯士集羣調來的部隊已經達到6萬人之多,這些士兵雖然沒有參加法蘭西之戰,卻也多是經歷過波蘭戰役的老兵,而且許多人都是馬肯森將軍的老部下,相互之間的配合與信任是令人放心的,加上海軍兩大主力艦隊之一的海德里希艦隊,阻攔漢密爾頓回到蘇格蘭的力量足夠強大。

在正面戰線地德軍兩翼合圍之後,馬肯森將軍的部隊突然從格里姆斯比出擊。並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路向西推進了40餘公里,在與英軍主力接觸之前,其先頭部隊已經逼近特雷特河畔,這樣一來幾乎切斷了英聯軍通過平原地帶撤往蘇格蘭的道路。當漢密爾頓將軍率部撤退到這裡的時候,他們所面對的是一條已經構築完成的野戰防線。除了地雷、鐵絲網、塹壕、機槍、大炮和裝甲部隊之外,英軍需要面對的還有衆志成城、士氣高漲的德軍官兵,以及來自海上的炮火和空中支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密爾頓將軍是幸運的,畢竟沒有多少人能先後跟德國陸軍中最出色的幾位指揮官正面交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卻是非常不幸的。此時在他面前,勇敢、睿智而且充滿信心的馬肯森上將正和他的部隊一道嚴陣以待,儘管他們的兵力處於絕對的下風――連同先期登陸的部隊總共6萬人,其中約有1萬人留在格里姆斯比附近嚴密保護登陸場,留給馬肯森將軍支配的僅有5萬人,而漢密爾頓將軍手裡尚有42萬英聯軍官兵,其中約有30萬是英國本土士兵。

從5月7日上午10點開始,憑着對生存下去的渴望,漢密爾頓的士兵在沒有重炮支援的情況下向德軍防線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進攻,然而面對德軍強大的地面火力以及不斷從海上飛來的德國艦載機,戰鬥打到黃昏時分英國人也沒能前進一步!

夜幕降臨之後,英聯軍發動了他們在本土的最後一次正面進攻,這次他們投入最後的精銳部隊和僅有的一百餘門火炮,士兵們甚至是抱着必死之心走上戰場的。此時德軍無法得到來自空中的掩護,但他們投入了白天並沒有參加戰鬥的一百餘輛坦克和裝甲車,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了黎明,在一些陣地上雙方甚至進行了白刃戰,這個時候意志和決心起了決定性作用,德軍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讓英國人再度在防線前飲恨。整個戰役中沒有一名英軍是不能夠從正面穿越德軍防線。

隨着追兵地逼近,漢密爾頓將軍被迫率領殘餘的英軍丟棄所有重裝備然後繞道山區向北撤退。五天之後,在德軍陸軍、空軍以及飢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退過哈德良長城的不過10來萬近乎崩潰的殘兵敗將。羞愧難當之下,漢密爾頓將軍向國王辭去聯軍總司令一職。次月,這位曾被國人寄以重望的陸軍上將在病榻上離開人世。

“這是一場極其血腥的戰鬥,它造成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讓英國賴以抵抗德國入侵地最後一絲力量在這片平原流失掉了!此後,儘管英國軍民在喬治五世的領導下奮勇抵抗。但無奈雙方實力太過懸殊,曾經盛極一時的大英帝國終於倒在德意志的鐵蹄之下!”

這是後世史學家們的話,而在那血腥的一天裡,有超過5萬英聯軍官兵將怨恨和自己的生命一道留在德軍陣地前,而另外10餘萬人則選擇了屈辱的在德軍戰俘營裡繼續存活。

1915年5月20日,英格蘭全境被德軍佔領,儘管英格蘭人在英王的號召下組織游擊隊繼續抵抗,但這已無法撼動德國人繼續向蘇格蘭進軍的腳步。6月的第一天,德軍發動了第二次全面進攻,數十萬德軍士兵在重炮、飛機和坦克地掩護下越過哈德良長城。德國海軍在馬裡灣作出佯動。光榮的g-1空降師則在英軍防線後方實施了登陸英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傘將,在如此華麗地進攻演出之下,英國人潰退的背影顯得如此無奈和悲哀。

6月10日。經過數月來的積極準備,魯普雷希特碼利亞柳特波德斐迪南,原德國巴伐利亞王儲,摩德納公主、詹姆斯派英國王位繼承人瑪利亞特蕾西婭的長子,在倫敦宣佈登基成爲新英國國王,稱羅伯特一世,其子阿爾布雷希特爲王位繼承人。當天,數千名支持者在倫敦和英格蘭各地集會,讚揚新國王“將給英國帶來和平與復興”,然而在往後的許多年裡。大部分英國人對這個政府都持不承認和牴觸態度,但反抗者無一例外均遭無情的鎮壓。

當天,俄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埃及等口國政府宣佈承認魯普雷西特及其新英國政府合法的國家,同時宣佈與喬治五世政府斷絕一切外交關係,並派出代表參加新英王的登基典禮。

隨後一個月內,宣佈承認魯普雷西特政權合法的還有意大利、法國、希臘、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秘魯、墨西哥、阿根廷等亞洲和美洲國家。到了1915年底,除了英聯邦成員國、各海外殖民地以及其他少數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已經自願或者有條件的承認了由德國扶植地新英國政權。

新英國政權成立了,舊英國政權並沒有就此放棄抵抗。7月初。德軍逼近英國人“最後的堡壘”――奧古斯都堡,英王喬治五世宣佈退位,讓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愛德華?亞伯特?基斯頓?安德魯?派翠克?大衛,即愛德華八世。然而,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繼位的愛德華八世卻遭到了廣泛質疑,這其中包括許多守舊的英國人民,他們拒絕承認一位沒有在英國本土加冕的國王,因而在喬治五世退位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許多英國人仍將這位被德國人軟禁在懷特島的前國王奉爲君主。至於流亡加拿大渥太華的英國政府,能夠掌控的也只是一些忠於舊主地聯邦國家和殖民地,對於趁機脫離聯邦宣佈獨立的殖民地和地區只剩下口討筆伐的份了。

7月3日,在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最後一面聖喬治旗從旗杆上緩緩降下,駐愛爾蘭的最後一批英國政府軍宣佈向愛爾蘭獨立軍投降。至此,由德國政府秘密提供資金裝備和軍事教官、持續了近半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以勝利告終。三天後,愛爾蘭共和國在都柏林宣佈成立,政府由愛爾蘭新芬黨、愛爾蘭共和兄弟黨共同執政,愛爾蘭共和兄弟黨領袖帕特里克皮爾斯出任總統。

7月7日,德國、俄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共和國等17國宣佈承認愛爾蘭共和國並與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到了7月12日,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宣佈承認愛爾蘭新政權,而英國新政府和流亡政府也於7月14日和16日分別承認愛爾蘭的獨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一稱號從此不復存在。

1915年7月10日,奧古斯都堡陷落,喬治五世成爲德意志帝國的階下囚;7月27日,英國本土最後一批正規軍士兵停止抵抗,整個英國陷落了!

至此,持續了一年的戰爭在歐洲平息了!除去那些爲失敗而哭泣的人,幾乎整個歐洲都在歡慶和平,德國首先宣佈全國放假三天,而奧匈帝國、俄國、土耳其等國也紛紛以各自的方式慶祝勝利,就連法國、意大利的輿論也以一種積極的論調評價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不過,歐洲的和平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在衆院發表講話時沮喪的說道:“一個正義的國度倒下了,天平失去了維衡的砝碼!看!歐洲統一的時代爲時不遠,戰爭與我們的距離也在拉近!”

在這段講話中,威爾遜還宣稱美國應該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包括提高常備軍數量、爲海軍和陸軍制定更新更強的軍備計劃、放棄孤立主義政策轉而全力協助英國流亡政府。這一講話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多數人則認爲歐洲的和平將使得世界局勢趨於穩定,經濟和發展將成爲未來數十年內的世界主題。

8月25日,歐洲各國元首和政要匯聚柏林,他們將參加舉世矚目的歐洲和平大會,非歐洲國家也紛紛派出特使,以見證這一歷史性會議的盛況。

第18章 英倫諜影第1章 經濟危機與戰爭第69章 意外的焦點第16章 死神的風笛第45章 回敬第44章 沉沒的航母第14章 我是間諜我怕誰第82章 生死局第36章 戰爭落幕第29章 鋼鐵優勢第44章 新總統的天空艦隊第50章 我的世界我作主第98章 支點第117章 受傷第129章 利矛與堅盾(上)第24章 掌心第45章 肇事者第102章 抵抗第39章 兵匪遊戲第28章 我有沙鍋大的拳頭第23章 海軍會議第65章 光復日第7章 老虎駕臨第38章 全金屬時代第32章 新秀第25章 高智商人物第22章 橋(5)第20章 重返華盛頓第3章 血戰皇宮第45章 開幕式第8章 影子皇帝第12章 維也納和會第29章 鬥毆事件第25章 高智商人物第30章 金剛第16章 死神的風笛第38章 海盜第25章 愉快的前哨戰第44章 末路第46章 先行者第46章 一日政變第40章 最後通牒第10章 毛瑟陰影第20章 死神曲第146章 濃縮就是精華(上)第13章 算盤與盤算第66章 遭遇超級戰機第18章 獵犬之鼻第62章 鷹旗飄揚夏威夷第117章 受傷第9章 展示會的特殊客人第120章 化學武器的威力第35章 決戰波蘭第31章 世紀大發現第21章 追擊邱吉爾(下)第21章 憨人第18章 黑海霸主第57章 強擊珍珠港第18章 橋(1)第112章 “國寶”駕臨(下)第13章 不列顛自由軍第31章 誰在懲罰誰第39章 政治的結論第11章 敗家子第27章 戰爭還是和平第10章 看不見的陰影第66章 相會第14章 俄國人的虛僞勝利第2章 法國大槍第4章 願買願賣第82章 見風駛舵的參戰國第8章 來回奔波第19章 喧鬧的夜第57章 強擊珍珠港第20章 致命大貝爾塔第47章 異動第3章 帝國朝陽第10章 築路行動第38章 聯合艦隊第47章 清道夫第4章 步騎夾擊第16章 死神的風笛第13章 空之主宰者(6)第16章 裝甲軍團第83章 愚人愚見第46章 在天空中賽跑(中)第41章 聖珀爾滕的鋼鐵騎士第27章 馬特拉齊式防守第33章 血債血償第19章 喧鬧的夜第24章 一口一個第47章 清道夫第40章 日本海大演習第31章 蘇格蘭傭兵公司第75章 失落的大洋第28章 暫結的爭端第22章 咖啡與果品之爭第34章 特使第100章 判斷第39章 裝甲先鋒
第18章 英倫諜影第1章 經濟危機與戰爭第69章 意外的焦點第16章 死神的風笛第45章 回敬第44章 沉沒的航母第14章 我是間諜我怕誰第82章 生死局第36章 戰爭落幕第29章 鋼鐵優勢第44章 新總統的天空艦隊第50章 我的世界我作主第98章 支點第117章 受傷第129章 利矛與堅盾(上)第24章 掌心第45章 肇事者第102章 抵抗第39章 兵匪遊戲第28章 我有沙鍋大的拳頭第23章 海軍會議第65章 光復日第7章 老虎駕臨第38章 全金屬時代第32章 新秀第25章 高智商人物第22章 橋(5)第20章 重返華盛頓第3章 血戰皇宮第45章 開幕式第8章 影子皇帝第12章 維也納和會第29章 鬥毆事件第25章 高智商人物第30章 金剛第16章 死神的風笛第38章 海盜第25章 愉快的前哨戰第44章 末路第46章 先行者第46章 一日政變第40章 最後通牒第10章 毛瑟陰影第20章 死神曲第146章 濃縮就是精華(上)第13章 算盤與盤算第66章 遭遇超級戰機第18章 獵犬之鼻第62章 鷹旗飄揚夏威夷第117章 受傷第9章 展示會的特殊客人第120章 化學武器的威力第35章 決戰波蘭第31章 世紀大發現第21章 追擊邱吉爾(下)第21章 憨人第18章 黑海霸主第57章 強擊珍珠港第18章 橋(1)第112章 “國寶”駕臨(下)第13章 不列顛自由軍第31章 誰在懲罰誰第39章 政治的結論第11章 敗家子第27章 戰爭還是和平第10章 看不見的陰影第66章 相會第14章 俄國人的虛僞勝利第2章 法國大槍第4章 願買願賣第82章 見風駛舵的參戰國第8章 來回奔波第19章 喧鬧的夜第57章 強擊珍珠港第20章 致命大貝爾塔第47章 異動第3章 帝國朝陽第10章 築路行動第38章 聯合艦隊第47章 清道夫第4章 步騎夾擊第16章 死神的風笛第13章 空之主宰者(6)第16章 裝甲軍團第83章 愚人愚見第46章 在天空中賽跑(中)第41章 聖珀爾滕的鋼鐵騎士第27章 馬特拉齊式防守第33章 血債血償第19章 喧鬧的夜第24章 一口一個第47章 清道夫第40章 日本海大演習第31章 蘇格蘭傭兵公司第75章 失落的大洋第28章 暫結的爭端第22章 咖啡與果品之爭第34章 特使第100章 判斷第39章 裝甲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