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國民政府成立

全面戰爭之鐵血軍閥

楊度的這個表情讓張安樂十分疑惑,你這不像是出事了的表情吧。給人的感覺反倒是有喜事了啊。

“先生,這出了什麼事,你這麼歡喜,難道日本又地震了?”張安樂開玩笑似的說道。

張安樂這句話說得楊度差點一個踉蹌,心說這張司令對日本還真是恨之入骨啊。

“當然不是了,不過這件事情也絕對算的上是一個地震。你看一下就知道了。”楊度將手中的紙遞給張安樂。

張安樂接到這張紙的確吃了一驚,這張紙上的信息很簡單。就在剛纔,汪精衛等人在廣州宣佈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採取委員制,以汪精衛爲主席;並設置軍事委員會,以常凱申、汪精衛、譚延闓爲常務委員,汪精衛兼任主席,宣佈取消廣東各地方部隊名稱,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

“看來中國又要亂了。”張安樂把紙放在桌子上,然後倚在椅子上淡淡的說道。

“中國一直在亂啊。”楊度有點不明白張安樂的意思,從清末到現在一直是亂世。

“呵呵,先生想想,大區制剛剛確立才半年,汪精衛等人若沒有別的勢力的支持,怎麼敢公然建立國民政府與北京抗衡。如果我沒猜錯,這都是衝着大總統來的,這是倒奉行動。”張安樂笑了笑對楊度說道。

楊度想了一下,的確如此,當若沒有別的勢力的支持,僅憑兩廣之力汪精衛怎麼敢建立國民政府,沒想到自己還沒有張司令看的明白。他還高興的認爲這是消滅這股勢力最好的時機,照這麼說的話,反奉勢力絕對不可小覷啊。

想到這裡他帶着一絲敬佩看着張安樂“還是司令看的明白,看來的確如此,只是不知道哪些人會和他們攪在一起。”

張安樂心裡苦笑一聲這哪裡是我看的清楚,只是我來自未來。可是現在國內已經改變了不少,以後會怎麼樣更加是個未知數。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除了奉系都是反奉勢力。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甚至閻錫山也有份。”張安樂說出了幾個楊度意料之中的名字,有一個名字他比較意外那就是閻錫山。

閻錫山是典型的牆頭草,辛亥革命之後他發現形勢對袁世凱非常有利,他一方面向孫中山求援,一邊派人向袁世凱投誠,在建都等問題上堅決擁護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之後的袁世凱,看到閻錫山不同於其他同盟會員對自己可以說是忠心耿耿,遂任命閻錫山爲山西都督。

1913年知道袁世凱痛恨革命的的閻錫山宣佈脫離國民黨,甚至飭令山西“各縣知事將國民黨分設機關一律解散”,並聽任袁袁世凱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長)肆意打擊、迫害以至殺害同盟會員。1914年6月改各省都督爲將軍之時,袁世凱又任命閻錫山爲同武將軍,令其督理山西軍務。

袁世凱稱帝的時候閻錫山第一個捐款2萬大洋,接着又連電勸進,把辛亥革命貶低爲“新舊弟嬗時代之權宜手續”,認爲“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厲行軍國主義不足以圖強,欲厲行軍國主義非先走君主立憲”不可,要求“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並懇求袁世凱“以大有爲之才,乘大有爲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而登基稱帝。

袁世凱接到閻錫山電報喜不自勝,批覆“頗有見地”。後來袁世凱稱帝成功,閻錫山被封爲一等侯。

後來袁世凱撤銷帝制身死之後,閻錫山又言自己乃是奉孫中山的命令保存革命的力量。

護法運動的時候閻錫山更是竭盡全力,唯段祺瑞馬首是瞻,更稱其爲老師。派晉軍第一混成旅長商震率部赴湘參戰,結果全軍覆沒。

不過這幾年閻錫山接受了以前的教訓,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爲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一時之間山西社會穩定人口涌入,社會也變的繁榮。

“司令人認爲閻錫山會參加這次倒奉行動。”鑑於這種情況,楊度不認爲閻錫山會參與到反奉的勢力中。

楊度不知道的是閻錫山表面上韜光養晦,暗中卻在擴軍備戰。他修建了可以大量製造步槍、機槍、大炮和彈藥的太原兵工廠兵工廠。

“閻錫山這個人典型的有奶就是娘,大總統能給閻錫山的只有一個華北區副主席,實際上還是山西省督軍。可是如果反奉就不一樣了,向西他可以佔領陝西,向北可以佔領綏遠和察哈爾。如果事情進展順利,就算滅掉我西北軍拿下西北也不是不能想象。如果我是閻錫山,我也會選擇加入反奉運動。”張安樂笑着說道。

“更何況現在的閻錫山可不是十幾年前只有4個旅2萬人的部隊,現在可是17個師15萬部隊。我西北軍現在才12個師,15萬人,可是我們手上有7個省的地盤。他怎麼會甘心,就算看不上新疆蒙古,陝甘寧地區估計他還是想要的吧。”張安樂繼續給楊度分析道。

“即便如此的話,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吧,現在是拿下安徽、四川的絕佳機會。如果進展順利再拿下湖北,有這三個省的話。我們工農商,就可以均衡發展了,而且也解決了人口不足的問題。”這就是楊度高興地原因。

“只是現在西北還沒有穩定,貿然的擴充地盤並不好吧。”張安樂把自己的擔心說了出來。

“現在動手總比等這些勢力做大之後再收拾強,特別是四川這個地方,早拿下爲好。”楊度鄭重的說道。

“明天召集大家開個會商量一看,看看他們是什麼意見。”張安樂想了一下說道。

“這是咱們擴充實力的又一個良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希望司令不要錯過啊。”楊度最後又說了一句,然後轉身告辭了。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張安樂重複了一邊楊度的話,站了起來轉過身子看着掛在牆上的民國地圖。

第41章 雛鷹初啼第19章 一網打盡第11章 武力威脅第28章 又見任務第2章 張宗昌想下野第18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71章 國民軍投降第36章 郭鬆齡反奉第76張 捉賊給賊第16章 到達蒙古第2章 張宗昌想下野第16章 川人治川第23章 朝陽寺事件第四十八 掌對四川下手第17章 戰鬥部署第28章 猛虎連第35章 金蠶脫殼第34章 抵達天津第26章 四面楚歌第25章 收回租界第74章 爲張學良立威第33章 海州解圍第52章 要黑龍江成爲內河第16章 到達蒙古第49章 西南有變(下)第10章 秋操軍演第7章 驅虎吞狼第29章 攻佔西直門車站第49章 西北發展規劃第2章 思維覺醒第37章 孫中山北上(二)第16章 川人治川第27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9章 一切順利第10章 秋操軍演第20章 招賢納士第32章 決定動手第37章 改旗易幟第22章 打的就是奉軍第50章 智取海參崴第7章 敲打顧維鈞第10章 整編魯軍第59章 武功再高 也怕陰招第1章 萬能的系統第26章 都在糊弄第49章 西南有變(下)第50章 智取海參崴第55章 飛機下線第13章 視察海軍基地第57章 進展順利第13章 視察海軍基地第14章 初入上海灘第34章 抵達天津第16章 到達蒙古第9章 工人罷工第75章 還有後手第16章 到達蒙古第57章 李景林下野第72章 誓師北伐第41章 雛鷹初啼第66章 一語成真第3章 張學良說媒第11章 你是親我爸爸第15章 蒙古督軍第35章 部署防務第66章 一語成真第54章 一個月的時間第30章 玉麟山之戰(上)第54章 活捉傅作義第20章 招賢納士第8章 愣子不傻第13章 視察海軍基地第四十八 掌對四川下手第49章 西南有變(下)第13章 入主鈴木(上)第33章 海州解圍第26章 都在糊弄第6章 大帥駕到第33章 實力大增第12章 一觸即發第32章 決定動手第23章 風雨欲來第47章 大區制第33章 視察裝甲師第6章 各界代表第69章 算平手吧第12章 一觸即發第5章 路有凍死骨第37章 再戰福建第22章 國民政府成立第11章 武力威脅第30章 蘇聯斷交第28章 又見任務第60章 各方反應第22章 武昌之戰(一)第62章 不賣給日本人第33章 實力大增第12章 徐志摩誇我是大才第41章 李景林倒戈第13章 入主鈴木(上)
第41章 雛鷹初啼第19章 一網打盡第11章 武力威脅第28章 又見任務第2章 張宗昌想下野第18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71章 國民軍投降第36章 郭鬆齡反奉第76張 捉賊給賊第16章 到達蒙古第2章 張宗昌想下野第16章 川人治川第23章 朝陽寺事件第四十八 掌對四川下手第17章 戰鬥部署第28章 猛虎連第35章 金蠶脫殼第34章 抵達天津第26章 四面楚歌第25章 收回租界第74章 爲張學良立威第33章 海州解圍第52章 要黑龍江成爲內河第16章 到達蒙古第49章 西南有變(下)第10章 秋操軍演第7章 驅虎吞狼第29章 攻佔西直門車站第49章 西北發展規劃第2章 思維覺醒第37章 孫中山北上(二)第16章 川人治川第27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9章 一切順利第10章 秋操軍演第20章 招賢納士第32章 決定動手第37章 改旗易幟第22章 打的就是奉軍第50章 智取海參崴第7章 敲打顧維鈞第10章 整編魯軍第59章 武功再高 也怕陰招第1章 萬能的系統第26章 都在糊弄第49章 西南有變(下)第50章 智取海參崴第55章 飛機下線第13章 視察海軍基地第57章 進展順利第13章 視察海軍基地第14章 初入上海灘第34章 抵達天津第16章 到達蒙古第9章 工人罷工第75章 還有後手第16章 到達蒙古第57章 李景林下野第72章 誓師北伐第41章 雛鷹初啼第66章 一語成真第3章 張學良說媒第11章 你是親我爸爸第15章 蒙古督軍第35章 部署防務第66章 一語成真第54章 一個月的時間第30章 玉麟山之戰(上)第54章 活捉傅作義第20章 招賢納士第8章 愣子不傻第13章 視察海軍基地第四十八 掌對四川下手第49章 西南有變(下)第13章 入主鈴木(上)第33章 海州解圍第26章 都在糊弄第6章 大帥駕到第33章 實力大增第12章 一觸即發第32章 決定動手第23章 風雨欲來第47章 大區制第33章 視察裝甲師第6章 各界代表第69章 算平手吧第12章 一觸即發第5章 路有凍死骨第37章 再戰福建第22章 國民政府成立第11章 武力威脅第30章 蘇聯斷交第28章 又見任務第60章 各方反應第22章 武昌之戰(一)第62章 不賣給日本人第33章 實力大增第12章 徐志摩誇我是大才第41章 李景林倒戈第13章 入主鈴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