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一)

“各位鄉親,你們都聽好了。咱家姓魏,以後大家叫我魏公公可以,叫我老魏也行。”

此時的紅河莊,算是徹底的換了主人。得到朱由棟委派的魏忠賢,現在正站在紅河莊村壩的一塊石頭上,扯着喉嚨用力的對着聚攏過來的村民們招呼。

“咱家是給小爺,也就是我大明的皇太孫殿下辦事的。皇太孫是什麼人你們都清楚了吧?四年多前北京城的上空,白鶴繞樑、蒼龍現世,你們就是沒看到過也是聽人說過的。所以,大家以後爲太孫種田、辦事、當差,那是積了八輩子的德啊!”

老魏說到這一段的時候,下面的百姓們當然是忍不住一陣竊竊私語:華夏的百姓至少在這個時代,對老天爺還是多有敬畏之心的。當年北京城上空的異像,距離這裡不太遠的紅河莊其實也是隱約能夠看到一點的。便是沒有看到,這一類神仙般手段的事情,在老百姓口中也是最喜聞樂見的。所以,老魏一說這個,諸多因爲剛剛換了莊頭,還多少有點忐忑的百姓們,一下子就踏實不少。

“奉太孫之命,咱家現在擔任這紅河莊的莊頭。太孫仁慈,已經給咱家說過了,諸位今年的租子,全免!”

“啊?!!”

“萬歲!”

“禁聲,太孫怎麼能叫萬歲?”

“哎喲!太孫真是仁德之君啊!”

“那是當然,不然怎麼會是蒼龍轉世呢?太孫心最好了!”

“太孫大仁大德,我等感激不盡啊。”

“是啊,太孫這樣的好人,可一定要長命百歲啊。”

“好了好了,大家靜一靜。”在讓數百莊民都對自己的主人一陣善祈善禱後,魏忠賢反覆的攤手,再加上週圍侍衛們的幫助,總算讓這幾百莊民安靜了下來。

“諸位,租子呢,今年的是免了。但是這紅河莊啊,到底換了主人,所以這規矩呢,也得改一改。”

整個紅河莊,在李家受到太后的嚴厲呵斥而不再前來糾纏後,整個兩千三百畝土地,紮實的落到了朱由棟的手裡。

經過初步統計,魏忠賢報給朱由棟的數字是:這兩千三百畝土地裡,有八百餘畝是沿河或者很接近水源的上田,已經全部開發爲麥田。

剩下的一千五百畝,產出一般的大約七百餘畝,有的做了麥田,有的種植了桑樹等經濟作物。還有三百餘畝土層不怎麼厚,或者地形上屬於邊邊角角的旮旯啥的,種植的是高粱、黍米等雜糧作物以及各類蔬菜。另外還有四百多畝的土地,乃是起伏的小山包或者小池塘什麼的。這些地面就沒有有效開發了:小山包上的樹林乃是莊民們撿拾柴火的地方,小池塘乃是爲了應付乾旱天氣而特意留下的。

此外還有就是大約五六十畝的地,用來做了莊民們的宅基地或者墓地。

租種這個莊子的百姓,一共是九十八戶人家,近五百人。其中只有二十五戶是自己有地,但由於自家地不夠而需要租種皇莊以便求生活。其餘的七十三戶人家,全都是沒有自己一寸土地的純佃農。

五百餘人裡,真正的壯勞力,也不過就兩百餘人。

老魏早年雖然是個潑皮,但到底也是出身農民,對農事還是很熟悉的。在他看來,紅河莊的地是極好的,若是經營得好,一年至少能給朱由棟帶來七八百兩甚至近千兩銀子以上的收益。

明代的畝產因爲南北地理不同,差異極大。但總體而言,得益於這個時代農業科技水平的進步,對肥力、地力、循環耕種等認識的加深。明代北京附近的土地,一年的產出大約是在兩石左右。

在宋元明三代,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交租子一般是以分成租爲主:即將所有產出按照比例進行分成。一般來說,地主和農民是一半的一半。

作爲皇莊,紅河莊當然是不用負擔什麼國家賦稅的。因此,朱由棟拿到的這一半地租那就是純利潤。這麼算下來,若是風調雨順,紅河莊一年會交給朱由棟至少一千多石糧食以及各類蔬菜、蠶蛹、現金等。

現在的大明,雖然國家財政運轉困難。但到底社會還是穩定的,所以這年月的糧食賣不起價錢,但無論如何,兩石糧食總是能換到至少一兩以上銀子的(明代隨着白銀的大量流入,白銀的購買力是在逐漸下降的,萬曆朝中後期,一石糧食大約能賣0.5兩白銀)。所以老魏才說,一年能給太孫掙個七八百兩銀子。

七八百兩?呵呵,當時在聽完老魏的報告後,朱由棟只是微微笑了笑,然後遞給了王承恩一張紙:老魏不識字,你念給他聽。

“諸位鄉親,按照太孫的命令。今年的租子是不收了,從明年開始,租子一律下調到四成!但是呢……”

不等莊民們再次發出歡呼,老魏趕緊的說了下去:“從今年開始,沿河的八百畝地,不再出租了!”

“啊?這是爲何?”

“魏公公,這可不行啊!小人一家可就指着那十畝沿河的水田過日子啊!”

“是啊,公公,這是怎麼回事?去年咱們可是都把麥子種下去了。這開春不久就要收穫了,這時候不讓租,沒有這個道理啊!”

“都靜一靜,都靜一靜!”面對着莊民們的詢問,老魏心裡也是老大的不樂意:多好的地啊,怎麼就不讓種了呢?要是我家以前有這樣的八百畝水田,我怎麼可能自刑入宮的嘛?再說了,就算太孫對這些土地有安排,但是就不能等到今年六七月間這一季冬小麥收穫後再說麼?這些麥子好不容易熬過了冬天,這時候要全部廢棄掉,多可惜啊!

可是,再也不想回直殿監去掃大街的老魏有一點好:認準了太孫做主人,那就忠實的執行太孫的命令。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

“諸位鄉親,都靜一靜!太孫是什麼人?怎麼會讓大家吃虧乃至衣食沒有着落呢?太孫說了,這塊地,他要另作他用。因爲時間趕得急,所以這一季麥子他是等不到收穫了。呃,總之,去年租種了這八百畝地的鄉親,待會到我這裡來登記。不管你租種了這八百畝裡的多少,每畝,太孫補貼你二兩銀子!”

前文說了,這個時代的中國北方,畝產不過兩石,值銀1兩。就算這是沿河的好地,但其產出最多也就值銀1.5兩。在交了租子後,農民能夠拿到手裡,頂天也就0.75兩。所以,一聽到魏忠賢說每畝補貼二兩白銀後,大傢伙稍稍安靜了一些。

但是,這個時代的農民或許見識少眼界窄,但絕對不蠢。尤其是在涉及到土地的時候,那腦袋轉得極快。很快就有莊民反應過來:今年補貼了銀子,其他的地又不收租,這日子是沒問題了。明年呢?光下調收租比例可不行啊。這個莊子裡,有不少世代給皇莊種地的莊民,租種的地可全都在這八百畝裡啊。

“這個問題,太孫也替大家想到了。太孫說,他很快就要派人來這裡修建廠房,以後這裡生產的東西,將會行銷大明,賺來很多很多的錢。大家以後根本不用種地,直接到廠房裡來做工,只會賺得更多!”

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會戰始第四十一章 打臉就要打痛(二)第二零零章 從此龍吟九天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一二七章 東林陷入頹勢(二)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五零九章 都察院要大改第二一三章 法蘭西的應對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駐印軍第七七零章 被迫敵前轉向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四四二章 最好的投名狀第六八八章 大明的特種兵第二零七章 唯有堅持不懈第五十章 納黎萱的獨子第四五六章 效仿魏武故技第七七九章 雙方繼續加碼第六五一章 美洲禮儀教導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四四八章 海外州的發展(二)第二八八章 基督正義聯盟(一)第五四六章 工業衝擊農業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七三五章 子彈是公平的第二四三章 大阪的冬之陣(四)第二零九章 玉衡搖光結盟(一)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六零八章 大明兩路進軍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五六一章 造反專家抵達第六八零章 老賊的好打算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二四九章 衍聖公是大敵第三四零章 工業革命發端(三)第三三四章 逃亡者的用處第六五零章 一錘子的買賣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二八九章 基督正義聯盟(二)第六二一章 曹變蛟的初陣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五六四章 張獻忠摸內奸第四三五章 後勤保障無礙第三三九章 工業革命發端(二)第二十四章 泰西今夕何年(一)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五十六章 寬甸絕不可棄第五八九章 一環套着一環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六四三章 朱慈燚的幕僚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六五四章 升級對歐諜網第六六九章 紅海出現敵人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九十章 國家根基已朽(二)第一一七章 東林也要辦報(六)第二零五章 工作要有重點(二)第六十六章 東北號角連營(一)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七三五章 子彈是公平的第五三三章 莫里斯的調整第五九一章 兵役局的肥差第八十三章 哈布斯堡家族(一)第六二六章 局面似有反轉第三三零章 大明準備反擊(一)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三七八章 中南總督人選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七十三章 搬遷勢在必行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點(一)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團抵奧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遊記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四十九章 打臉就要打痛(十)第一四一章 所謂借殼上市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四零七章 幕府垂死掙扎(二)第八十二章 大丈夫當如是第十章 孤的元從班底(二)第四九七章 鐵甲艦的戰鬥(二)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二二零章 首戰是在色當(三)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二九一章 決絕的達塔爾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第一三三章 國事就是家事
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會戰始第四十一章 打臉就要打痛(二)第二零零章 從此龍吟九天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一二七章 東林陷入頹勢(二)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五零九章 都察院要大改第二一三章 法蘭西的應對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六六八章 大明的駐印軍第七七零章 被迫敵前轉向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四四二章 最好的投名狀第六八八章 大明的特種兵第二零七章 唯有堅持不懈第五十章 納黎萱的獨子第四五六章 效仿魏武故技第七七九章 雙方繼續加碼第六五一章 美洲禮儀教導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四四八章 海外州的發展(二)第二八八章 基督正義聯盟(一)第五四六章 工業衝擊農業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七三五章 子彈是公平的第二四三章 大阪的冬之陣(四)第二零九章 玉衡搖光結盟(一)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一九一章 行百者半九十(二)第六零八章 大明兩路進軍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五六一章 造反專家抵達第六八零章 老賊的好打算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二四九章 衍聖公是大敵第三四零章 工業革命發端(三)第三三四章 逃亡者的用處第六五零章 一錘子的買賣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二八九章 基督正義聯盟(二)第六二一章 曹變蛟的初陣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五六四章 張獻忠摸內奸第四三五章 後勤保障無礙第三三九章 工業革命發端(二)第二十四章 泰西今夕何年(一)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五十六章 寬甸絕不可棄第五八九章 一環套着一環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六四三章 朱慈燚的幕僚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六五四章 升級對歐諜網第六六九章 紅海出現敵人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九十章 國家根基已朽(二)第一一七章 東林也要辦報(六)第二零五章 工作要有重點(二)第六十六章 東北號角連營(一)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七三五章 子彈是公平的第五三三章 莫里斯的調整第五九一章 兵役局的肥差第八十三章 哈布斯堡家族(一)第六二六章 局面似有反轉第三三零章 大明準備反擊(一)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第三七八章 中南總督人選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七十三章 搬遷勢在必行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點(一)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團抵奧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遊記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四五章 地方官的共性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六二八章 明軍轉入防守第四十九章 打臉就要打痛(十)第一四一章 所謂借殼上市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四零七章 幕府垂死掙扎(二)第八十二章 大丈夫當如是第十章 孤的元從班底(二)第四九七章 鐵甲艦的戰鬥(二)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二二零章 首戰是在色當(三)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二九一章 決絕的達塔爾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四三八章 簡王並不簡單第一三三章 國事就是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