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首先以少數精銳水軍在江陵發起了進攻,率先突破,先聲奪人,從而震懾了南唐沿江的水師。而主力部隊則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曹彬親自指揮,水陸並進,沿江東下,另一路由山南道節度使潘美指揮,從汴梁水車門出發,同樣水陸並進,順汴水入長江,兩路兵馬會師於採石磯,再順江而下,直逼金陵。由於李景與李煜父子二人兩代奢侈享樂,大崇佛教,致使兵甲不修,武備鬆弛,官嬌兵惰,所以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宋軍自攻入南唐之後,如入無人之境,潘美所部到達秦淮河之時,無船無橋,只得涉水而過,而對岸的南唐軍足有十萬之衆,竟然放着如此大好戰機視而不見,被涉水而過的宋軍打得是落花流水。宋軍過河之後,進而直圍金陵城。不過由於趙匡胤事先定有對金陵只是圍而不攻,想達到逼迫李煜絕望自降的方略,所以潘美下令停止了進攻。在金陵城內,負責守城的是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他本是名將皇甫暉之子,其父皇甫暈在與宋軍在滁州大戰中負傷落馬,爲宋軍俘虜,後拒絕醫治,爲國捐軀,可是這樣的一個忠臣之後,卻是虎父犬子,這個皇甫繼勳卻是一個貪生怕死的無恥之徒,在金陵城被圍之後,他對李煜是陽奉陰違,扣壓了一切戰報,並藉口城防緊急,拖延李煜的召見,使李煜根本就不瞭解前線的戰事,從而被蒙在了鼓裡。
這時侯宋朝的奸細小長老,繼續借講經之機來麻痹李煜。他每次入宮,都大講佛法無邊,保佑善人,說宋軍之所以是圍而不攻,就是對李煜誠心拜佛的回報。如果假以時日的話,宋軍自己就會師老兵疲,不戰自退的。到了現在這個走投無路的地步,李煜早把汪煥的話拋到了九霄雲外,也只能寄希望於佛祖了。此時兵臨城下,李煜並不考慮如果退敵,卻親臨各大寺院叔叔齋僧,還在宮中專闢將
室,宣召高僧德明、雲真、義倫、崇節等大講《楞嚴經》、《圓覺經》。在些亡國大難臨頭的時候,他的大臣張洎不但不思如何報國,還向他推薦了隱居於鄱陽湖的處士周惟簡。李煜還真的把周惟簡召進宮廷,請他大講周易六十四卦,講一些所謂天道循環,否極泰來,幻想着能夠進來運轉,希望宋軍可以撤軍,使自己的統治可以轉危爲安。可是佛祖的保佑是虛無縹渺的,圍城的宋軍卻是實實在在的。在公元975的農曆五月的一天,李煜策馬登城巡視,發現城外桅牆林立,旌旗獵獵,宋軍軍容嚴整,望之沮氣。李煜這個時候才如夢方醒,不由得勃然大怒,馬上召見皇甫繼勳。皇甫繼勳來了之後,李煜用手點指罵道:“好你個皇甫繼勳,想你父在世之時是如何忠君報國,可是你呢,卻欺君罔上,貽誤軍機,來人吶,拉出午門斬首示衆。”還沒有等着皇甫繼勳爲自己分辨,守衛宮門的侍衛便一擁而上,因爲他們早就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了,見皇帝已經親自下了令了,那還客氣什麼,把皇甫繼勳拉出了午門,衆人是一擁而上,各舉鋼刀,把皇甫繼勳是亂刀分屍。
皇甫繼勳被殺的消息傳出去之後,金陵城內人心振奮。隨後李煜下詔各地的將士奮力勒王。還特別派專使前往了洪州,調鎮南軍節度使朱令斌率軍北上,救援金陵。這個朱令斌身材魁梧,矯健善射,有江南第一大將的美譽。他麾下的十五萬水陸大軍,是南唐實力最強的一支部隊。接到李煜的御旨之後,他是心急如火,日夜兼程,幾天之後便趕到了離採石磯十里之遙的虎蹲州。第二天,他借天刮西北風的時候,施和火攻之術,準備重演火燒赤壁的半觀,來大敗宋軍。可能是上天並不相助南唐,就在火起後不久,風向突然改變,大火向自家燒來,頃刻之間,南唐水師被火燒成了一片火海。朱令
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也無顏見李煜,一狠心,縱身跳入長江,以身殉國。救援部軍敗亡之後,李煜是萬念俱灰,就在這個時候,小長老是再次入宮,自稱能借佛祖之力使得宋軍退走。李煜這個時候是萬般的無奈,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存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理陪着小長老登上了城頭。只見小長老登上城牆之後,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嘴裡是一個勁兒的也不知道念着什麼,要說也是怪了,時間並不太長,宋軍果然是節節後撤。李煜見到這幅奇景,這佛法如此靈驗,便下旨全城的僧俗專心禮佛誦經,等待佛祖普渡人生。一時之間,金陵城內是一片誦經之聲。李煜許願宋軍撤退之後,多建寺院,以此來回報佛祖。可是就在幾天之後,宋軍是去而復來,這個時候李煜慌忙又派人去找小長老,可是這時候小長老已經完成了趙匡胤交給他的使命,已經不辭而別,跑得無影無蹤了。
這個時候宋軍已經完成了攻城的一切準備。金陵城內此時卻是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士氣是極度低落,一片絕望之景。曹彬終於下達了攻城的集合。一聲令下之後,宋軍摧枯拉朽一般,在三天之後,便攻進了皇宮。李煜只好率領近臣親屬,身着青衣小帽,齊聚於宮門,肉袒出降。只在御書案上留下了一闕未完成了《臨江仙》的手稿: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畫簾珠箔,惆悵卷金泥。門巷寂寥人去後,望殘菸草低迷……在最後時刻,李煜終於做了回有骨氣的大男人。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爲巨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南唐李後主寫罷降表,寫下這首沉痛的破陣子,被押解北上汴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