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荀子獻計謀

朱襄得到秦國攻燕和趙高身死的消息時,已經是四月。

他取下頭上的草帽,用掛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擦臉上的汗珠: "希望王翦打快一點。"

原本歷史中,也是王翦率軍伐燕,一年時間攻破燕都薊城,只在易水之畔遭遇代燕聯軍時稍稍卡頓了一下。

秦國先滅趙,再攻燕。趙公子嘉北逃代郡,自封代王,收攏趙國殘軍輾轉代郡山林之中,與秦國周旋了六年。

若不是代王嘉出於脣亡齒寒的思量和援助鄰國的義氣,將代郡不多的兵拉出去援助燕國,他還能堅持得更久。

但代王嘉也不算決策失誤。若燕國覆滅,代郡兩面受敵,也是頃刻覆滅。只是秦國太強了,任何決策都失去了意義。

之後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逃到遼東。燕王喜殺燕太子丹向秦國求和,秦王雖不同意。但那時秦國幾面作戰,魏國和楚國的戰場更加重要,秦國就暫時停止了進攻,四年後纔拿下遼東,俘虜燕王喜。

現在秦國未攻下的國家只有燕國和楚國,楚國的國土面積還只剩下淮水以南。

燕國孤立無援,王翦又比原本歷史中年輕十幾歲,秦國的軍備也比原本歷史中更加精良。一鼓作氣拿下燕國,應該比原本歷史更容易。

雖然後勤的事名義上不歸朱襄管,但徵糧一事總會通過朱襄的手。

秦國拿下趙國時,沒有給平民造成多大危害。再加上朱襄和廉頗撫民及時,去年趙國豐收了一批糧食,可供攻燕軍糧,不用秦國從關東平原運糧,後勤補給線很短。

經過朱襄協調,趙民只需要繳納當年賦稅,不需要額外徵糧。

趙民本來聽到秦軍打仗,以爲要勒緊褲腰帶了,沒想到比趙王在時賦稅更低,頓時無所適從。他們推舉宿老,籌集重金,悄悄託人尋到廉頗門下,詢問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大的在後面。廉頗哭笑不得。

“軍糧夠吃就行。既然籌夠了,那就不用再多徵。”廉頗道, “秦國已經幾乎統一天下,能收稅的土地很多。打一個小小的燕國而已,用不着把你們手中的糧都颳走。"

宿老回去說明後,趙民似懂非懂。

"這麼說,我們跟了秦王,或許比跟着趙王好過?""能比趙王還壞的王,估計少見。何況朱襄公和廉公都回來了。"

“也是。”

於是趙民安心了,扛着鋤頭繼續在田間忙碌,沒有拋下田地躲入深山去。

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趙民卻有糧食可以果腹。雖然那糧食中會摻雜些野菜才能吃飽,但那也是糧食,不是草根樹皮泥土。

能吃野菜吃到飽,那也是一個豐年了。

別說腦海裡除了“活下去”,很難再思考其他的趙國平民,就連趙國士人都覺得趙國滅亡後,自己生活比以往好過了一些。

趙王偃年年窮兵黷武,不關心國內耕種生產,別說平民,就是寒門士子家中都沒有餘糧了。

再者秦國已經在趙國修建學院學府,他們這羣寒門士子不需要投靠大貴族,也能有做官的可能。比起趙王,確實秦王更賢明。

對於大部分士子而言,只要自己能做官,也不在乎是哪個王。

法理上,先秦時代整個華夏都屬於周朝,士子在各諸侯國之間流動十分頻繁。從春秋至戰國,一百四十多個小國家變成了七個大國。天下士子早就已經做好了國家統一的心理準備。

或許身居高位的六國舊貴心理不平衡,但大部分士人其實只需要一個上升途徑,就能對新的國君感恩戴德。

於是趙國士人再不提自己是“趙國”士人,只稱自己是趙地士人,積極配合秦王滅燕。

他們甚至帶着家丁提着劍踊躍投軍,願意爲秦王征戰沙場。

現在六國只剩下燕國和楚國,若不抓住機會,他們就很難立功封爵了!

雖然在學院學府學宮一路讀書考試,能夠在秦做官,但做官和封爵是不同的。他們有了在秦國做官的心思,自然也想更進一步,在秦國封爵。

趙地士人迅速歸心的事傳到了咸陽,咸陽上下士人皆感嘆,不意外,真的一點都不意外。朱襄公和廉公是趙國的大賢。他們回到了趙國,趙國可不就歸心了。

荀子已經回到了咸陽。

他剛回來就命人按住藺贄和蔡澤,親手將兩人打得請了好幾日假養傷、藺贄和蔡澤回來上朝的時候,臉上的腫塊還沒消散。

儒家最重臉面。荀子照着臉揍,可見氣成什麼樣了。

秦王政嚇得驅車去找荀子,被荀子關在門外,乖乖在門口等了一個時辰,才被荀子放進去。那時正下着春雪。秦王政爲了讓荀子心軟,特意不讓人給他撐傘。

當荀子出門的時候,雪已經在秦王政肩膀上積成了小雪堆,看得荀子一頓好罵。秦王政都“荀門立雪”了,自然沒有捱打。

他得意地在信中向舅父吹噓了自己的先見之明。

荀子仍舊沒有對藺贄和蔡澤消氣。在秦王政“荀門立雪”後,荀子就把藺贄從相國的位置上踹了下來。

他寧願自己累一些,多上幾次朝,也不能由着藺贄亂來。

藺贄這廝,根本不配當相國!

於是後世“荀門立雪”的原因,變成了秦王政請荀子當相國,還編出了“現在天下統一了,儒家聖人該出山了”之類的話。

真相被掩埋在當事人的日記中,也不知道有沒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雖然當了相國,但從秦王政到藺贄、蔡澤,都不敢讓荀子累着,所以瑣事還是這兩人做。荀子多了一個“看着”秦王政,不讓秦王政又心血來潮冒險的工作,順帶教導秦王政。

荀子端着熱茶: "趙地歸心,王也認爲是朱襄和廉頗之由?"

秦王政道: "有舅父和廉公的緣故,但深層次原因不是這個。"

他從袖口取出一封書信: “舅父的信。”

荀子沒好氣道: “我不看朱襄的答案,我問你的答案!”

秦王政道: "我的……"

荀子瞪。

秦王政立刻收起笑容,板着臉道: "寡人之意,與舅父一致。趙國平民有糧吃,趙國士人有官當,這纔是最根本的原因。"

荀子頷首:"這就是民心。"

荀子看秦王政,越看越滿意,不愧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孩子,他心目中的聖王胚子。

雖然有時候頑皮了些,但年輕人哪有不活潑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

當然,什麼一力擒三刺客,這就該揍了。

還好政兒自幼孝順,朱襄和雪姬管得住他。若換了個獨斷專行沒有約束的秦王,那又是一個“扛鼎而亡"。

"燕國覆滅近在眼前,只剩下楚國。以秦國目前之力,不需要任何計謀,堂堂軍勢,即可碾壓楚國。”荀子喝了一口茶, "你該想一想統一後,需要做什麼事了。"

秦王政道: "寡人會先免天下一年賦稅,承諾一年不動徭役和兵戈。"

荀子嘴角浮現微笑:"你能忍住?"

秦王政嚴肅道: "能!"

荀子笑着搖搖頭: “和荀翁說實話。”

秦王政臉上的嚴肅表情垮了: “荀翁,賦稅肯定免。至於徭役和兵戈……咳,在農閒的時候徵發平民在家鄉附近修水渠修路是爲了平民好,不算徭役;各地秦軍剿匪,也不應當算兵戈。”

荀子笑着嘆氣: "可以,你心中有數就好。只有這樣?地怎麼分?"荀子一下子問到了重點,秦王政在心裡嘆了口氣。

“寡人定要兌現軍功。”秦王政道, "然後重新編撰戶籍,分地。"荀子道: "地哪裡來?"

秦王政道:“宗室之地。”

荀子道:"不夠。"

秦王政無奈道:"荀翁……"

荀子道: "六國卿大夫的地,你會全部收走,然後給他們重新分地,是嗎?"

秦王政板着臉道:"如果他們肯在秦國做官,也可多留一些地。"

荀子搖搖頭: “你這會掀起很大幹戈,不能這樣做。”

秦王政道: “軍功必須兌現。”

朱襄給秦王政說了“未來之事”後,與秦王政自己在夢境中的記憶相對應,秦王政察覺了自己統一天下後最大的失誤——田地分配。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了安撫天下士人,命天下人自實其田,放棄土地再分配的後果不僅是六國舊貴把持地方,還寒了爲秦國征戰的兵卒的心。

秦始皇對此的應對是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蠻夷的地可以隨便分配,能夠償還軍功拖欠。

然而,以朱襄的話來說,秦始皇的地理地質和農學都學得不好。北邊乾旱,南邊瘴氣,環境都十分惡劣,分那裡的地不是獎賞,是流放。

秦兵要的是東方肥沃土地,是要去中原享福,不是立了功還被流放到北邊南邊受苦。

何況南征北伐又多了許多徭役兵役,立刻軍功本來不僅能分得田地,還能免除徭役。這承諾又被毀了。

秦皇失諾秦人,秦人便讓秦皇失去天下。

這“秦皇”不是單指秦始皇,而是指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也罷,秦二世也罷,這是秦朝皇帝和秦朝子民的約定,是國君與民心。

朱襄告訴秦王政,後世劉邦得到天下之後,就吸取了這個教訓。

劉邦在一窮二白連拉車的同色馬都湊不齊,國內有異姓王虎視眈眈,北方有匈奴蠢蠢欲動的處境下,仍舊先咬牙兌現了所有跟着他征戰的關東關中兵卒的田地。

同時,劉邦還給留在關東安家的兵卒免六年徭役,給願意去關中安家的兵卒免十二年徭役。在皇位之外的事上,劉邦都很講義氣,哪怕是對兵卒。這是秦王應該學習的地方。

秦王政深以爲然。

他首先是秦王,然後纔是秦始皇。所以奪得天下之後,他應該先給跟隨他南征北戰的秦人好處,才能惠及天下人。

這就是舅父所說的“基本盤”。

秦始皇對功臣很好。但因爲他從質子到太子再到國君,都沒有機會接觸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所以他沒有看到普通的黔首,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功臣,於是犯下“君欺民”之錯,降低了自己的聲望和秦皇的威儀。

秦王政當效仿某“真·秦二世”,首先讓秦人吃飽了,再說安撫六國的事。所以就算要大動兵戈,就算要再拉着秦軍統——遍天下,秦王政也要兌現承諾。

他相信,只要自己這樣做,無論六國舊貴復叛多少次,大秦的軍隊依舊能將他們輕鬆碾碎。但荀子應當是不願意再動兵戈的,所以秦王政故意沒有說清楚。

可荀子一直追問,唉。

秦王政看着荀子的眼神中帶了些埋怨: "荀翁知道寡人會如何做,也必須這樣做,何必逼寡人與荀翁吵架。"

荀子瞪了這個說着說着就要向長輩撒嬌的孩子一眼,道: "誰要和你吵架,說正事!"

秦王政道: "寡人所說就是正事。"

荀子瞪着秦王政,秦王政理直氣壯地看着荀子。

荀子嘆氣: "唉,我不是說你不應該做分地的事,而是你這樣做太直接,你可以委婉一些。"

秦王政問道:"荀翁有何更好的提議?"

荀子道: "朱襄在南邊開闢了許多田地,常抱怨田地肥沃,但人力不足。你可用南秦田地換中原田地,讓他們遷徙到南秦去。"

秦王政皺眉: “但若是這樣,他們會不會令南秦動盪?”

荀子笑道: "世卿貴族的田地並非一家一戶所有,而是一族所有。你令家中有才或曾經爲高官者來咸陽,然後遣散他們的宗族去南秦。"

秦王政想了想,明白了荀子的意思:"把他們的宗族打散?"

荀子道:“只要宗族散了,人心也就散了。一些田地而已,王可以慷慨一些。現在天下很大,人丁很少,王現在不缺田,只是不能讓他們聚集起來。"

秦王政笑道: “南秦經過舅父多年經營,富庶之名響徹天下。寡人遷徙他們去南秦,是禮待他們。"

荀子道:“確實是禮待。但要你先做出奪走他們田地的動作後,再讓其他人勸諫,假裝退後一步,這才叫禮待。"

秦王政心中感嘆無比。

不愧是荀翁。荀翁若是再年輕一些,他當讓荀翁完全接手相國之責。

儒家在和平年代,確實很有用處,怪不得後世都是儒皮法骨。

秦王政道: “那就依荀翁之計。”

秦王政想了想,道: "優待六國舊貴的上書,就由韓非來吧。"

荀翁道:“那趙國的春平侯不還在咸陽無所事事嗎?他就算無才,只要能識文斷字,一些普通官吏按部就班的工作總能做。也該讓他出現在朝堂,分擔韓非的壓力。"

秦王政道:"寡人採納了韓國的宗室和趙國的宗室的意見,可見對六國宗室並無惡意。六國宗室若有本事,寡人很歡迎他們入朝爲官。"

荀翁滿意地點頭: "爲王者,當有如此心胸。"

果然不愧是他從小看到大的孩子,一點就通。

時至七月末,朱襄又得到了秦王政的信。他看到荀子和秦王政合謀之計,不由失笑。換地啊。

下次是不是也要讓豪強輪流去給秦皇守陵,來個“五陵少年”了?他那個歷史中,是漢朝摸着秦朝過河。在這個世界,該輪到秦皇摸着漢皇過河了嗎?

如果讓另一個世界的漢朝皇帝知道……他想起漢朝是唯一一個皇帝讓史書大肆吹捧自己的對手,認爲把敵人捧得越高,越顯得自己牛逼,而不是抹黑對手的朝代。以漢朝皇帝,特別是漢高祖劉邦的性格,大概只會得意洋洋吧。

反正當不了皇帝的又不是我這個世界的劉邦,但秦始皇學的可是我劉邦和我的子孫後代!

乃公我真厲害!

“張良,看懂了嗎?”朱襄問道。

張良板着臉道: “是良策。”

朱襄道: "那你還有什麼顧慮?"

張良道:“我沒有顧慮。”

朱襄無奈:“我讓你去咸陽幫政兒,你非得來幫我。我就修個水壩,能有什麼好幫?你看政兒身邊前不久才殺了一個趙高,你若不看着他,他說不定又提拔什麼奸邪在身邊爲禍。"

張良沒好氣道: “那不是說明他那個秦王昏庸無能嗎?只有昏君纔會親近小人,朱襄公該讓他反省,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

蒙毅: "……"拳頭硬了。

李二郎: "……"我捂住了耳朵。

朱襄道: "你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應該當着政兒的面去說。"張良撇開臉。

朱襄失笑: “你究竟在彆扭什麼?”

張良低下頭: "沒彆扭什麼,只是……"

朱襄道: “只是?”

張良垂着頭壓低聲音嘀咕了一句,朱襄沒聽清。

他看着張良窘迫的模樣,把耳朵湊上去: “來,悄悄說。”

張良擡起頭,湊到朱襄耳邊,沒好氣地小聲道: “嬴政那廝從我小時候起就欺負我,我要到了他身邊當內吏,他是君我是臣,他一定變着法子整我!"

朱襄: "

咳,這還真是政兒做得出來的事。

雖然原本歷史中的秦始皇是個樂子人,但自家政兒好像有點過了。這一定都是夏同的錯。

原本歷史中的秦始皇他爹多正經,看看我這裡的夏同,天天變着法子折騰,把蔡澤氣得不行。有這樣的父親,政兒怎麼能學好?!

“我會給政兒寫信,讓他不準亂來。"朱襄道, "你住在荀子家中,替我服侍荀子。有荀子護着你,他不敢使壞。"

張良癟嘴:"那好吧,我去。"

蒙毅沒聽到張良和朱襄說的悄悄話,只聽到張良最後這一句話。他氣得臉都青了。你不想去就別去!一個韓人,居然敢嫌棄秦王?縱的你!

蒙毅對張良的印象,還在他於咸陽學宮門口打滾嚎哭,被當時還是太子的秦王一劍架在脖子上的模樣。他可不認爲張良是什麼大才。

看着蒙毅不滿的表情,張良在心中老氣橫秋地嘆了口氣,對蒙毅拱手:"蒙卿,良並非不知好歹,不願意爲秦王內吏。只是良年歲尚小,還未及冠,先父又是韓相,若沒有任何功勞成爲秦王內吏,恐許多人不服,這才猶豫不決。"

蒙毅: “……”你以爲我會信嗎?若是這個原因,你剛纔說什麼昏君小人?你明擺着是對秦王不滿!

朱襄乾咳了一聲,忍着笑道: “張良已經給你梯子下了,你就順着下吧。不過他確實也有這個考慮,不算說謊。其他的,是他和政兒的私事。以前他和政兒在南秦共處過幾年,有些私人恩怨。"

蒙毅心裡酸得冒泡泡。他後悔了。當初爲何他要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不肯早早去朱襄公身邊?

蒙毅拱手: “只是內吏,只要你有才,就能讓其他人閉嘴。毅知你與王交好,但王已經是一國之君,請你守好君臣之禮。"

張良嘆氣:"良知曉。"就是這樣才麻煩!

張良經歷過韓國滅亡和韓王丟人的打擊後,桀驁不馴的性格磨平了不少。他入了朝堂,站在秦王身側,會表現得謹慎許多。

就怕秦王看着他謹小慎微的模樣,轉頭就給他一個嘲諷表情,他還不能像是以前在南秦那樣,直接撲上去打一架。

哪怕那時候打不過,好歹能動手。

張良垂頭喪氣: “我等秋收後就去。我想跟在朱襄公身邊,看到韓國……韓地今年豐收。”

朱襄點頭:“好。”

他看了看天,眉間帶了些許憂愁。

黃河有四汛。清明多雨的桃花汛,夏季暴雨的伏汛,秋雨連綿的秋汛,冬春冰凌開融的凌汛。若是伏汛和秋汛相連,黃河就會發生大洪水。

七月時黃河上游和中游都有暴雨,幸虧提前修繕了堤壩,沒有造成黃河決堤。但汛期還未結束。

黃河中游的下一個最重要的汛期在八月,黃河上游下一個最重要的汛期在九月。

現在黃河河道的水流量已經飽和,如果八月下雨,黃河中游就會出現洪水;如果九月下雨,黃河上游就會出現洪水。

天下自上一次大災不過三年,希望今年能安穩度過。

洪水是天災,但朱襄不是乾等着老天做決定的人。

只要水流量過大,就算是現代社會,也不能避免洪水災害。他所要做的,就是繼續加固堤壩,和提前選好泄洪地,保證主要產糧區和大城池的安全。

同時燕國還在打仗,軍糧要在汛期前運到前線,以免暴雨加洪水,影響了前線糧草供應。朱襄也派人提醒王翦,黃河今年可能會有洪水,讓王翦小心應對。王翦正穩紮穩打推進戰線,剛打到燕都薊城下。

見到朱襄的信,王翦瞬間頭大。

我就不能有條不紊地打一次滅國仗嗎?爲什麼我每次滅國,都會有場外因素逼我加快速度?王翦深深嘆了口氣,下令不圍了,準備強攻,並派人在燕都勸降燕國大臣。

燕王喜和燕太子丹派使臣謀殺秦王,才讓燕國遭此大禍,和諸位無關。

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必死無疑,但諸位無辜。

秦王仁慈,魏趙韓齊四國和南楚之地的士人都能繼續在秦國做官,甚至韓國和齊國的國君還能住在咸陽富貴終老。諸位明明可以延續富貴,何必舉家與自尋災禍的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共存亡?

王鶉派人聯絡燕臣的時候,還在不住嘆氣。

這次他其實不想再用這等陰謀詭計,想堂堂正正打一仗,證明自己軍事上的本事。

之前趙王被趙民所殺,自己幾乎沒出什麼力就拿下了趙國,功勞不夠封爵。

現在不打一場堂堂正正的仗,他可能功勞仍舊不夠封爵,別人還是會說他撿了便宜。

但秦國大計比自己想要封爵的小心思重要。朱襄都說黃河可能會有大洪水,到時候會阻斷糧道,影響後續進軍。那就不能拖了。

“封侯真難。”王翦感慨。他的頭髮都斑白了!

第157章 守孝豆腐乾第162章 李牧的名號第93章 友人慶祝酒第146章 空蕩蕩酒壺第49章 果醬千層糕第184章 廣陵鄭國渠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144章 藺贄新田律第97章 豬油酸菜面第106章 牛奶鮮果飲第94章 山野神祭品第141章 子楚手中箭第66章 海帶味噌湯第245章 長平君喚雨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95章 神靈杯中血第182章 食肆遇學生第160章 炒南瓜子仁第225章 救了又沒救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67章 燕趙邊軍酒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2章 豬油蒸雞蛋第188章 沿江內遷令第140章 白菜糞肥泥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186章 已然來不及第182章 食肆遇學生第212章 信陵君醉言第72章 長平稅賦錢第237章 瓦解五國軍第78章 始皇烤全兔第15章 香滷豬內臟第195章 朱襄罵友信第141章 子楚手中箭第71章 趙歌謠鵲鳥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68章 趙王悔恨淚第44章 肉粥滷肉片第79章 大蔥蘸蒜泥第33章 冰涼冬雪花第54章 涼水硬幹糧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123章 幹鍋土豆片第201章 兩楚救民事第174章 長平君粉絲第153章 夫妻肩上淚第262章 良將和名將第62章 韓非紅眼眶第147章 飲盡杯中月第255章 秦王繞柱走第61章 棉花地花蕾第192章 破牛陣奪旗第215章 殺人者魏王第196章 桂花甜點宴第222章 張良說楚王第161章 公子啓酒壺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198章 始皇崽遊記第140章 白菜糞肥泥第161章 公子啓酒壺第142章 荷葉時令菜第119章 白起青玉佩第30章 瓦罐煨豬肉第185章 成家立業夢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190章 城牆楚歌聲第158章 夜宵粥小菜第248章 傳首趙邊疆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262章 良將和名將第198章 始皇崽遊記第93章 友人慶祝酒第159章 始皇崽坐墊第236章 長平郡死戰第58章 炸蝦三蝦面第180章 新鮮全魚宴第196章 桂花甜點宴第19章 薑絲炒肉絲第135章 松茸火腿雞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190章 城牆楚歌聲第246章 秦王政養兒第101章 老秦王誘餌第129章 東珠秦棉布第263章 楚王啓殉楚第261章 李牧激將法第236章 長平郡死戰第34章 老翁唾沫水第148章重騎兵糧草第86章 隔水蒸南瓜第201章 兩楚救民事第228章 叛逆趙王偃第72章 長平稅賦錢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227章 秦國楚韓爭
第157章 守孝豆腐乾第162章 李牧的名號第93章 友人慶祝酒第146章 空蕩蕩酒壺第49章 果醬千層糕第184章 廣陵鄭國渠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144章 藺贄新田律第97章 豬油酸菜面第106章 牛奶鮮果飲第94章 山野神祭品第141章 子楚手中箭第66章 海帶味噌湯第245章 長平君喚雨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95章 神靈杯中血第182章 食肆遇學生第160章 炒南瓜子仁第225章 救了又沒救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67章 燕趙邊軍酒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2章 豬油蒸雞蛋第188章 沿江內遷令第140章 白菜糞肥泥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186章 已然來不及第182章 食肆遇學生第212章 信陵君醉言第72章 長平稅賦錢第237章 瓦解五國軍第78章 始皇烤全兔第15章 香滷豬內臟第195章 朱襄罵友信第141章 子楚手中箭第71章 趙歌謠鵲鳥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68章 趙王悔恨淚第44章 肉粥滷肉片第79章 大蔥蘸蒜泥第33章 冰涼冬雪花第54章 涼水硬幹糧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123章 幹鍋土豆片第201章 兩楚救民事第174章 長平君粉絲第153章 夫妻肩上淚第262章 良將和名將第62章 韓非紅眼眶第147章 飲盡杯中月第255章 秦王繞柱走第61章 棉花地花蕾第192章 破牛陣奪旗第215章 殺人者魏王第196章 桂花甜點宴第222章 張良說楚王第161章 公子啓酒壺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198章 始皇崽遊記第140章 白菜糞肥泥第161章 公子啓酒壺第142章 荷葉時令菜第119章 白起青玉佩第30章 瓦罐煨豬肉第185章 成家立業夢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190章 城牆楚歌聲第158章 夜宵粥小菜第248章 傳首趙邊疆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262章 良將和名將第198章 始皇崽遊記第93章 友人慶祝酒第159章 始皇崽坐墊第236章 長平郡死戰第58章 炸蝦三蝦面第180章 新鮮全魚宴第196章 桂花甜點宴第19章 薑絲炒肉絲第135章 松茸火腿雞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190章 城牆楚歌聲第246章 秦王政養兒第101章 老秦王誘餌第129章 東珠秦棉布第263章 楚王啓殉楚第261章 李牧激將法第236章 長平郡死戰第34章 老翁唾沫水第148章重騎兵糧草第86章 隔水蒸南瓜第201章 兩楚救民事第228章 叛逆趙王偃第72章 長平稅賦錢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227章 秦國楚韓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