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神鬼之說,一旦掀開了謎底,實則也就是那麼一回事。
李基的語氣似是在說着什麼稀鬆平常之事,同時又不忘問一句。
“主公由此對民心可生出什麼感慨?”
被李基如此似乎包含深意的一問,劉備微微怔住,看向着李基,然後答道。
“蠱惑民心……不難。”
李基也不禁嘆息了一下,道。
“前有張角,後有李基,且至此之後,大漢將再無人會拿‘蒼天已死,黃天將立’來斷大漢的命運了。”
頓了頓,李基正色道。“接下來的數言,請主公恕基不敬……”
“你我二人,何須言這等話語?子坤直抒胸臆便是了,若是備有何處做的不足,必改之。”劉備答道。
李基搖了搖頭,答道。
“非是主公有不足之處,而是基欲教主公明白不僅歷史有時可任由勝利者篡改,民心亦是容易遭人玩弄蠱惑。”
“民愚,見不知,則易被蠱惑利用,此非民之過,實乃人性皆如此。”
“因而,惟有廣開民智,使民可明辨是非,方是使社稷永固,百姓安居樂業之法。”
劉備聞言,忍不住微微瞪大眼睛看着李基。
非是李基所言大逆不道,實乃朝廷歷來都更爲推崇愚民之策。
廣開民智,這與儒家所推崇的教化天下可是截然不同的。
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聽在劉備耳中不亞於一道驚雷落下,愣愣地看着李基好幾息的時間。
李基也不焦急,耐心地等待着劉備消化,也明白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廣開民智”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禁忌。
往往認爲愚民之策,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且愚民之策大成於商鞅的《商君書》中的“馭民五術”,其中包含着: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某種意義上,商鞅被五馬分屍確實一點都不冤。
商鞅的“馭民五術”深深影響了秦國,也影響了秦始皇嬴政對於天下萬民的態度,間接導致了秦始皇嬴政耗盡民力而忽略了民怨四起,最終實現了大一統的秦朝反而迅速瓦解。
而漢承秦制,即便西漢時期屢出如漢文帝、漢景帝、漢宣帝等仁君,但朝廷總體無疑也依然承襲了愚民的傾向。
並且在原軌跡中,愚民之策並沒有隨着漢朝的崩潰而終止,反倒是不斷被歷代王朝不斷地優化改進。
到了辮子朝的時候,“三十三兩白銀”以及“八股文”的完善,無疑便是對“馭民五術”的昇華與發揚。
可以說,儘管商鞅至死都沒有見過大一統的王朝,但他的思想卻是不斷影響着每一代大一統的王朝。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無疑是李基看來扭轉這種愚民傾向,解除固步自封的最好時機。
畢竟愚民之策雖說已歷經了數百年之久,算得上是祖宗之法不假。
可愚民之策還沒有徹底固化下來之餘,李基反倒能借太平道的影響以及大漢數百年來的叛亂屢生,繼而說明了愚民之法不可取。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李基特意將劉備從下邳國請到了汝南郡,不僅僅需要劉備出面來“承澤天命”,更需要親眼讓劉備見識到愚民之策的不可取。
今日有隴西李子坤能輕易爲某人在萬民面前賦予天命,他日何嘗又不能出一個劉子坤讓萬民認爲另一人才是天命所歸。
民心是世上最堅固的存在,但又是最薄弱的存在。
足足好一會的功夫過後,劉備方纔凝眉開口道。
“這廣開民智之說,還請子坤細說。”
而爲了此刻,李基早早就準備了無數的腹稿,爲的便是趁機說服劉備,取得劉備的全力支持。
只要得到了劉備的支持,那麼一切方能名正言順,走上藉着亂世對大漢進行一次徹底改革的道路。
“主公,在述說如何廣開民智,基大膽問上一句,百姓們是否認爲自己乃是漢人?”李基問道。
“這是自然。”劉備不假思索地答道。
“緣由何在?”李基再問。
“大漢的子民不是漢人,難不成還能是別的稱謂不成?”劉備反倒有些不解了。
“主公並沒有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百姓們認爲自己是什麼人的依據何在?”
“若僅僅是國號如此那便是如此,那麼王莽曾建新朝,可有百姓因此改換了稱呼?”
頓了頓,李基再度舉了一個例子,道。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不稱秦人而自認爲楚人、齊人、趙人者,比比皆是。”
如此深究,卻是將劉備給問住了。
劉備皺眉思索了一陣,甚至回想起了孩童時期的不少回憶,方纔答道。
“莫不是時間問題?朝代需延續數代,民衆口口相傳下,下一代方纔會認爲是漢人。”
“這確實是原因之一,但也正是民愚所在。”
李基應了一句,然後開口道。
“基還有一問,主公想必清楚秦末義軍大多都是打着復國的旗號,不說其中有多少是假意,但必然也有真心思念故國的。”
“只是,那些打着復國旗號的義軍必是貴族,而非百姓,這又是爲何?”
劉備皺眉苦思,本想說因爲義軍皆是六國貴族,自然會打着復國旗號,可劉備轉念一想就發現了其中的漏洞。
陳勝吳廣非秦人,高祖皇帝也非秦人。
如高祖皇帝那般的年紀,同樣出生在秦始皇大一統之前,甚至高祖皇帝的曾祖也曾任魏國大夫,只是到了高祖皇帝這一代已經徹底淪爲平民罷了。
可縱使如此,高祖皇帝也不會不明朝代更迭,也不會不清楚故國已亡。
而李基見劉備久久沒能答出來,也便直接開口道。
“其中答案,無非是認同罷了。”
“那許多打着復國旗號義軍的六國貴族,不管是源於故國的利益也好,源於故國的榮耀放不下也罷,但無疑是心向故國的。”
“就如同大漢將傾之際,如主公以及一衆心向大漢的賢臣猛將均致力於匡扶漢室,同樣亦是此理。”
“只是,主公還請細想,自認爲漢人的無數百姓又有多少人會主動匡扶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