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於是,王浚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禦王浚,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
孫皓等聽說王浚軍隊的旗幟器甲,連天蔽江,威勢極盛,莫不膽破魂飛。於是採納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的意見,向王浚遞上降表說:
“吳郡孫皓向您叩頭請死罪。昔日漢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機佔有江南,遂恃山河險阻,與魏乖離對峙。
“大晉建國,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於一隅,不知天命。至於今天煩勞您的六軍,風餐露宿,遠臨江邊。吳人舉國震驚,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緣天朝得寬宏光大之恩。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送上所佩璽綬,委身以待處分。”
…… ……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浚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着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大夫穿着喪服,士人擡着棺材,率領着僞太子孫瑾、孫瑾弟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到達軍營門前。
王浚親自爲孫皓鬆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王浚收了吳的圖書簿籍,封了府庫,軍中無所私獲。
晉武帝派遣使者慰勞王浚軍。
當初,晉武帝下詔書使王浚攻下建平以後受杜預調度,到秣陵後受王渾調度。
杜預到江陵,對諸將帥說,“如果王浚能攻下建平,則可順流長驅東下,威名顯赫,不應受我的制約。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則也無理由去調度他了。”
王浚到了西陵,杜預給他寫信說,“足下能摧毀吳西邊的屏障,便當直取秣陵,討伐數世爲患的逃寇,解救吳民於塗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過泗水汴水,溯黃河而上,整軍還都,這是曠世未有的盛事啊!”
王浚大喜,向晉武帝上表並呈上杜預的書信。
王浚將到秣陵時,王渾遣使者令王浚暫停,到自己軍中商量事情,王浚張起船帆直往前駛,回報王渾說,“風大,船不能停。”
王渾久已打敗孫皓中軍,殺了張悌等,但按兵不敢前進,而王浚乘勝接受了孫皓投降,王渾感到恥辱而且憤怒,於是向朝廷上表,說王浚違背詔命,不受自己調度,對王浚進行誣告。
有司判定要將王浚用檻車徵召回京,武帝不許,下詔指責王浚說:
“伐吳是件大事,應有統一軍令。以前有詔使將軍受安東將軍王渾調度,王渾思謀深遠穩重,按兵等待將軍。
“爲何徑直前行,不聽王渾命令,違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義。將軍的功勳,銘刻朕心,應當按詔書行事,以維護王法尊嚴,而在戰事將終時,恃功肆意而行,朕將何以行令於天下!”
王浚上書解釋。
王渾又向皇帝呈報周浚的書,說是王浚軍得了吳的寶物,王浚又向晉武帝上表。
…… ……
王浚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違詔不受王渾節度,應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
晉武帝下詔說:
“王浚開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詔書,以後才又下詔讓他受王渾調度。詔書在途中滯留,沒有按時到達,這種情況與不受詔同樣看待,於理是不通的。
“王浚沒有及時上表說明王渾向他宣佈詔書的情況,這是應當責備的。王浚有徵伐滅吳的功勞,一點小錯不足以掩蓋他的大功。”
有司又奏,王浚被赦免後,燒燬賊船一百三十五艘,應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責任。
武帝下詔說:“不要追究。”
拜王浚爲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職務。
舊制只設步兵五營,新置一營是從王浚開始的。
有司又上奏,輔國將軍按位次不是很顯達的官,應不配置司馬,不供給官騎。
武帝下詔按外鎮將軍的標準,供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組成輔國營,供給親騎一百人、官騎十人,配置司馬官。封爲襄陽縣侯,食邑一萬戶,兒子王彝封爲楊鄉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絹一萬匹,又賜衣一套、錢三十萬及一些食物。
…… ……
王浚自以爲功大,而被王渾父子及豪強所壓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彈劾,每次進見晉武帝時,總要陳說自己征伐的勞苦,及被誣告冤屈的情狀,有時顯出憤憤不平的樣子,退出時不向晉武帝告辭。晉武帝每次都寬恕他。
益州護軍範通,是王浚的外親,對王浚說,“卿的功業是盛大的,可惜有這大功業的人未能盡善。”
王浚說,“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卿凱旋歸來之日,應該戴上隱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人問及此事,您就說,‘平吳全憑聖主之德,羣帥之力,老夫哪有這種力量呢! ’如能這樣,那麼顏回老聃之不誇其德,漢龔遂‘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對,又怎麼能勝過您呢!這就是藺相如所以能讓廉頗屈服的原因,王渾對此能不慚愧嗎?”
王浚說,“我開始害怕會發生類似鄧艾滅蜀而被殺的事情,怕災禍及身,不得不說,也不能把話藏在胸中,這是我的偏激啊。”
當時的人都認爲王浚功勞大而封賞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溫縣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訴說王浚受委屈。
武帝才遷王浚爲鎮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
王浚平吳之後,因功高位重,不再守儉素之業,於是食則佳餚,衣則錦繡,縱情奢侈享受。他所徵召引薦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遺故舊。
…… ……
王浚這下可牛×了,七十多歲,還接連納取了六個小妾,有人指出他這一點,他賭氣又納了一房小妾,聲言說,“正好,十多歲一房妾,不誤年華。”
他妻子比他大兩歲,和他爭辯納妾之事,他大發雷霆,把他的妻子劈頭蓋臉地臭罵了一頓,妻子徐氏一氣之下,病倒臥牀,兩月後去世。
他站在妻子的靈前,流下了渾濁的老淚,揮揮手,讓人打發了六個小妾,後無再納。
…… ……
朝廷後來又轉王浚爲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後軍將軍如故。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浚去世,終年八十歲,諡號爲武。葬於柏谷山,大肆營造墳墓與陵園區,圍牆周長四十五里,每面別開一門,松柏茂盛。子王矩繼嗣。
《晉書》爲其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