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
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這就是著名的“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許多地方戲都會演這一出。
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張郃領兵平定了這幾處地方。
曹叡(rui)下詔說:“賊寇諸葛亮率領巴、蜀的烏合之衆,遇上了猛虎一樣的我軍將士。將軍你披肩甲、執利器,攻無不克,朕要嘉獎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一千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
諸葛亮那邊斬馬謖,曹叡這邊賞張郃。
實際上,史書中有一項賞賜沒有記載,就是,從三處擄來的少女,分賞給張郃的部下將官,將官們選最爲好看的,回贈給張郃。
張郃笑納三名爲近侍,其中有一個給他生了一個男孩,正史對此沒有記載。
…… ……
當時司馬懿在荊州治理水軍,打算沿着沔水進入長江討伐東吳,曹叡下詔命令張郃統帥關中的部隊接受司馬懿的指揮。
張郃到達荊州時,正趕上冬季水淺,大船不能行進,於是回師方城駐紮。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
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師,還親自到河南縣城,設置酒宴爲張郃送行。
曹叡派遣三萬士兵以及武衛、虎賁兩營的勇士護衛張郃,還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
張郃知道諸葛亮孤軍深入,不會攜帶太多的糧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說:“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
張郃在這裡,創造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屈指可數”。《三國志》對此有過專門的記載。
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爲徵西車騎將軍。
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
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曾經推薦同鄉卑湛,說他通曉經學,品德高尚。
曹叡下詔說:“從前祭遵當將軍的時候,奏請設置五經大夫,即便在軍營中,也和儒士進行唱詩、投壺的遊戲。現在將軍您統軍在外,在內還注意維護朝廷的禮儀。朕非常讚賞將軍的美意,准許提拔卑湛爲博士。”
那時的“博士”是官銜吆。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衆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箭簇荼毒。別說諸葛亮沒有陰招),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的。
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諡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
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爲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估計就是那個近侍少女所生)關內侯的爵位。
…… ……
張郃降曹的歷史意義:
張郃降而後袁軍潰,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爲張郃的投降是袁軍崩潰的重要原因。
烏巢被燒,袁紹敗局雖成,然而也應該是“餘糧盡軍心散”之後的事,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張郃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
曹操火燒烏巢之時,《郃傳》說,“(袁)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曹操)營,不能下。”
這裡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郃、高覽,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煙消雲散,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袁軍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
…… ……
有人說,張郃之死,是司馬懿的陰謀:
以往,張郃和司馬懿在戰略、戰術上發生過分歧,這一次又是司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線,而張郃建議分出前後軍以防諸葛亮來襲。結果,雖然蜀軍此時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最終諸葛亮還是因爲糧盡,無法繼續作戰,被迫撤退。
《三國志•張郃傳》:“(張)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張)郃膝,薨(hōng),諡曰壯侯。”
這是較正式的說法,然而卻是爲司馬懿隱諱了部分實情。
《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司馬懿)使(張)郃(追擊),(張)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難道司馬懿不知道這個兵法嗎?還是知道,爲了陷張郃於死地而故意爲之呢?)宣王不聽。(張)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也就是說,張郃與司馬懿發生了最後一次爭執,最終導致張郃喪失了性命。
諸葛亮以性格謹慎而聞名,很難想象在撤退中會露出破綻,或不設伏兵,任其敵軍追擊。張頜主張不追擊,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馬懿不聽,強迫張頜追擊。
難道說司馬懿是不知道諸葛亮的個性?還是被失敗衝昏了頭腦,結果在張頜面前顯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執?這樣的追擊,實際上是將張郃置於必敗之地,甚至是死地。
張郃對此一定有所覺悟,然而主將有強令,他儘管“不得已”,還是得遵命,而這一次的情況,又被他自己預料中了。與同一個人發生這麼多次爭執,在司馬懿一生中是僅見的,而幾乎每一次都是被張郃所料中。
自張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現在智計上使司馬懿處於劣勢的人。
陳壽對張郃的評價是:“(張)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這樣的智將,在朝野內外有着崇高聲望,甚至爲諸葛亮所深深忌憚。但同時也難免爲猜忌多疑的司馬懿所忌。
更明顯的是,此戰中張郃所料皆中,而司馬懿先有上邽之失,後有祁山之敗,一旦宣揚到朝廷上,勢必會動搖他今後的地位。於是,在諸葛亮退兵,魏國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木門口追擊戰很可能是司馬懿借刀殺人之計。
由於最終的勝利,魏明帝也不便對大將之死再追究責任。司馬懿在此戰中出現這麼多失誤,還喪了大將張郃,卻依舊得到厚賞。
可是,張郃之死令魏明帝悲痛不已。“帝惜(張)郃,臨朝而嘆曰:‘蜀未平而(張)郃死,將之若何!’司空陳羣曰:‘(張)郃誠良將,國所依也。’”。
由這段對話可見,張郃被明帝和重臣們視爲國之支柱,他的死,是魏國重大的損失。
張郃葬於木門峽谷中。時至今日,木門峽谷中仍存有張郃坪、張郃墓。
張家坪(原名張郃坪)位於木門道峽谷東側,爲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作戰時的埋伏之處。峽谷西側爲十悄地樑,其下有諸葛亮拴馬之處的拴馬灣。峽谷低處有一小山石,成橢圓形,名曰“石鼓”。另外離石鼓不遠處有一土堆小丘,形如巨鍾,故稱“土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