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旭日升起時,新鄴城皇宮前的大鐘又鐺鐺的敲了起來。等候在門前的羣臣們魚貫而入,他們一進大殿便吃了一驚。因爲天子曹丕已端坐在龍榻之上,往日裡都是羣臣兩班列好後曹丕方纔從後殿出來。羣臣們接着便發現曹丕兩眼眼圈發黑,顯然是昨夜又沒有睡好。
爲什麼說又呢,因爲自夏侯惇身死的消息傳來後,曹丕便隱隱的察覺到不好,接着越來越多的跡象讓其感覺到危險。所以這段時日來,他接二連三的難以入眠。昨晚他聽聞司馬懿在大規模調動兵馬和調配將校後又通宵未睡,今日一大早便黑着眼圈來到這大殿之中。
他如此驚慌失措也不奇怪。自從離開中原後,整個朝廷就分成了以他和司馬懿爲中心的兩大派系。他這一方集團核心主要是以曹氏,夏侯氏家族構成,而司馬懿那邊則是以司馬氏和司馬家族的弟子構成核心。其餘衆臣各自站隊,沒有例外。即使沒有站隊的還是被看成屬於曹丕所屬的“帝黨”,這道理很簡單,不結黨那效忠的對象只有朝廷,而曹丕是朝廷的合法所有者代表者。
雖然帝黨比司馬懿的勢力要小不少,但上有曹真,夏侯惇這兩人扛大樑。下有一羣夏侯,曹氏中低級將領被安插在朝廷,軍隊各個角落,讓曹丕相信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隨着曹真,夏侯惇二人的相繼陣亡。曹丕和他的朝廷立刻面臨着被司馬懿徹底操控的險境。只是他急也沒用用,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司馬懿將朝政大權有條不紊的全部抓在手中。
某些那些平日裡口口聲聲要爲大魏效忠的中間派也看到苗頭,紛紛投靠了司馬懿。當然這樣的人不多,因爲這樣的人很少會跟隨曹丕離開中原,跑到這偏僻的瀛洲來。
龍榻旁的內侍小聲提醒歪頭髮呆的曹丕道:“聖上,大臣們都到齊了,可以開始朝議了。”
曹丕這才驚醒過來,眺目向大殿中望去。而後他像發現什麼似的對內侍低喝起來:“什麼人都到齊了,太師兼大將軍司馬懿爲何沒來?”
“回聖上,您忘了,陛下親自下過詔書,大將軍上朝可以隨意。現在這麼晚了,他還沒來,說明他今日有事,來不了了。”
曹丕不奈,連口也不願意張,揮揮手讓朝議開始。那內侍便扯着嗓子喊叫起來:“朝議開始,諸位臣工,有本來奏,無本退朝。”
大殿之中立刻有人上奏道:“狗奴國已歸順我大魏,同意了大魏國提出的所有條件,向大魏稱臣。當下已有三千鐵騎屯守在狗奴國各城,但我方大將夏侯惇不幸陣亡,朝廷還需派遣一名得力干將前去統領這些鐵騎,而且三千鐵騎還不夠,應該派去更多人馬。因爲九州島對我大魏至關重要,狗奴國必須完全掌控在朝廷手中,不是稱臣就了事的。”
有人卻呵呵冷笑道:“這個是自然。事實上這些大將軍早已做了,已經派出多員大將幹臣前往狗奴國,也增援過去了大批兵馬。”
龍榻上的曹丕和下面一班擁護魏室的人心中開始嘀咕道,這麼大的事別說在朝廷上商議,甚至連個招呼都不打就讓司馬懿一人決斷了?但是想歸想,卻沒有一個人將這些話說出來。
大殿中寂靜了片刻,曹丕方纔開口打破沉靜:“好好,大將軍處事果決,省了朕的操心。甚至,甚好。”而後他對身旁的內侍又使了個眼色,想早點退到後宮自己靜一靜。
那內侍又高唱起來:“有本來奏,無本退朝!”曹丕正準備擡起屁股走路時,又傳來一個聲音:“陛下,臣有本奏!”
曹丕只好重新在龍榻上坐好,放眼望去,原來是侍郎楊修。楊修是司馬懿最外圍的心腹。這是指他即和司馬懿沒有血緣家族關係,也非司馬家族任何人的學生子弟,當下官位也和司馬懿乃至司馬家族沒有關係。但他這段時日來卻和司馬懿關係甚密。
曹丕不耐煩的問道:“侍郎楊修,汝有何事還要稟奏?”
此時楊修已步到大殿中間,畢恭畢敬的跪拜下去後說道:“陛下,我大魏自中原大敗,幾欲滅亡。辛得太師仲達力挽狂瀾,引我軍民君臣轉進瀛洲,開創新基,如今又兵不血刃平定九州。使我大魏再現復興之希望,此功於我大魏而言乃再造之功。我等羣臣商議,人人皆言,魏祚已終,望陛下效堯、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禪位與太師。如此,上合天心,下合民意,陛下亦可安享清閒之福,祖宗幸甚!生靈幸甚!臣等議定,...”
他話未說完,曹丕就知道他這是在逼宮禪讓了。這戲碼他曾經也演過一次,只不過那次他不是被逼禪讓的這個角。他的臉色立刻變的煞白,還帶着慍怒。放眼望去,同他一樣驚詫和憤怒的也有幾人,但是至少八成人卻是面色淡然,顯然他們早就知道甚至參予了此事。
曹丕氣的一拍桌案站了起來喝道:“楊修,爾胡說八道什麼!你這是謀反知不知道。來人啊,將反賊楊修拿下,就地正法。”
然而他的叫喊毫無效果,站在殿門外的武士毫無動靜。此時,殿堂上一大片的人齊齊跪了下去,齊聲說道:“請陛下以天心民意爲重,將帝位禪讓給太師!”
“你,你們…反賊,都是反賊!”曹丕已然氣的語無倫次了。他乾脆一甩袍袖向後宮疾行而去。當他步入自己的寢殿後,只聽身後的殿門哐噹一聲響被關上了。他急忙轉身去推殿門,方纔發現大殿被關的死死的,任憑他叫喊,外面毫無迴應。
當曹丕被困在自家寢宮三天後,被餓的頭暈眼花的他終於答應將帝位禪讓給司馬懿。於是,什麼三辭三讓的歷史劇又在這座剛建起沒多久的新鄴城重新演了一遍。而後司馬懿如願以償的登基稱帝,用他的家鄉簡稱爲國號---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