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後手

毫無疑問的是,合肥戰場上的戰事比之魏興要激烈了數倍,這其中自然是有着合肥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的緣故,也有着陸遜立功心切的心理的原因,當然還有陸遜比于禁更爲高超的軍事才能的原由。

也正因爲如此,當於禁終於全線被陸遜擊退之時,這場極爲困難的攻城之戰在陸遜看來終於是現出了一陣曙光,合肥,這個江東北上的門戶,終於要在他的手中歸江東所有了,相比於之前呂蒙出兵的鎩羽而歸,自己的這場功勞顯然是要沉重得多。

但他忽略了曹植的天賦,也忽略了這些時日一直與江東緊緊撕咬在一起的諸葛亮,正當他剛剛將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傳到了他的耳中,張飛,這個極爲難纏的對手出現在了他大軍的後方。

至此,陸遜才終於明白了諸葛亮的用心,他後悔自己的注意力完全被曹操身死之事吸引了過去,而並沒有派出可靠之人去探查諸葛亮是否派兵,而只是確定了諸葛亮本人此時尚在襄陽城中,但這個時候的張飛,也是足以讓他將自己辛辛苦苦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拱手讓出了,不然的話,一番損兵折將之後,結果多半依舊是如此。

但在人心有時往往是無法計算的,陸遜在江東將領之中,可以算是少壯派的代表,此番出征,他所代表的不光是他一個人,而是他身後的數十個年輕將領,若是此戰這樣就在張飛的威逼之下退了兵,他不但無法向孫權回報此戰的因果,更是無法面對那些平日裡唯他馬首是瞻的將領們,所以,在得到張飛率軍滾滾而來的消息之後,他卻是做出了一個任誰都想不到的決定。

陸遜決定留下後軍五千之數抵禦張飛,而自己則按照之前的計劃,率軍突破合肥最後的防線,這樣孤注一擲的做法,不但他留下的五千軍士多半不能保全,一旦他不能在五千軍士被擊潰之前將合肥收入囊中,那麼他自己能否從容退回江東都將成爲問題。

這樣的變故,不但讓原本準備兵不血刃直取合肥的張飛有些沒有準備,埋伏在暗處關注戰場之上情形的張遼也是並未想到,看到留在陸遜身側的軍士已然不多,張遼並未急於出手,而是一面繼續觀察着戰場上的情形,一面將此事以最快的速度回報給了曹植。

而此時,曹植與衆人正是在商議此事。

衆人皆已經發表完了自己的意見,兩位老臣皆是以爲應當待得張飛與陸遜完全分出勝負之後再行出兵。

而鋒芒畢露的楊修則直言不應讓陸遜進入合肥半步,應先將已然是疲敝之師的陸遜兵馬擊潰,而後與于禁的殘兵一齊攻向張飛,他對於張遼的能力十分之自信,並且江東兵馬與張飛是絕不可能聯合的,所以這一戰,力挫兩支人馬,方纔能夠對孫權與諸葛亮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

但司馬懿卻是再一次在曹植的逼迫之下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與他人皆是有所不同的真實想法。

據司馬懿之言,諸葛亮若是當真僅僅派遣張飛這一隊人馬前往合肥,確是可以起到坐收漁利的效果,但是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單純的認爲曹軍在合肥一絲布置也沒有的,並且合肥是重鎮,與曹軍下轄的徐州之地近在咫尺,故而司馬懿認爲諸葛亮多半會在張飛的身後再上一層保險,以防張飛有失,故而張遼此時不應輕舉妄動,並且司馬懿建議曹植速速下令讓合肥城中守軍不要過分抵抗,應將陸遜的少量兵馬放入合肥城中,而後再看事態的發展。

這樣大膽的建議,立即便引起了其他數人的反駁,將合肥這樣的重地拱手讓人,只爲了觀察遮諸葛亮可能的後手,這樣的舉動的確是有些太過大膽,並且一旦諸葛亮沒有後手,而張飛率先又破了合肥,再想攻下便頗爲不易不說,對於合肥這座重鎮的摧殘也是十分之大的。

但曹植本人卻是並未急於出言,而是將司馬懿所言的可行性在自己的腦海之中想了一遭,他忽地感到,若是當真這樣做了,那麼除了合肥這座城池可能受到一些損害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其他的不利結果。

最爲主要的是,曹植想要看看,司馬懿這個人,是隨意口出狂言敷衍自己,還是當真有了這樣的推斷,他一時間不禁想到了之前曹操對其所言的關於司馬懿的一些忠告,他也是當那時方纔得知,似他的父親這等絕世梟雄,竟然有數次都對司馬懿動了殺念,而又被司馬懿無懈可擊的破解掉了。

要知道,曹操曾經對楊修動了一次殺念,是曹植直言自己需要楊修來牽制曹丕麾下的曹真和司馬懿,曹操這才放了楊修一馬,所以曹植比任何人都知道曹操的殺意有多麼的可怕,故而此時,他更加的想要真切的看清司馬懿這個人,看看他到底能否爲自己所用。

心中主意已定,曹植便擺手打斷了衆人的爭論,出言道:“就按仲達所言,並且仲達與德祖二人即刻出發前往合肥協助文遠將軍,若諸葛亮當真留有後手,定要連根拔除,並且合肥百姓,也定要安撫妥當,此番前去,仲達與德祖二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切不可發生爭執。”

曹植言罷,見楊修還想出言,連忙向其使了個眼色,楊修會意後便不再相問,領命與司馬懿二人一前一後走出了朝堂之中。

而合肥城外,此時的拼殺也是進入了白熱化的程度,正當張遼白白等了數日,眼看不顧一切的陸遜就要將合肥攻破,有些按耐不住想要出兵之時,楊修與司馬懿二人風塵僕僕的終於趕到,二人將曹植的將令告知張遼後,張遼雖心中也是十分不解,但還是並未妄動,而是派遣了得力之人前往合肥,告知守軍不要再行抵抗,只管將陸遜放入城中。

第81章 死於安樂第138章 三分荊州第417章 名正言順第569章 何爲安生第298章 密謀第134章 巧取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263章 陽平關之戰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28章 一年之約第200章 四方角力(第三更)第6章 女匪首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54章 兩全之法第51章 見於堂前第6章 女匪首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159章 各懷心事第206章 三線並重(第三更)第200章 四方角力(第三更)第376章 僵局第277章 得與失第127章 難題浮現第518章 完美的伏擊第8章 兵甲第357章 解惑第545章 雪上加霜的魏國第346章 入主襄陽後記第129章 情勢不利第156章 暗度陳倉第19章 領罰第158章 獻圖第373章 交鋒伊始第326章 爆炸性的消息第105章 夜奪南郡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255章 暗中出手第554章 時間差第563章 慌亂的曹植第387章 馬超的去向第438章 不得不發第483章 衆將歸位第216章 佯攻(第一更)第539章 心灰意冷第534章 劉禪的條件第80章 龍潭虎穴第4章 賜字第442章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394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449章 錯失良機第37章 一戰成名第359章 勢如破竹的諸葛亮第540章 諸葛亮的抉擇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534章 劉禪的條件第391章 一路西行第130章 埋刺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01章 防備之心第316章 就在今夜第399章 見縫插針第111章 另有所獲第371章 決堤之策第49章 救美第74章 非汝不可第168章 無奈前來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390章 勸說第188章 飛羽顯威第272章 一石二鳥第210章 初見士燮(第一更)第54章 功成第223章 漏洞(第一更)第503章 智鬥曹彰第222章 前路兇險(第三更)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156章 暗度陳倉第63章 探虛實第252章 說客第89章 再續前緣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17章 誘敵第259章 籌備驚喜第535章 同歸荊州第169章 夢中之人第288章 命在旦夕第512章 趕往主戰場第314章 隔岸觀火第150章 終娶孟瑤第477章 江東的變化第247章 風起雲涌(二)第501章 失算的曹彰第488章 終見成效第145章 論功行賞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569章 何爲安生
第81章 死於安樂第138章 三分荊州第417章 名正言順第569章 何爲安生第298章 密謀第134章 巧取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263章 陽平關之戰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28章 一年之約第200章 四方角力(第三更)第6章 女匪首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54章 兩全之法第51章 見於堂前第6章 女匪首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159章 各懷心事第206章 三線並重(第三更)第200章 四方角力(第三更)第376章 僵局第277章 得與失第127章 難題浮現第518章 完美的伏擊第8章 兵甲第357章 解惑第545章 雪上加霜的魏國第346章 入主襄陽後記第129章 情勢不利第156章 暗度陳倉第19章 領罰第158章 獻圖第373章 交鋒伊始第326章 爆炸性的消息第105章 夜奪南郡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255章 暗中出手第554章 時間差第563章 慌亂的曹植第387章 馬超的去向第438章 不得不發第483章 衆將歸位第216章 佯攻(第一更)第539章 心灰意冷第534章 劉禪的條件第80章 龍潭虎穴第4章 賜字第442章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394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449章 錯失良機第37章 一戰成名第359章 勢如破竹的諸葛亮第540章 諸葛亮的抉擇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534章 劉禪的條件第391章 一路西行第130章 埋刺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01章 防備之心第316章 就在今夜第399章 見縫插針第111章 另有所獲第371章 決堤之策第49章 救美第74章 非汝不可第168章 無奈前來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390章 勸說第188章 飛羽顯威第272章 一石二鳥第210章 初見士燮(第一更)第54章 功成第223章 漏洞(第一更)第503章 智鬥曹彰第222章 前路兇險(第三更)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156章 暗度陳倉第63章 探虛實第252章 說客第89章 再續前緣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17章 誘敵第259章 籌備驚喜第535章 同歸荊州第169章 夢中之人第288章 命在旦夕第512章 趕往主戰場第314章 隔岸觀火第150章 終娶孟瑤第477章 江東的變化第247章 風起雲涌(二)第501章 失算的曹彰第488章 終見成效第145章 論功行賞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569章 何爲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