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入宮

劉虞答應了陳暮的要求,如果確定劉辯劉協劉和的確在他手裡的話,他願意把這個皇位交出來。

人年紀越大,就越容易珍惜那些曾經擁有的東西。

相比於這個皇位以及這個破舊的江山,劉虞其實更在乎自己有沒有子孫延續後代。

他只有劉和這一個兒子,兒子都沒有了,還要這江山社稷有什麼用呢?

更何況陳暮還給了他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那就是劉辯和劉協。

劉虞就可以打着忠君愛國的名義,心安理得與陳暮完成交易。

這樣可以救回自己兒子的同時,還能讓自己心理沒有任何虧欠,何樂而不爲呢?

很快王植就通過洛陽城內軍情司的網絡迅速把消息送到了前線。

兩日後,樑期縣,陳暮得知了消息,立即向劉備請辭。

理由是劉虞生病,召集諸多朝廷大臣商議要事,需要即可啓程前往洛陽。

劉備並不知道真相,以爲天子病得很重,很有可能是在託付身後重事,而他恰好又坐鎮冀州,無法回去,因此只能託付陳暮去處理朝堂上的事情。

在張飛關羽的陪同下,兄弟三人一直把陳暮送到了安陽洹水邊,洹水波濤滾滾,兩岸秋風蕭瑟,遠處安陽城池高聳於河岸邊。

此時秋意正濃,午後陽光高照,西北方莽莽太行羣山籠罩在一片枯黃的世界裡,河岸林木落葉紛飛,原本河堤附近青綠色的草地大量枯萎,呈現出一片落日般的黃。

“大哥,二哥,三哥。”

陳暮看了眼天色,對他們說道:“就送到此地吧,袁紹如百蟲之足,死而不僵。要想徹底除掉他可不容易,還得你們繼續努力纔是。”

張飛哈哈大笑道:“四弟放心,那袁紹只要敢出現在我面前,保管他身上多出幾十個窟窿,你好好去洛陽,早點回來。”

陳暮笑了笑。

關羽撫摸着長鬚,雖不說話,但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щщщ☢тт kan☢C〇 劉備則問道:“四弟此去洛陽,就是之前跟我說的爲了解決朝廷上的事情吧。”

陳暮點點頭:“不錯,天子病危,很有可能撐不過這個冬天,趁着此時朝廷上權力出現更迭,正應該讓大哥回去入主朝堂,而不是被邊緣在青州,在地方稱王稱霸,遠不如在中樞執掌權力。”

“唉。”

劉備嘆了口氣:“在哪裡都不容易啊,去了地方,得小心朝堂上的攻訐。回了朝堂,亦是如履薄冰。即便權傾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得擔驚受怕。”

所以你得當皇帝呀。

陳暮在心裡笑了笑,劉備還以爲自己是去洛陽幫他謀劃回朝廷。曹操歷史上雖然到處征討四方諸侯,可大部分時間,他都在許都穩固自己的權勢。

一名權臣整天不在中央是很危險的,後世很多非洲國家,經常趁國家總統出訪的時候,二把手或者其他權臣就發動政變奪權,什麼流亡政府,流亡國王到處都是,早就已經不算新鮮。

因此當初陳暮給劉備的建議是讓他要對齊王這個東西棄之如敝履,寧願回中央拿個三公之位,也不要覺得當上齊王能有多好。

不過這都是陳暮的緩兵之計,先麻痹住劉備,讓他處於驚恐當中,從而開始對權力逐漸渴望。

這樣當有朝一日,忽然能夠成爲皇帝的時候,他也絕對不會推辭。

“朝堂兇險,但也比不上戰場,只要我們手握大軍,再多的明刀暗箭都無所謂,大哥二哥三哥放心,我回洛陽之日,就是大哥問鼎朝堂之時,靜等我的好消息便是。”

陳暮向三位兄長拱了拱手,轉身踏上了身後的樓船,樓船內有黃忠太史慈等人,他這次回洛陽,打算帶一萬人馬加上黃忠太史慈二將同去。

劉備關羽張飛便站在岸上,向着他揮了揮手,船隻緩緩啓動,一直等到樓船順着洹水向下遊開去,不見了蹤跡才離開。

五千人應該是能夠保證他的安全,有的時候還是得小人之心一點,雖然陳暮自認爲已經拿捏住了劉虞的心理,利用劉辯劉協劉和成功地打開了他的心理防線。

可誰又能保證劉虞會不會打別的主意?比如把陳暮乾脆扣在洛陽,利用陳暮反過來要挾劉備?又或者乾脆拼個你死我活?

不能說人家說什麼你就信什麼,軍情司內應、大軍隨行、小心駛得萬年船,該有的防備還是有。

很快第二日,從洹水駛入黃河,再順着黃河逆流而上,到小平津渡口下船,這就耽誤了三日功夫,原本如果直接走陸路從安陽到洛陽,僅僅只需要兩日,現在卻多花了一天的時間。

沒辦法,順河而下肯定快,逆流而上自然慢。不過倒不是陳暮想着利用水軍護航,而是他必須把船隻運過來,如果所有事情順利的話,這些船隻就又會護送着皇后一路東行,進入青州境內,從萊州灣上船前往朝鮮。

足有七八艘大船,二十多艘中等船隻停靠在了小平津渡口,陳暮留下幾名校尉,帶着黃忠與太史慈及三千士兵過了平縣,往南穿過邙山,浩浩蕩蕩向着洛陽城去。

而此時在洛陽城中,宮裡一片混亂,劉虞早上吃了一些東西之後,又開始咳血,大臣們一個個站在司馬門外手足無措,皇后急得不停地抹眼淚,太醫連忙熬煮了一份湯藥,服下之後劉虞才勉強恢復了一些氣色。

等到劉虞稍微好一些,呂強才快步上去,向他稟報道:“陛下,少府回來了。”

“讓他過來。”

劉虞道。

一旁有個老太婆哭得梨花帶雨,聽到劉虞要見大臣,當即哭哭啼啼說道:“陛下,你都這樣了,還見什麼臣子,好好休養吧。”

“爾等先出去。”

劉虞讓周圍服侍的宦官宮女先出去,只留下呂強和自己的皇后。

“陛下......”

皇后一臉詫異,不知道劉虞在搞什麼。

等宮人們都出去了,劉虞看着自己的老妻,才露出欣慰的笑容:“阿玉,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和兒他.....還活着。”

“什麼?”

皇后先是一愣,然後原本悲傷的臉色瞬間轉爲狂喜,臉上還帶着淚花驚聲道:“他在哪?”

劉虞輕咳兩聲之後,緩緩說道:“有人說,他輾轉流落到了倭奴國,此次,我便是希望阿玉你能去一趟,我時日無多,恐怕這輩子都見不到他了,如果你見到他,能回來給我報個平安,我也就知足了。”

“和兒在倭奴國?和兒在倭奴國?”

皇后不斷搓着雙手,在劉虞牀邊來來回回走了幾步,嘴裡喃喃自語道:“他怎麼去了那麼遠的地方,對了,我們必須要儘快把他接回來,必須要快!”

“和兒不能回來!”

劉虞連忙說道:“你只需要去看看他,知道他還在人世就行。”

皇后愕然地看着劉虞道:“爲什麼不能回來?”

“他有不能回來的理由!”

劉虞認真道。

陳暮跟他做了交易,除非將來劉備根基穩固,稱帝之後順利平定了天下,否則劉和這輩子都不能踏足大漢,這是他們的約定。

雖然這種約定本身沒有什麼約束力,可劉虞不蠢,如果自己的兒子回來,恐怕能夠回來的,就只有一具屍體。

不要忘記劉虞現在還是大漢皇帝,如果劉和還活着,滿朝支持他的臣子不排除會推舉劉和登基。

到時候至少劉和是佔據了大義的,在順位繼承人上,至少目前絕對排在第一位。

威脅到了劉備的地位,陳暮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劉虞很清楚,即便將來劉和能夠回來,也只能等到劉備下詔書將他召回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直接就回到洛陽,陳暮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什麼理由?”

皇后都快瘋了,對着劉虞吼道:“那是我們的兒子,他憑什麼不能回來?你是在怕什麼?”

一旁的呂強輕聲提醒道:“皇后,如果皇子回來,會威脅到一些人對帝位的覬覦。當初陛下能夠被推舉爲帝,是因爲陛下無後,如今皇子回洛陽,恐怕.......”

皇后就更加生氣了,對劉虞道:“就因爲這個?他們那些人是章帝子孫不假,難道你就不是光武之後嗎?大家都是光武苗裔,他們能做得,和兒就做不得?這個皇帝的位置本來就該是我們東海王一脈的!”

“你不懂.......”

劉虞露出了苦澀的笑容,自己之前就擔心這個,老妻果不其然聽到和兒還活着的消息,就立即對皇位有了心思。

他這皇位是白撿來的,按理來說,不該看得這麼重。

畢竟當初在上位之前,劉虞就與羣臣約法三章,言稱等將來平定之後,就把皇位交回給河間王國的那些章帝后裔,絕不會對皇位有何留戀。

但誰都有私心,如果讓他選擇的話,他還是希望能把位置傳給劉和。

怎麼樣也是自己的兒子,希望他能夠成爲普天之下的至尊,本身就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更何況論起身份,光武東海王一脈,也比劉備那位中山靖王之後名正言順的多。

可偏偏兒子和皇位只能選一個,他又有什麼辦法呢?

皇后根本不明白裡面的厲害關係,面對劉虞的敷衍,她更加不滿,臉上露出明顯的怒意:“有什麼不懂的,對,是,我是什麼都不懂,可你現在是皇帝,你要把皇位傳給外人不傳給兒子這個道理我還是懂,你是不是老糊塗了。”

“皇后......”

看到皇后如此大不敬,呂強嚇了一跳,連忙說道:“不可對陛下這般......”

“算了,是我虧欠了你們娘倆,阿玉,算我求求你了,你去一趟倭奴國看看和兒是不是真的還活着,如果是的話,這件事情我會好好考慮的。”

劉虞咳嗽了幾聲,愈發感覺到身體變得脆弱,也不想和老妻爭吵什麼,爲了兒子的事情也吵過很多次了。

雖說作爲皇帝,且是一家之主,面對婦道人家,劉虞也不該懼內纔是。

但偏偏當初劉和是他派去求援,結果出了關中,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所有人都以爲他死在了亂軍之中,可以說劉和的失蹤就是他一手導致,使得老妻對他十分怨恨。

劉虞心有愧疚,因而面對老妻的指責,這些年來也從未有過爭辯,現在劉和可能死而復生,他就更不想和老妻吵架。

如今他唯一的願望,就想知道劉辯劉協劉和確確實實還活着的消息!

而派皇后去是最合適的選擇。

皇后不會幫陳暮隱瞞,確定了是兒子就會立即回來告訴他,而雖然皇后不認識劉辯跟劉協,可劉和是認識的。

當初劉和就是朝中侍中,常伴隨劉辯左右,只要確定了劉和的身份,自然能確定劉辯劉協的身份。

所以這次出行,劉虞認爲應該是萬無一失。

皇后得了劉虞安撫,勉強壓住了火氣,正欲詢問劉虞打算等兒子回來到底要不要傳位,就聽到外面宦官喊道:“陛下,少府已經到了宮門外。”

“阿玉你先出去吧,此次就是少府護送你前往青州,我要與他商議一些具體事宜。”

劉虞對皇后說道。

皇后冷哼一聲,轉身先出去。

她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婆,只希望兒子活着,能登上皇位,她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等皇后走了,外面的宦官急忙又進來說道:“陛下,少府帶了一些兵。”

劉虞臉色微變:“多少?”

“數千人,都在宮門外,隨行亦有數十,皆帶了兵刃進了皇宮。”

宦官答道。

呂強憤憤不平道:“他憑什麼帶兵來洛陽!”

劉虞思索片刻,擺擺手道:“算了,讓他進來吧,隨行不準進西宮就可以了,他這是在向朕示威呢。”

“陛下......”

呂強還想說點什麼,當初袁紹就是帶着兵器進了皇宮搞事,現在這些事情還歷歷在目呢。

然而劉虞卻道:“無妨,數十人而已,不會掀起什麼風浪。”

見劉虞堅持,呂強也只能道:“唯!”

當下宦官便急匆匆地出去準備宣陳暮進來。

而此時,陳暮卻在朱雀門外見到了王植。

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開端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八章 回京請假條第八十九章 臨時變陣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請假條。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九章 羅市賊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五十章 鬥將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
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開端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八章 回京請假條第八十九章 臨時變陣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請假條。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三十五章 民風淳樸蒲陰縣第九章 羅市賊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五十章 鬥將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一百零六章 夏侯涓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