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

“三國之謀伐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四人商量好計策,陸續分道離開。

閻忠回去之後,第二天董卓就召見他與李儒議事。

廳堂之中,董卓面無表情地坐在席上,這次他請辭驃騎將軍,滿朝文武紛紛贊成,很多人請求要將他調離洛陽,去外地討伐叛亂。

董太后倒是信守承諾,讓他擔任太尉,但暗地裡,卻籠絡關中豪強等人,賞賜他們官職,調派他們的位置。

分董卓的權力,董太后幾乎已經不加掩飾,不僅將董承升爲驃騎將軍,還令關中豪強聽命於他。

要知道,原本董承的實力已經不弱,掌控南軍兩萬多人,曹操等人盡在他麾下,又執掌宮廷宿衛,總兵力接近四萬人,比之現在的董卓還要強大。

若是關中豪強也依附於董承,那麼董卓麾下兵馬,就只剩下自己的西涼軍與一部分幷州兵,總共不過一萬多人。

而董承吞併了關中豪強的兵馬之後,一躍就有六萬多人。

如此削弱董卓,董太后打的什麼心思,幾乎已經不用董卓手下的謀士去提醒,用腳指頭都能想到。

到時候難道會放棄一個麾下有六萬多士兵的親侄子,讓一個麾下只有一萬士兵的遠房侄子當統領天下兵馬的大將軍嗎?

怎麼想都知道不可能。

所以董卓很清楚,自己當初抱有的幻想以及董太后的承諾,都會如清晨的露珠一樣,變成夢幻泡影。

自己那遠房便宜族姑母。 wωw▲TTkan▲¢O

這是要食言而肥,根本沒打算立他董卓,而是要偏袒自己的親侄呀。

想到這裡,董卓的臉色就更加嚴峻,粗着氣對手下兩大謀士說道:“誠漢,文優,你們到底想到了對策沒有?”

李儒頂着一對黑眼圈,沉吟道:“明公,我想了一夜,若要動手,只有從內部與外部兩個方向考慮。”

“內部做何解,外部又做何解?”

董卓問道。

“內部,自然是從皇宮裡找突破口。”

李儒說道:“我想了很久,做這種事情,只能讓太皇太后身邊的人去做。可她身邊之人並沒有我們的人。原本我以爲皇宮內部鐵板一塊,卻又忽然靈光乍現,想起了一個人。”

“誰?”

“何太后。”

“她?”

董卓思索道:“你說的對,在皇宮中,也就只有她巴不得太皇太后死。可是何太后就是我當初向太皇太后建言廢帝,她才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恐怕也是恨不得我死,文優覺得,她會同意這件事情?”

一旁的閻忠頗爲驚訝地看了眼李儒,沒想到他跟陳暮一樣,也看出了何太后這個關鍵點。

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呀。

不過仔細一想,想到何太后身上倒也不算太難。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而整個皇宮之中,就只有何太后是董太后的敵人,還是多年仇敵,互相都巴不得對方死的那種。

李儒跟陳暮一樣,同時想到她身上去,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答應,不過試試就知道了。”

李儒撫摸着下巴山羊鬍,笑着說道:“永安宮位於皇宮東明門外,由城門校尉把守,不似皇宮那般戒備森嚴,我們可遣人進去一探,不告訴何太后底細,只問她答不答應,若是願意助我們一臂之力,那就最好,若不願意,也不會暴露我們底細。”

其實在董卓想來,一個被廢掉的太后能有什麼用處?

無權無勢,又沒有法接近太皇太后。

但有辦法總比沒辦法強,勉強點點頭道:“那就按照文優的法子做,誠漢,你有何想法?”

目光看向閻忠,眼中充滿希翼。

閻忠苦笑道:“其實我跟文優的想法一樣,只能將從何太后身上想辦法。”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一般想從內部攻破,收買內應間諜,是一個長久的工程。

比如你看中某個人,想收買他,你就得了解他的喜好,他貪財,就給錢,好色,就給美女,投其所好,總歸得一步一步來。

可時間緊急,大差不離也就這一兩個月的事,董卓哪有那麼多時間慢慢收買董太后身後的人?

所以只能找現成的,無比憎恨董太后的人。

而宮裡頭最恨董太后的人是誰?

可不就是何太后嗎?

因此李儒陳暮想到何太后,並不是多麼聰明的選擇,而是唯一的選擇。

不過陳暮的優勢在於,還有個王鈞幫忙出主意。

作爲熟知宮廷內部情況的常侍宦官,王鈞在除了何太后以外,還提出了一個關鍵人物郭勝。

這就是強於李儒的地方。

聽到閻忠跟李儒的想法一樣,董卓失望地道:“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他總覺得何太后有點不靠譜,一個失勢的太后,還怎麼去下毒?

李儒說道:“何太后畢竟在宮裡那麼多年,也許能夠想到一個比我們想得更好的辦法。我們只需要找到她這個關鍵人物,具體實施,就得她由自己來負責。我們只需要答應她,如果她能成功,我們就扶持她上位,幫助弘農王復辟。我相信以何氏的狠辣與貪婪,必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閻忠補充道:“何太后與董太后不和是衆所周知的事情,董太后又廢掉了何太后之子,立陳留王爲帝,如果能夠殺死董太后,重新扶持自己的兒子上位,她恐怕一萬個願意,這一點倒不用擔心,而且我聽聞郭勝還活着,她也不是完全沒有人可用。”

“郭勝?”

董卓細細回想了一下,試探道:“十常侍?”

“是。”

閻忠點點頭:“此人是何進同鄉,當年何太后入宮,就是他舉薦。如今郭勝在內省爲太官左丞,負責膳食。”

董卓眼睛放光,連連點頭:“這倒是個關鍵人物,若是他來下毒,機會很大。”

“可惜自始至終,我都覺得下毒的風險太大了。”

李儒嘆息了一聲:“毒藥味道很重,難以被掩蓋,即便能找到合適的去下毒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也太小。所以我認爲,從內部攻破不應該報太大希望,主要還是以外部爲主。”

“也不盡然。”

閻忠微微一笑,取出兩瓶毒藥:“此兩種毒藥,一者爲慢性毒,二者爲急性毒,可以參雜在香料,食物當中,而且味道並不濃郁,難以察覺。”

“哦?”

李儒對毒藥很有研究,聽到這毒藥味道並不濃郁,驚訝地道:“此藥毒性如何?誠漢兄是從哪裡弄到的?”

“這是西域奇藥,產自身毒,僅僅只需要一滴,就能殺死數人,毒性極爲猛烈。是當年我從一個西域朋友那要來,價值不菲,一流百金,爲我壓箱底的寶貝。”

閻忠大方介紹。

一流就是八兩,二流就是一斤。所謂的半斤八兩,按照漢朝的計量單位來算,都是一流。

而閻忠口中的身毒就是印度。

早在西漢時期,漢朝就已經與印度有來往,包括《後漢書》當中,對於東南亞、西亞等地區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

其中不僅記載了印度,甚至還記載了古羅馬帝國。

如《後漢書·西域傳》中就有“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的說法。

西海,就是今天的波斯灣。

當時甘英的使命就是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羅馬帝國,最終到達波斯灣,在今天的伊朗一帶受阻返回。

因此很多人以爲古代王朝封閉,實際上秦漢時期對世界就已經有初步瞭解。

中國人的冒險基因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由西域的絲綢之路,向着歐洲進發,開始探索整個世界。

真正閉關鎖國,搞封閉主義的,是清朝。

後來野豬皮因爲自身的愚昧,使得中國遭受了極爲屈辱的近代史,讓列強無不懷念我大清,也是大家衆所周知的事情。

閻忠將這些毒藥的來源說成是西域,一來讓人沒法查驗,二來增添了幾分神秘感,給予董卓和李儒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李儒接過藥瓶,看着這個小瓷瓶,同樣保持着懷疑地態度問道:“一滴殺死數人?砒霜也不過如此,毒性真的有這麼猛烈?”

閻忠笑了笑:“誠漢兄若是不信,可以親自試一試。”

“那我聞聞。”

李儒非常作死地打開青化物那瓶聞了一下,頓時只覺得一股杏仁味撲鼻而來,整個人頭暈目眩,心跳加快,連忙將瓶口封住,喘着粗氣道:“好厲害的毒,我也曾研究毒藥,從未見過如此奇毒,只聞一點點氣味,就讓我感覺要窒息。”

差點試試就逝世。

“此藥可參雜入香料當中,慢慢浸入人體。若是明公購置珍貴的西域香料進獻給太后,讓太后每日薰香,不出數日,當毒氣入體之日,便是太后身死之時。”

閻忠微笑着介紹。

董卓滿意地點點頭:“好藥。”

“而這一瓶,便是快速致人死地的毒藥。”

閻忠又介紹那瓶夾竹桃毒,說道:“倒進一滴入食物裡,不僅味道很淡,且可以迅速致人於死亡,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的良藥。”

李儒聽到這兩瓶藥的藥性,高興地道:“有了這兩瓶藥,那我們可以制定的計劃就多了幾個,選擇的餘地,也多了幾分。”

董卓吩咐道:“那這件事情,由你們來制定具體的計劃,要我做什麼,儘管開口,此時就拜託給二位了。”

“唯。”

“都是爲明公效力。”

兩人同時站起來向他行了一禮。

禮畢之後,李儒才又道:“既然是明公所託,那內部攻勢,就由我和誠漢制定計劃,接下來說說外部攻勢。”

“文優請說。”

董卓雙手往下按了按,示意他們坐下來說話。

“董承每日住在皇宮裡,牢牢把持着皇宮禁衛,南軍則主要由幾名校尉統領。所以皇宮的守衛並不是特別森嚴,只有虎賁軍羽林衛加上禁宮宿衛,總計不到萬人,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北宮,約有五六千人。”

李儒又坐回席上,侃侃而談:“如果我們要行事,就必須要做最壞的打算,那就是再來一場宮門之變。如果能夠攻入皇宮,以武力控制住皇宮,那纔是最好的結果。”

以武力攻取皇宮?

閻忠心道李儒這貨真是個狼人,比狠人還多一點。

這事當初竇武幹過,現在袁紹也幹過。

不過他倆都被赦免無罪。

事實上一開始他們也都被定性爲造反謀逆。

可竇武陳蕃被天下人敬佩,民間風評上根本沒人說他們是逆賊。

至於袁紹。

還是那句話,人家有好家世啊。

你董卓一沒好名聲,二沒好背景,居然妄想學竇武袁紹?

誰給你的勇氣?

當然,閻忠這些話都在心中腹誹,肯定不能明說。

但董卓也不是傻子。

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跟自尋死路有什麼區別?

因此董卓詫異道:“真的要出動軍隊嗎?可竇武袁紹發動宮門之變,是以誅殺宦官爲藉口,如今沒有宦官了,我還能找什麼理由?”

李儒微微一笑:“理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董卓道:“文優不妨明說。”

李儒看向永安宮的方向,淡淡地道:“何太后與弘農王的詔書,就是最大的理由。”

又打上廢后與廢帝的主意了?

閻忠大抵也猜到了李儒是什麼意思。

別看劉協上位有董太后背書,一切似乎來得名正言順。

但實際上當時的人心目當中的正統皇帝,還是劉辯。

無它,就因爲他是先帝皇后所生的嫡長子。

嫡長子制度在漢朝已經根深蒂固,不止是皇室,諸侯王國也是如此。

在推恩令出來之前,嫡長子幾乎是真正的含着金湯勺出生。

一個王國所有財產,包括王位繼承,都屬於嫡長子。

即便是有推恩令出來之後,嫡長子依舊能分得大半的財產,次子和三子分小半的財產。

因此即便是當初劉宏想要立劉協爲太子,也是困難重重,阻力非常大。

而董太后雖然藉着宮廷之亂,利用董卓和董承掌控了兵權,趁勢廢掉了劉辯,立了她最心愛的孫子劉協爲皇帝。

可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劉辯才是正統。

這一點沒有任何爭議。

包括後來朝代修史,劉辯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也遠遠高於劉協。

至於後來爲什麼劉協會被承認,那是因爲劉辯死了,被董卓派李儒下毒給弄死。

在劉辯死後,劉宏就只剩下劉協一個兒子。

如此那些古板守舊的官僚士大夫集團,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認劉協的正統地位,然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現在劉辯還沒死呢。

所以目前的情況是,所有人都承認劉辯的合法性。

在心目當中,反而劉協的帝位來路不正。

衆人明面上不說,只是攝於董太后的權勢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在董太后廢帝之時,依舊有一部分正直的士大夫反對她的原因。

包括陳暮當時爲什麼要那麼做?

還不是爲了迎合主流思想,做的一個政治作秀,以此來攫取名望。

而現在。

李儒卻又打上了何太后與劉辯的主意。

這對母子的命運與身世,已經到了非常坎坷的程度,相當可憐。

“何太后與弘農王?”

董卓不太明白李儒的意思,問道:“關他們什麼事情?”

“文優的意思是,讓明公以幫助弘農王復辟的名義,帶兵入宮去。”

閻忠瞥了眼李儒,淡淡地道。

李儒這個人,跟董卓簡直是天生一對,兩個人都沒有底線可言了。

“如今天下人都很可憐弘農王母子。”

李儒卻盯着手中的毒藥,眼眸中露出奇異的光芒:“弘農王嫡長子繼承皇位,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卻被董太后無故廢除。天下人雖然表面不說,但心裡都有怨氣。若這個時候,董太后再無故鴆殺何太后的話......”

鴆殺何太后?

閻忠只覺得不寒而慄。

李儒這人跟陳暮比起來,怕是也相差不了多少了。

“文優要是早這麼說,我便早明白了。”

董卓眯起眼睛,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弘農王本就無錯,無故被廢,天下人心有怨氣。若是因爲何太后當年無故鴆殺王美人,再加上先帝遺詔,勉強能說得過去的話。何太后與弘農王俱都被廢,也算是彌補了何太后當年犯的錯誤。可此時何太后再被鴆殺,讓本就十分可憐的弘農王又失去了他的母親,顯然說不過去。”

“不錯。”

李儒點點頭:“這樣世人的怨氣必然會很大,而且明公莫忘了,董太后這次誕辰,還強令各地方郡縣獻上無數金銀珠寶,搜刮地方百姓,若董太后鴆殺了何太后,羣情激憤,屆時明公再取出弘農王與何太后的詔書,以何太后遺詔的名義殺入皇宮,那樣天下可憐這對母子的人都會支持明公,明公罷黜董太后與陳留王,又扶持弘農王復辟,加封太師,把持朝政,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關於董太后對錢財的貪婪只在漢孝康帝劉宏之上,絕不在康帝之下。

包括借自己過壽之名,大肆斂財,也是寫在史書裡的事情。

所以事實上包括滿朝百官在內,都非常厭惡董太后。

因爲董太后如今掌權之後,跟當初的漢孝康帝沒什麼區別,依舊大肆斂財,買賣官職,勒令各地上供財物。

因此,不管是從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出發,還是可憐何氏與弘農王母子的角度出發,以及堅定的正統支持者出發,朝臣估計都不會反對弘農王忽然復辟。

只是關鍵在於,之前董卓可是廢帝先鋒,是董太后的擁護者。

結果一下又變成弘農王的簇擁,廢帝復辟的提倡人,這反覆橫跳的本事,估計會讓世人都傻眼。

當然。

李儒還是幫董卓找了個藉口。

那就是以何氏的死,來換取一個反對董太后的理由。

再加上世人還是支持劉辯的人更多一點,更加認同劉辯的正統,到時候即便董卓幹出先廢帝,再幫廢帝復辟這種離譜的事兒,估計大傢伙也都會捏着鼻子認下。

董卓被這麼分析之後,只覺得茅塞頓開,撥雲見日,桀桀怪笑了一聲,低聲道:“桀桀......那是當然,弘農王本就是正統,拿回屬於他的皇位,理所應當......我董仲穎,可是大漢最忠誠的臣子,自然要助弘農王一臂之力......”

大漢忠臣?

閻忠臉色微變,只覺得頭皮發麻,腳底升起一股涼氣,又怕董卓察覺出他有異,連忙低下頭行禮:“明公爲大漢江山摩頂放踵,死而後已,當爲百官楷模,天下楷模。 ”

“哈哈哈哈,我有文優誠漢,何愁不能振興漢室江山?”

董卓哈哈大笑,眉目間露出殘忍的神情。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誰敢阻撓我登上人臣之位的極點,誰就是我的敵人。

即便大家都姓董,都是仲舒公的後人。

可誰讓你言而無信呢。

我的好姑母。

董卓的眼眸,已經變得愈發的陰冷。

那雙閃爍着寒芒的眼睛裡,露出了詭異的紅光。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63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三章 未來方向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通知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一百三十四章 雛鷹起飛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通知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請假條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四十九章 責任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完結感言第四十八章 長社城內第七十章 出兵請假條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
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三章 未來方向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通知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一百三十四章 雛鷹起飛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通知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請假條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第八十五章 壁虎斷尾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四十九章 責任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完結感言第四十八章 長社城內第七十章 出兵請假條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