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

“三國之謀伐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當徐榮看到漳林幾裡外,河水北岸的車轍印記時,纔不得不佩服陳暮的計謀有多高深。

回顧一下之前追擊到現在,他發現陳暮的計策,可謂步步陰險,處處驚心。

先對比敵我機動性,陳暮是一千重騎,加上三千輜重輔兵。

那麼他的行軍速度,其實跟正常步兵的行軍速度沒有區別,刨除掉吃飯的時間,每日行軍大概在40多公里。

這是古代行軍的正常速度。

不要覺得慢。

雖然我軍歷史上,有25小時一邊打仗一邊行軍120公里,幾乎是每小時5公里神速運動的傳奇事蹟。

但一來我軍的鐵腳板和意志力就不多說,堪稱歷史之最。

二來那是不帶大量輜重,輕裝簡行,一路急着要去支援另外一支我軍才達到的效果。

而古代則不一樣,道路、輜重、軍隊的意志力,都能影響行軍速度。

如我軍第一次突破圍剿時的湘江戰役,因爲攜帶大量輜重,照樣行軍速度奇慢。

所以不管是在史書記載,還是現實當中,我軍那25小時行軍240裡的傳奇經歷,那都是奇蹟,很難複製。

正常情況下,陳暮這個行軍速度是沒有問題的。

按照後世的行軍速度劃分,屬於常行軍的速度,爲時速4-5公里,日行程30-40公里。

反觀徐榮的步兵,急行軍的情況下,他做到了10小時跑了60多公里,差不多在以每小時6公里的時速行進。

按照行軍速度劃分,可以歸類於急行軍。

而在急行軍之上,還有強行軍。

強行軍爲日行50公里以上,一晝夜連續行軍12小時以上。

我軍25小時走120公里,就屬於強行軍。

除此之外,

古代也有很多強行軍的例子,如曹操追劉備,虎豹騎一晝夜三百餘里。

蘇定方克西域,領一萬名精銳步兵、三千名騎兵飛馳突襲,同樣是一晝夜強行進軍三百里。

還有李愬雪夜入蔡州,頂着鵝毛大雪一晝夜走了130餘里,都是強行軍範疇。

因此徐榮的行軍速度,其實要比陳暮快。

這是因爲他帶的是南軍,南軍是漢孝康帝招募的精銳士兵,必須體力的青壯才能入伍,且他們一路上不用擔心補給問題,所以全部輕裝簡行的緣故。

當然。

也就這一次急行軍,之前徐榮從洛陽追趕的時候,由於不知道陳暮的具體位置,所以他是以常行軍速度前進,保持軍隊體力,以便隨時改變方向。

但除此之外,華雄有兩千輕騎,速度就比步兵快了近一倍。

所以正常來說,陳暮在邯鄲與武安之間的區域被華雄追上,那麼當他跑到湡水的時候,肯定是要被徐榮追上。

到時候根據敵我雙方兵力對比,就是兩千輕騎加五千步兵打一千重騎兵,徐榮勝算不小。

而且徐榮也沒傻到直接和陳暮硬碰硬,主力追上之後,他完全可以調動郡兵,三萬大軍一起壓上,就算陳暮三千輜重兵也加入戰場,如此懸殊的兵力差之下,陳暮再聰明,也得飲恨在湡水邊上,乖乖當他的俘虜。

而在這樣的敵我態勢下,陳暮耍了第一個詭計,那就是利用華雄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先打伏擊,擊潰了華雄部,再利用東面包圍圈沒合攏之前,連夜走易陽南下,到肥鄉。

這個戰略目的往北,實際運動往南的套路,出乎了徐榮的意料,讓他浪費了一夜時間,與陳暮交錯而過,隔了60多公里。

但優勢還在徐榮手裡。

因爲你要往北,現在卻去了南邊,就屬於南轅北轍,徐榮也不是沒有機會再逮陳暮一次。

事實上徐榮之所以沒有直接北上去控制陳暮的宗族,就在於這一點。

首先是徐榮也是要臉的人,用宗族威脅,名聲太臭。

其次是陳暮好歹也是天下聞名的大孝子,不可能對自己的家人真的見死不救,不然對他自己的名望就是個很大的打擊。

並且,徐榮早已經安排後手,讓利幹控制住陳氏宗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陳暮南轅北轍,導致他雖然與徐榮拉開了距離,但戰略意圖沒有達到,在時間和空間上,徐榮還是有很大機會追上陳暮,繼續完成包圍圈。

而且徐榮覺得,有大孝子的名聲,至少七成以上,陳暮還是會選擇往北,不太可能拋棄自己的宗族跑去青州投奔劉備。

因此基於這五條原因,再加上董卓三令五申要人,徐榮纔沒有北上,而是選擇南下繼續跟在陳暮身後。

畢竟在徐榮看來,自己的後手已經夠多,即便沒有追上陳暮,也不至於太被動。

但到了肥鄉之後,陳暮又耍了第二次詭計。

這個詭計就是過漳水,故意把痕跡往東面的斥丘引,讓所有人都誤以爲陳暮連夜東去了,並沒有北上或者西歸。

如果徐榮判斷陳暮是走斥章過陶館,再從渤海河間方向去中山國,那麼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引到東面。

而實際上,陳暮卻繞了一個圈,北上過滏水,連夜走列人曲樑易陽最後再從武安方向北進。

到了這一步的話,徐榮就真的被陳暮甩遠了。

因爲之前陳暮是南轅北轍,現在變成了徐榮南轅北轍。不僅各郡的兵力全被調走,他的主力部隊也被遠遠甩在身後。

到時候徐榮的兩個戰略目的,一是追上陳暮,二是控制陳氏宗族,都得失敗。

察覺到這一點後,徐榮也是驚出了一聲冷汗。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這麼狡猾的人,詭計和套路層出不窮,若不是自己多了個心眼,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沿河查探,說不準真的又被騙了。

“狡猾!真滴狡猾!”

徐榮嘆息了一聲,在西涼軍中,他雖然不是謀士,但戰術眼光不低,比其它將軍要高許多。

可面對陳暮的時候,卻感覺像是遇到了一隻千年老狐,要想猜到他的佈局意圖,純粹靠運氣,想破腦袋都不一定能想到。

當然。

徐榮肯定不知道,陳暮可是師從一位上下五千年來纔出那麼一個的絕世偉人,跟那位偉人比起來,陳暮只是學了點皮毛而已。

但就是這點皮毛,就已經足夠把徐榮這個後來擊敗孫堅曹操的優秀帥才耍得團團轉,只能跟在屁股後面吃灰。

華雄現在也差不多明白陳暮的套路,睜大了眼睛道:“士人的陰謀詭計真多,差點又被他騙了。”

“傳令,急行軍往列人方向去!”

徐榮大喝。

他們已經耽誤了很長時間,根據敵人的行軍速度判斷,說不準陳暮都快已經到曲樑了,這個時候必須加快速度追趕。

當下,徐榮與華雄的部隊連夜進軍,沿着官道往列人方向而去。

之所以只有他們的部隊,是因爲他們的部隊已經日夜顛倒,早上睡覺,下午起牀,可以通宵達旦。

而那些郡兵則不同,是正常作息不說,還大都是30歲-40歲被臨時徵召來的老卒,比不得20多歲的青壯,沒辦法不眠不休地繼續前進,只能去肥鄉休整,之後再跟上他們。

不過在徐榮看來,這都是無所謂的事情,反正他要做的是加快行軍,跟上陳暮的大部隊,只要輕騎咬住,之後再調集部隊圍攻,也沒有問題。

當下,輕騎出動,一路追趕。過了不到兩個時辰,就有喜訊傳來,在列人往曲樑的官道上,沿途時不時發現一些輜重車輛。

這些車輛都已經變成了空車,顯然這麼多天行軍,陳暮的糧草也吃掉了一些,就丟棄了一些馬車加快行軍速度。

得知這個消息,徐榮精神一振,他知道這意味着陳暮已經離他們不遠,很快就會被他們追上。

“斥候全都撒出去,舉好火把,加速行軍!”

徐榮下達命令。

黑夜行軍的弊端就是士兵看不清楚道路,全軍都得打火把。

而且即便打火把,也只能看到近處,看不了太遠。

這樣一來,大軍行走在冀州平原上,黑夜當中就變成了一個靶子,很容易被襲擊。

比如甘寧百騎劫營的時候,《三國志》裡描寫是曹營舉火如星,火把密密麻麻,結果還是被甘寧劫營成功。

就是因爲當時處於黑夜,即便曹營有大量火把,還是沒有注意到甘寧偷偷跑到了他們營門口,被甘寧突然發動襲擊,造成大部隊混亂。

所以謹慎的徐榮就把斥候全撒出去,在周圍平原上四處警戒,放置陳暮忽然發動襲擊。

雖然他們人多,七千精銳,可一千重騎兵鉚足了勁衝陣,猝不及防之下,以少勝多陳暮也不是沒有機會,徐榮不得不防。

但這樣一來,行軍速度也不會太快,從肥鄉到曲樑差不多五十公里,以常行軍速度走,得走到第二天中午。

別看當初盧植一晚上就拿下河南六縣,但他是靠戰車,星夜疾馳,又不需要防備敵人才有的結果。

而徐榮要謹防陳暮偷襲,因爲這邊是平原區域,適合騎兵奔馳作戰。

特別是重騎兵,除非天公作美下一場大雨,不然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步兵行軍路上被重騎兵突襲,下場只能是死路一條。

當然。

徐榮肯定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早就發現,陳暮的重騎兵雖然是重騎兵,但並不是全覆甲,馬匹覆甲只到腹部,腿部沒有甲,他可以讓士兵砍馬腿。

事實上這也是後來軍神岳飛對付鐵浮屠的辦法,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一直都沒有歐洲重騎兵那麼誇張到全身覆甲100多公斤重。

因爲中國地大物博,戰略縱深比較大,所以主要還是以機動性爲主,重騎兵覆甲率最多是50%,既戰士穿全身大札甲,馬匹只覆蓋頭部頸部臀部等關鍵地方,全身負重大概在60-80公斤左右。

根據記載,漢末三國時期是重甲的大發展時期,包括曹操寫的《軍策令》中記載,袁紹曾經有重甲萬副,馬鎧三百副,所謂的馬鎧就是重騎兵用的馬匹鎧甲。

可見當時重騎兵就有這個概念,只是因爲沒有雙馬鐙的緣故,發展規模沒有像魏晉南北朝那麼迅猛,到隋唐以及宋遼金蒙時期那麼恐怖到曾經出現十多萬重騎兵的誇張規模而已。

徐榮跟着董卓,西涼軍中同樣有重騎兵,因此他研究出了這套砍馬腿的戰術,再加上有兩千輕騎兵策應,他絲毫不懼與陳暮的重騎兵正面對壘。

除此之外,兩千輕騎可以遠射,吊着重騎兵打。

並且據說陳暮從來都不會參與戰場,只會遠程觀望,如果派人偷襲的話.......

正面對壘的一切先決條件,都已經被徐榮想好。

不得不說,徐榮確實是戰術大師,史料記載中,他可是在毫無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擊敗曹操和孫堅。

連端敵人指揮部這個構思都能出現在他腦海裡,確實不是一般人。

然而正因爲徐榮的謹慎,一夜過去,不斷搜索,還是沒有發現陳暮的蹤跡。

等到早上天明,他們開始加快速度,在上午隅中三刻(10點),抵達了曲樑,雖然一路上偶爾能遇到輜重,可就是沒有找到人。

“不應該啊!”

到了曲樑城外十餘里的鄉,他派人四處打探,詢問有沒有見到人,早起幹活的農夫告訴他, 並沒有見到有軍隊經過。

徐榮看着天空,喃喃自語:“沿途一路都有輜重車輛丟棄,還有新鮮的馬糞,怎麼可能追不上,難道他們放棄鐵甲,以輕騎快速奔逃走了?”

這樣的話,倒也不是不可能。

因爲放棄鐵甲的話,重騎兵立馬變成輕騎兵,機動性要快一倍,甩掉他們不是問題。

可那樣的話,沒有輜重補充,就得強行催動馬匹奔跑。

等到了蒲陰,馬匹也得廢了大半。

到那個時候,他們哪來的能力轉移陳氏宗族呢?

徐榮想破腦袋,也沒想明白,爲什麼陳暮可以又一次失蹤,他到底去了哪裡?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49章 再次失蹤)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章 南陽之戰(2)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十章 天子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五十章 弔唁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五章 定策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六十八章 上陣父子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六章 觀察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四章 冀州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
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十章 南陽之戰(2)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十章 天子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二十八章 廣年對(4)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五十章 弔唁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二十二章 呂布的困境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五章 定策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六十八章 上陣父子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七十章 老狐狸的算計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六章 觀察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四章 冀州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