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本初之妒

見羣臣譁然,何進唯唯諾諾,漏洞百出,劉宏愈發地生氣了,臉黑得像鍋底似的,心想:即使劉焉所說爲戲言,也要萬不可饒了何進和董卓!不然日後再有結黨營私,國成何國?!

黑臉的劉宏便沉聲道:“大將軍、幷州牧,你二人可知罪!”

天子之怒,雷霆之怒。何進和董卓立即被嚇得膝蓋軟化,自動給劉宏跪下。何進被嚇出了七魂三魄,放下了大將軍的臭架子,像個奴才似的不住地給劉宏磕頭,狼狽不堪,引得羣臣們發笑,因爲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何進這麼狼狽。何進立即哀求道:“求陛下明查!就算陛下給臣一萬個膽子,臣亦不敢結黨啊!”何進還算清醒,他知道一旦承認和董卓結黨,必死無疑;但如果死不承認,就算劉焉劉範兩個補刀王拿出了真憑實據,證明他和董卓結黨,他也不會被追責。

董卓也是聰明人,見何進終於聰明瞭一回,也立即有樣學樣,他也急速跪下,用他那充斥着脂肪的頭顱在硬邦邦的地板上磕頭,繼而求饒道:“萬望陛下明查啊!臣素來與大將軍無甚交往,又被調去幷州任職,臣怎能結交大將軍啊?!陛下啊,臣是冤枉的啊!”說完,董卓兩片眼皮子一眨,竟然擠出幾滴眼淚來,老淚縱橫。一旁站着的劉範見董卓如此噁心,忍不住邊搖頭便滋滋嘴,一臉的不屑一顧。董卓只能忍辱負重繼續給劉宏演戲,趁着劉宏眼光轉到何進身上,便抽空給劉範一瞪眼。

劉宏見兩人如此女兒態,心中的疑慮和憤怒早已被削弱了七分。但身爲君王的面子和威儀還是要要的。劉宏便故意用小鼻子重重地一哼,斥責兩人道:“哼!若有下次,必命衛士斬你等項上頭顱!”

“臣惶恐!萬不敢有下次!”何進和董卓鬆了一口氣,雖然劉宏的語氣嚴厲了幾分,但這也表明劉宏還不想動他們。

“下去吧!”果然不出兩人所料,劉宏對他倆是輕拿輕放,毫毛無損。劉焉和劉範見勝了一場,也帶着喜悅下去了。

劉範想,何進和董卓被如此重創,彈劾之事應該會夭折了。但劉範是想得美,何進和董卓恨他入骨,雖然敗下一場,但自身並無太多損傷,又怎會放過他?!緊接着,何進派又發動了新一輪攻勢。只見何進使了一個眼色,他新招的幕僚袁紹袁本初,站了出來。

對於劉範,袁紹也是恨之入骨。不僅是因爲袁紹因出身低賤而導致性格偏激,也不僅是因爲當初在蔡邕府門前,袁紹與袁術爭吵,被劉範明裡暗裡地羞辱貶低,更多是因爲妒忌。袁紹生於公元一百五十三年,現年三十二歲,劉範生於公元一百六十六年,現年十九歲,按輩分算,劉範也不過是他的子侄輩而已。但就是這個子侄輩,在袁紹籍籍無名、老大傷悲之時,取得了多項成就,年紀輕輕就統領一州軍政,十常侍爲之屈服,在皇帝陛下面前也十分受寵。

在家族裡,父親袁周陽和叔父袁隗,都對袁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爲袁紹的才學在袁氏中最爲出衆;品格高潔,深受人民羣衆的尊奉追捧;雖不是嫡子,但也是長子。爲了家族的長遠,兩人十分看重袁紹。但袁紹是典型的恨鐵不成鋼。一直到袁周陽和袁隗下決心把袁紹“半賣半送”給何進,袁紹才得以成勢。對於父親和叔父的期望,袁紹也都清楚,但奈何十常侍仇視袁家(袁家歷來是滿朝大臣的核心,袁家也曾多次組織內外官員攻擊十常侍),所以一次又一次地阻撓袁紹的發展。

就在袁紹鬱郁不得志之時,劉範恰好崛起了。誰也沒想到,一個少年郎,居然如此厲害。一時之間,劉範的名聲就蓋過了袁紹,成爲天下人心中第一的青年才俊。

原本袁紹因爲極其的孝順,爲死去的母親守孝三年,他三年都住在母親墳塋的旁邊,天天披麻戴孝、餐餐吃素,而得到了天下的矚目。一時之間,人們都張口閉口地稱讚袁紹爲大孝子,他走到哪兒,那兒的人們就熱情地接待他;就連原本對出身低下的他不屑一顧的父親和叔父,也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逐漸和他親近起來。那段時間真算得上是袁紹的黃金時代,有時候,袁紹在睡夢中都能聽到人們稱讚他、父親和伯父鼓勵他的聲音。

但劉範的捷報卻接踵而至,一場場勝仗將劉範以一個民族英雄的身份,擺在了天下人的面前。人永遠都是喜新厭舊、薄情寡義的,這一點早成定則。偉大人物受到人民的追捧,只不過是一時的,過一段時間,人民就會將他們拋棄,轉而追捧新的偉大人物。

比如丘吉爾,二戰結束了,丘吉爾沒用了,英國人不要他了,他們不讓丘吉爾連任,忘了他;再比如毛**,改革開放了,中國人民有錢了,毛**的理論在新時代中所體現的作用下降了,於是,曾被他冒着生命危險,從封建專制與民族危機中救出來的中國人民、曾被他稱爲“萬歲”的中國人民,也遺忘了他,將他的像高高掛起,低頭轉看那些吸毒嫖娼、無惡不作的戲子。從毛**的時代到後世,時間相差不過五十年。究其根本,在“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羣衆的眼中,偉大人物看似高大上,但也只是他們手上的玩物,只要這玩物過時了,那就再換一個,將舊的扔進歷史書中去,毫不可惜,毫不留情。不錯,這是人民羣衆。

同樣的,見劉範脫穎而出,天下人也無情地拋棄了袁紹,全民對劉範路人轉粉:文人墨客稱讚他的才學,更稱讚他的新紙,一如以前稱讚袁紹;以無極甄家和徐州糜家爲代表的全天下的商人,個個像哈巴狗似的,爭着要給他舔菊,擠破頭也要進涼州經商;以盧植、蔡邕爲代表的清流派朝臣,拋棄了素來爲士林之首的袁家,紛紛以他馬首是瞻,名滿天下的盧植收他爲徒兒,天下聞名的蔡邕則甘心做他的老泰山;甚至有時候,袁周陽和袁隗也當着他的面誇讚劉範,袁紹知道,他們兩兄弟這是在以此來敲打他。

袁紹站在一旁,冷冷地、眼睜睜地看着劉範被天下人簇擁在人海中,不知所措。年齡和成就的巨大反差,導致袁紹心理陰影的面積越來越大,近乎變態。袁紹正在鼎盛之年,自然不願意小輩超越自己,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打壓劉範,擡高自己,讓所有人的眼光重新轉到他身上來。

於是當袁周陽提出要袁紹依附何進時,他是滿口答應了。因爲他看得出,大將軍何進也是個善妒之人,容不得身爲下屬的劉範高他一頭,依附他,才能最接近打擊劉範,並且能借助何進的聲勢,走上人生巔峰。

第一次大彈劾,袁紹就是其中最積極的人,雖然彈劾最後不了了之。但袁紹拼了!他不甘平庸,他決心要完成猥瑣男的逆襲!於是,袁紹明知道幷州牧董卓不懷好意、心懷不軌、不是啥善茬,依然給何進提議讓董卓一起來對付劉範。

但他大大高估了董卓的力量。雖然董卓在幷州說一不二,但到了朝堂上,除了何進挺他,他就沒有其他的勢力可以依附了。當何進敗下陣來,縱使董卓再聰明,也只能跟着敗下陣來。眼看這次的彈劾又要泡湯了,袁紹只好毛遂自薦,暗示何進讓他出戰。何進根本不可惜下屬的命運,爽快地讓他出戰。於是,袁紹站在了朝堂上,也站在劉範的正對面。

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六百二十七章 突遭重圍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爲深第六章 定計破鄴縣第八百四十六章 元老塞氏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八百一十章 何後之謀第三百零六章 洛陽之盟第八百六十八章 脫逃妙計第八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第二百三十三章 離京返家第七百四十七章 喜訊傳來第五十章 宗親集團第六百九十七章 希爾之憂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四百九十六章 田豐定西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七十九章 毒殺大賊第八百四十九章 反擊利器第五百七十九章 城下之盟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三百三十四章 華佗張機第三百二十八章 推行屯田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一百七十四章 董卓發展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認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傳手段第一百四十二章 撥雲見日第三百四十章 牛馬數量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九十四章 涼州之牧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八百一十章 何後之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危機解除第一百八十章 董卓吃糞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一百五十五章 涼州大興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業改革第一百二十六章 捨命相救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七百四十一章 移民實邊第五百六十章 兵臨洛陽第三百九十五章 購買和平第四百零五章 無可避免第二百六十二章 全面勝利第三百章 主僕合謀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十七章 幾言定廣宗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四百五十三章 八卦連營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九百一十三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見傾心第九章 迎戰妖兵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六百七十二章 木鹿之克第九百一十四章 李儒詭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攬流民第八百六十二章 停戰與否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戰略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四百三十六章 勢不可擋第三百四十五章 風聞風語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九百一十四章 李儒詭計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三百八十四章 荀氏公達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計奪城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政之行(又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式戰法第五百八十四章 以打促和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一百九十四章 亂世初現第五百四十九章 敵我難辨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四百九十二章 深谷退兵第三十章 盧植蒙冤第五百七十二章 君臣相見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紹妙算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六百五十一章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四十三章 進殿面聖第十三章 計定殺賊第四百九十五章 西域以西第六百一十章 備戰情況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七十二章 鮮卑單于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四百一十九章 無言以對
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六百二十七章 突遭重圍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爲深第六章 定計破鄴縣第八百四十六章 元老塞氏第八百九十四章 我心匪席第八百一十章 何後之謀第三百零六章 洛陽之盟第八百六十八章 脫逃妙計第八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第二百三十三章 離京返家第七百四十七章 喜訊傳來第五十章 宗親集團第六百九十七章 希爾之憂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四百九十六章 田豐定西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七十九章 毒殺大賊第八百四十九章 反擊利器第五百七十九章 城下之盟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三百三十四章 華佗張機第三百二十八章 推行屯田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一百七十四章 董卓發展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認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傳手段第一百四十二章 撥雲見日第三百四十章 牛馬數量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潛行宮第九十四章 涼州之牧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八百一十章 何後之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危機解除第一百八十章 董卓吃糞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一百五十五章 涼州大興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業改革第一百二十六章 捨命相救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衣無縫第七百四十一章 移民實邊第五百六十章 兵臨洛陽第三百九十五章 購買和平第四百零五章 無可避免第二百六十二章 全面勝利第三百章 主僕合謀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十七章 幾言定廣宗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四百五十三章 八卦連營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九百一十三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見傾心第九章 迎戰妖兵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六百七十二章 木鹿之克第九百一十四章 李儒詭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攬流民第八百六十二章 停戰與否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戰略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四百三十六章 勢不可擋第三百四十五章 風聞風語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九百一十四章 李儒詭計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三百八十四章 荀氏公達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計奪城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政之行(又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式戰法第五百八十四章 以打促和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一百九十四章 亂世初現第五百四十九章 敵我難辨第六百四十三章 好戲上演第四百九十二章 深谷退兵第三十章 盧植蒙冤第五百七十二章 君臣相見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紹妙算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六百五十一章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四十三章 進殿面聖第十三章 計定殺賊第四百九十五章 西域以西第六百一十章 備戰情況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七十二章 鮮卑單于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四百一十九章 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