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

第二天,黃氏就開始張羅招攬工匠,一天之內,就招到了江夏郡一千多個窮苦的工匠。古代的社會的地位就是士農工商,工匠的地位很卑微,儘管比商人的地位要高一些,但工匠們在農民和士人們面前還是直不起腰桿的。而且很多工匠之所以成爲工匠,是因爲他們本身是自耕農,土地被世家用各種刁鑽古怪的方法所兼併鯨吞,他們淪爲流民,但又不願委身於世家,所以這才做了這低賤的工匠。基於這兩點,工匠們都對黃氏的招攬十分感興趣,紛紛踊躍報名。

黃氏又發動黃家和劉家的家奴,除去被派去搬運張角寶藏的,還有足足一萬人有餘,黃氏命令工匠們指導家奴們打造馬鐙和馬掌。黃氏覺得人手還是不夠,於是又鼓動了兩萬多正處於農閒時節的佃農和周邊的自耕農,參與到打造馬鐙和馬掌的大會戰中來。

打造到第四天,一共打造得四萬多個馬鐙和六萬多個馬掌,以及馬掌所需要的釘子。但在預想之內的事情發生了,劉家和黃家積攢多年的鐵竟然告罄了。於是,黃氏只得忍痛割愛,將昂貴的青銅投入到生產之中,這使得兩家的青銅器,只剩下祭祀禮器了;與此同時,劉家和黃家兩家開始動用幾乎所有關係,通過一些不爲人知的手段購買鐵和鐵礦。經過這件事,劉焉和黃氏發現,劉黃兩家合作已經分不開了,所以,夫婦兩人決定,劉誕和黃家的侄女聯姻,使兩家親上加親,親如一家。

花了幾乎兩千萬鉅款,十天的三班倒,終於,劉範要求的馬鐙和馬掌全都打造完畢了。黃氏和劉範一合計,決定還是留下工匠,開工繼續打造馬鐙和馬掌,以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甲冑等裝備。畢竟,劉範以後還是要擴大軍隊規模,要想在東漢末年翻雲覆雨,逐鹿中原,可不能只靠兩萬五千人的軍隊。

劉範得了這兩萬五千副馬鐙和馬掌之後,便開始籌謀其他裝備。當然,武器和甲冑劉範是不用愁的,因爲他有一個管理全國軍械的師父,只要盧植謊報幾個小小的數據,那麼大漢的每一柄刀,每一杆戈都隨劉範挑選;但戰馬是個很大的問題。

大漢很缺乏馬匹,能給劉範的肯定很少。當然,大漢也不是不產出馬,中原地區就產出一種肩高平均只有一點三米的馬,名叫中原馬,但這種馬實在是太矮小了,農民們用來耕田都嫌它沒用,那就更別說作爲戰馬了。中原馬只在不開眼的春秋時期用作戰馬,但也不是用來供騎兵騎乘,而是用來牽引戰車。在漢武帝時期,大漢從匈奴那裡引進了很多優良的戰馬,又鼓勵百姓養馬以及官方養馬,最後全國養出了幾十萬匹馬,其中有一種用粟米來飼養的馬,就叫做“粟米馬”,但年代久遠,飼養成本高(這種馬只吃得慣粟米),所以幾乎已經絕跡了。

現在,大漢日漸傾頹,根本無力飼養比人還要金貴的戰馬,能用作戰馬的只有塞外的馬,也就是產自蒙古地區的蒙古馬,以及產自西域的西域馬。其中,蒙古馬,又以產自呼倫湖畔和貝爾湖畔的爲最佳;西域馬自然是以大宛馬,也就是汗血寶馬最佳,其他的西域馬品質也很好,比如伊犁馬、哈薩克馬和威爾勒馬,普遍靈敏度和速度要比蒙古馬要好,也比蒙古馬更加容易馴服。

現在的蒙古馬的血統估計還沒有形成,以飼養的民族族羣來劃分,姑且可以把現在蒙古地區的馬稱爲鮮卑馬、匈奴馬、烏桓馬,它們掌握在鮮卑人、匈奴人和烏桓人手裡,有很多漢人都在他們手裡買回馬匹,價格相對較低;而西域馬劉範就不希求了,因爲路途太過遙遠,河西走廊也不安全,運輸費太貴了。

劉範想從鮮卑人那裡買回戰馬,黃氏和田豐兩人一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求助於無極甄家!田豐是冀州人,自然清楚甄家在冀州的分量。劉範一聽到無極甄家,就激動不已,洛神甄宓就是甄家人。但很可惜,甄宓出生在公元一百八十三年,今年是一百八十四年,也就是說,今年甄宓只有一歲。劉範自知與她無緣了,也就死了這份心。甄家不是世家,而是商家,而且是大漢首屈一指的商賈,不僅在全國各地經商,而且還經常和鮮卑人、烏桓人進行貿易,其中就包括馬匹的生意。劉家和黃家都和甄家有些人情,想來讓甄家幫助劉範購買馬匹應該不難。

劉範還很擔心鐵和鐵礦。武器裝備不能永遠都要依靠盧植,如果盧植的官職變動了,那就完了;所以,還是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好。打造武器裝備,就離不開鐵。但在東漢,鐵和鹽都是歸國家監管和限制的,想要購買大批量的鐵礦石,必定會讓朝廷心生警惕。劉範也只能通過一些非法的途徑來獲取鐵礦石了,黃氏便建議他,在徐州的糜家那裡可以買到鐵礦石。這下劉範也不愁鐵礦石了,上次劉範曾在樑國救過糜家三兄妹,有了這個人情,鐵礦石也就不愁了。想起糜貞的倩影,劉範更加堅定了聯絡糜家的決心。

……

這些事辦好後,劉範又想離家了,因爲他必須要到幽州上任,到了秋季,鮮卑人和烏桓人隨時可能入侵進幽州來打草谷,而現在已經是七月中旬了,離秋天不遠了。劉焉也接到了皇帝劉宏的任命書,任命他爲九卿中的光祿勳。黃氏雖然不捨,但也不能阻攔,她給劉焉帶去了五百私兵,以保證他在京師的安全。

劉範當然也沒有落下。黃氏從兩家的私兵和家丁中挑選出最爲忠誠和健壯的人,得到一千人,給劉範組建成自己的親兵。黃氏本來想安排一個黃家的子侄做劉範的親兵統領,但劉範心中早就有了人選,那就是典韋。劉範仿照曹操的命名,將親兵隊伍命名爲“虎衛軍”,典韋爲統領,黃忠、魏延和文聘則作爲軍侯或者屯長,等鎮北軍成軍了,再放出去當大將。劉範還爲黃忠、魏延和文聘定製了兵器,黃忠的是一口大刀,重達八十五斤,在重量和氣勢上超過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文聘的是一杆鋼槍,重達五十五斤;魏延雖然天生神力,但鑑於年歲還小,給他的一杆馬槊也只有四十斤。後來,賈詡和田豐也要求劉範給他們打造兩把寶劍。這時候的士子都要學習六藝,六藝中有考驗力量的“御”和“射”,由是賈詡和田豐也十分尚武,劉範大手一揮,便給他們各自一把寶劍懸掛在腰間。

本來劉範想讓蔡琰跟隨劉焉一起回雒陽的,也好讓她回到蔡邕身邊,父女團聚;但蔡琰卻不願意回雒陽,她早已把自己當做劉家人了,她想在劉家適應適應,和黃氏搞好婆媳關係,以便五個月後嫁進劉家更順利一些。劉範感動不已,便答應蔡琰這個要求了。

黃忠和賈詡將他們的妻小留在劉家;典韋則是沒有了家人,孤身一人;魏延、文聘,他們的家人還在南陽,田豐的家人也是在冀州,黃氏也已經派遣人去接回他們的家人了。劉範知道,黃氏這麼做,是爲劉範好。人活在這世上是爲了什麼?不就是想讓家人生活得更好麼?在黃氏看來,只要劉範的部下有家人在劉家,那田豐等人必然不敢懷有二心。

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六百九十七章 希爾之憂第三百零三章 贖金之爭第六百五十章 強攻大營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二百六十八章 帥帳策論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三百零二章 首輪舌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五百七十二章 君臣相見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涼州光復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七百四十九章 科學進步第八百二十二章 弓與重甲第三百一十五章 劉虞之子第八百五十四章 戰敗收場第三百三十七章 偷襲又敗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第八百六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三百五十六章 …轉變態度第四百一十一章 除賊之策第六百零一章 兒女雙全第一百章 正式成婚第六百七十九章 五大強國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八百五十五章 劫掠三省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東追擊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六百四十五章 危機降臨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四十五章 朝堂爭辯第四百零二章 表露心跡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六百八十七章 藥到病除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一百三十七章 羌氐改革第二百二十八章 皇后有請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六百一十章 備戰情況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十五章 佳人昭姬第六百三十三章 竊聽密語第六百八十七章 藥到病除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計中箭第三百五十六章 …轉變態度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五百九十章 大亂禍根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七百七十六章 脫身遁逃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五百一十章 開城投降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紹妙算第五百八十六章 豐厚利潤第四百零三章 新任長史第六百八十八章 藥到病除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家人團聚第七百零九章 婆媳相認第二百零四章 一個頂倆第八百八十二章 聞風而動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爲深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八百六十四章 商議條約第二十章 張角身亡第二百九十六章 何進論策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守關之重第八十五章 忠奸不分第五百八十章 捉拿奸佞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情帝王第五百二十一章 人間地獄第四十七章 有朋黨了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五百三十章 屯糧之地第四百八十一章 攻關之難第七百零九章 婆媳相認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五百三十三章 郭嘉破局第八百零四章 全面落敗第六百零七章 作別家人第九百零九章 袁紹妙策第四百二十二章 最後安排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神之名第八百六十三章 大舉徵召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困街亭第六百一十九章 盧植點化
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六百九十七章 希爾之憂第三百零三章 贖金之爭第六百五十章 強攻大營第四百一十六章 稱帝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窮途末路第二百六十八章 帥帳策論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三百零二章 首輪舌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五百七十二章 君臣相見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涼州光復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七百四十九章 科學進步第八百二十二章 弓與重甲第三百一十五章 劉虞之子第八百五十四章 戰敗收場第三百三十七章 偷襲又敗第五百三十四章 郿縣失陷第八百六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三百五十六章 …轉變態度第四百一十一章 除賊之策第六百零一章 兒女雙全第一百章 正式成婚第六百七十九章 五大強國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八百五十五章 劫掠三省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東追擊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六百四十五章 危機降臨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四十五章 朝堂爭辯第四百零二章 表露心跡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六百八十七章 藥到病除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一百三十七章 羌氐改革第二百二十八章 皇后有請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六百一十章 備戰情況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十五章 佳人昭姬第六百三十三章 竊聽密語第六百八十七章 藥到病除第六百八十四章 中計中箭第三百五十六章 …轉變態度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五百九十章 大亂禍根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七百七十六章 脫身遁逃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五百一十章 開城投降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紹妙算第五百八十六章 豐厚利潤第四百零三章 新任長史第六百八十八章 藥到病除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家人團聚第七百零九章 婆媳相認第二百零四章 一個頂倆第八百八十二章 聞風而動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爲深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八百六十四章 商議條約第二十章 張角身亡第二百九十六章 何進論策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守關之重第八十五章 忠奸不分第五百八十章 捉拿奸佞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情帝王第五百二十一章 人間地獄第四十七章 有朋黨了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五百三十章 屯糧之地第四百八十一章 攻關之難第七百零九章 婆媳相認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五百三十三章 郭嘉破局第八百零四章 全面落敗第六百零七章 作別家人第九百零九章 袁紹妙策第四百二十二章 最後安排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神之名第八百六十三章 大舉徵召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困街亭第六百一十九章 盧植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