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武昌起義(1)

“階級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會像一幢破房子一樣,不可避免的走向坍塌。”

“明王朝發展到天啓年間的時候,經濟、政治、軍事等等,整個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已經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全面的崩潰。”

“但是,如果我們要從明朝末年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中,找出一個揭開了明王朝滅亡序幕的標誌性事件的話。我不會像其他人那樣,選擇滿清的入關或者農民起義的爆發。”

“我認爲,真正的敲響了明王朝喪鐘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1625年末的武昌起義。”

——2005年·黃宇仁·《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五年》

何祖賢今年三十二歲,是武昌左衛的一個小旗官。要是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他是大明王朝武官系統裡的一個基層軍官,正經八百的一個八品武官。在他的手底下,應該管着十個正兵。

但是現實是,何祖賢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農民。比那些普通的軍戶好些,因爲有個小旗官的身份,何祖賢原本不用當一個純粹的農奴。他原本可以依靠耕種自己名下三十畝地爲生。

種地這件事情,對於任何處於農業時代裡的中國人來說,都不是件陌生的或者困難的事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只要是身體狀況在基礎線上的人,都能夠承擔這件工作。

本來,何祖賢可以像他千年前的祖先一樣,靠着辛勤的勞動,艱苦的耕耘,填飽他自己和他的家人的肚子。然後,他和他的老婆繁衍出和他一樣的孩子,將會繼續傳承他和他祖先千年來過着的相同的生活。

但不幸的是,何祖賢和他的那些不幸生活於王朝末期的祖先相同,同樣受到了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過程中,老百姓所必然要受到的不幸。各種徵收和加派不斷的增加。更加不幸的是,何祖賢還遇到了千百年難得一遇的自然氣候上的嚴重異常,小冰河氣候。

何祖賢少年喪父,老母親還在世。無論是從道德的角度講還是從人性的角度講,他都必須要盡心盡力的給自己的老母親養老。畢竟,即使生存環境再艱難,何祖賢也是個中國人。他不可能像個倭人那樣,讓自己的老母親走進深山裡去死,以減輕自己的生存壓力。

作爲一個有理智的人,何祖賢實際上並不是很想要很多的孩子。但是,在自然科學,特別是醫學科學,特別是醫學科學中的有效節育手段沒有被建立和普及的情況下,何祖賢並不能控制自己到底能有多少個孩子。即使在自然流產、非自然死亡、遺棄等諸多情況下,何祖賢仍然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一個七口之家,耕種三十畝土地,在正常的情況下,能不能養活這一家人呢。我們來計算一下。

正常情況下,三十畝水田,每畝田的產量,在沒有化肥農藥和高產種子的情況下,使用最原始的手段耕種的話。每畝地的產量,在正常年份下,大約能夠達到兩百斤到三百斤之間。我們往多了裡計算,就算每畝地畝產達到了三百斤的話。那麼何祖賢一年中能夠收穫糧食9000斤上下。

我們按照在沒有任何其他熱量補充的情況下,每人每天需要消耗一斤糧食計算。何祖賢家七口人,每天要消耗七斤糧食。那麼,他們每年就要消耗糧食2555斤。

把何祖賢必須向衛所上繳的五成糧食扣除之後,何祖賢家能夠剩下4500斤糧食。扣掉何祖賢家消耗掉的糧食,何祖賢家能夠剩餘糧食1945斤左右。

從這幾個角度上講,何祖賢這個有着三十畝水田的七口之家的日子還算不錯,居然每年還能結餘近兩千斤的糧食。這樣的生活應該是還可以的。

也就是說,何祖賢這個大明朝的八品武官的日子,雖然沒有我們現象的現代社會的基層軍官那麼美好和愜意,但是,基本上也是能過的去,大體上還不錯的狀況。

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何祖賢原本的日子,雖然沒有像上面那樣,像我們在理論層面上推導出的那麼好。但是,在萬曆中期以前,何家的日子確實也和那樣的生活差不多。何祖賢的父親甚至在那個時候贊助了何祖賢的一個叔叔讀書,考上了秀才功名。

但是,就像在原本的時空裡,大明朝還有二十來年纔會滅亡一樣,何家的日子也不是一下子就過不下去了。只不過隨着時間的發展,隨着何祖賢父親的去世,何祖賢成爲何家的頂樑柱之後,何家的日子一下子好像就過不下去了。特別是隨着大明朝整體狀況的糟糕,何家的日子正在走向更加艱難的境地。

首先就是上繳的糧食變得越來越多。大明朝的衛所制度規定,軍戶耕種的農田是不需要上繳皇糧國稅的。這一點確實是這樣的。何祖賢不需要繳納任何的皇糧國稅。但問題是,就像從萬曆末年開始,朝廷不斷的增加稅額,進一步的盤剝本來就不多的自耕農和越來越多的佃農一樣。大明朝的衛所武官們,也在隨行就市,不斷的增加衛所兵的軍糧上繳負擔。

是的,作爲軍戶不需要承擔皇糧國稅。但是作爲軍戶,必須向各級上級上繳相應的錢糧。當然了,這些要上繳的錢糧不叫皇糧國稅,他們換成了許多不同的名目。但是,他們在本質上沒有太大的不同。

而且,老天爺好像故意在和何祖賢作對一樣。從他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之後,幾乎年年都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降落到何家頭上。洪澇、乾旱、低溫、冰雹、霜凍,雪災,蝗災,只要是個能叫出名字的災害,何祖賢好像年年都要經歷上一個。有時候甚至是兩個、三個。

何祖賢家名下的那三十畝水田,就這樣,今年三畝,明年五畝,後年八畝的,逐漸的轉變主家。他們從何祖賢的名下,一點點的轉移到了他所在千戶所的千戶的名下。

雖然土地的所有權發生了改變。但是,耕種土地的人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何祖賢和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仍舊在耕種那三十畝的水田。何祖賢一家仍然在承擔着變得越來越多的徵收和越來越頻繁的災害。何祖賢本人雖然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爲什麼會變成這樣。但是,他仍舊拼勁了全力,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家庭回到幾十年前,他父親當家時候的狀況。

武昌府的冬天本來就不怎麼好過。即使在正常的年月裡,你也需要一件棉衣服才能過冬。更何況是在小冰河氣候下的明朝末年了。

但是,現實對於何祖賢以及上千個和何祖賢狀況相同的武昌左衛的軍戶家庭,是很殘酷的。別說是棉衣服了,就是最便宜的枝江布做的單衣,他們家裡也沒有一件完整的。

何祖賢和自己的老母親、妻子以及四個孩子,一起抱着稻草,捲縮在他家那幢年久失修四面漏風的草房子裡瑟瑟發抖。一方面是因爲飢餓,一方面是因爲沒有什麼有效的禦寒手段,何家屋子裡的七口人全都一言不發。一種特別的寂靜,籠罩着這幢房子。

實際上,要是這個時候有人經過武昌城內的平民住宅區的話,就會發現這種隱藏着某種絕望情緒的寂靜是連成一片的。因爲平民,窮苦人在所有的中國城市相同,在武昌這個湖廣地區的省會城市裡,同樣是佔絕大多數的。所以,你會發現,整個中國在初冬時節,都籠罩在這種無聲的絕望中。

何祖賢真的很不喜歡現在房子裡的這種寂靜。

何祖賢的父親,是整個武昌左衛裡爲數不多的,不是高級武官的家丁,但是卻有着一身武藝的人之一。因爲以前何家的家境還算不錯。所以,何祖賢自己也和他父親學了一身的武藝。在近十年前,何祖賢曾經隨着部隊鎮壓過一次武昌府附近的一個村子的抗稅“反民”。拿着木質的鋤頭和木杴的農奴,肯定不是拿着生鏽了的鐵製武器的農奴的對手。

當“反民”被鎮壓之後,何祖賢領着一小隊士兵執行上官下達的,割腦袋記軍功的命令的時候,那些一臉麻木和淡然的蹲在地上,等着士兵們前來割腦袋的“反民”,就是在類似的一片寂靜中,被和他們一樣的,不過是有組織的拿着正經武器的農奴們,割掉了他們的腦袋的。

從此之後,何祖賢就再也沒有熱衷於自己原來的建功立業的想法了。他再也不會積極踊躍的參加這樣的行動以實現自己繼承自自己父親的“殺敵報國”的人生抱負了。

與此同時,何祖賢變得對任何的寂靜都非常的敏感和討厭了。

看了看和自己一樣,抱着稻草在牀上發抖的母親、妻子和孩子,何祖賢想要說出點什麼來打破這種寂靜。但是,他把自己的嘴張了又張,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纔好。

本來,頂門立戶,給自己的老母妻兒吃飯餬口,這是他這個一家之主的責任。可是,自從何祖賢真的成了何家的一家之主後,土地、積蓄,就那樣在他的手中一點一點的消失的乾乾淨淨。到了今天,何家在他這個一家之主的主持下,竟然變得有上頓沒下頓,甚至連上頓都沒有,全家人連續餓了兩天的情況了。

何祖賢想要張嘴說出些什麼。可是,一種巨大的羞愧感、恥辱感從他的胸口升起,堵住了他的喉嚨。讓他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正當何祖賢的家人被他好像要說什麼的表情吸引住了目光,何祖賢本人陷入了一種被所有的家人用目光看着,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的尷尬狀況中的時候,衛所大校場的鐘聲響了起來。

因爲這個代表着所有軍兵立即趕到大校場報道的鐘聲,太長時間沒有敲響過了。以至於很多人都想不起來這個鐘聲代表了什麼意思。不過,這陣鐘聲卻給了陷入尷尬中的何祖賢一個離開的藉口。

就這樣,何祖賢穿着一身勉強算是衣服的,破破爛****乞丐強不到哪裡去的軍服,哆哆嗦嗦的朝着大校場趕去。

在前往大校場的路上,何祖賢遇到了很多本百戶和本千戶的士兵們。他們都是和何祖賢一樣的狀況。他們的身體在冷風中哆哆嗦嗦,他們對於突然敲響的鐘聲感到摸不着頭腦。

到了大校場之後,何祖賢發現幾個在本千戶裡和他比較熟悉,和他一樣身上有些武藝的年輕人,被綁在大校場的臺子上。和普通軍戶們只見過兩面的湖廣總兵顧大老爺的幾個親兵,正在押着他們。

用了很長的時間,何祖賢才高清楚發生了什麼。原來,因爲已經半年沒有發過一個銅子兒的餉銀,那幾個軍漢爲了吃飽肚子,居然跑去搶劫,裝着湖廣總兵顧大老爺要往外販賣的糧食的糧車。這七個人也不知道長了一顆什麼樣的膽子。只有七個人,居然敢去搶劫三十多個全副武裝的顧大老爺的家丁守衛着的糧車隊。

就這樣,這七個人除了有一個人逃跑了之外,剩餘的六個人被抓了起來。爲了要給所有的窮棒子窮軍漢們提個醒兒,教導教導大家規矩。總兵大老爺決定在整個武昌的所有衛所軍戶面前,處決這六個膽大包天的反賊。

不管是衛所裡面,還是衛所外面。最近幾年,因爲搶劫糧車,搶劫糧店等原因被處決的老百姓和衛所軍戶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了。對於何祖賢來說,他對於這種事情已經完全的麻木了。

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兒。今天的何祖賢,看到幾個和自己很熟的本千戶的軍戶要被砍掉了腦袋的時候。他那被飢餓和寒冷壓制的已經完全麻木了的感情,突然間變得激烈了起來。

一種特殊的,何祖賢叫不上名字的情緒,緊緊的抓住了何祖賢的心臟。這種情緒,讓何祖賢想要大聲的喊出來,劇烈的叫出來。這種情緒,像一團火焰一樣,灼燒着緊緊纏繞着他心臟的飢餓和寒冷,讓他的血液沸騰了起來。

站的離木臺很近的何祖賢感到自己的嘴好像不受自己的控制了一樣,在幾個家丁老爺就要處決那幾個軍戶的時候大聲的喊道:“殺人有什麼了不起的!倒是糧餉什麼時候才發啊?”

話剛一離口,何祖賢就後悔了。他一下子就想到,這種犯上的話,不應該是他說的。

可是,還沒等他繼續想下去。他就聽到,他身邊的幾個人像約好了一樣,一起向臺上喊到:“對啊,糧餉什麼發啊。”

這句問話,好像一塊石頭被投進一個平靜的池塘一樣,引起陣陣漣漪。先是從何祖賢周邊開始,然後轉眼就傳遍了整個大校場。

兩千多個軍漢開始一起向臺上變得驚愕的官員和家丁們質詢一個相同的問題:“糧餉什麼時候才發?!”

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3章 立足(1)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310章 終結者7第17章 起步(1)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368章 在山東(3)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58章 工業的獠牙(2)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382章 東改編1第366章 在山東(1)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7章 準備(3)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369章 在山東(4)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4章 立足(2)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11章 婚事(3)第4章 穿越(4)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3章 立足(1)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305章 終結者(2)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9章 婚事(1)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382章 東改編1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
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3章 立足(1)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310章 終結者7第17章 起步(1)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368章 在山東(3)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58章 工業的獠牙(2)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382章 東改編1第366章 在山東(1)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7章 準備(3)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369章 在山東(4)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4章 立足(2)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11章 婚事(3)第4章 穿越(4)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3章 立足(1)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305章 終結者(2)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35章 入學風波4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9章 婚事(1)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382章 東改編1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