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鼓之鞭
,並開啓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它也爲旅遊和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巨大的開發商機。給力文學網薩滿,被稱爲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薩滿分爲家薩滿和野薩滿。家薩滿作爲侍神者,主要負責族中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神抓薩滿,即神靈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占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滿族薩滿平時與族內普通人一樣,他們的服務是不取報酬的,也沒有超越他人的權限,他們可以結婚生子。給力文學網薩滿死後,所用的神器、佩飾、服裝等隨葬。新薩滿要經過挑選、培訓(滿語學烏雲),最後才能確定。 滿族薩滿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繫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擡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
青年滿學家王松林在黑龍江寧安地區調研考察時,發現寧安滿族化傳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滿族薩滿面具圖譜。王松林的真誠、癡迷、執着打動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餘個滿族薩滿面具圖譜和25個滿族圖騰圖繪,作爲滿族史料贈送給他。經過王松林的整理、繪製,滿族薩滿面具終於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稱爲二十世紀末中國民間藝術的奇觀。
滿族面具以反映女神爲主,其形成時間大約爲原始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滿族面具是薩滿教的活化石,其涉及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神秘粗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爲一種純精神的萬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懼感、自卑感逐漸消失後,就漫漫演變成娛樂工具。滿族面具由莊重威嚴的薩滿祭奉逐漸轉爲戲劇娛樂表演。
在清朝,宮廷和民間已廣爲流傳着瑪虎戲。“瑪虎”爲滿語,即假面舞,或稱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獸革、龜蓋、貝殼製成。近世多用高麗紙、樺樹皮製成,再刻繪人、鳥、鬼怪臉面形象,或慈祥,或猙獰,千姿百態。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記述:“乾隆八年,更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爲揚烈舞,是爲武舞;大臣起舞上壽爲喜起舞,是爲舞。”又載:“揚烈舞,用帶面具三十二人,衣黃畫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躍倒擲,像異獸。”中所提“馬護”既“瑪虎”,亦指假面。又具《愛輝十里長江俗記》記述:瑪虎之愛耍者,並非只在清宮裡,滿族民間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瑪虎戲。
滿族面具是滿族化的稀世珍貴遺產,它不僅爲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美術、戲劇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啓示
閱讀更多小說最新章 節請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