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竹籃打水一場空,秦檜在沈擇面前口若懸河,吹得天花亂墜,結果萬沒料到,首相次相一個態度。徐六也就罷了,怎麼折彥質就看不出來朝中風向?他怎就站在徐良那邊去了?

當日朝議結束,秦檜鬧了個灰頭土臉,事後還被參知政事範同好一頓奚落。他痛定思痛,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麟王也不是個東西!這人靠不住,關鍵時刻扯後腿!

其實折彥質在朝中的日子看起來風光,卻未必比徐六好過。他深知自己能入朝作首相,是因爲上頭需要他來掣肘徐良,所以,在一些問題上,不願去爭執,儘量跟皇帝保持一致。但是,還那句話,搞政治這個東西,雖然需要看風向,需要選邊站,但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卻不能沒有自己的立場。隨波逐流永遠是上不得檯面的,主導方向纔是高手。

折彥質到底是靠抗金起家,又是主戰派的一面旗幟,你讓他不顧原則,喪失立場,只以討上頭歡心,結下面人緣爲宗旨,他恐怕也辦不到。比如此番這事,事情倒不大,但是,如果真依了某些人說得,主動向金國交還,那成什麼了?那就是奴顏婢膝,有失國體!顧全宋金和議?顧全個屁!和議這個東西,就是用來撕毀的,女真人不一直是這麼幹的麼?上到皇帝,下到部分朝臣,還真以爲有這個和約在,以後就天下太平了?宋金早晚還得一戰!它現在對大宋客氣謙恭,那是因爲要爭取時間,迷惑敵人,等他緩過這口氣來,非咬你一口不可!只嘆,皇帝和部分大臣都天真地以爲從此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

之所以說折彥質的日子不過徐六好過,原因也就在於此處。他作的一些事情,未必出自本意,但沒奈何,形勢所迫,不得不如此。他是讓皇帝架起來了,也讓追隨者們裹脅了,就算不想隨波逐流,也只能朝前走。很多事情,就是身不由己。

但總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老讓人當槍使那滋味也不好受。折仲古思之再三,認爲自己不能讓人牽着鼻子,得掌握主動,得主導朝廷的風向。但是這談何容易?哪怕是如徐六在朝中的根基,近幾次提議都被攔了下來,處處碰壁。再有,如今宋、金、遼三國時局,金遼矛盾加劇,大宋只能暫時坐山觀虎鬥,軍事和外交上根本使不上力。想來想去,也只有一個議題可以拿來推動。

那就是東京。

自打宋軍把東京從金軍手裡搶回來以後,最先是隻進駐了軍隊,最近才重新設立了東京留守司,開始恢復管理。但是因爲宋金和約中有規定,大宋不得還都東京,以此作爲宋金“和平”的象徵。因爲你一旦還都東京,河北近在眼前,爲了鞏固都城,你肯定是要北伐的。

還都東京暫時不行,那我樣子總可以作作。東京是歷代先人經營幾百年的所在,被金軍佔領以後,破壞較大,戶口損失也嚴重。金國雖然作了一些恢復的努力,但始終不可能達到原來的規模。

現在有這麼幾件事情可以作,一是往東京遷移人口,二是休整皇城,三是鼓動官家巡邊。最後一條基本沒有可行性,趙官家上回“御駕親征”了一次後,莫說不肯出杭州,甚至連宮門也不願意踏出一步,但可以拿這條“以進爲退”。

當然,折仲古也清楚,他這個提議在朝中不會通過,皇帝也不會贊同。但這件事情甭管成與不成,都是要向朝廷發出訊息,我折彥質是不會任人擺佈的。

靖安三年的正月,折彥質就把這個議題拋了出來。可以想像,當這枚“震天雷”扔出來的時候,朝中之震動是何其劇烈!先是趙謹傻了眼,其他也就罷了,怎麼又讓朕出去?上回只是去鎮江府裝裝樣子,這回還要朕巡邊?

然後秦檜等人也傻眼了,麟王這是要幹什麼呀?宋金和議說好了不能還都東京,你這又遷人口,又休皇城,還要天子巡邊,不就等於告訴女真人,我們隨時準備渡河北上麼?

最後,徐六也愣了,打折彥質進政府起,他就沒有主導過什麼議題,這回還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反應最快的,也是徐六。在最初的錯愕之後,他立即動員自己在朝中的力量,全力支持折彥質的提議。自他以下,政府、樞府、臺諫一窩蜂上去附議麟王,真真把秦檜範同之流的反對聲壓下去,逼得趙謹下不來臺。事情發展到這個局面,大出折彥質預料,他沒想到徐六會如此反應!

趙謹眼看着如此場面,很快就表示,遷移戶口,休整皇城是必要的,雖然我們跟金國有和約,暫時不能還都,但東京畢竟是故都,大宋朝廷也不能一輩子安在杭州吧?但是,若朕御駕出朝,親自去巡邊,難免會過度刺激金國,還是算了,改派大臣好吧?

此言一出,折彥質追悔莫及。他並不真想促成此事,不過是借題發揮,彰顯存在而已。現在讓徐良這麼一拱,把自己整了一個騎虎難下!失算,太失算了!朝堂上互相傾軋,那是絕不留情的,非黑即白,沒有中間路線可走!可笑自己還清高,你看徐六,逮着這個機會,可沒絲毫手軟!

可他再悔也沒用,事情已經到了這地步,硬着頭皮也要弄下去,萬沒有抽身而退的道理。爲了趕緊平息事態,他接受了皇帝的價碼。爲了還徐良“人情”,他主動推薦參知政事李若樸作爲欽命大臣,代表天子前往巡視山東河南等前沿。

參知政事是幹什麼的?副相,協助宰相處理朝廷軍政事務的,你讓一個副總理級別的官員去巡邊,不是大材小用麼?而且李若樸什麼年紀?老成那樣,經得住這舟車勞頓?從山東延黃河一直巡到洛陽?真把那把老骨頭都給扔在路上!

第七百四十七章第682章 捕風捉影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524章 歧山伏擊第20章 知府的垂青第100章 難怪第697章 太原!太原!第798章 麟王回京第189章 生擒藥師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500章 政變(下)第722章 皇帝殯天第767章 噩耗傳來第570章 如虎添翼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500章 政變(下)第222章 捅月亮第44章 棋子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八百三十八章第289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55章 張叔夜第281章 重返陝西第251章 楊彥疑兵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67章 佈局第八百六十一章第534章 機會來了第591章 全境收復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127章 攪局第八百五十七章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八百五十五章第169章 西軍二十萬第3章 千王之王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71章 整編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52章 摸營第371章 雞飛狗跳第457章 負隅頑抗第78章 進軍第248章 河東危急第775章 勝利了第231章 中秋故人來第740章 三年後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431章 調虎離山第189章 生擒藥師第483章 軍閥第517章 楊彥鎮鳳翔第294章 新配方新火藥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733章 成都之行3第769章 朱仙鎮第636章 任得敬第547章 招安收降第499章 政變(中)第229章 三司派員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481章 八牛弩第544章 輕取洛陽第796章 狗改不了吃屎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122章 冠禮第679章 劃分地盤第807章 就是今天第八百五十六章第七百四十七章第728章 將二代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775章 勝利了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148章 罷相第403章 爲何冒險第625章 以退爲進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561章 東進壺口第680章 割地求和第772章 恢復中原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648章 万俟卨的掣肘第44章 棋子第278章 曙光乍現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109章 威望第669章 斬首示衆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228章 全部繳械第347章 承壇拜將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385章 真相大白第43章 蔡大忽悠第195章 非卿不娶第131章 人氣
第七百四十七章第682章 捕風捉影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524章 歧山伏擊第20章 知府的垂青第100章 難怪第697章 太原!太原!第798章 麟王回京第189章 生擒藥師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500章 政變(下)第722章 皇帝殯天第767章 噩耗傳來第570章 如虎添翼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500章 政變(下)第222章 捅月亮第44章 棋子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八百三十八章第289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55章 張叔夜第281章 重返陝西第251章 楊彥疑兵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67章 佈局第八百六十一章第534章 機會來了第591章 全境收復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127章 攪局第八百五十七章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八百五十五章第169章 西軍二十萬第3章 千王之王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71章 整編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52章 摸營第371章 雞飛狗跳第457章 負隅頑抗第78章 進軍第248章 河東危急第775章 勝利了第231章 中秋故人來第740章 三年後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431章 調虎離山第189章 生擒藥師第483章 軍閥第517章 楊彥鎮鳳翔第294章 新配方新火藥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733章 成都之行3第769章 朱仙鎮第636章 任得敬第547章 招安收降第499章 政變(中)第229章 三司派員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481章 八牛弩第544章 輕取洛陽第796章 狗改不了吃屎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122章 冠禮第679章 劃分地盤第807章 就是今天第八百五十六章第七百四十七章第728章 將二代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775章 勝利了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148章 罷相第403章 爲何冒險第625章 以退爲進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561章 東進壺口第680章 割地求和第772章 恢復中原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648章 万俟卨的掣肘第44章 棋子第278章 曙光乍現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109章 威望第669章 斬首示衆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228章 全部繳械第347章 承壇拜將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385章 真相大白第43章 蔡大忽悠第195章 非卿不娶第131章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