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說起來,這太上趙佶崇道的根子,也可以從宋真宗的身上追起來。
而大觀年間三次黃河水清,也使得原本對道教本就抱有善意的趙佶,對道教的天命之說更是篤信不疑。
只不過,便也說此時,當陳東一句“既有文治,亦得武功,又有祥瑞,可赴泰山也”脫口而出之後,趙桓首先想到的就是陳東是不是跑題了,好好的說什麼封禪,還是先研究好怎麼把自家老爹給弄了,坐穩這龍椅寶座纔是正理兒。
但是……當趙桓在轉瞬間將宋真宗泰山封禪的事情在腦子裡過了一遍之後,突然就發現哪裡不對的樣子:宋真宗叫趙恆,自己叫趙桓;宋真宗被遼國打慘了,簽了個城下之盟;自己也被遼國打慘了,也簽了個城下之盟;宋真宗後來跑去泰山封禪了,自己爲什麼不可以去呢?
一瞬間,這個看似瘋狂的念頭,當真便如雨後的春筍一般在趙桓的心中野長了起來。
這論說起來,宋真宗也是個好皇帝啊!
雖然被遼國打得快吐了血,但他在簽下了澶淵之盟後,卻也是同樣開啓了“鹹平之治”的太平盛世。他在位二十五年,繼位之初期間任用李沆等人爲宰相,勤於政事,分全國爲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他也能注意節儉,因此社會較爲安定,給國家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而澶淵之盟對大宋而言,更是利大於弊,以每年好似毛毛雨一般的歲幣,竟然換得了宋遼數十年的和平年景,使得真宗之後的歷朝皇帝都受益頗多。
而且,作爲趙氏子孫,並且很早就被立爲太子,趙桓對趙家的歷史自然是頗有深入研究,便也記憶深刻的記得,當初宋真宗所得的所謂“天書”中,分明寫着“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這如今,趙桓與宋真宗趙恆在名字上差別也就是一個是木字旁,一個是豎心旁。在事蹟上,兩人都是被敵國打到眼皮底下,簽訂了城下之盟。那麼,既然都有了這麼些個共同點,爲什麼他趙桓就不能學着宋真宗去太山封禪呢?
也就說陳東話音落下之時,整個大慶殿中的文武百官和趙桓先都是一愣,然後再是一笑,跟着卻是一個個瞪大了眼來。
尤其是站在殿角的王黼,他可是當過宰相的人,腦子自然比普通人快得太多,因此他直接省略了一愣一笑一瞪眼中的那一笑,直接先是一愣,跟着便也瞪大眼睛直盯着陳東,瞧他的樣子,若是眼睛能吃人的話,只怕他在這一時半刻之內早把陳東吃下肚去過百回了。
而大殿之上,以李梲、鄭望之、何慄、李若水爲代表的原東宮衆和以吳敏、白時中、王黼等爲代表了當朝衆,都被陳東這大膽的創意和駭人的想法給震驚的無以復加。
而三班吃瓜大臣當中,除了少數腦筋還沒轉過彎當真懵懂的人,剩下的幾乎都被陳東的這個上策給震驚得目瞪狗呆。
不過,他們想的東西顯然還是順着陳東的思路,這不正說請太上皇還闕的事情麼?這不是正說着一是派人去請他不動,二是就算當今官家親自去請也未必能成麼?
那麼,如果今上當真跑去泰山封了禪,怎還怕得太上皇在鎮江弄什麼幺蛾子?
甚至,說不定一聽得今上要去泰山封禪的消息,太上皇就會坐不住自己跑回來了,這老子跑路叫兒子頂缸的事情本來就已經夠磕磣了,難不成還得在來個續集,真弄出老子讓位之後又復了兒子的闢這等事情來?
頓時,也就聽得大慶殿裡的呼吸聲漸漸從無到有,由輕至重,很快也就變成了好似幾十架風箱來回開合鼓風一般。
只是,雖然聽得大殿裡鼻息濃重,空氣中似乎瀰漫着濃重的火藥味,似乎距離爆炸的臨界點只有區區一步之遙,可偏偏就愣是沒有人出來說話,反對的人沒有,呵斥陳東的人不見,一時間整個大慶殿中氣氛異常的詭異。
這旁人也不說了,也就見得立在殿角的王黼死盯着陳東,雙眼瞠目欲裂,看他表情簡直就是恨不得生吃了這狂生一般。
要說起來,他今日之所以提點陳東,自然是有其原因的。自打當年他與還是太子的趙桓又過那“地府一日遊”的奇遇之後,兩人關係也就從原先的“淡之默然”漸漸發展成了“亦師亦友”。
這也是如今陳東參倒“十四賊”之後,趙桓雖然對王黼大勢貶黜,又削官又去職,但也沒有要了他命的原因。要知道在黃傑奇夢中的原本那個時空裡,金兵才進入汴京,王黼便不等詔命,私自帶妻兒逃跑,陳東上書參倒“六賊”後,趙桓便也下詔貶他爲崇信軍節度副使、籍沒他家。隨即吳敏、李綱請求殺他,趙桓便將此事交由開封尹聶山處理,聶山與王黼因有宿怨未解,就派武士追到河南雍丘南面的輔固村,將其殺死。
而如今這般,都已經將他貶得連朝服都不許穿了,卻還詔他上殿議事,也就可見在這個時空裡,王黼的命運有了多大的改變。
而此時的王黼,依他的能力和認知,自然不會如滿朝百官那樣只是想着陳東這封禪的計策只是用來對付太上皇趙佶,他自然能想到更爲深遠地方。
回頭來說,王黼今日之所以會在文德殿外提點陳東,緣由還是當初陳東上了那《請太上南狩還闕疏》後,趙桓便也招他前去商議此事,並且兩人也還訂下了,就由陳東這沒有跟腳的太學生來捅破這層窗戶紙的計策:計成了,賞他個一官半職就是個毛毛雨;計敗了,便讓他做了替罪之羊、背鍋之俠,至少也能混一個名載史冊。
只是,在今日上朝之前,王黼使人潛入陳東宅中,偷窺得陳東那《請太上南狩還闕疏》的下篇,得知上面的所擬的計策全都是十分狠毒的殺人策,這纔在上朝之前刻意敲打了一下,卻不想捅出了這般天大的窟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