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蘇軾的難題

事情的發展往往很難按照某個人的想法進行,事實上每當你覺得一切都計劃好了,一切都安排好了,自認爲有了萬全的準備之時,總會有出其不意的事情發生。

趙禎可以說是準備了萬全,在他看來天竺的低種姓和賤民,已經沒有了活路,最好的辦法就是反抗上層的高種姓,推翻原本的統治階級,解放賤民和低種姓。

但就是這樣一條革命的道路對於天竺人來說卻是不可能,甚至是甘願接受高等姓的剝削與奴役也不敢反抗。

天竺人的這種奴性已經被紮根心中,在外人看來他們這是苦難,但他們卻覺得這是贖罪,是爲上輩子贖罪,這輩子被虐待的越慘便贖罪的越多,將來他們死了便會轉世爲高等姓的人。

不光如此,他們甚至還自發的遏制那些想要反抗的人,認爲這些人會破壞他們轉世的可能,誰要是讓他們不接受苦難,去反抗種姓制,那就是在毀滅他們的未來!

於是完全出乎趙禎意料的一幕出現了,即便是被高種姓不斷的壓榨和剝削,那些可憐人依舊不敢反抗,甚至不願意反抗,他們情願自己被餓死,窮死,也不願對高他們一等的種姓動手。

這在大宋的百姓看來就是自己賤,怪不得旁人,也怪不得受到欺負,活不下去就算了,到最後也不敢和上面的人拼命,這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只能受到不斷壓榨,這是他們自取滅亡的結果,但活不下去的天竺人開始新的思路,他們成羣結隊,拖家帶口的向大宋而來,希望進入大宋討生活。

他們把目標放在了大宋佃戶的身上,希望自己也成爲大宋的佃戶,給大宋的農人幹活,只要給他們糧食吃,給他們地方住,給他們衣服穿就行。

這就是勞力輸出,但大宋的百姓可不要這些天竺人,他們的懶惰是出了名的。

別人不知道趙禎卻清楚天竺人懶惰的原因,不是因爲別的就是因爲他們的土地,無論是剛開始的雅利安人,還是後來的突厥和阿富汗的***,他們在居住在印度的土地之後,都開始漸漸的變得安逸起來,遠沒有當初入侵印度時的驍勇善戰,可以說這些曾經強悍的民族在來到天竺之後都開始漸漸墮落了。

征服者變爲統治者後,開始享受着印度河流域富饒的物產,漸漸地產生了惰性,天竺人並不像別的民族一樣喜歡擴張,因爲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氣候炎熱,天竺便產生了一種熱帶惰性。

這是天竺的生活環境和氣候導致了天竺人性格上的懶惰、懦弱和效率低下。

除此之外,印度教的謙卑恭順也導致了天竺的性格,印度教吸收了波羅門教和佛教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一個包容性的宗教,這一點也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天竺的性格。

天竺人的懶惰是出了名的,別說是在這個時代,就是在後世也是懶的讓人吃驚,趙禎對此深有體會。

而相對於勤勞的大宋百姓來說,這種懶惰是不能接受的,這種沒皮沒臉的生活也是不能接的,現在的世界正處在一種奮進的時代,每個民族,每個文明都在爲自己的強大努力。

西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開始準備再次進行十字軍東征,而塞爾柱帝國更是嚴陣以待,與大宋之間也是呈分庭抗禮之勢,便是小小的以色列也是不斷的擴展自己的領土。

但天竺卻是一個例外,這個文明對外的擴展十分不積極,並且沉迷於自己的制度和模式之中,便是外人前往征服之後,也會更快的融入到其中,跟着天竺一起墮落。

對於天竺人的投靠,大宋的百姓幾乎都是拒絕的,甚至向雲南路的州府衙門請願,蘇軾對於這種請願已經習以爲常,雲南路和大宋的其他路都不大一樣,這裡的經濟出人意料的繁榮。

大宋的許多產出都是從雲南路出去的,百姓們生活安定,土地肥沃,產出豐富,生活好了,其他的也自然都好了。

原來還有商路作爲補充,現在商路斷絕,百姓們心中本就對天竺有怨氣,何況是天竺的人又要來大宋做佃戶?

看着手中各商賈聯合起來的請願書,其中不光有商賈,還有大量的百姓情願,蘇軾的心情很好,老百姓的情願是對的,這段時間天竺人已經在大宋的邊境上聚集很多,正愁沒有辦法。

自己已經向朝廷上奏也向官家上疏,雖然沒有朝廷和官家的旨意,但有了百姓的情願書後,自己便能稍稍強硬一些,阻止這些天竺人進入大宋。

“來人!行文吳萬全,讓他到本官的官衙來!”

書房小吏立刻答應下來便出去,現在的蘇軾雖是大宋的駙馬外戚,但卻也是一路之地的轉運使,總攬一路的軍政大權。

蘇軾明白趙禎的意思,也知道現在該做什麼,百姓的請願和民意顯然是和官家的目的一致,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兵驅趕那些聚集在大宋邊境上的難民。

沒錯,就是難民,天竺並未發生天災,這完全是人禍導致的災難,蘇軾從朝中得到消息,天竺人在和塞爾柱人秘密通商,顯然這些土地被天竺高等姓佔據之後,加大剝削,大量的糧食和產出被用於貿易。

逼得天竺底層百姓沒有飯吃,人爲的產生了大饑荒,所以天竺百姓纔會到大宋的邊境上,希望得到大宋的施捨和援助。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放鬆,這段時間蘇軾對天竺人瞭解的很透徹,一旦雲南路對天竺難民進行援助,那隻會讓大宋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天竺人是不會感激大宋,甚至會覺得理所應當。

得益於交通的發展,從騰衝府到大理只需要兩個時辰,吳萬全很快就到了,風風火火的就來了,他比蘇軾還要着急,因爲騰衝府的騰衝軍已經開始和邊境上的天竺難民產生衝突。

天竺難民已經等不下去了,開始衝擊大宋的邊境線,想方設法的穿越騰衝軍的封鎖,而難民的數量很多,騰衝軍殺不過來………………

眼下的情況危急,說不得就會成爲大宋和天竺之間戰爭的開始。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一千零七十六章女真人的心思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五百六十九章東方的神兵利器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兩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種子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鐵鞭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噗南幣”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五百七十四章魔鬼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兩面第一千九百零八章蝴蝶的翅膀(下)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九百三十四章後宮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兩千三百四十一章戰爭的模式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一千零七十六章女真人的心思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五百六十九章東方的神兵利器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兩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種子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鐵鞭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噗南幣”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五百七十四章魔鬼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兩面第一千九百零八章蝴蝶的翅膀(下)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九百三十四章後宮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樑換柱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兩千三百四十一章戰爭的模式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