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

五月初五便是端午,晉朝的《風土記》中對端午的解釋最爲貼切: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華夏文明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繼承下,端午到了大宋便已經很繁華了,對於百姓們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最主要的便是爲了紀念那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但在這個時代,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應該知曉,糉子這東西要比屈原晚上四百多年,怎麼可能是紀念屈原的呢?當然趙禎絕不會提及此事,大部分的人也不會說這種事情,畢竟這是在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誰反對便是另有圖謀。

在這個歡樂的節日裡,北京府府衙卻炸了鍋,衙門的大堂中呆立着一個年輕的婦人,從她的衣着上看應該是出自富貴之家,單單是她身上的那件碧雅軒成衣便要十貫錢才能拿下。

在大宋,婦人是極少出面上告的,更何況這樣的富貴人家的婦人,哪個不是儘量的少出門以免傳出閒言碎語壞了名聲?

但今日不同,那婦人的懷中抱着的卻是一個溼答答的棉布小襖,鮮紅的小襖不斷的向下滴水,混合着婦人的眼淚很快在地上形成一小灘水漬。

自從一府分三衙之後,知府事就很少負責審案子了,多是交由提刑司處理,但今天的案子不同,所涉及的乃是媳告公婆,和子告父差不多都算得上人倫大逆,何況是富貴之家,影響甚大。

府衙內的旁觀之地已經站滿了百姓,劉昱不禁感嘆一聲,自己這個北京府知府事又要倒黴了。這件案子其實簡單,但卻涉及到風俗民俗的問題“五月子不舉”,這一下便十分棘手,何況是兒媳上告公婆,若是告輸了,怕是以後無法做人。

自漢代以降,人們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而顯然這女子懷中抱的便是那死嬰,模樣悽慘無比,整個人彷彿被抽走了生氣一般呆呆的站在哪裡,即便是升堂的“威武”之聲也沒讓她有多少神采。

劉昱無奈的拍下驚堂木道:“苦主擊鳴冤鼓者姓甚名誰,又所告何事何人?”

那年輕婦人膝蓋微微彎曲的唱諾:“民女楊秀,擊鼓鳴冤,轉告公婆溺殺吾兒!”

隨着楊秀的話整個府衙譁然,不是因爲這件案子,而是因爲楊秀的舉動,溺死嬰兒在原先並不少見,非五月初五才這麼做,遇到打在年或是兵荒馬亂的時候,百姓無力撫養子女便會這麼做,實屬無奈。況且公婆溺死自己的親孫子也是爲了楊秀夫妻二人好,五月子害父,女害母,既然是爲了你好,你還豈能山告公婆?

這案子基本上不用審理,劉昱清了清嗓子到:“兒媳上告公婆此大逆也,本官見你痛失愛子速速離去。”

百姓們自然是支持劉昱的做法,婦人嘛!就該逆來順受,就該聽公婆的,你哪有公婆知道的多?哪有公婆見識廣!

甚至有讀書人在一旁大聲的唸叨:“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一字不漏引的四周百姓一致叫好,這年頭讀書人可是越來越多了,人們對讀書人的好感也越來越高。

那婦人並不離去,而是跪地道:“啓稟大老爺,民女亦要上告,非恨公婆也,乃爲後世之轍也!”

此言一出整個衙門鴉雀無聲,連堂上暖閣之中的劉昱都是微微駭然,但讓人更加震撼的卻是女子下面的話:“昔孟嘗君生而相齊!人無前後之神瞳,豈應陋習溺孩童之無辜?民女願爲車之轍,上告公婆警後人。”

劉昱一時間說不出話來,沒想到眼前的小婦人居然有如此口才,把孟嘗君都搬了出來,若是不知道的人一定會向那書生一樣嘲笑女子。

“小小婦人用孟嘗君自喻兒子,實在是自大的緊嘞!”

楊秀轉身怒視之:“不學無術者豈可羞辱與吾,昔孟嘗君生於惡月汝居不知?”

自取其辱的“讀書人”被楊秀說的老臉一紅,掩面而走,但劉昱覺得他比自己幸運,最少他能逃走,而自己卻不能,眼前這婦人怕是和自己女兒一樣,都是學識廣博之輩,最是不好相於。

這小婦人歲數和自己女兒相仿,品性閒得,師爺已經把楊秀往日裡的風評交給了劉昱,從上面可以看出着實是個孝婦。

但兒媳告公婆,卻實是人倫大逆,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百善孝爲先,上告公婆便是不孝,在這個儒家思想被奉爲經典的時代楊秀便是錯了,而自己幫不了她,更改變不了之後的類似情況。

堂中百姓譁然,顯然他們不理解爲何楊秀依然要上告,反正孩子已經死了,上告也沒有任何作用,甚至還會得罪公婆,使得以後無法在夫家立足。

劉昱皺着眉頭,狠下心來:“民女楊秀,無理取鬧,來人叉出府衙不得上告。”

在聽到劉昱這位大老爺給這件事畫上結尾後,所有人逃也似的離開,不是因爲別的原因,所有人都知道楊秀做得對,所有人都知道她是爲了悲劇不再重演,但所有人都不支持她……

“蒼天昏暗,日月倒懸,理無可訴,何斷天明!?吾兒,你枉死了……呸!”

楊秀狠狠的向北平府衙門啐了一口,她只能用這種方法訴說世間的不公,從頭到尾她的丈夫,公婆都沒有出現,因爲衙門根本就沒有正式受理,這也是爲何楊秀出現在北平府府衙而不是北平府提刑司的原因。

絕望的楊秀邁步離開,沒想到在這裡她還是得不到公道,還是不能讓人們重視五月子不舉的荒謬!何處有公道……

待她走入無人的小巷時,去路上卻出現一個身穿燕居服的中年人,楊秀一敲便是剛剛坐在高堂上的大老爺,北平府的知府事:“大老爺何故攔我?”

劉昱苦笑道:“觀你之模樣與我那待字閨中的小女頗爲相似,本官同情你,但卻不能幫你,你熟讀詩書,經史子集也該知曉,孰輕孰重無可奈何。”

楊秀轉身便走:“多說無益。”

“天下能幫你的人只有一個,當今聖上,本官聽說五月初五正是蹴鞠於廣宇棚開始之時,你若有膽量大可一試。”

第兩千二百二十二章饕餮盛宴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兩千三百二十九章拔劍四顧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再次上演的強盜邏輯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分割皇權!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七百四十八章年關(下)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二百四十一章決堤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種品格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對視”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兩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櫃的背叛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密林索蹤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和談?沒有可能!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兩百零一章出人意料的結果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二百章真相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
第兩千二百二十二章饕餮盛宴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兩千三百二十九章拔劍四顧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再次上演的強盜邏輯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分割皇權!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七百四十八章年關(下)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二百四十一章決堤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種品格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對視”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兩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櫃的背叛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密林索蹤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和談?沒有可能!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兩百零一章出人意料的結果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二百章真相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