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農商並重

梁山義軍元首府現任副總參軍、神機軍師朱武前來詢問:“蒙山一役中,我軍俘虜了近五萬匪兵,請主公示下,該如何處置這些俘虜?”

盧俊義想了想,問了朱武一個問題:“我軍現在的兵力還需不需要擴充?”

朱武猛地搖頭道:“我軍在這二年內擴充太快,到現在爲止,陸軍方面已經有了四個軍二十個師,超過二十萬人馬;海軍方面也快編成了三個軍十五個師,將近十五萬人,這是梁山的主力作戰部隊,合起來共有三十五萬人。而且,現在每個州府都有近萬名精銳民兵編制起來的防備軍,每個縣城亦有近二千名精銳民兵組織起來的防備軍,每個鎮寨裡亦有近兩百名防備軍,所有防備軍加起來,也將近三十萬人,雖然這些地方防備軍只領取正規軍的一半糧餉,那算起來我梁山義軍也足有五十萬軍隊要養。朱武認爲不宜再擴軍了。”

盧俊義聽了這個統計不由得倒吸口冷氣,自己這個勢力最近二年擴張的太快了。

朱武又講到一個實際情況:“我軍所轄區域不過是山東大部分、河北小部分地區和一些鄰海小島,所有的人口合起來,最多不過一千萬。一千萬人口裡面,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可以耕種的勞力不過三百萬,如此一來就是六個人耕種聽到這些數字,盧俊義不禁想起了北宋朝廷曾經面臨的問題:“《元豐九域志》所載全國共有一千六百五十多萬戶,假設北方和南方戶每戶均有七人,則此時全國在籍人口約有一億一千餘萬。這麼多的人口養了一百二十多萬軍隊,就被人罵做冗兵,那我們梁山義軍現在已有五十萬軍隊。那豈不是冗兵到了極點?!”

隨軍而來的元首府秘書長李師師在一旁笑道:“主公(什麼場合用什麼稱呼。此時不宜稱爲官人)多慮了,那些防備軍都有屬於他們的軍屯田地,他們輪流軍屯,應能自足。陸軍的主力軍有一半人馬有自己地軍屯田地,雖然不能時常耕種,也能滿足四分之一地需求。雖然那些海軍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軍屯之地,但他們在海上劫掠海商海盜,所得錢財可以去高麗、日本、呂宋等地購買糧食,另外有些島嶼頗爲寬闊,上面也可開墾做爲良田。像海軍日後將會佔領的濟州島和臺灣島等都可作爲糧食重地。真正需要用民屯糧食來養活的只有四分之三的陸軍和海軍,總共二十六萬多士兵。”

朱武並不太懂得經濟之道,問詢道:“除了二十六萬多士卒外,還有一萬多戰馬,另外還有三萬多傷殘士兵和上百萬軍人家屬、四五十萬礦工,怕都是難題。”師師笑道:“首先我軍都撥給軍屬和傷殘士兵一定量的土地,且只收取三成的糧租,剩下七成完全夠他們養活自己。我軍管轄之地免除了自耕農和佃戶的雜稅,然後稍微提高了他們交租的比例,有些收五成。有些收六成,對地主收四成。使得我軍的軍糧儲備一直是整個產量地五成左右。原本朝廷從山東這個產量大省收走的糧食佔產量的三成多,剩下的六成多能養活九百萬人,那現在我軍收上來的五成糧食就完全能養活二十六萬多士兵、四五十萬礦工、僅一萬多匹戰馬。”

在座的還有後勤部財政司的蔣敬,他是前來清點戰利品的。

他聽了李師師的分析,點了點頭。又補充道:“剛纔李少校(李師師軍銜)所言很有道理,不過忽略了一點兒。軍糧的消耗要遠大於民糧,沿路地運輸是耗費的重點。運糧要靠牲口,牲口在路上吃地比人多。人吃馬嚼的,消耗甚大,打個比方,從齊州運糧到登州,運送糧食的部隊和牲口都要吃,一來一回就把十車糧食吃掉了三分之二,如果路上遇到陰雨天,糧食在路上發黴變質,也會增大損耗。另外,士卒征戰甚耗體力,他們的食慾遠勝於平民,想要保證旺盛的戰鬥力,他們一般要吃平民食量地三倍。如此這般上的勞力養活一個士卒纔不至於出現糧食補給地問題。主公,蔣敬認爲我軍擴軍太快,如果要再擴軍,必須要多佔了地盤和人口以後才能緩緩開始擴軍。”李師師頻頻點頭,講到這些實際問題,還是這個財務專家清楚。

盧俊義點點頭,講出了自己的擔心:“如果軍糧不夠了,我們再去提高田租,或者去農戶家中搶糧,民衆們不堪重負,沒準就會在我們義軍地地盤上再度揭竿起義。爲了避免上述危機發生,我決定,原定的田租和稅收標準絕不上升,而且會慢慢下調。義軍內部從上到下,要力行勤儉節約,不得浪費糧食,暫時禁止釀酒,所有防備軍都必須進行軍屯,暫時駐紮地方地主力軍也要開荒種田。李少校,將我以上的決定擬成軍令,曉諭

李師師和錢燕兒馬上將盧俊義的話記了下來,抄錄多份,等會後飛鴿傳書給山東各地。

另外盧俊義督促裝備部地盧俊智。趕快研發更先進地運輸車輛。增加運輸速度。縮短運輸時間。從而減少軍糧運輸地消耗。盧俊義很期待諸葛孔明地“木牛流馬”重現人間;命各地州府縣鎮出動民役。整修道路。方便軍糧運輸和人馬調動;在每個州府都設立了耐久儲藏地軍用糧倉。將軍糧分地放置。減少運輸路徑。使得補糧。

蔣敬見主公一臉嚴肅眉頭緊鎖地模樣。笑道:“主公。這軍糧問題乃是遠慮。並無近憂。”

盧俊義聞聽此言。眉頭舒展了一點。笑問道:“蔣主管(財政司)何出此言?”

蔣敬翻了翻賬本。笑道:“最近兩年我軍攻佔了十幾個州府。尤其是青州和大名府。那裡地錢財糧食所獲甚豐。另外還有四五十個縣城裡面也都頗有錢糧。另外祝家莊、曾頭市等大惡霸地主地錢糧也是頗豐。我軍又將大名府和滄州地所有錢糧和人口都搬遷到山東。使得我軍地錢糧和可用地佃戶都劇增。如果我軍不做大規模擴張和戰爭地話。目前地錢糧足以支撐五年。不過這五年內。我們開發礦山所得地金銀。開闢軍屯民屯所得地糧食目前都是收入大於支出。前提條件是。主公不要再像以往那樣擴軍。如果日後不擴領土和人口而只擴張軍隊地話。就怕會入不敷出。會有錢糧危機。”

盧俊義笑道:“從此之後。我梁山義軍要開始精兵簡政。”

蔣敬見盧俊義接受了他跟朱武提出地建議。便順勢又提出了他擔心良久地問題:“主公。最近許多農民見礦工地薪俸頗高。都棄田前去礦山做工。另外還有一些農民見經商所獲甚豐。都放棄田地前去經商。希望能制定一些獎懲法來鼓勵農民種田。”

盧俊義心知自己勢力的發展給了很多人不良的影響:經商所獲可以富可敵國。盧俊義有心遏制一下山東這邊過重的重商主義,便問道:“蔣敬,你有什麼良策?”

蔣敬順勢將自己思索了很久的理念拋了出來:“卑職的建議是:產糧多的農戶,可免除勞役,儘量少對農戶大徵徭役,不能影響糧食生產,只能在農閒季節動用農民的徭役;減少田租,對民屯、自耕農、地主的收租都相應地減少一成,使得他們收成多,從而激發他們種田和墾荒的積極性。”

盧俊義笑道:“輕徭薄賦,很好的提議,照辦!”

蔣敬又說道:“對盈利率較高的商業徵收重稅,並根據商人家的人口數量向他們攤派徭役,而農民的徭役要遠比商人要少。”盧俊義皺着眉頭想了良久,他確實對後世的那個重商主義非常痛恨、厭惡,但並不代表他就是輕商主義者,他理解商業對生產流通和生產力的作用,便道:“此事需要慎重,我並非重農抑商,只是希望農商並重,這一條你們詳加修正,在輕度抑商的基礎上不要傷害商人經商的積極性。”

李師師在一旁笑道:“其實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不用過度抑商,即可使得農商並重,即提高糧食的價格,農民和地,再由義軍賣糧給城市居民;禁止商人開辦糧店買賣糧食,防止他們囤積糧食影響糧價;商人只可以從海外和外地購買糧食回來賣給義軍,不準走私糧食出去。”盧俊義拍案叫好道:“絕對不能穀賤傷農,我們這邊的糧食價格要在外部糧食平均價格的基礎上漲三成,具體價格根據收成情況略作浮動。”

蔣敬針對糧價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現在山西、湖南、陝西等地大旱,糧價高企,如果我軍將糧價也定爲那三地的糧價,則官吏、工匠每日所得尚不足得一斗糧。”

盧俊義想了想回道:“現在山東一斗米五十文錢,不如暫將糧價定爲八十文錢,豐收和歉收時上下各浮動十文錢。然後每十年根據市場調節一次基本糧價。”

蔣敬笑道:“主公明鑑,這個價格正適合。”(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

第三十七章 金毛犬段景柱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二十一章 佔領蘇南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二十五章 武松拜師第四十三章 小美女第十四章 血染獅子樓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九十三章 孫立混入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四十七章 政治婚姻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十二章 大敗關勝第十一章 鬥敗高廉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一百一八章 再造火槍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七十五章 必當復仇第二十九章 軍事優先第六十四章 金預謀宋第六十七章 漢奸藥師第九十章 梁山亂因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九十三章 紫髯伯皇甫端第四十九章 所謂地主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四十章 收服馬靈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九十六章 軍情部第六十三章 廟島海戰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五十二章 更生恩愛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第九十二章 戰扈三娘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第六十六章 謀奪梁山第三十七章 金毛犬段景柱第九章 白眼狼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二十七章 敲詐趙宋第七十四章 整肅軍紀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對盧俊義的一些考究(常歡樂)第三十二章 賬本名冊第七章 賤貨第九十七章 統一北方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七十四章 搞定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八十三章 神行太保和黑旋風第八十四章 青州三山第十五章 跟周侗林沖切磋第四十八章 未娶妻先納妾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十九章 破廟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九十六章 軍情部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二十六章 少華山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六十九章 金平河北第五十三章 天壽公主第六十一章 忽悠許貫忠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第九十章 黃門四傑第十八章 單騎救美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七十四章 愚蠢人道第四十四章 遼國內亂第六十三章 快速轉移第二十九章 武館和三衛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一百二一章 佔領青州第三章 明教歸附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七十八章 復興架構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十一章 潘金蓮
第三十七章 金毛犬段景柱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二十一章 佔領蘇南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二十七章 破假招安第二十五章 武松拜師第四十三章 小美女第十四章 血染獅子樓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九十三章 孫立混入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四十七章 政治婚姻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十二章 大敗關勝第十一章 鬥敗高廉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一百一八章 再造火槍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七十五章 必當復仇第二十九章 軍事優先第六十四章 金預謀宋第六十七章 漢奸藥師第九十章 梁山亂因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九十三章 紫髯伯皇甫端第四十九章 所謂地主第七十六章 神化崇拜第四十章 收服馬靈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九十六章 軍情部第六十三章 廟島海戰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五十二章 更生恩愛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第九十二章 戰扈三娘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第六十六章 謀奪梁山第三十七章 金毛犬段景柱第九章 白眼狼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二十七章 敲詐趙宋第七十四章 整肅軍紀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對盧俊義的一些考究(常歡樂)第三十二章 賬本名冊第七章 賤貨第九十七章 統一北方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七十四章 搞定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八十三章 神行太保和黑旋風第八十四章 青州三山第十五章 跟周侗林沖切磋第四十八章 未娶妻先納妾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十九章 破廟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九十六章 軍情部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二十六章 少華山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六十九章 金平河北第五十三章 天壽公主第六十一章 忽悠許貫忠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九十九章 建國大業第九十章 黃門四傑第十八章 單騎救美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七十四章 愚蠢人道第四十四章 遼國內亂第六十三章 快速轉移第二十九章 武館和三衛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一百二一章 佔領青州第三章 明教歸附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七十八章 復興架構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十一章 潘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