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

軍情部之前對梁山進行了一些偵查。情況不容樂觀。再加上朱武在少華山的遭遇。使得盧俊義剛穿越過來就想上梁山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一下子被打消了。他頗爲猶豫要不要確立梁山作爲後來的起義根據地。而且團隊內部有些人還想上太行山造反。而不去山東。

迫在眉睫之際。還沒有定下去那裡好。盧俊義心急如焚。便召集了日後義軍的核心領導人物參加。那些知曉盧俊義野心的骨幹人員。有燕青。許貫忠。公孫勝。王進。朱武等人。

盧俊義先將自己的疑問擺在前面。詢問大家同不同意梁山作爲日後起事的根據地。

燕青做爲軍情部的負責人。當仁不讓站出來。將梁山的不好說了出來。

首先。梁山泊離東京汴梁較近。既有進擊之利又有被剿之弊。它既構成了對京城的威脅。又加速了朝廷對它的防範和鎮壓。爲了京城的安全。朝廷歷來對這一帶地區防範甚嚴。其任命的知府或知州一般要由兩制以上的臣僚擔任。而且有的還由皇帝親自遴選。朝廷通過這些得力的地方官控制這個地區。而這些地方官一般又兼有京東西路安撫使的頭銜。爲了顯示自己的才幹。他們又常以殘酷鎮壓農民起義軍來報答皇帝的恩寵。所以擔任這一帶的地方官大多是戰績彪炳、多謀善斷之人。官軍的嚴密防範、地方官吏的殘酷鎮壓。將會逼使義軍無法在此立足。

其次。梁山泊水陸縱橫。相互爲用。既然軍事上。進便於出擊。守利於防衛。退易於轉移。是一個具有戰略性的軍事要地。那麼這個戰略性地軍事要地也就必然爲官軍所用。因爲這些軍事上的有利之處。也可以說是官軍在軍事上地有利之處。梁山泊多盜這是歷史真實。而歷次起義都迅速被鎮壓下去這也是事實。這就充分說明:梁山泊不是義軍理想的依託。再說梁山泊溝通黃河、運河。是北宋重要的交通要道。正因爲交通方便。就造成易攻難守之勢。有一點要考慮到。這時期地造船業是相當發達的。宋軍有大海鰍及小海鰍戰船。每隻容百人至數百人。外用竹笆遮護。既可避箭火。又可在船面豎立弩機。官兵憑藉這些戰船在泊中就可暢通無阻。更何況朝廷還專門設立了製造火藥的火藥局。已經造出了可怕的火箭(綁有火藥包的箭矢)。轟天雷凌振還替朝廷研發出了三種火炮:風火炮、金輪炮及子母炮這些火炮射程遠。火力強。而梁山寨僅只是個六七百尺高。佔地僅七八里地矮小孤山。朝廷官軍利用其巨大戰船及其火炮攻擊。義軍在梁山之上是難以藏身的。

再次。從古今事實看。某一地區要成爲起義軍地根據地。先決條件是交通一定閉塞。是敵方守備的薄弱環節。隋唐時期的瓦崗寨根據地便是如此。而梁山泊正恰恰是宋王朝防範的重點地區。交通又極爲便利。它成爲日後的根據地是大大不妥。

衆人聽了燕青的詳細講解後。渾身都冒出了冷汗。梁山泊這樣的地方也會如此不堪。天下還有什麼地方可做根據地呢。

許貫忠看看大家灰頭土臉垂頭喪氣地樣子。哈哈大笑起來:“燕青這乃危言聳聽。梁山並沒有這般糟糕。且聽我細細說來。”然後許貫忠就梁山水泊的幾個弱點。逐一進行了批駁。

梁山泊南自今鉅野縣城北二十餘里。北抵梁山縣斑店一帶。東南達嘉祥縣樑寶寺附近。東北到小安山東部。西逾今之黃河二十餘里。形狀爲南北狹長。方圓約四百餘里。水泊之中。有佔地約三四平方公里、海拔高爲約二百米的梁山。加上附近的鳳凰山、龜山、土山。佔地總面積約十餘平方公里。雖然只有四百里。也不是官軍的水師可以團團圍困的。在這浩渺大湖上。戰或不戰。都是由熟悉地形的我們說了算。如果敵人水師整個逼來。我們就退避三舍。然後伺機以集中兵力消滅敵人的一翼。然後分兵把守這四座山峰。互爲犄角之勢。敵人攻打某一座山。則有三方肆擾它的後方。讓它迫於奔命。

盧俊義在一旁笑着點頭補充道:“這就是我常講的游擊戰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到時候在那梁山水泊上我們以逸待勞。靈活運用戰術。將遠道而來地官軍牽着鼻子在這大湖裡轉圈。然後伺機消滅一點是一點。不跟他做正面地決戰。只是遊擊。雖然耗時日久。但這樣的戰術會瓦解掉官軍地任何一次圍剿。”

許貫忠點頭稱是。然後進一步闡述梁山的優勢。

梁山地區的地理之便甚於其他任何地方。向西南可沿五丈河進擊趙宋的都城東京汴梁;向東南可沿南清河進擊單州、徐州;向東北可沿北清河進擊齊州、青州;向西北可以從陸地進擊北京大名府。如若日後義軍想要四方進擊。進退可靠。就必然在青、齊、單、濮這片廣闊的戰場上找一處有險可守。進退自如的根據地。那麼位居四州中心地帶的梁山泊。當然是最理想的去處了。況且。在這一帶可以憑險而居的也只有梁山泊一處。

聽到前面幾句話。大家譁然:“既然這梁山是唯一選擇。咱還商量什麼。就它了。”

盧俊義笑道:“這次召集大家過來。是集思廣益。暢所欲言。你們有誰對梁山作爲根據地有好的意見。就儘管提出來。然後大家想辦法解決。貫忠這個論斷。我之前真還沒有想過。如今想來。的確如此。在這河北山東等地。找一個進退自如的根據地非梁山不可。”

王進問道:“我們現處於太行山附近。爲什麼不去太行山呢?那裡連綿大山。巍峨險峻。易守難攻。單單太行山的一條餘脈瓦崗就成就了隋唐時一段英雄傳說。我覺得那裡很適合。”

王進不愧號稱賽秦瓊。看來他真是久慕秦瓊在隋唐時的英雄事蹟。也想像偶像一樣成就一番偉業。

許貫忠面對王進這個問題。思考了一會。答道:“太行山雖說易守難攻。可稱爲天下少有可以輾轉立足的根據地。但它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發展不起來。那裡民生凋敝。物資匱乏。只有地理之險。並無地利之便。雖然能夠防守得了。卻很容易被敵人甕中捉鱉。圍而不打。活活困着餓死。而我們在梁山。有水利之便。即便被團團圍困了。也可以自水中尋找良機。不過雖然太行山有那般問題。但作爲一個輔助的根據地卻完全夠資格。我們可以在梁山搞一個根據地。然後在太行山搞一個。互爲犄角。互相牽制官軍的兵力。再講下去就不是戰術上的問題。而是戰略上的問題。由員外大哥來講解一下吧。”

由於還沒有正式起事。像寨主主公之類的稱呼還是不能用的。下面的人都要麼稱呼盧俊義爲員外要不就稱呼他爲大哥。

盧俊義整理了一下思路。堅定了樹立梁山作爲根據地的想法。不單單是剛纔許貫忠講解的那些。更有自己從戰略角度考慮的一些問題。很切合梁山作爲根據地。

盧俊義緩緩地看着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各位兄弟。你們說。日後咱們該怎麼發展。是直接攻打東京汴梁呢。還是先取得一些小地方。然後徐徐圖謀東京呢?”

下面人異口同聲道:“自然不能直接攻打汴梁。還是徐徐圖謀的穩妥些。”

盧俊義又問道:“那我們日後發展應該向那個方向攻略好些呢?”

朱武答道:“東京汴梁在梁山的西南部。我們如果向西南發展威脅到京師的安全。不單單各地的廂軍勤王彙集而來。連在西夏防守的西北軍也會被抽調歸來。到時候我們一兩萬人面對百萬禁軍。那就根本不用打了。所以朱武認爲。還是攻略梁山的東邊和北邊爲好。到時候朝廷只會派來三五萬的圍剿軍隊。還是很好應付的。”

衆人點頭稱是。盧俊義補充道:“現今已經得到密州那邊的消息。所有的船隻都已經改裝完畢。吉時即可出海。到時候李俊在黃海、東海等海域打下一片基業。將攻略山東沿海一線。到時候山東就擴大爲我們的根據地。既然海上被我們控制。我們進可攻退可守。不再畏懼朝廷的大船火炮。實在不行就從梁山沿着水路撤到海上。不過情況遠不會這麼糟糕。朝廷有的大船我們也會有。他們有的火炮我們也會有。我自全國各地招納過來的賢才和他們培訓出來的工匠會保證我們在這裝備上絕對不會輸於朝廷。”

盧俊義停頓了一下。看看大家重新煥發了鬥志。盧俊義決定再給大家寬寬心。笑道:“看戰術上。局部戰場上我們遊擊。不會輸於官軍。從戰略上。我們前期低調些。等方臘、王慶、田虎等人陸續起兵後。朝廷疲於應付了。我們再起了大兵。攻略山東。等攻略了山東。就有了跟朝廷談條件的資本。日後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請大家拭目以待。”

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四十六章 燕京往事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二十二章 佔領浙東第四十二章 花家槍法第一百零八章 發明鏡子第九章 關勝之計第九十章 齊國律法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四十九章 洞房花燭夜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五十九章 衆美入門第九十二章 神醫安道全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七十二章 苦練精兵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七十六章 創辦玄教第三十章 內患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第二十二章 攜美同歸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三十七章 雙槍將董平第八十三章 開發倭地第六十七章 韓世忠鬥史文恭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十章 玄教三界第二十一章 佔領蘇南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七章 關勝來犯第四十九章 所謂地主第五十七章 水師動員第六十九章 初定六部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推薦讓宋江玩弄於股掌上的盧俊義第六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六十九章 所謂階級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圍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四十三章 伐遼慘敗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十六章 攻曾頭市第五章 誘惑難擋第一百二九章 雞失足尾第五章 誘惑難擋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三十三章 俊義遇險第六十二章 大敗粘罕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八十八章 青眼虎李雲第五十四章 衙內高強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七十六章 攜美逃跑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第五十三章 宋非良國第一百二七章 海軍攻略第七十章 絕非朋友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八十七章 籠絡下屬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七十四章 愚蠢人道第三十四章 石將軍石勇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二十章 擊敗項充第三十章 發展馬政第四十八章 未娶妻先納妾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四十章 山東羣雄第八十七章 分權壟斷第二十三章 到史家莊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五十九章 漁翁得利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四十一章 金點子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六章 奇山怪路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六十章 思想劣根第三十八章 混血特工
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四十六章 燕京往事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二十二章 佔領浙東第四十二章 花家槍法第一百零八章 發明鏡子第九章 關勝之計第九十章 齊國律法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四十九章 洞房花燭夜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五十九章 衆美入門第九十二章 神醫安道全第四章 夜幕驚魂第七十二章 苦練精兵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七十六章 創辦玄教第三十章 內患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第二十二章 攜美同歸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三十七章 雙槍將董平第八十三章 開發倭地第六十七章 韓世忠鬥史文恭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十章 玄教三界第二十一章 佔領蘇南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七章 關勝來犯第四十九章 所謂地主第五十七章 水師動員第六十九章 初定六部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推薦讓宋江玩弄於股掌上的盧俊義第六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六十九章 所謂階級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圍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四十三章 伐遼慘敗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十六章 攻曾頭市第五章 誘惑難擋第一百二九章 雞失足尾第五章 誘惑難擋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第四十八章 拐帶回家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三十三章 俊義遇險第六十二章 大敗粘罕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八十八章 青眼虎李雲第五十四章 衙內高強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七十六章 攜美逃跑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第五十三章 宋非良國第一百二七章 海軍攻略第七十章 絕非朋友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八十七章 籠絡下屬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四十五章 現世蔣瑤第七十四章 愚蠢人道第三十四章 石將軍石勇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二十章 擊敗項充第三十章 發展馬政第四十八章 未娶妻先納妾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四十章 山東羣雄第八十七章 分權壟斷第二十三章 到史家莊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五十九章 漁翁得利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四十一章 金點子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六章 奇山怪路第三十九章 孫安大敗第六十章 思想劣根第三十八章 混血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