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武松拜師

說過私事說公事。盧俊義回到大名府後,檢查了一下三衛的訓練和兵器馬匹糧草的準備情況,然後就去看望了一下在此服役的武松。

武松殺死西門慶然後自首,被判處的是刺配。

刺配是唐末五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刑罰方法,其法可溯源到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齊律》,凡“論犯可死,原情可降”的鞭、笞各一百,並處以髡髮之刑,發配邊境,以爲兵卒。後晉時,創刺面之刑,將刺面與流配結合起來,合稱刺配,但是那時刺配僅爲刺面與流刑兩者合用。北宋時沿用和發展了後晉以來的刺配之刑,作爲對死刑的寬宥。刺配之刑成爲集刺面、杖刑、流配三種處罰於一身的重刑,僅次於死刑。但宋代的刺配按罪輕重的不同而不同,分爲刺配本州、鄰州、五百里、一千里、兩千裡、三千里及沙門島等不同等級。到了配所後,所服勞役的種類很多,而大量的是充當軍役。

此處被盧俊義從中斡旋,武松從二千里的刺配減輕到五百里,到了大名府,而且他跟原著中林沖的遭遇相仿,也是被派遣去看守草料場。而且刺面之刑在盧俊義的打點下也從輕處理,只是刺了小小的一片,像個胎記,能夠被頭髮擋着。

盧俊義之前就修書一封,讓燕青看顧武松。燕青在大名府上下打點,免去了武松的一百殺威棒,讓武松看顧的草料場也另派一名老軍卒看守,武松則慢慢地就呆在俊義武館跟着周侗學武。

燕青得了盧俊義的指示,跟周侗講了一下。周侗看武松氣宇軒昂、筋骨粗壯有千斤之力,頓時欣喜,暗想這番我新創的鴛鴦腳可授予人了。

原來盧俊義和林沖都是對赤手空拳的格鬥功夫不太喜好,專好舞槍拿棒,而史文恭那廝更差勁,一則根本在拳腳上學不通,再者老爺子也不喜歡教他。

原著並沒有說出有周侗這個人,但錢彩寫的《說岳全傳》裡面提到過,並且說林沖、盧俊義、岳飛是周侗的得意弟子,有些書中甚至還提到武松是周侗的半個老師,武松當上都頭後爲知縣去開封送禮的時候碰到周侗。周侗教授了他鴛鴦腳,但沒有出師就回去了,沒有學全,後來去殺西門慶就差點被對方偷襲到;而史文恭則是因爲心術不正,被周侗趕出門。現在盧俊義所在的水滸時空裡就是這樣的情況,周侗教授了林沖、盧俊義和史文恭後,遇到了武松。

而武松這個人在歷史上真有其人。《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於爲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涌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衆,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爲提轄,成爲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爲“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爲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衝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衆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看來歷史和水滸上的武松都是義士,那俠義精神都是令人敬仰。不過跟那個武松的好友花和尚魯智深作對比,武松卻有很多缺點,在醉打蔣門神的前前後後,武松容易被人收買、耳根軟誤信人言、濫殺無辜等非好漢的特點也顯露無疑。魯智深的一生雖然失之魯莽,但只殺壞人、不傷無辜、不輕信人言(自始至終他對僞善的宋江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正是這種警惕讓他平安終老)。武松後來頓悟了,也得了善終。

盧俊義面前的武松,卻是那個沒有什麼經歷的武松,一個小青年,容易被人調教,如果現在遇到了宋江就毀了,幸虧遇到了盧俊義。

武松在周侗面前,顯露了以往的功夫,周侗看到如此天賦異稟的苗子差點被那些江湖賣藝的培養成廢材,很是生氣,於是走下場三招兩式就把武松打翻在地。武松頓時佩服地五體投地,暗想人家所說不假周侗果然武藝通神,於是他便趁機跪倒拜師學藝。

周侗一則得到了盧俊義的請求,二則看這確實是一個好苗子,就欣然收了武松爲徒。

即使是在原著中只跟周侗學了幾天拳腳的武松表現也很搶眼,他跟林沖、盧俊義在原著中都實在算的上是難兄難弟,都遇到被仇人賄賂的捕快要謀害他們的性命,盧俊義和林沖如若沒有魯智深和燕青保護怕已經是死無葬身之地,而武松卻能輕鬆打開桎梏,殺死幾名捕快,如此對比,可見高下。

即便盧俊義乃河北三絕,在拳腳上跟後來居上的武松顯然還是沒有辦法比,最後單臂擒方臘時的武松格鬥功夫已進化境。

武松再被周侗細細地調教一番,恐怕日後徒手格鬥界無人能敵。再碰上那個蔣門神,打起來怕會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盧俊義本來還想讓其他人如拼命三郎石秀拜在周侗門下,奈何周侗不想親自教授那麼多徒弟,又收了一個小童做關門弟子後便不想再授徒了。在盧俊義的反覆要求下,周侗答應在他授徒時,盧俊義的下屬們可以去觀摩。這樣除了沒有名分,實際上沒有太大差別。盧俊義不要求每個人都像自己這般無敵不懼戰陣,但也要求每個人要練好防身功夫,至少在千軍萬馬中不要輕易地死掉,像青眼虎李雲多學點,至少就不會被王寅的馬給踏死了吧。

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三十六章 楊家復興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五十一章 蕭幹投奔第三十七章 雙槍將董平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四十二章 童貫攻遼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圍第七十四章 愚蠢人道第二十章 擊敗項充第六十七章 火拼王倫第七十三章 所謂歷史第三十四章 征服金蓮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三十六章 榮升父親第七十七章 建復興黨第三十七章 雙槍將董平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一百三十章 雄雞難鳴第三十一章 朝廷定策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八十一章 倭國滅亡第七十五章 趙佶來了第二十章 擊敗項充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三十六章 楊家復興第二十五章 一敗高俅第六十八章 娶李清照第一百一三章 救下三娘第一百零六章 再夢麒麟第八十章 女真崛起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五十二章 更生恩愛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二十九章 謀白虎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三十一章 大興馬政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八十三章 開發倭地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四十四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零五章 一夢麒麟第一百二七章 海軍攻略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一百二四章 清照煥發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三十五章 重整商業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三十七章 名將之瑕第一百二七章 海軍攻略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三十二章 遇梁紅玉第六十一章 逼金換民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十章 殺破狼第十章 殺破狼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七十六章 創辦玄教第一百一六章 呼延搬兵第一百一九章 圍魏救趙推薦讓宋江玩弄於股掌上的盧俊義第七章 賤貨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二十八章 三敗高俅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七十八章 復興架構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九十三章 孫立混入第七章 賤貨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四章 侵擾日本第八十章 女真崛起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九十五章 攻佔西北第八十八章 改良宋律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三十一章 朝廷定策第八十八章 改良宋律
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一百二六章 膠東黃金第三十六章 楊家復興第四十五章 軍政編制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五十一章 蕭幹投奔第三十七章 雙槍將董平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四十二章 童貫攻遼第三十四章 田虎將亡第八十章 金再攻宋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圍第七十四章 愚蠢人道第二十章 擊敗項充第六十七章 火拼王倫第七十三章 所謂歷史第三十四章 征服金蓮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三十六章 榮升父親第七十七章 建復興黨第三十七章 雙槍將董平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一百三十章 雄雞難鳴第三十一章 朝廷定策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七十二章 愚蠢同情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八十一章 倭國滅亡第七十五章 趙佶來了第二十章 擊敗項充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十九章 一統江淮第三十六章 楊家復興第二十五章 一敗高俅第六十八章 娶李清照第一百一三章 救下三娘第一百零六章 再夢麒麟第八十章 女真崛起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五十二章 更生恩愛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二十九章 謀白虎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三十一章 大興馬政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八十三章 開發倭地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四十四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零五章 一夢麒麟第一百二七章 海軍攻略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一百二四章 清照煥發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三十五章 重整商業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四十七章 約扈三娘第三十七章 名將之瑕第一百二七章 海軍攻略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三十二章 遇梁紅玉第六十一章 逼金換民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十章 殺破狼第十章 殺破狼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七十六章 創辦玄教第一百一六章 呼延搬兵第一百一九章 圍魏救趙推薦讓宋江玩弄於股掌上的盧俊義第七章 賤貨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二十八章 三敗高俅第八十四章 靖康之恥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七十八章 復興架構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九十三章 孫立混入第七章 賤貨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四章 侵擾日本第八十章 女真崛起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九十五章 攻佔西北第八十八章 改良宋律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三十一章 朝廷定策第八十八章 改良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