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四百四十七章 巡視

bookmark

第四百四十七章巡視

好在蘇油在川南早就威名赫赫,加上商務情報所忘雨閣無孔不入的觸角,地方官員也沒敢打矇混的主意。

與其費心竭力想法子遮掩最後被揭穿,還不如直接坦白,然後請漕帥大人體恤底下難處,量情寬大來的實在。

大宋的地方官吏,縣級到下州,官員們的確苦逼。

如蘇油這樣的大員,過一次境,往往地方就要落下幾年虧空。

好在蘇油不稀罕孝敬,也看不起人家的伙食,不拿羣衆一針一線,一路下來只幫助解決問題,不增添負擔,還給好幾個縣牽線搭橋拉來了一些商人,留下了一路清廉能幹的名聲。

只有幾個實在不像樣的,完全查實無可抵賴,才被蘇油上報上報朝廷就地免職。

等到船一過瀘州,江邊就熱鬧了。

只要船一靠岸,四里八鄉的夷人們便蜂擁而至,跪在江邊朝拜呼喊,只要蘇油一露面,頓時歡聲雷動,比過節的草市還要熱鬧。

種誼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面,不由得大爲驚訝:“我大宋還有這麼受百姓待見的官員?”

張麒表示不屑:“當年我們在夔州,每天開門,門口便擺滿了鄉親們送來的雞蛋菜蔬……”

蘇油正在對夷人們揮手,一聽趕緊制止:“別提那個!好傢伙,半年時間把一輩子的雞蛋都吃完了,如今只能挑點鹹蛋黃下飯!”

轉運使,始置於唐,剛開始主管交通運輸,其主管部門稱爲“漕司”。

交通運輸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因而其後事權逐漸擴大,開始掌管財政。

真宗後,轉運司除了管理一路財富,察登耗有無,足上供之用,及郡縣之費外,相應的,歲察儲積,稽考帳籍,也成了主要工作。

加上所有官員出問題,基本上都是先出在經濟上,因此轉運司後來還要負責舉刺官吏,以及地方賢良豪滑,最後“一路之事,無所不總”,成了路級最高行政長官。

蘇油這個二林峽江都轉運使,朝廷的意思很清楚,事權只在新附地區,傳統路治地區還是歸舊路領導。

說白了,這是一個過渡性質的臨時差遣,等到夷人調理順暢了,峽江都轉運司一撤,這些地區也各回各家各認各媽。

所以蘇油要考慮的不光是現在,還要考慮將來。

第一件事,就是登錄戶籍,統計人口,劃分田畝歸屬,造好魚鱗冊,發放田契,將事情一件件坐實。

指望大宋官員清廉,還不如讓夷人們手握地契增加敲剝的難度來得簡單。

所幸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一份助力。

渭州之戰的老兵,經過軍中洪爐的錘鍊,經過學習班的學習培訓,如今也有部分傷殘的,年老的,復員爲民回到家鄉。

這部分人都經過蘇油精挑細選,他們在外頭見過世面,開拓過視野,已經不是矇昧的土人,容易被官吏們欺哄了。

而且秉性正直,在軍中也有些威望,這些人復員下到基層,成爲里長,村頭,社首,在還沒有形成豪強的地區,無疑帶去了不少的正能量。

至於地方土司豪強,分爲兩類——一類如乞第,田守忠那般的,可以大用。

還有一類,長期把持寨務,敲剝峒人,貪酷暴虐,這一部分人,是嚴打對象。

打擊來自多個方面,首先蘇油是西南夷大巫的身份,最講公平,如果土司頭人有什麼陳年老賬,大巫一到,既有王法的最高裁判權,又有巫法的最高裁判權,大家儘管控訴。

更多的打擊,則是經濟上的。

川峽沿江大造梯田,按照現在的造田速度,就算再過二十年都還有開拓空間。

當土地不是稀缺資源的時候,解放奴隸,就變得非常簡單。

奴隸之所以是奴隸,就是因爲他們沒有生產工具和土地,只能淪爲土司們的附庸。

但是如今,這個障礙沒有了,大宋注重契約,法典上沒有奴隸這樣的存在,願意脫離土司自食其力的,政府和大巫予以最大的支持,青苗貸款,是四通錢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業務。

政府扶持奴隸向自耕農的轉變,通過錢莊,發放田畝,種子,禽畜魚苗,根據《西南農書》的規劃,每戶有一小片山林,五畝地,一畝塘,有豬圈,雞鴨棚。

塘邊種桑,塘中養魚,雞鴨糞肥塘餵魚,塘底淤泥可以肥桑肥田,豬圈有機肥肥田……這是一套以家庭爲個體的自給自足的有機生態循環系統。

經過四年,西南夷中的自由民,已經從控制嚴密的土司統治,轉變成了聯產家庭自食其力,土司頭人的控制力,遭到了嚴重削弱。

平日裡慈善開明的那些,如今成爲鄉間的士紳代表,威望崇高。

平日裡兇惡刻薄,敲骨吸髓的那些,對不起,現在我們不伺候了。

而且這種不伺候還受到大宋法律的保護,侗寨的自由民,能打仗的那些人,早已經踊躍加入軍隊去渭州掙大錢了,剩下的如今天天忙着種地養豬爲自己的小家忙活,好日子都過不完,誰耐煩替頭人出力鎮壓娃子?

到了這一步,娃子們成羣結隊逃離,下山,就成了普遍現象。

聰明的頭人們,開始用各種優惠措施,試圖挽留他們;而暴虐成性的那些,就不惜動用私軍,阻攔,殺戮。

政治就是這樣,把朋友搞得越來越多,把敵人搞得越來越少,最後消滅。

如今,峽江絕大多數夷人,堅決站在了大巫的這邊。

蘇油一揮手,無論巫法還是宋法,都講究仁慈和公平,對於暴虐成性作威作福,對夷人兄弟犯下滔天罪行,血債累累的那些人,天滅之!

都無需動用正式軍隊,大巫法旨一到,娃子們便自行發動,將那些頭人縛至帳前。

一將功成萬骨枯,蘇油如今,也是站在五萬屍骨之上的大佬,於是峽江邊上,又多了幾灘鮮血。

在幾灘鮮血和夷人們的歡呼聲裡,奴隸制土司制度,變成了封建制自耕農制度,西南最後一部分人力和生產力解放了出來,再次給峽江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纔是改土歸流的本質。

參軍的,加入商隊的,留本地務農的,夷人們隨着四通商號的擴張,逐漸開拓了視野,加上基礎教育的投入,融入大宋社會大家庭,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朝廷對這幾處新附之區,還在安撫階段,稅制輕微,於是蘇油開始在幾處江邊修造碼頭,修鹽倉,稻穀倉,讓常平務在幾處地區建立起來。

這也是呼應三司最近的號召,川陝搞好了,大宋七分之一的地方就搞好了。

鹽倉一修好,蜀鈔便推廣開來,尤其是小面額蜀鈔非常好用,每個縣還有錢莊商號負責廢舊幣回收,新幣發放,快銀船的投入使用,讓峽江經濟成爲一體,調運非常迅速,情報收集也及時,十年來早已成爲制度,如今就是多了幾個停靠點而已。

有了這些,草市便跟着繁榮了起來。

夷人不是沒有特產,只是以前沒人管沒人買而已,藥材,山貨,竹木,茶油,桐油,蜂蜜,蜂蠟,生漆,在西南,這幾樣是貿易大宗。

峽江上多了無數的放排人,夷漢都有,他們的目的地,是如今已經成爲大港的夔州。

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金剛崖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還錢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三百八十七章 叛逃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一百零五章 龍腦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七百八十章打魚摸蝦甲天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號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貞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礬樓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四百三十七章 很尷尬吧?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八百八十八章 輿情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瘋狂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七百六十五章 沒活明白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導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一百九十三章 雞丁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改制的目的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八十五章 返鄉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金蓮華炬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五百六十八章 我軍器監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文殊奴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民兵郭二蛋第七十章 授課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遼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七百六十一章 聊上了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歸位第八百八十二章 論功過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九百八十章 大宋該打的仗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一千二百章 準備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九百八十五章 普遍公平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東勝祖地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釗投誠第五百七十章 蘇軾被彈劾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絕計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知識產權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新年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大婚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戰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起義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與政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地雞毛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私會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長刀,一手寶鈔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二百零六章 箭課第五百六十二章 鬥爭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
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金剛崖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還錢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三百八十七章 叛逃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一百零五章 龍腦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七百八十章打魚摸蝦甲天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號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貞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礬樓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四百三十七章 很尷尬吧?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八百八十八章 輿情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瘋狂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七百六十五章 沒活明白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導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一百九十三章 雞丁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改制的目的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八十五章 返鄉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金蓮華炬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五百六十八章 我軍器監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文殊奴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民兵郭二蛋第七十章 授課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遼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七百六十一章 聊上了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歸位第八百八十二章 論功過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九百八十章 大宋該打的仗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一千二百章 準備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九百八十五章 普遍公平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東勝祖地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釗投誠第五百七十章 蘇軾被彈劾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絕計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知識產權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新年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大婚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戰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起義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與政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地雞毛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私會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長刀,一手寶鈔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二百零六章 箭課第五百六十二章 鬥爭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