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

bookmark

第五百四十三章古怪的正確

王雱聽得只是微笑,輕輕點頭。

呂惠卿接着說道:“聽聞官家都將內庫交由皇后整頓了,爲什麼沒有交給宮內兩位王爺?名不正,言不順啊。”

“所以爲了家中和睦,公子應該當仁不讓,把這個家理起來,將每月用度安排妥當!一來讓參政也看到你的能力,二來嘛,如今參政俸祿不菲,何必隨意花掉?置辦些田畝,休沐之日,也得林泉之趣嘛。”

王雱會意,笑道:“就如國政一般,先從財政把法度建立起來。”

呂惠卿笑道:“齊家而後治國嘛,從我者留之,非我者去之,不然還怎麼做事?道理都是相通的。”

兩人心照不宣,對視一眼,都是一笑,然後繼續查閱書信了。

三月,王安石上任以來第一次大人事調動,引發了又一場朝爭。

河北都按察使,知開封府,翰林學士滕甫罷,知鄆州;

翰林學士鄭獬罷,知杭州;

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罷,知應天府;

知諫院錢公輔罷,知江寧府。

事情從滕甫開頭,之前滕甫主動請求巡查河北,比司馬光和蘇油早一個月回京,重新履任開封府的職位。

王安石以河北振興,需要重臣坐鎮,鄆州的煤鐵,濱州寧海,滄州鹽山兩處鹽場又是新務,滕甫救災時就在鄆城,瞭解當地情況爲由,認爲爲了國家考慮,在司馬光和蘇油都被皇帝拒絕外任的情況下,滕甫就是最佳人選。

同時王拱辰因爲之前的履歷存在瑕疵,一直在朝堂的風評中就不是正人,故而應一起外放。

滕甫在朝堂上聲名很好,和王拱辰一起外放,這就有點噁心人了。

而且從知開封府改知鄆州,還是剛剛在河北立功的情況下,明顯有失公平。

於是朝中私下傳言,認爲是當年知貢舉時,王安石和滕甫起過沖突,王安石“深惡之”。

加上趙頊對滕甫也很看重,朝中私下傳言,王安石害怕滕甫對趙頊產生過多於自己不利的影響,纔想方設法將之外放。

另外,還因爲一件事情。

曾經有一次,趙頊問滕甫:“卿知君子小人之黨乎?”

滕甫回答:“朝廷無朋黨,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聖亦殆。小人如野草藤蔓,必附喬木才能成事。”

而王拱辰自北京還朝,對趙頊上表,稱臣欲納忠,而未知陛下意所向,又言牛李黨事方作,不可不戒。

趙頊徵求王安石的意見,王安石說道:“拱辰在仁宗時交結溫成皇后家,人皆已知其不正,不當復任用。然此未足爲奸邪,他說的未知陛下意所向,就是要逢迎上意,唯命是從,這纔是真正的奸邪之言!”

因此朝中還傳言,王拱辰和滕甫一邪一正,同日被貶,是因爲他們都提到相同的一件事——藤蔓附喬木,黨事方作。

關於鄭獬被貶的傳言則是他在權發遣開封府的時候處理的那件鵪鶉案,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法子來,而後王安石卻因引用法律不當而去職,因此交惡。

加上他和滕甫是好朋友,曾公亮本來準備讓鄭獬知西京洛陽,王安石在趙頊面前聲言鄭獬奸滑,一定要出知杭州。

而錢公輔,則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他純粹是認爲出滕甫知鄆州大爲不當,幾次在趙頊面前言滕甫不該離京,因此受到的連累。

既然好朋友擋道,那就請他挪挪位置好了。

坊間傳言,此事還有伏筆,那就是薛向。

薛向在蘇油到渭州前,是陝西轉運副使,王安石當時領着羣牧司,薛向請以鹽易馬,因此深得王安石賞識。

治平末年,蘇油離任後,薛向因爲種諤開邊被連坐罷官。

淮南轉運使張靖負責考察陝西鹽馬得失,回來後指出薛向對朝廷有所欺隱,存在虛增瞞報的情況。

錢公輔、範純仁皆言薛向罪當貶官;而王安石力排羣議,拿張靖抵法,反過來將薛向提拔成了江淮路發運使。

作爲回報,薛向立即上奏,請於永興軍置賣鹽場,以邊費錢十萬緡儲永興爲鹽鈔本,官自鬻而罷通商。

爭議更大的,是關於滕甫的繼任者。

本來趙頊是想讓定州知州孫長卿擔任權知開封府職務,宰相富弼、曾公亮都未置可否,相當於默認。

但王安石卻說認爲孫長卿是奸險小人,不能擔此重任,推薦河北救災中立下大功,被司馬光和蘇油極力稱讚的李肅之來擔任此職。

蘇油在鄭州忙得腳打後腦勺,聽聞這一通亂,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

特麼沒一個乾淨!

按事實結果來講,王安石這番任命其實沒什麼問題。

而且對蘇油並非沒有好處。

振興河北,是以他的方略爲基礎,所以蘇油當然希望鄆州這個核心,由一位清廉能幹的大臣來主事。

滕甫真的是個好人選。

王拱辰是人人喊打的奸邪,不能留在趙頊身邊,也是對的。

薛向這老小子,在陝西時堪稱親密戰友,他的經濟才能自然不用多說,擔任江淮轉運使,能力綽綽有餘。

李肅之與自己也有交情,自己和司馬光也曾向皇帝推薦過他。

花花轎子人擡人,他知開封府,對自己在鄭州的攻略也很有好處。

鄭獬和錢公輔,與自己沒什麼關係。

可問題是,這些正確的事情湊到一處,怎麼就特麼這麼彆扭呢?

尤其是薛向,將解鹽收歸國有專營,他的江淮發運使倒是舒坦了,有錢買糧了嘛!可對陝西經濟,絕對會造成巨大的打擊。

蜀中製鹽法在解鹽中得到應用,當初四通商號是出了力的,有兩成股份在裡面,銷售也是以商號爲主,一直搞得風風火火。

如今薛向這麼搞,是背叛了自己和四通商號,是篤定自己不敢拿陝西財政開玩笑,所以準備硬生生吞了這兩成股份,作爲給王安石的投名狀!

沒說的了,這就是在爲接下來的“均輸法”做準備。

後人往往將這個法同國家調控聯繫到一起大加頌揚,認爲這是抑制大商人,權貴們的有效措施。

但是認真研究就會發現,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兒。

理解“均輸法”,最要緊是八個大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所謂抑制大商人壟斷,以國家資本進行低買高賣,以國家名義侵奪商人利益,不但在當時就招致誤讀,甚至千年之後,也有無數專家學者誤讀。

漢代均輸法,是漢武帝對外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導致國家經濟即將崩潰,不得已採取的國內掠奪措施。

將各地賦稅貢物,折爲當地最多最便宜的物品,運到價高地區銷售,其核心是官營商業,目的是抑制個人商業行爲,充實國家財政,核心是賣和利。

的確在短期內給漢武帝救了急,但是其後產生的災難性後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慶幸的是,漢武帝兩次豪賭均輸,算是賭贏了。

即使這樣,漢武帝在巡幸泰山後也下詔:“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而王安石的《均輸法》,核心與之大不相同。

宋代汴京,糧食仰賴東南六路運輸,漕糧上供量,到如今已高達一年五百五十萬石。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目,這些糧食當中分爲兩種,一種是正常的租賦,還有一種,則是補租賦之不足的入糶。

司馬光就曾經上奏,六路糧食產地,老百姓糧足而錢乏,所以國家應當從這些地方購買糧食,以防止糧賤傷農。

大宋立國百年,從最開始全部租賦,到租賦漸漸減少,入糶漸漸增加,到蘇油所處這時代,入糶已經佔到一小半。

王安石之法在宋代已經有人用過,仁宗朝時,許元擔任發運使,諸路歲欠米貴的時候,則令輸錢,以當稅額。然後於米賤諸路購買糧食,補足當年朝廷租賦額度。

這就是王安石《均輸法》的核心之一——徙貴就賤。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兇險第四十一章 鐵鍋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壕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三百五十七章 向守忠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九百零二章 建設兵團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二十七章 定價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上課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說說外官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二百五十五章 織錦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交涉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調防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親政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一章 眉山第兩百零一章 可龍裡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一百章 等距螺旋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九十一章 浮圓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監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六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權力爭鬥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電機第八百二十一章 炮火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六十七章 制曲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權力爭鬥第六百五十章 調研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四百九十五章 掛綾查賬第九百四十二章 啓程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五百九十九章 永興軍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推演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書生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遊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七百三十六章 視察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二百五十九章 學區房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二百八十八章 報道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君臣對話第二百二十四章 詩會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大捷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守住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做局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兇險第四十一章 鐵鍋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壕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三百五十七章 向守忠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九百零二章 建設兵團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二十七章 定價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上課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說說外官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二百五十五章 織錦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交涉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調防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親政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一章 眉山第兩百零一章 可龍裡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一百章 等距螺旋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九十一章 浮圓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監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六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權力爭鬥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電機第八百二十一章 炮火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六十七章 制曲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權力爭鬥第六百五十章 調研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四百九十五章 掛綾查賬第九百四十二章 啓程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五百九十九章 永興軍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推演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書生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遊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七百三十六章 視察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二百五十九章 學區房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二百八十八章 報道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君臣對話第二百二十四章 詩會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大捷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守住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