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脛轉運

bookmark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光脛轉運

劉嗣在土地廟七子裡邊算是老實巴交,他的入仕,完全是被章惇綁架的結果。

章惇要平梅山,要開闢湖南湖北,就需要以夔州作爲後勤大基地,正好劉嗣當時在夔州爲離任的蘇油做收尾工作,被章惇抓了壯丁,負責管理後勤。

章惇平梅山,劉嗣出了大力,也給趙頊留下了踏實可靠的深刻印象。

之後仿效兩浙開發荊湖,誰都不願意在那瘴疫蠻荒之地當官,劉嗣也不知道該說是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竟然被趙頊點名,成了荊湖南路轉運判官,進入了路級幹部序列。

劉嗣在那邊遊說梅山蠻的過程中,認識了當地大族蘇方的妹妹蘇九兒,兩人結爲夫妻,劉嗣隨即又被轉運使蔡燁舉薦,成爲荊湖南路轉運副使。

蔡燁去後,劉嗣歷任荊湖南路轉運使,荊湖南北路都轉運使,算是做到了外朝官中的最高級別。

之後開始漸漸有了自己在官場上的人脈,還經過蘇油牽線,將自家閨女嫁給西軍將領王文鬱長子韋昭。

高滔滔垂簾後,非常重視農業,要求兩制上官員舉薦農業方面的人才,蘇油和章惇就推薦了劉嗣。

這就是大宋,沒有科考成績打底,以胥吏入官,劉嗣在外路兜兜轉轉幾十年,開拓良田數十萬頃,安定招納兩路蠻夷、移民數十萬戶,將荊湖打造得有了後世湖南湖北中華糧絲大基地的雛形,纔得到大佬的青睞,終於成爲了一任京官,戶部南曹末位郎中。

這個郎中非常邊緣,因爲戶部的工作很繁雜,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

而農業這一部分,主要是掌全國疆土、田地、冊籍,還要引導移民墾荒;招撫安置流民;以魚鱗圖冊、黃冊爲根據,抑制豪民兼併;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草地養馬放牧;以種器召佃盡地利。

劉嗣負責的工作還在這些之外,屬於戶部南曹中的一個新部門——技術司。

這是蘇油對高滔滔提出的建議,六部獨立出一個司,負責推廣新方法,新機械,新技術。

除了吏部,其餘五部都有。

不過司馬光倔強,別的部門都叫技術司,偏偏戶部還是按照老習慣,管技術司叫司農寺。

怨念,妥妥的怨念。

不過蘇油也懶得計較,反正主持各部這個司日常工作的,基本都是理工人才。

劉嗣屯墾十幾二十年,對自己的業務具備非常的素養和自信,雖然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高滔滔隔着車簾相問,劉嗣皆能回答得非常詳細,讓所有官員都非常滿意。

就聽劉嗣說道:“鍋駝機功效是黃河大水車的數十倍,今年因爲河水水位下降,導致近二十臺大水車無法發揮作用,不過京週三路依託洛口埽水利工程所得的灌溉水量,其實遠比平日爲多。”

“這麼做的原因,是爲了化害爲利,將京週三路的水利網絡建設得更加完備。”

“以往依靠降雨,京週三路有一半土地,對水利工程依賴不強,興舉工役時,地方官員多有陽奉陰違,甚至罷減阻撓者。”

“今年就不一樣了,地方官和百姓們積極性都很高,這裡還只是一處臨時性的設施,其餘各地打出的機井不下百餘,都設置在以往水利不及的地方,發揮的作用更大。”

“臣這裡有京畿三路水利設施分佈詳圖,敢呈太皇太后懿覽。”

高滔滔命張士良取來看了,圖上黑色部分是舊渠,紅色部分是各州府今年新開的新渠,還有上百處紅色的三角形,標示着機井的位置。

而每一處機井,也有紅色的線路引出,將整個京畿三路變成一張巨大的蜘蛛網。

高滔滔對此非常滿意:“戶部南曹技術司的差遣,愛卿做得細緻。聽聞愛卿以堂堂一路轉運使,長期在田間地頭測量規劃,興修水利,在荊湖都有歌謠傳頌?”

劉嗣大窘,躬身施禮:“臣孤兒出身,歷仕以來出沒草野,這個……這個淺薄簡陋,是百姓胡亂傳唱,實在是大失官體,有辱聖聽。”

這是《時報》上刊載過的一首兒歌,曾經感動過無數的人。

“轉運轉運,黔首光脛;湖北荊南,今翻上郡;我將力勤,朝廷莫遣使君去!”

劉嗣在荊湖任轉運使期間,引進理工技術,大興水利,秉承蘇油的一貫風格,對夷漢一視同仁,大得人心。

轉運使一般三四年就得一換,荊湖百姓聽到劉嗣到期就會離開荊湖,痛哭奔號,傳唱歌謠,呼籲朝廷不要將劉嗣調走。

趙頊得知後大受感動,又因爲荊湖乃新開發地區,夷漢間雜,難於治理,因此準了百姓所請,硬將劉嗣多按在了荊湖兩屆。

高滔滔見到劉嗣老農一樣的膚色,也不禁嘆息:“昔大禹治水,手足胼胝,脛無一毛,三顧家門而不入。”

“愛卿治荊湖十餘年,上接蜀中,下引淮南,左顧荊襄,右撫廣南,使方圓兩千裡間,我大宋昔日荒莽之區,至今翻爲魚稻桑麻之地。”

“愛卿之功,不亞蘇油開太湖,沈括拓南海。”

“聽說你只比司徒大四歲?足見平日是多麼操勞。”

“大宋有黔首光脛的轉運使,這是大宋的榮傲,官家與朕的榮傲,何陋之有!”

一句話給劉嗣定了性,讓所有官員都對羨慕不已。

只要劉嗣今後不亂來,太皇太后今日的評語,足以保劉嗣子孫富貴平安。

不過話又話說回來,要他們以劉嗣現在的模樣爲代價,十個裡邊,怕是又有十個做不到了。

……

回京的路上,章惇逮着機會,與蘇油討論起王安石的《經濟論》來。

王安石這部書,是潛心研究十多年之後的心血。

書中從宏觀經濟的眼光出發,詳細分析了大宋這個國家的勞動分工,經濟構成,終於發現了一條真理,那就是“社會財富”的概念。

王安石認爲,一個國家的經濟,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市場大小,以及在市場和分工的基礎上,構成的社會財富在流通中發展壯大的程度。

書中分析了很多方面,認爲財富的價值,來自一個個的人,而讓每一個人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這個社會就會越加發達和富裕。

要實現這條,需要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技巧的提升,需要工具的改進,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的傳播。

王安石也吸收了蘇油和張方平的一些觀點,認爲生產不光光限制在農業,而應當包括工業和商業。

“四民之業即其田”,這個觀念,在這本書裡也提了出來。

書中除了對土地租佃、流轉、兼併做了深刻論述和反思,同樣對貨幣、商品交換、價格、勞力、薪水、資本、利潤、專利,也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

而對於貨幣、銀行、金融等方面,則基本援引了蘇油和張方平的論述。

書中對很多新興的經濟現象和經濟產物,進行了詳細說明,包括了國家大型企業如鋼鐵廠,造船廠的運轉模式;大型私人資本企業如毛紡廠、皮革廠、機械廠的運轉模式;新興金融手段如定活期存款,匯票,保險業務等的研究分析;甚至連海外殖民地、捕鯨業、新型牧場、家庭式新式立體農業,都做了論述。

最後得到的觀點,就是大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提高了大宋每一個人的人均“社會生產效率”。

生產的另一面是消費,作爲兩任宰執,王安石對國家收入的來源與分配也做了詳盡描述,尤其詳細地描述了自元豐以來,國家的開源節流的具體措施。

但是書中還是保持了儒家的保守,對蘇油讓宗室自立,成爲“民力”的組成部分,表示了贊同,但是同時又提出了“與民爭利”的問題。

而且王安石悲觀地認爲,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掠奪。

他認爲自己早期新法的失敗之處,其癥結就在“取民利與國”。

而現在大宋的經濟走勢,讓他又產生了大宋正一步步走向“取民利與權貴”的擔憂。

第六百五十八章 河州復失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六百二十五章 蘇方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小隱君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大勝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八百五十五章 宗兄使遼第七十八章 指點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七百一十七章 旱情第五百一十二章 地震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勝錢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四章 蘇八娘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張方平走了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驚風第一百二十章 代差第三百三十八章 衝突第九章 風投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二百四十九章 措施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別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第八百六十一章 參觀第八百七十八章 簽字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田遇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五章 春天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三百一十八章 狐大仙搬家第十三章 精鹽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填平第三百零六章 轉運判官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美食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三百四十八章 軍靴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軍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試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三百七十章 演習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殲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澶州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大學堂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大戰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復官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府兵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八百五十一章 支持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自貶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又是交涉第三百六十七章 問題的本質第九百四十六章 詩案第四十八章 上表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四百四十一章 衆人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三百一十八章 狐大仙搬家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氣跑了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邊子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請客
第六百五十八章 河州復失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六百二十五章 蘇方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小隱君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大勝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八百五十五章 宗兄使遼第七十八章 指點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七百一十七章 旱情第五百一十二章 地震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勝錢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四章 蘇八娘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張方平走了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驚風第一百二十章 代差第三百三十八章 衝突第九章 風投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二百四十九章 措施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別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第八百六十一章 參觀第八百七十八章 簽字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田遇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五章 春天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三百一十八章 狐大仙搬家第十三章 精鹽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填平第三百零六章 轉運判官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美食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三百四十八章 軍靴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軍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試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三百七十章 演習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殲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澶州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大學堂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大戰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復官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府兵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八百五十一章 支持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自貶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又是交涉第三百六十七章 問題的本質第九百四十六章 詩案第四十八章 上表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四百四十一章 衆人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三百一十八章 狐大仙搬家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氣跑了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邊子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