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特維爾的戰鬥很快就打響了。
就像舒爾卡說的,蘇軍首先做的事就是將分佈在河對岸的房屋炸燬。
這一點對蘇軍來說並不困難,即便蘇軍步炮協同不好炮兵觀察員素質也不足,但房屋沒腿不會走,然後就是用多少炮彈和炸彈的問題。
不過羅科索夫斯基嫌進攻速度慢,派出了飛機進行轟炸。
關於這卡圖科夫不由疑惑的問了聲:“我們不是有三天時間嗎?”
“情況有變,卡圖科夫同志!”羅科索夫斯基說:“敵人正在有計劃的向特維爾撤退!”
“他們的元首不是不讓他們撤退嗎?”卡圖科夫疑惑的問。
這對蘇軍早就不是秘密了,在此之前就有德軍忍受不了嚴寒向蘇軍投降,另外還有被蘇軍抓到的俘虜,他們的供詞都是希特勒不準德軍撤退。
“我們也是這麼認爲的!”羅科索夫斯基回答:“所以最高統帥部才以爲有三天的時間進攻特維爾,但現在看來事實並非如此!總之,越早拿下特維爾越好!”
“是,羅科索夫斯基同志!”卡圖科夫回答。
其實這是德軍將軍們的暗渡陳倉……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希特勒雖然嚴令部隊不準後退一步,但在前線作戰的將軍們深知如果真不準後退一步的話德軍就要完蛋了。
於是,前線的德國將軍包括第四集團軍司令庫比勒在內,都在利用蘇軍的進攻做隱性撤退。
簡單的說,就是在戰報中誇大蘇軍在某部位的進攻。
比如特維爾,如果說進攻壓力的話現實只有一個坦克旅,但庫比勒就報告:“至少有一個機械化軍,很明顯,敵人是想突破特維爾截斷我軍退路!”
“我們還有預備隊嗎?”希特勒問。
“是的,還有一個裝甲團!”庫比勒回答:“但俄國人正在全面進攻,過早投入預備隊會使我軍十分被動!”
“那麼,就讓其它方向的部隊趕來增援!”
“是,元首閣下!”庫比勒答。
於是,名爲增援實際上卻是在撤退,因爲事實就是前線的部隊被往後調了。
這其實是德國將軍們的一種指揮風格,尤其是國防軍的將軍們……他們中相當一部份人其實不太聽希特勒的話而更願意按自己的想法指揮戰鬥,所以希特勒不太信任國防軍也是有道理的。
現代有許多人認爲,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戰敗後是因爲希特勒“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纔沒有全線崩潰。
事實恰恰相反。
希特勒“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在蘇軍開始反攻之前就下達了。
真正讓德軍保住防線的……
一方面是德國將軍們“陽奉陰違”且戰且走,沒有撤退實際上卻在逐步撤退。
另一方面,則是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損失慘重後繼乏力。
要是真像希特勒命令的那樣“一步不許後退”,其結果必然就是全線崩潰。
當然,羅科索夫斯基等人並不知道這些。
德軍的這種“增援”讓蘇軍感到了壓力,於是對特維爾的進攻加快了腳步。
飛機一架又一架的從空中俯衝下來對河牀對面的德軍陣地發起轟炸。
然而讓人感到失望的是,航空炸彈一枚接着一枚的投了下來卻沒有多少能命中目標……蘇軍飛行員在之前的戰鬥中傷亡慘重,許多參戰的飛行員都是緊急從航空學校裡調來沒有實戰經驗甚至沒投過彈的新兵。
應該說此時的情況還算好,因爲隨着戰爭再往後,就連這些在航空學校裡有過飛行訓練的新兵都損失得差不多了,於是急急忙忙的訓練幾個月就派到空中參戰。
但蘇聯人就是這點不可思議,即便是這樣其空軍也能緩過氣來,甚至這其中還出現許多王牌飛行員。
不過,至少到現在這些王牌飛行員還沒出現。
最終,河對岸的房屋還是羅科索夫斯基咬着牙用火箭炮一陣亂轟才炸掉的……此時蘇軍雖然已轉入反攻,但補給依舊緊缺,這也是德軍沒有崩潰的原因之一。
然後,隨着卡圖科夫一聲令下,近衛坦克第1旅的坦克就出發了。
三十輛“瑪蒂爾達”開在前方,蘇軍士兵在後面跟進。
雖然“瑪蒂爾達”坦克各種缺點遭人詬病,但是在戰場上發起集羣進攻,在“隆隆”作響的馬達聲和履帶聲下還別有幾分威勢。
還沒開出多久,德軍炮火就實施不動攔阻射擊……不過只有幾發炮彈能打到蘇軍陣營裡。
原因是此時蘇軍在空中佔據了主動權,確切的說,是在莫斯科附近這個特定的地點,並且還是在極寒的情況下蘇聯空軍佔據了上風。
於是,蘇軍就可以用空軍壓制德軍炮火。
幾乎就在德軍開炮的那一刻,在空中盤旋的幾十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就俯衝向敵人的炮兵陣地……他們開火也就意味着位置的暴露,接下來等待他們的就是一通狂轟濫炸。
坦克繼續前進,德軍紛紛從對岸防線中冒出頭來架起各式武器。
接着,在蘇軍坦開上河道的時候(河道寬度大約有三百米左右),隨着一聲令下德軍就開火了。
密集的槍聲和炮聲就像爆豆般的響了起來。
迫擊炮、反坦克炮、機槍……打得整個戰場到處都是雪粉,還有許多冰塊被炸飛,成爲一個個鋒利的彈片四處傷人。
舒爾卡臉上就被劃了一道。
當時他根本就沒感覺,因爲鮮血很快就被凍上了,戰後才生疼生疼的。
不過加厚裝甲的“瑪蒂爾達”坦克果然不負重望,子彈和炮彈打在它前裝甲上發出一陣“鏗鏗”的聲響,但它卻依舊迎着彈雨繼續前進。
其中只有兩輛,不知道是因爲故障還是被打斷了履帶停了下來。
舒爾卡舉着步槍探出頭往前望。
前方河岸的高度差大慨有一米五左右,在冰雪的作用下,它成了一道坦克無法逾越的障礙。
如果沒有火箭筒的話,這場仗的確不知道該怎麼打,除非工兵能在敵人的槍口和手榴彈下爲坦克鋪路。
但現在的情況卻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