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章 借道中原_北討契丹!

揚州城外,長江水面。

剛剛篡奪了南吳政權,建立南唐的徐知誥,改名徐誥,這時正坐船在長江上巡視。

中原的局勢,他時刻關注着。

他的身邊,是與馮道南北齊名,號稱“一人可當十萬兵”的宰相宋齊丘。

徐誥雖然剛剛篡位,但掌握南吳政權卻已有好些年,這幾年江南政治經濟都十分穩定,兵力也強,看着中原內亂,徐誥幾次有心北窺,尤其在去年冬天,石晉草創之際,中原混亂之時,徐誥非是無心向北,但一旅來自西北的商隊,卻打消了他的北上之心。

天策政權在西北威名赫赫,但這種威勢隨着空間距離的延長而不斷消減,到了江南時,這裡的人也就只是將之當做遠方的一件新聞,可是那隊商旅的到來,卻讓徐誥有機會聽到西北當地人對天策軍的描述。

宋齊丘,對此也很用心。

實際上,天策軍打敗回紇,打敗天方,甚至連天方教的哈里發也俯首了,然而這一切在江南都不夠說服力,真正讓徐誥與宋齊丘感到震驚的,是天策軍兩次打敗了契丹!

契丹,那纔是東方公認的強者!當聽說張邁萬里回師在套南地區打敗了契丹之後,徐誥的心思改變了。

他看到:張邁不僅僅是一頭來自遠方的狼,更有可能是一頭隨時會吞噬中原的猛虎!

宋齊丘當時也認爲:如果趁着石敬瑭東南西北不能堅固之際,從江淮發兵,的確可能縱取山東、淮北,乃至問鼎中原,但若是那樣,天策軍必然趁機從西北橫掃過來,到那時節,一旦石晉王朝有傾覆之危,只怕契丹也可能再次南下以分一杯羹,以佔據河北河東,屆時石晉必定分崩離析,中原將陷入極大的混亂之中。

宋齊丘是個儒生,有一些爲天下爲百姓的胸懷,不過他最終得出的結論不是爲了天下而放棄北上,而是認爲到了那個時候,中原混亂,三家奪鼎,南方的步兵在北方的平原上,只怕打不過天策、契丹的騎兵。

他的這個盤算,徐誥倒也認同。而且他還認爲,契丹在河北、河東沒有根基,而張邁高豎漢家旗幟,如果進入中原,士民在契丹與天策之間,選擇天策的機率會大得多。

“屆時,中原將爲張氏所有!”宋齊丘道:“契丹如今已非張氏對手,如果張氏再得中原財力,那時候舉兵向北,將契丹趕出漠南非無可能!北方一旦一統……我們就危險了!”

徐誥馬上就想起了三國時代。

自古得北方者得天下,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之後,哪怕遭遇了赤壁之戰,也只是讓吳蜀苟延了數十年而已,最後統一天下者,還是承繼了曹魏遺產的晉朝。到徐誥爲止,南方都尚未能出現混一天下的帝王,這個歷史慣性讓天下人都認爲:以南統北是不可能的!就連徐誥自己也這樣看。

何況,徐誥現在連東南都未統一呢。

所以徐誥和宋齊丘馬上就定下了國策:虛北線軍務,與石晉通好,以爲脣齒。對於徐誥的示好,石敬瑭自然十分歡迎,因此從年初開始,江淮一帶就迅速安定下來,不但兩國全面停止了干戈,烽火不起,民間也得到了不知多少好處。商旅從西北沿着絲綢之路進入中原,暢通無阻地就抵達了江南。泰西的奇貨不斷流入,江南的絲繡業也被刺激了起來,百姓安居樂業,從升州(南京)到揚州一片太平景象。

——————————————“革之回來了。”宋齊丘說的,是派去蜀國的使者劉革之。一個文臣跪伏在甲板上,他出發的時候徐誥還沒有正式登基,這時回來趕緊朝覲新皇,口呼萬歲。

本來徐誥一直戮力於內部政務,雖然也有北窺的意圖,但是最近的形勢變化,讓他改變了對外的看法,就像下棋要遠看幾手,徐誥除了眼前的這一步棋(支持石敬瑭以作爲與天策的緩衝)之外,還下了接下來的幾步棋。

派去蜀國的使者,爲的就是萬一天策真的統一了北方,那麼接下來徐誥就要考慮與荊楚蜀國聯合以抗北了。這個情況雖然尚未發生,但他卻是打了個伏筆。

“以革之看來,孟氏應該已有動作。”宋齊丘說。

“哦?”

“革之在歸途時,恰遇一次徵兵送行。”宋齊丘道:“那日剛好陪伴的官員監視稍鬆,所以革之得以見到了一些細節,並打聽到,蜀國是大舉徵調兵力,去討伐吐蕃、南蠻。”

“吐蕃和南蠻?”徐誥皺了皺眉頭。

“那個,應該只是一個幌子。”宋齊丘道:“蜀國和天策尚有盟約在,總不能公開說要徵兵去與天策開戰吧。革之,你將見聞跟陛下仔細說說吧。”

“是。”劉革之道:“臣奉陛下之命,取道江陵府入蜀,託陛下洪福,一路平安抵達成都,那蜀地承平已久,如今真個是天府之國、錦簇之邦,繁華昌盛不在我大吳……”宋齊丘咳嗽一聲,他猛地醒悟,改口道:“大唐之下!”

徐誥嗯了一聲,似乎沒見怪。

劉革之這才繼續道:“之後蜀主接見,好生有禮,其宰相趙季良與臣秘定了盟約,留臣七日,這才送臣迴歸。一路上款待甚足,只是監視也密,一直到了涪州,一路相送的官員與臣廝混得熟了,監管漸鬆,那一天臣便覷個空隙,藉故出遊,不想卻遇到了一羣人在送征夫,那景象,卻猶如杜甫《兵車行》所描述:爺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

徐誥聽到這裡插口問道:“蜀人因爲當兵而哭了?”

“是。”

徐誥道:“我聽來自西北的商旅言道,甘涼之人,貪功輕死,遇有戰事,興奮從軍,那的確是開國景象,不止因爲地處西北之故。蜀國富而懼戰,卻是守成氣象了。若是涼蜀開戰,戰果不問可知!”

他畢竟是開國之主,同樣的情報,落到他耳中視角就與劉革之這等書生不同。

劉革之呼了一聲萬歲聖明,接着道:“臣眼看如此,當即打聽,才知是有吐蕃、南蠻作亂,孟蜀要行征討,常備兵力有所不足,因此三戶抽一丁,成都之富人被抽到的懼怕上戰場,就出了錢財,買通官吏,讓偏遠地區未被抽到的貧窮丁戶代替從軍。”

徐誥聽到這裡,眉頭皺了起來,道:“我只以爲蜀人只是富而後柔,沒想到箇中還有這等**之事。”

宋齊丘道:“買兵代役,自古有之。”

徐誥道:“自古有之,那麼自古那些買兵代役的國家,後來是什麼下場?”

宋齊丘搖了搖頭,道:“沒好下場。”

徐誥哼了一聲,道:“孟昶年幼,未必知道下面文臣做的這些事情……”他忽然指着宋齊丘道:“爾等可不得在我治下胡來!”

宋齊丘慌忙跪下道:“無有,無有!臣等豈敢!”

徐誥又問劉革之:“後來呢?”

劉革之道:“後來監視之人已來,臣不敢久留,便即回了驛館,一路出境。”

徐誥揮了揮手讓他下去,宋齊丘道:“陛下以爲如何?”徐誥道:“吐蕃分崩離析,縱有來犯,不過小部族而已,南蠻亦非甚強。如今天策正要對關中用兵,石晉自顧不暇,孟昶若無北向之意,根本就可以虛置北方,對吐蕃、南蠻用兵,何必三戶抽一?此事有詐!孟昶舞劍,其意必在北方。”

宋齊丘道:“如今天策已是亢龍氣象。李從珂本是其盟友,如今換了石晉變成仇寇,孟蜀本來也是他的盟友,眼下也要背後用刀子了。至於契丹與天策那更是勢不兩立!昔日敵者仍爲勁敵,昔日盟友也化爲仇敵,三家有並立抗敵之意,而天策在這節骨眼上還不退反進!用兵者,當避實擊虛,如今張邁卻意圖恃強破強,這就是窮兵黷武了!”

徐誥:“按照你看,這一仗張邁必敗?”

“必敗未必然,”宋齊丘道:“但天策再強,也強不過三家聯手。張邁與耶律德光相比,不過五五之數,或許更強一些,但也不見得能夠拉開距離。與石晉孟蜀相比,雖然天策明顯更強,但晉蜀兩家若是聯手,要攻入涼州或許不能,若掎角呼援則必能守住關隴一線。若再聯合契丹,則天策要想硬生生挺進中原,勝算那是微乎其微了。更何況從西北商旅之描述看來,西北之人,苦戰已久,但願能安心做生意,並不支持張邁向關中用兵!內有未解之矛盾而外徵勝己之勁敵,這可是大敗亡的前兆!”

長江之水浩浩湯湯,任憑有鐘山聳立,瓜州爲阻,卻也阻擋不住江水入海之勢。

徐誥看着江水,不知多久,忽然道:“張邁不是孟昶,天策軍中老於行伍的人不知凡幾,就是文官之中,聽說也多久經戰事,連你都算得出這筆賬,他們就算不出來?”

宋齊丘道:“張邁不是孟昶,卻可能是曹操、苻堅——赤壁之前的曹操,淝水之前的苻堅!”

徐誥沉吟道:“我卻覺得,這一仗契丹晉蜀,只怕都要吃大虧!”

宋齊丘有些訝異道:“陛下何出此論?請陛下賜教。”

“沒理由。”徐誥道:“只是覺得而已。我聽那西北商旅所說,張邁雖然對外強硬,同時卻還不斷派人過問麥田之事,對於境內商賈也甚關心,外部局勢雖險,天策的官員、軍隊卻都未擾民,這就不是一個窮兵黷武者的作爲。他是否是曹操、苻堅,如今已是秋收,不久便見分曉了。”

宋齊丘默然,君臣兩人一時無話。

忽有一艘小艇快速馳近,連過十二道水上哨崗,正是緊急要事纔能有的軍情!宋齊丘臉色微變,心想:“莫非京中有變?吳之舊屬作亂?”

來人已經上了樓船,捧上一卷檄文,宋齊丘見了喝道:“是誰作亂!”

來人道:“無人作亂。”

宋齊丘鬆了一口氣,喝道:“無人作亂,爲何來得這樣急?”

來人道:“是西北送來,照會天下諸國的檄文。”

“西北?”

“號稱來自涼州。天策涼州!”

宋齊丘又是一驚,趕緊接過,一看檄文封皮果然是天策軍發出來的!他拆開一看,臉色又是一變,喝問道:“這封檄文從哪裡入境?怎麼事前一點徵兆都沒有?”

“未曾入境,是忽然有人捧了出現在禮部大門外。禮部看了附信,不敢截留,當即轉來。據那人說,這道檄文,如今已經同時出現在天下各名邦大城。”

宋齊丘道:“那人呢?”

“那人如今正在禮部,以使者自居,並無逃跑驚惶之意。”

徐誥哼了一聲,道:“張邁這是要先聲奪人,預先就派了人潛入境內,到了時間一起拿出檄文。他們的細作功夫,做的很足啊,連江南都能如此,遑論中原!”又問宋齊丘道:“檄文是真是假?”

宋齊丘道:“天策大臣曹元忠曾轉來張邁問候前吳主上之信,看印信不是假的。”

徐誥道:“那就是真的了。檄文上說什麼?”

“這……”宋齊丘呈上檄文道:“請陛下御覽。”

徐誥接過檄文,看了一眼也是不禁變色。

檄文十分簡單,也不算文雅,但裡面的話卻是霸氣盡露,就連徐誥這樣的東南霸主見了也不由得心臟一提!

只見那檄文寫道:

“大唐天策上將張邁,告天下父老、諸藩將帥: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爲中華之臣妾!此非漢家之霸道,乃是萬古之常理!自唐末以來,華夏分崩離析,諸胡朝貢不至,此已使我輩子孫,愧對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至於石敬瑭以沙陀雜胡而篡中原大統,裂土燕雲以奉契丹,此尤其爲漢家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今將借道中原,北討契丹,復我燕雲,驅逐胡虜!此戰非爲一己之私,乃出天下公義!凡我漢家子孫,尚存一絲血性者俱當響應,無力響應者亦當爲我軍祝禱,若有冥頑不靈之輩,敢阻我爲國除殘去穢之路者,是爲國賊!國賊當道,我之陌刀,必誅之盡絕而後已!天運無需問,漢家必盛昌!”

看罷檄文,徐誥的雙手竟然也不禁地微微一顫,望着長江喃喃道:“借道中原……北討契丹……借道中原……北討契丹……張邁!他真的要和全天下都幹上了啊!”

(未完待續)

第九十八章 張邁再升官?第九十一章 汗血王座第七十五章 劫營—三百對一萬五!第一一八章 隱戶第三二零章 國防三弊第七十章 野戰之城第一二六章 火燒浮屠城之一第六十三章 張邁的道理第二一五章 佛度漠北第二十四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第一二三章 第一座城第二五八章 大會戰前夕第一二八章 火燒浮屠城之三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三十二章 嶺西迷雲第二九一章 石敬瑭之死第六十七章 不祥之兆第一八一章 戰爭的理由之二第一八五章 借道中原_北討契丹!第五十二章 唐言學習班第三十六章 以戰養戰第七章 龍驤營 第二更 求票!第一百一十一章 橫槊掃千軍第十七章 血色之夜之二第一五六章 槍王出動!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四十四章 國民糾評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一一五章 交心要月票補身體第十八章 俱蘭城第九十一章 汗血王座第二八三章 白馬歸心 下第二零九章 度盡漠北七夕節求票第一五八章 威震西域第一二八章 火燒浮屠城之三第一一四章 龍戰於野之二第二三八章 無敵的底氣第七十九章 吞隴之志第九十八章 如瘋如狂第二七七章 君威第九十二章 飛師圍敦煌第一五三章 疑慮第一六一章 開疆拓土八百里第二四九章 全面緩衝期的到來第二一一章 鐵獸猙獰之二第六十九章 換將第三二八章 打援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一零七章 大昭寺之一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一 一三章 龍戰於野之一第二十七章 拉票第六十七章 不祥之兆第一六四章 三十萬衆戍輪臺第二七一章 上京會戰之六第一零九章 大昭寺之二第二四八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完第一四八章 巡河死線第三十九章 國士之怒第一三九章 鍊金術之一第二七六章 晉北縱橫第十二章 斷壁刻字第二二九章 國家的未來之三第九十六章 契丹王子第一三二章 輕取怛羅斯第三十六章 以戰養戰第四十二章 大英雄第一七三章 扶持還是背叛——一念之間第一四九章 哈里發的使者第二七一章 上京會戰之六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一二二章 李從珂第八十三章 車陣的威力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第五章 文武畢至第一二四章 羣龍動之二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一二九章 碎葉留守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一四六章 大敵到齊第三十四章 雄鷹再生之二第三十五章 溯姓第二十八章 四鎮規復!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九十九章 兵權與大義第六十八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三章 車陣的威力第二十三章 賣國者第二九五章 海外的心第三十七章 和平一統——不戰而取河西!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三十章 莫敦門之戰第二十五章 火煉銀山第六十四章 相認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一三九章 鍊金術之一
第九十八章 張邁再升官?第九十一章 汗血王座第七十五章 劫營—三百對一萬五!第一一八章 隱戶第三二零章 國防三弊第七十章 野戰之城第一二六章 火燒浮屠城之一第六十三章 張邁的道理第二一五章 佛度漠北第二十四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第一二三章 第一座城第二五八章 大會戰前夕第一二八章 火燒浮屠城之三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三十二章 嶺西迷雲第二九一章 石敬瑭之死第六十七章 不祥之兆第一八一章 戰爭的理由之二第一八五章 借道中原_北討契丹!第五十二章 唐言學習班第三十六章 以戰養戰第七章 龍驤營 第二更 求票!第一百一十一章 橫槊掃千軍第十七章 血色之夜之二第一五六章 槍王出動!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四十四章 國民糾評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一一五章 交心要月票補身體第十八章 俱蘭城第九十一章 汗血王座第二八三章 白馬歸心 下第二零九章 度盡漠北七夕節求票第一五八章 威震西域第一二八章 火燒浮屠城之三第一一四章 龍戰於野之二第二三八章 無敵的底氣第七十九章 吞隴之志第九十八章 如瘋如狂第二七七章 君威第九十二章 飛師圍敦煌第一五三章 疑慮第一六一章 開疆拓土八百里第二四九章 全面緩衝期的到來第二一一章 鐵獸猙獰之二第六十九章 換將第三二八章 打援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一零七章 大昭寺之一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一 一三章 龍戰於野之一第二十七章 拉票第六十七章 不祥之兆第一六四章 三十萬衆戍輪臺第二七一章 上京會戰之六第一零九章 大昭寺之二第二四八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完第一四八章 巡河死線第三十九章 國士之怒第一三九章 鍊金術之一第二七六章 晉北縱橫第十二章 斷壁刻字第二二九章 國家的未來之三第九十六章 契丹王子第一三二章 輕取怛羅斯第三十六章 以戰養戰第四十二章 大英雄第一七三章 扶持還是背叛——一念之間第一四九章 哈里發的使者第二七一章 上京會戰之六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一二二章 李從珂第八十三章 車陣的威力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第五章 文武畢至第一二四章 羣龍動之二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一二九章 碎葉留守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一四六章 大敵到齊第三十四章 雄鷹再生之二第三十五章 溯姓第二十八章 四鎮規復!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九十九章 兵權與大義第六十八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三章 車陣的威力第二十三章 賣國者第二九五章 海外的心第三十七章 和平一統——不戰而取河西!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三十章 莫敦門之戰第二十五章 火煉銀山第六十四章 相認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一三九章 鍊金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