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四章 遼津

天策八年,張邁進軍洛陽。。ybdu。唐軍的攻勢,“其興也忽,其散也速”!

二月中旬興兵,三月初三,張邁兵臨黃河,初五前鋒兵抵鄭州,初九汜水關易手,十三

日三大前鋒便抵達洛陽東門,之後圍城十日,石重貴出降,君臨天下還不到十年的石晉王朝就此滅亡。

從興兵到戰爭基本結束,前後還不到兩個月,四月初一,張邁在洛陽犒勞全軍各部之後,便下令將三十萬民兵解散,大部分人還能趕回去參加家裡的夏收。再往後,關中、荊北、河東州縣來歸,便都只是傳檄而定。

華夏大地,在經過中唐以後將近百年的混亂無序,終於在最近漸漸恢復寧定。一個東至大海、西至河中、南至長江、被越大漠的龐大帝國宣告成型。雖然劉知遠尚未投降,太原的安重榮也尚未接受整編,但兩人一個龜縮不出,一個上表稱臣,張邁似乎一時之間也沒有強行討伐的意思,於是中原大地很快又進入全面和平狀態。

軍中將帥,很有幾個希望張天子能趁勢進擊的,其中猶以張從賓最爲熱心,認爲劉知遠自不必說,安重榮擁兵自重,顯然也有不臣之意,應該早除。

但張邁卻迴應道:“給他們一點時間吧,希望他們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然後不但解散了數十萬民兵,甚至主力部隊也撤出了洛陽到開封、鄭州就食,只讓折德扆率部駐防於此。

石晉王朝的舊官吏對此無比失望,他們是多希望張邁在洛陽登基,甚至在石重貴出降之前就已經偷偷將龍袍和各種禮器都準備好了,如果張邁在洛陽登基,在洛陽定都。在洛陽建立新朝,那麼許多禮制就能把持在他們手裡,未來的朝堂之上也都將是他們站立。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張邁不但沒有登基,甚至都沒有在洛陽久留,停了不到十日就東行前往鄭州。跟着南下開封。對此石晉王朝的舊官吏無比失落,甚至恐慌!

到現在爲止,張邁都還沒敕封新臣呢!

也就是說,這些石晉舊臣在拋棄了石重貴這個舊的老闆之後,新的老闆竟然都還沒正式聘用他們!

東西兩府、六部堂官,大大小小無數官員無不惶然。

張龍驤到底還要不要我們?

如果不要,我們該怎麼辦?

更讓他們驚慌的是,這次魏仁溥西來,並不是一個人來的!

他的身後。還帶着將近兩百個舉子!

去年年底,魏仁溥在鄴都舉行了一次考試,考試的模式與規模都仿照秦州,這一次參考的士子主要來自河北與山東,經過篩選,一共錄取了兩百零六個人,但這兩百人的文化水平,比起秦西那一科明顯高出了一個檔次——這是自然的。自古山東出良相,關東讀書人的文化水準。遠不是關西人能比擬的。

看到那兩百個擁簇在張邁身周的舉子,石晉的舊臣心中無不失落——這些纔是新朝新臣子啊,哪裡是自己這些“前朝舊臣”、“前代降臣”能比擬的?

自古京官總比地方官貴重,但現在看來,這些石晉的前京官反而不如前石晉的地方官了——張邁爲了維持地方上的穩定,在新歸附的地區。只要是願意奉命的州縣官員,基本上就沒有馬上的撤換打算,而京官們卻沒有這份待遇了,當江山鼎革,一切權力便收歸東西二樞——潼關以東、政歸燕京之東樞;潼關以西。政歸涼州之西樞。至於洛陽的舊班子,還有他們什麼事?

在悽惶了將近一兩個月後,才從開封那邊傳來一個消息,張邁宣佈,將有兩場“大考”在開封舉行。

第一場大考,是針對士子的,天策將再舉行一次科舉考試,這一次考試的體例仿照秦州與鄴都的兩次考試,至於招考對象,主要是面對河東、河南、荊北和關中西部的學子們,但其它地區未來得及參加上兩輪考試的士子也可以前來參與,至於主考官,則將由馮道領銜,魏仁溥爲副。聽說馮道仍受重用,衆人這纔算鬆了一口氣。

第二場大考,則是針對石晉京官的,張邁宣佈將在開封進行一次選官,要從中選出一批官員來,或者進入東西二樞參與政務,或者發放到地方上歷任,至於沒選上的,那就回家去吧。

雖然新主沒有馬上賜他們官做,讓洛陽的舊臣們感到失望,但能夠參與選官,也總算不至於絕望,於是洛陽諸公匆匆忙忙地離開洛陽,爭先恐後地跑到開封來。原本擁擠的洛陽,一時間竟有轉眼一空的勢頭。

而開封則在數日之間,變得滿街滿巷的都是讀書人。

——————————

中原的變化,迅速通過各種渠道傳了開去。

洛陽攻取之後,對天下商人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從涼州到東海,商路再無阻滯,秦西的商人要到山東來,不需要再繞道,直接走渭北,過潼關,順着官道就能一直跑到登州去,當然,如果要去燕京的話,走北線也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洛陽滯留的一支來自東北的小商隊,在洛陽“解放”之後,先向涌入洛陽城的西北商人賣掉了他手上僅存的高麗人蔘,跟着購入了一批涼州織造的棉衣,一批來自印度的佛教製品,以及一批來自西域的奇貨,打包之後通過水運運到鄭州,將這些大批貨物寄存於鄭州,自己卻南下開封,又在開封購入一批江南繡——徐州的榷場開設之後,運營的效果遠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生意無比火爆,在短短几個月間便有大批的江南貨物通過這個中轉站輸入中原,而開封就是南貨在中原最大的集散地之一。

這支東北的小商隊在開封待了七八日,除了購置貨物以外,也探聽了不少唐國近期的消息,親眼看見洛陽京官中的年輕雋秀之輩選官後志得意滿地走出來,也親眼看見許多顢頇垂老的官員滿臉羞慚地離開。

市井中都在評價說。張龍驤這一次可真狠,許多在石晉王朝身居高位者紛紛落選,許多在以前“名揚天下”者也都“不得好官”,而選官的“七條準則、二十四小項”也在坊間流傳開來。

名望?沒用!現在張龍驤不需籠絡名士來證明天策大唐的合法性了。

詩詞?沒用!現在這個朝廷迫切的是實務才幹之人,而不需要一批能粉飾太平的詞臣。

資歷?沒用!你在前朝爲官幾十年的資歷,和新朝又有什麼關係?

人脈?沒用!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天策的當權者都是新貴啊。

更要命的是這次執行選官的竟然不是“德高望重”之輩,甚至不是新唐中樞的當權者,而是一羣小年輕——也就是秦州科舉畢業的那批舉子,他們在經過過去一年的歷練後部分人已經進入仕途,這次就是由二十一個這樣的“小年輕”,分爲三輪,每輪七人,拿着張邁親自制定的“七大二十四小”一共“三十一條”準則,一條條地比對、考覈、打分。然後按照張邁劃定的分數線,及格者留觀,良好者留任,優異者選拔到張邁身側另作重點安排。

涌入開封的洛陽官員數以百計,竟然被刷掉了八成,最後只剩下兩成留下,而且大部分都掙扎在及格線附近,被評爲優異的。僅僅三人。

來自東北的商隊聽着酒館各種人物的評價,唏噓者有之。感慨者有之,但竟沒多少人指責張邁苛刻的。

那“三十一條”規則在選官之前就在開封新設的公開亭公佈了,而所有參加選官的人的選官成績——具體到某一項是否通過多少分數也全部公示,所有的這一切並非暗箱操作。

那“三十一條”規則東北商隊的商主自己也讀了,其中有不少實在是很常識性、很務實的東西,但就算這樣也很有一些“名動八表”的老傢伙們不懂、不知、不能。讓國人看了不免感慨石晉王朝用的都是一些什麼垃圾官員,怪不得這個王朝會滅亡呢!

這支東北商隊聽飽了坊間的各種立論後,又通過各種渠道收了一些秘密信件,然後便回鄭州去。

如今天策政權在幾個中轉站城市設立了貨物寄存區,開闢出一個個的小倉庫。只要出上一筆費用,就能將貨物封存在裡頭,鎖上後拿了鑰匙去別的地方,回來便可領取,這不但十分便民便商,而且創造了不少新的就業路子——那些貨物寄存區的管事,多是殘廢的退伍軍人。

這支商隊支取了貨物之後,便乘船進入運河,一路來到鄴都,到了這裡恰逢一次盛會——大唐的新錢發佈上市了。

天策大唐在年初就宣佈要鑄造新錢,並準備修改了幣制,新錢分爲金、銀、銅三級,仍然以銅錢爲基本值,而金銀爲大宗貨物交換的需要。去年堪籌營在漠南找到了一個大銅礦,張邁發配了兩萬戰俘前去開採,煉出了大批量的銅來,成爲今年鑄錢的銅源。

中原的銅錢啊,在這個時代可是可以通行半個世界的硬通貨!東北的這支商隊馬上在鄴都變賣了一批貨物,全部換成了銅錢,新錢仍然是孔方兄模樣,一面印着“大唐通寶”,一面印着“天策八年”。

這第一批發放的錢數量龐大,但仍然有供不應求的趨勢,聽說張龍驤都在感慨境內銅礦有限,金銀更缺,都準備到海外去搜尋銅礦源頭了。據不知道哪裡來的消息說,東海的日本、南海的麻逸(菲律賓)都有豐富的銅礦、銀礦與金礦,已經有幾個大商家在這種利益驅動下躍躍欲試準備招募人出海探求了。

“這……”東北這支商隊的商主心想:“難道張龍驤還要打到倭國去不成?”

令這位商主感到新奇的還不止這些,伴隨新錢的發放,唐國又在燕京、雲州、定遼、天津、登州、鄴都、洛陽、開封、秦州、涼州、蘭州、徐州等十二座城市開設了官營錢莊,初步開設的只是此地存、彼地取的業務。

東北的這支商隊的商主好奇地聽人介紹了錢莊運營細節,心中好奇,他的生意着實不小,這大批的銅錢帶着也的確不便,只是這種業務剛剛接觸還沒信心。但出於嘗試的心態,便在鄴都存入了兩萬錢,換取到了二十張被稱爲銀票的回執。

“就這二十張輕飄飄的紙,就拿走了我兩萬錢?”

——————————

他拿着銀票,有些忐忑地上了船,一路北上。運河在河津鎮產生分叉——西北向燕京去,往東則向天津,到了天津不由得小小地嚇了一跳!

過去一年天津開放的力度着實不小,幾乎是向高麗、日本、東南沿海、遠洋諸國甚至契丹都開放了港口,這位商主就是趁着這趟東風,坐船跨過渤海來的,當時來的時候,天津還只是個比漁村大不了多少的小市鎮,但現在一看。短短一年間地盤就擴大了一倍!

去年張邁委派趙贊管理海上事務,將天津化成了四大塊——第一塊是駐軍區,成爲天津軍鎮;第二塊是商業區,由於沒有房屋,暫時來說全部都是帳篷;第三塊是生活區,也就是原本的那個小漁村;第四個是行政區,去年建造起來的第一批新的泥瓦房子就在這裡。

商業區和生活區在一塊,在城市規劃中屬於舊區;駐軍區和行政區在一塊。屬於新城。其中行政區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條一里長的街道,新舊兩區之間有一條石子馬路可以往來。

以行政區爲核心。已經有四條新的街道正在興建,一條是由鄭、奈兩家出資,一條是由趙、符兩家出資,一條由軍方籌集將兵餘財出資,最後一條是在燕、冀士紳的高聲呼籲下,由他們集體出資。街道的規制都必須按照規劃圖來興建,四條街道兩縱兩橫,將來會形成四條商業街——這將是天津新城的核心地帶。

在行政區以西又劃出了一片空地,作爲未來的住宅區,目前地皮都已經預售一空了。房子的興建也必須按照一定的規格來。和商業新區一樣,眼下也在大興土木。

東北這支商隊的商主看到天津熱火朝天的氛圍,不由得大爲感慨——這真的是剛剛結束的亂世麼?

——————————

他也沒有多停留,在商業區做了一筆買賣,然後有些惴惴地坐車到行政區去,在那裡找到了錢莊。

比起在鄴都剛剛開業時、錢莊還是議論的人多買賣的人少,這纔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天津的這家錢莊已經得排隊了。這位商主排了半個時辰才輪到,在支付了一批手續費後,取到了兩萬新錢。

拿到了錢,人才完全放心,卻又有些感慨,早知道如此在鄴都乾脆就將錢都存起來算了,何必再有這一路的提心吊膽?存取到萬錢以上,手續費差別已經不多了。

這時他又忽然想:“如果在大遼也有這樣一家錢莊,那可多好。”

——————————

如今的天津就是一個大工地,往來商旅又多,旅居費用居高不下,偏偏居住條件還很惡劣——這位商主所住的地方,就是一圈柵欄圈起來的一個個帳篷,和牲口也差不多了!就這樣還供不應求!

他生意做完了,消息也打聽完了,便無意再留,準備出海回去。

這支商隊從遼國來,自己是有兩艘海船的。來的時候寄存在港口,天策唐軍在這裡設立了天津軍鎮和天津海關,目前大唐只有天津、登州兩個正式的海上對外入口,所有走海路的海外來人,必須經由這兩個海關進入,領取在大唐境內的行商許可證明,否則便是走私。入境之後會很麻煩。每個入境的人,都還必須辦理一張暫居證。

同樣的,離開時也必須將行商許可證明與暫居證交還,同時按照貨物數量完稅——在市集那裡交的是商稅,運河關卡交的叫厘金,這裡交的便是關稅了。新唐體制下的商稅繁多而正規,目前來講,各種商稅正在變成新政府巨大的財源。

這是出海的最後一道關卡了,來到這裡,這位商主不免又帶着幾分忐忑。辦證的小吏辦完所有手續後,看了他一眼,忽然笑道:“這位老闆這次到我們大唐來,賺的不少啊。”

老闆這個稱呼。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據傳聞是張邁當日曾戲稱地叫了趙讚一聲“趙老闆”,因此傳揚開來,形成了風尚。

這位商主不知如何回答,只是賠笑,正想是否需要賄賂一番。那小吏又說:“下次還來不來?”他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如果還有來的打算,我給你一張回執,下次再來記得將這回執帶上。以商主這樣的條件,積累來過三回又未作奸犯科、偷稅漏稅,就可以辦理一張有效期長達十年的行商許可證了。甚至可以申請入籍,長居大唐了。”

這位商主聽到這裡,心頭大動,他雖然懷着特殊任務而來,但這次的大唐之行委實讓他大開眼界。所獲良多,如果能夠長期往來,那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當即趕緊懇求小吏幫忙辦理。

——————————

珍而重之地將那張回執放入懷中,這纔將所有納完稅的貨物押運入港口,兩日前已有手下到港口支取了船隻,港口又有水務人員爲他們檢查了船隻——當然都是要收費的。

正要上船,一個機靈的小夥子湊上前來。問道:“這位老闆,這兩艘是您的海船?”

以一種間諜特有的心理。這位商主警惕地看了看這個小夥子,問道:“是又如何?”

那小夥子哈哈一笑,指着那兩艘海船說:“開着這樣兩艘只能保證不漏水的破船,老闆你也敢出海啊,佩服、佩服!”說着他就指着那兩艘契丹海船數落了起來,句句針對了契丹海船的缺點。看樣子對於船隻的構造無比精通

華夏的船隻製造,到了隋唐時期進入到一個高峰,五代時期繼承其工藝,但在大船製造上水平大幅度回落——畢竟整個國家都處於衰亡邊緣,自然再也製造不出隋煬帝時期那種規格的巨型龍舟。但由於時代混亂。海盜多如牛毛,所以小型海船的製造在某些工藝上反而有所精進。

總體而言,如今北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不如東南的,縱向比較比隋唐退步,但不管如何,比起契丹那邊來可還是高得多。遼國來的這兩艘海船,其實還是從高麗轉口的,當初出海時這位商主還有些自得,現在落到這個小夥子口裡就變得一無是處。

這位遼國商主被他說得就要惱羞成怒時,小夥子忽然口風一轉說:“老闆啊,看你堆在這裡的貨物,就知道你買賣做的有多大!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麼大的身家怎麼可以坐這麼破爛的海船,還是趕緊換一條吧!”

鬧了好久,這位商主才曉得這小夥子是來賣船的!

————————

當年趙贊征服了山東沿海,統合了北中國的海船製造羣體,又從東南引入了不少能工巧匠,他依附張邁後,張邁對此十分重視,不但在政治資源上有所傾斜,爲之提供了一些天策近十年來新開發的相關技術,又徵調了大批的工匠,甚至還直接安排了數千人進入造船隊伍,在天津和登州成立了兩家造船廠。

這兩家造船廠是公控私營,天津的船廠由符、李、高三家聯合經營,山東的船廠就交給了趙家,雖有官府背景,但第一批的成品卻是一批民用海船,而且許船廠出售套利。

如今海上貿易方興未艾,無論天津還是登州都是人多船少,船隻要造出來的那都是不愁賣的,而所有的利潤又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發到工匠們的頭上去,所以兩家船廠的工匠熱情高漲,短短半年的時間就造出了一大批新船來,整個北中國地區多年來所積攢的造船梁木幾乎爲之一空。(注:好的海船造船木不是砍下來刨光就可以用,通常還需要經過浸泡晾曬等工藝,爲時甚長。)而不但所有船隻一下水就被開走,就連還在造的也被人高金訂下了。

除了這兩家官營的大船廠外,張邁又許民間自己造船,眼看生意紅火,一些有點資產的能匠就在一些商家大戶的資助下出來單幹,倒也造出了一批船隻來。但一來民間一時湊集的工匠畢竟不如官方的,二來小船廠信譽未著,精明的商人一時不肯信任,大海之上風波險惡,誰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冒險?所以大傢伙寧可等待,也不願亂買船,幾家私營船廠的生意不免慘淡,所以纔出了今日這種主動到港口來兜售的事。

——————————

遼國商主的心思一半放在生意上,一半放在政治上,對於海船行情就沒那麼瞭解,跟着小夥子去看了他兜售的兩艘海船,倒也結實可觀,在隨行船伕確認船隻不錯後,便出錢買了下來——遼國船隻不多,海船尤缺,這兩艘船不但能作爲運力,開到遼國去一轉手價錢至少翻倍。

要交錢時,遼國商主又留了一個心眼說:“這船官府許你們賣的嗎?”

那小夥子慌忙道:“這個當然,這個當然。官府對什麼樣的船隻能賣給外國,什麼樣的船隻不能賣,都有規制的。這兩艘海船,剛好就在那規制的最高上限,保證一定不會超規的,如果超規,我們劉家船廠願意原價收回。”

遼國商主這才放心,交付了款項,拿到錢後,看看小夥子那激動的樣子,遼國商主不免有些奇怪,這筆買賣自己沒吃虧啊。

他不知道這可是他們劉家船廠賣出去的第一批貨啊,那小夥子按捺住狂喜,又問遼國商主要不要訂製幾艘,他們家積有存木,保證明年三月之前一定可以交貨。

遼國商主心想這船開到遼河河口,何怕沒人接手?便應下來了,交了訂金。

小夥子拿到了訂金之後心中更喜,知道劉家船廠最大的難關過去了,一條康莊大道從此打開!便奔前跑後,幫着遼國商主經辦各種手續。

這又耽擱了四五天,選了一個風浪不大的好日子,這支東北商隊終於揚帆出海。

在臨出海時,又有士兵上船檢查了一番,看看有無違禁之物,通過後才許出港,要離開時,遼國商主陡然聽見背後一個隊正說:“這個船主,多半是遼國的細作。”

一句話將遼國商主嚇得魂飛魄散,兩腿發軟,覺得自己這回完蛋了。

又聽副隊正說:“管他呢,上面說了,如今從寬行事。他沒帶違禁物,沒有犯法,咱們又沒證據,便放他去吧。”

遼國商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離開的,抹了一把冷汗回到船上,下令趕緊出海。

船隻從天津出發,然後筆直向東,這個時代的海運——特別是北方的海運,船員們是不敢離岸太遠的。由四艘海船組成的船隊一直向東,經過灤河入海口後又折而向東北,幸虧一切平安,終於抵達了遼河入海口,這裡有一座新建的沿海市鎮,名叫遼津,規模來講比天津差得遠了,但一切規制都仿照天津的規制而行,不但名字像,也同樣是有商業區、行政區、軍民區和駐軍區,就像天津的翻版,是去年年底韓小學士奉命到此營建的。

開闊的港口海面上,倒也停了二十來艘海船,三五艘高麗的,一兩艘日本的,七八艘唐國的,四五艘吳越的,還有一兩艘南齊的,此外還有幾艘遼國的。

所以這支商隊一入港,四艘海船的規模就顯得十分顯目,那邊貨物自然有人去監押,這邊遼國商主進了一個小木屋,屋裡竟是如今大遼的實權派人物耶律屋質!見到了他後,遼國商主的第一句話便是:“樞密在上,小的不辱使命!”(未完待續。。)

第一二二章 李從珂第一三三章 四尺以上殺無赦!第三十九章 國士之怒第二五八章 大會戰前夕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八章 沙陀故土第二七四章 會幟第四十二章 假夜戰第二二六章 風雪入雲州第三十四章 雄鷹再生之二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六十六章 威震河西第二六九章 上京會戰之四第四十章 第一日結束第二四三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二第十三章 真命雄主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四章 鄭家往事第四十一章 四面襲擾之三第五十七章 竹槓第二一九章 漠北騎兵的優勢第三章 燈下谷第二十六章 冤獄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第一四五章 先西后東第一四一章 邁之鍊金術師第一五一章 抵抗大唐七夕節求票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七章 戰在即第十九章 特使後人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一章 割地?免談!第二九五章 海外的心第二二九章 國家的未來之三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一一零章 不把禍根留給子孫!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五章 大戰前夕第六章 敦煌第八十九章 西線第三三零章 收第一四五章 先西后東第十一章 圍攻焉耆第二零零章 染血的高地之一第三十七章 誘敵第二章 新軍大換血第七十一章 烈焰陌刀之一第一二六章 冰雪渠務第一七一章 吐谷渾第五十三章 國力拼熬第二二五章 兵議和議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一零八章 張郭會師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三章 燈下谷第五十五章 借刀第六十八章 城外野戰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二十三章 犒軍禮單第十八章 我們相信你第三十七章 遠客遠國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一一四章 龍戰於野之二第二五四章 兵臨潢水第一六七章 和平的威脅第一三零章 目標——俱蘭城!第十五章 八倍山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第八十一章 亂陣第二零五章 宗教與貿易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一零九章 河西威權第八章 化胡爲漢第一二五章 士子西行之二第三十八章 燈上城第三零二章 兵圍洛陽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三零二章 遼陽動態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二三三章 毀家爭勝第一七二章 馬蹄之下無國界第一百一十一章 橫槊掃千軍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二五七章 接雁將第二十三章 回紇使者第二十六章 訓話第二九八章 大閱兵第四章 鄭家往事第八十九章 後方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第四十章 四面襲擾之二第一零八章 張郭會師第五章 設阱人第八十四章 玉門破敵!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
第一二二章 李從珂第一三三章 四尺以上殺無赦!第三十九章 國士之怒第二五八章 大會戰前夕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八章 沙陀故土第二七四章 會幟第四十二章 假夜戰第二二六章 風雪入雲州第三十四章 雄鷹再生之二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六十六章 威震河西第二六九章 上京會戰之四第四十章 第一日結束第二四三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二第十三章 真命雄主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四章 鄭家往事第四十一章 四面襲擾之三第五十七章 竹槓第二一九章 漠北騎兵的優勢第三章 燈下谷第二十六章 冤獄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第一四五章 先西后東第一四一章 邁之鍊金術師第一五一章 抵抗大唐七夕節求票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七章 戰在即第十九章 特使後人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一章 割地?免談!第二九五章 海外的心第二二九章 國家的未來之三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一一零章 不把禍根留給子孫!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五章 大戰前夕第六章 敦煌第八十九章 西線第三三零章 收第一四五章 先西后東第十一章 圍攻焉耆第二零零章 染血的高地之一第三十七章 誘敵第二章 新軍大換血第七十一章 烈焰陌刀之一第一二六章 冰雪渠務第一七一章 吐谷渾第五十三章 國力拼熬第二二五章 兵議和議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一零八章 張郭會師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三章 燈下谷第五十五章 借刀第六十八章 城外野戰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二十三章 犒軍禮單第十八章 我們相信你第三十七章 遠客遠國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一一四章 龍戰於野之二第二五四章 兵臨潢水第一六七章 和平的威脅第一三零章 目標——俱蘭城!第十五章 八倍山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第八十一章 亂陣第二零五章 宗教與貿易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一零九章 河西威權第八章 化胡爲漢第一二五章 士子西行之二第三十八章 燈上城第三零二章 兵圍洛陽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三零二章 遼陽動態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二三三章 毀家爭勝第一七二章 馬蹄之下無國界第一百一十一章 橫槊掃千軍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二五七章 接雁將第二十三章 回紇使者第二十六章 訓話第二九八章 大閱兵第四章 鄭家往事第八十九章 後方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第四十章 四面襲擾之二第一零八章 張郭會師第五章 設阱人第八十四章 玉門破敵!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