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戰爭陰雲

歐洲,英國,當國會通過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動議後,作爲當時世界上第一軍事和經濟強國的英國,整個戰爭機器開始高效率的運轉。動議通過的一個月後,一份詳細的對華作戰計劃被放到首相大人的面前,同時出現的還有英國的海軍大臣、陸軍大臣、財政大臣。

“1500萬英鎊?真的需要這麼大的開支?”首相大人看完計劃後,擡頭問了一下財政大臣。財政大臣聳了聳肩膀,看了看另外兩位大臣,表示這一切應該問其他兩位。首相的目光轉移到其他兩位大臣身上,首相的表情很嚴肅。

“首相先生,事實上是這樣的,通過我們情報機關的預計,中**隊已經比上一次戰爭時有很大的進步。聯軍這次的慘敗,是我們認識到,中國目前存在一支軍隊,這支軍隊無論裝備和訓練都是完全按照目前西方軍隊的模式組建的。它的數量應該在八萬到十萬之間。”陸軍大臣上前彙報道:

“情況屬實嗎?”首相又問了一句。

“完全屬實,根據情報顯示,這支軍隊的裝備來自普魯士,單從他們的炮兵可以圍殲我們的海軍艦隊這一點上來看,他們擁有相當數量的火炮。而在與我們聯軍在北面作戰的同時中**隊還有經精力對廣州和香港發動進攻,說明了他們人數上的多少。”這次回答的是海軍大臣。

“法國方面知道這個情況嗎?他們預計的出兵規模是多大?”首相繼續詢問。

“法國方面應該有相關的情報,不過我們還是知會了法國方面,據說他們也着呢感爲這事在召開御前會議。”陸軍大臣接着回答。

“五萬陸軍,一百艘軍艦,還有大量的運輸船隻,你們統計的開支準確嗎?”首相已經覺得自己的頭有點疼了,儘管英國很富有,但一千五百萬的軍費開支可不是個小數目,萬一戰爭失敗,反對黨們又得那這事大做文章了,所以首相不能不謹慎從事。

“完全準確,首相先生,這些我們還是考慮到,可以在中國就地組織一些給養後做出的結論。”財政大臣停頓了一下,看着首相繼續說到:“很慚愧,我說的在中國組織給養是指—掠奪..。”儘管財政大臣用了一個很含蓄的詞彙,但首相還是明白了他的意思,那就是軍隊在達到中國後,可以同過在中國進行搶掠來補充部隊的糧草。

“好了,我知道了,最後問一句,如果以這樣的規模對中國發動戰爭,準備期是多長?勝利的把握的多少?”首相考慮了一會後,繼續自己的提問。

“先生,準備期最少需要半年,把部隊集中到東南亞的基地也需要半年,大概在明年這個時候可以對中國發動進攻,以這樣的規模對中**隊作戰,我們認爲應該有六成的把握。”陸軍大臣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六成把握?”首相疑問的看着這幾位大臣。

“是的,先生,是六成,這裡面沒有把考慮法國和俄羅斯考慮進去,至於美國方面,我對他們出兵的承諾並沒有抱多少希望。”

“很好,先生們,我這就去晉見女皇陛下,我希望這一次我得到的是勝利的消息,還有從中國得到相當數量的賠償。”首相的臉上終於看到一絲笑容。

“如您所原,先生。”幾位大臣同時回答。

英國人的判斷還是很客觀的,楊一和他的新軍,如今的規模儘管達到近三十人,但在裝備上並完全達標。真正在裝備上能達到標準的,也只有六個師,約九萬人。而且這就幾個師還是分散使用的,陳玉成南下帶去兩個師,李秀成的十萬大軍裡也只有一個裝備好的師,其他的都是以老式火槍爲基本裝備。考慮到聶士成獨力前往東北,有可能單獨對俄羅斯作戰,楊一給聶士成的是一個整編新式裝備師,還有大部分騎兵。楊一是新軍的最高統帥,他帶的一萬多人也是新式的裝備,還有一個師配合其他部隊,留在江南,監視曾國藩和石達開。

讓楊一頭疼的還有火炮問題,尤其是的口徑的火炮。新軍的大口徑火炮裝備的本來就不多,也許是由於鍊鋼技術上還不成熟,造出來的大口徑火炮如果連續發射,很容易出現炸膛的現象,上一次與英國海軍的炮戰中,就有相當數量的火炮出現炸膛現象。加上戰鬥損失,楊一手上已經沒多少大口徑的火炮。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彈藥的問題,楊一雖然在江浙皖三省推行新經濟政策,大力支持機器生產,推動民族工業工業的發展。但客觀的來說,目前的中國,在工業上還只是起步階段,就連楊一賴以生存的軍事工業,其規模也啊相當小的,打局部戰爭還能對付,一旦戰爭規模過大,部隊就會出現彈藥緊缺的現象,這就是楊一一直不能快速控制全國的原因。與西方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和法國相比,中國的工業實力和戰爭實力,還完全無法抗衡。在楊一看來,一旦和西方開戰,能維持一個平局,就很不錯了,一旦進入相持階段,西方國家路途遙遠,供給困難的毛病就會暴露出來。

就在英國內閣爲對華戰爭規模展開討論的時候,法國的拿破崙三世也召集他的大臣們對英國送來的情報進行磋商。

法國人也不是傻瓜,作爲歐洲大陸第陸軍第一的大國,法軍的陸軍無論是士兵和軍官,當時在素質上都是最好的。要不拿破崙當初拿什麼來橫掃歐洲大陸。

對華作戰,法國人有自己的看法。恢復帝制,控制國內權利後,法國國內的各種反對勢力很多,原打算通過發動對華戰爭,擴大皇帝在國民中的威信,擴**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並從中國得到大筆的賠款。誰知道,聯軍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一時間,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無不拍手稱快,皇帝陛下的處境也極爲艱難。爲了挽回這一局面,就必須在對華戰爭中回的一個圓滿的結果。法國在海軍方面是弱項,所以海軍還主要靠英國,既然海軍不能發揮多少作用,那在陸軍方面就只能加大力量,英國人出動五萬陸軍,加上海軍,法國人至少也應該出動八萬以上的陸軍。中國實在是太遠了,出動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其開支是巨大的,但這一戰又不能不打。經過君臣的緊急磋商後,法國還是決定出兵八萬,而且完全是陸軍,海軍方面就只好拜託英國了。英法兩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運轉,作爲這次戰爭的同盟者,俄國也許是對中國出兵最爲方便的國家。俄國與中國接壤,沙皇對中國東部,以及蒙古等地方的領土也垂涎多時,所以俄國對中國開戰的態度也是很積極的。唯一令沙皇頭疼的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損失了二十萬的士兵,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對農奴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也希望通過從對中國的戰爭,撈取一定的好處,來彌補國內經濟政治困難的局面。

但英法兩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態度,使的俄國對兩國的誠意有許多顧慮,雖然表面上大家是同盟,但幾個國家之間兩年前還在土耳其大打出手。所以俄國儘管很迫切的希望能從中國撈取好處,但在戰爭的初期,還是抱着觀望的態度,總是要等英法兩國打的差不多的時候,纔好出兵趁火打劫的。雖然抱着隔岸觀火的心態,但姿態還是要做出來的,沙皇也開始往中國邊境集結部隊。

至於美國,眼下國內局勢動盪,北部新興資產階級和南部保守奴隸主們,在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雙方對立的情緒極爲濃重,矛盾日益加深,戰爭的陰雲籠罩着美國,出兵中國也只是口頭上喊幾下,如果指望美國出兵,這仗也不用打了。

歐洲各國緊鑼密鼓的戰爭準備的同時,中國的楊一對國家控制計劃也走到了關鍵的一步。蘭貴妃和皇子載淳的到來,給楊一出了個難題,但也給楊一帶來了機會。至少是一個能暫時穩定國家的機會。

承德城外,楊一和張鍵經過商討後,還是暫時先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在逐步瓦解國內的力量,進而完成對全國的控制,畢竟新軍要想完全控制全國,在短期內是無法做到的,而且西方國家的進攻也迫在眉睫,楊一和新軍已經沒有多少準備的時間了。等打退西方列強的進攻後,再回過頭來收拾國內的局面,這纔是眼下最可行的辦法。中國是一定要回到漢人的手上的,人民黨的宗旨就是“驅逐韃虜,還我中華。”這一點,無論楊一和張鍵,都是不會忘記的,滿清對中國的通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對楊一這一個來自未來的熱來說,那是實在清楚不過的,歷史的悲劇決不能在自己的手上重演,楊一明確的告訴自己。

第8章 協議搶劫(2)第3章 武器至上第10章 苦戰(6)第12章 歸途第17章 征服第1章 風雨飄搖第16章 賺錢第8章 協議搶劫(1)第20章 李家第9章 上任(2)第3章 婚姻大事(2)第20章 海上決戰第37章 京華風雲第9章 上任(5)第9章 上任(2)第8章 協議搶劫(2)第3章 前奏第16章 亞洲戰略第18章 兩江總督第9章 上任(5)第10章 全亂套了第21章 三戰廬州(3)第9章 上任(3)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9章 外患第20章 三戰廬州(4)第二部第二十四章第10章 苦戰(8)第11章 幕後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6章 論勢第14章 用間第8章 協議搶劫(1)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2)第18章 廬州(2)第10章 苦戰(3)第20章 海上決戰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9章 宣戰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第32章 南下第8章 和談(上)第9章 上任(4)第2章 家第15章 又見向榮第二 部第意外第7章 鎮壓第10章 苦戰(8)第31章 打援第15章 又見向榮第14章 用間第5章 軍火買賣(1)第1章 風雨飄搖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11章 封疆大吏(2)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6章 浙南沈家(1)第12章 歸途第10章 苦戰(7)第10章 苦戰(8)第9章 上任(4)第33章 赴會第4章 序幕第4章 練兵第6章 變數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3章 挺進北非第16章 賺錢第23章 新的世界格局第9章 起步奇襲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22章 各懷鬼胎第二部第十九章第4章 寒冬第5章 中外合資第30章 圍點第6章 發展(2)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23章 新的世界格局第13章 成立政黨第39章 誰主沉浮第18章 廬州(2)第14章 用間第30章 圍點第31章 打援第10章 苦戰(2)第33章 赴會第1章 風雨飄搖第6章 浙南沈家(2)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5章 軍火買賣(2)第10章 苦戰(2)第10章 苦戰(7)第21章 經濟危機第5章 軍火買賣(2)第9章 上任(4)
第8章 協議搶劫(2)第3章 武器至上第10章 苦戰(6)第12章 歸途第17章 征服第1章 風雨飄搖第16章 賺錢第8章 協議搶劫(1)第20章 李家第9章 上任(2)第3章 婚姻大事(2)第20章 海上決戰第37章 京華風雲第9章 上任(5)第9章 上任(2)第8章 協議搶劫(2)第3章 前奏第16章 亞洲戰略第18章 兩江總督第9章 上任(5)第10章 全亂套了第21章 三戰廬州(3)第9章 上任(3)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9章 外患第20章 三戰廬州(4)第二部第二十四章第10章 苦戰(8)第11章 幕後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6章 論勢第14章 用間第8章 協議搶劫(1)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2)第18章 廬州(2)第10章 苦戰(3)第20章 海上決戰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9章 宣戰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第32章 南下第8章 和談(上)第9章 上任(4)第2章 家第15章 又見向榮第二 部第意外第7章 鎮壓第10章 苦戰(8)第31章 打援第15章 又見向榮第14章 用間第5章 軍火買賣(1)第1章 風雨飄搖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11章 封疆大吏(2)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6章 浙南沈家(1)第12章 歸途第10章 苦戰(7)第10章 苦戰(8)第9章 上任(4)第33章 赴會第4章 序幕第4章 練兵第6章 變數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3章 挺進北非第16章 賺錢第23章 新的世界格局第9章 起步奇襲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22章 各懷鬼胎第二部第十九章第4章 寒冬第5章 中外合資第30章 圍點第6章 發展(2)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23章 新的世界格局第13章 成立政黨第39章 誰主沉浮第18章 廬州(2)第14章 用間第30章 圍點第31章 打援第10章 苦戰(2)第33章 赴會第1章 風雨飄搖第6章 浙南沈家(2)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5章 軍火買賣(2)第10章 苦戰(2)第10章 苦戰(7)第21章 經濟危機第5章 軍火買賣(2)第9章 上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