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蓬一到,楊惜婉連忙吩咐人把這木棚從到下都用布蓬遮蓋起來。
這織的密度夠厚,薄度夠簿,既能擋風,還能取暖,簡直是完美。
加布蓬還有一層厚厚的木棚,是防止七級以大風,暴雪暴雨的時候遮蓋布蓬的。
布蓬畢竟是棉做的,會漏雪漏水,所以遮蓋木棚的時候,面還要在加一層防護,這樣才能種出反季蔬菜。
這是楊惜婉驚心考慮過的,而且木棚的結構,也是可以人工移合,較智能,只是會花費人力而已。
古代缺的不是人力,而是工業的智能化。
其實若不是爲了種這反季蔬菜,用這麼多的棉布,楊惜婉心都在滴血一樣。
這得花自己多少錢呀?
現在這些棉布可以說是寸布寸金,自己那麼低價格賣了皇棉衣,這布蓬還花了這麼多
這麼一想想,楊惜婉決定到時候這個布蓬的錢一定要向衛將軍拿過來。
不過反季蔬菜若是種成,其賺的錢棉布的本也能回過來,但是賺的肯定不會很多,因爲這菜到時候是給軍營裡的將士們吃的,她怎麼忍心收貴錢呢。
她要賺的話也是從邊城的官員和商賈們身賺錢了,但是能賺多少,楊惜婉心裡還沒有數,所以一時不好估測。
楊惜婉之所以會捨得用這麼多的棉布,還是憐惜邊城將士們條件惡劣,這般當兵着實困苦,她身爲大齊的一份子,力所能及的事,能幫一些是一些。
楊惜婉最好的想法是將士們能吃到新鮮的菜,這裡的其他菜賣給邊城的商賈官員們,要不然繼續一分錢不收的,做賠本的買賣,花這麼多的錢
楊惜婉覺的她可能晚都會睡不好。
爲了種這大棚蔬菜,楊惜婉僱傭了很多佃農,這棉布織成的布蓬,在佃農們的幫助下,很快覆蓋了所有的木棚。
一排排的木棚,布蓬一覆蓋,白白的,半圓形的,遠遠看去,宛如圓形的小屋一樣矗立在人面前,看着倒是令人新無。
布蓬不是覆蓋去好的,還要綁好。
因爲怕這裡的人不懂,楊惜婉幾乎親力親爲的教這些佃農們。
這個布蓬,最重要的是最頂方,一定要綁的結結實實。
這裡是邊城,寒風凌冽,惡劣大風的時候,那可是有六七級大風了,最高都得能十級大風,這樣惡劣的狂風,若是篷布不綁結實,風一吹全部被風給颳走了。
颳走的不僅是自己的心血,還有看的見那白花花的銀子。
楊惜婉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所以佃農們綁過之後,她還每一個大棚,每一個大棚檢查的仔細。
幸好這裡的工匠們不知道偷工減料,不管是木樁,還是豎起的支架,都格外的堅固。
加布蓬都用指頭粗的繩子綁的結實牢固,楊惜婉查看過後,才真正放下下來。
綁的這些結實,一定會萬無一失,不怕狂風吹跑,不怕銀子吹走。
這布蓬全部綁好以後,是裡面翻土撒種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