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第216 217章 楚材晉用?鄭材楚用!

楚王對李然的招攬之心算得已是袒露無疑。

所以,此番在這章華宮內,明面上乃是給足了李然的顏面,才得以讓鄭伯,子產等人是入內宴飲。

當然,他這也是擺明了特意如此噁心一番鄭國的君臣,以達成他“耀武揚威”的目的來。

只不過,他所不知道的是,他這麼一搞,李然對他此番招攬的抗拒之心,也是愈發的強烈了。

隨着一聲鐘鼎之聲落下,筵席開始,一時間章華宮內,君臣同樂,而楚王與鄭伯則自是再是一番觥籌交錯,盞盞相迎。

衆人亦是你來我往,一派禮尚往來,也同時盡是彰顯出甚爲“和諧”的賓主之誼來。

李然則是被安排就坐在楚王的身旁,也是被楚王頻頻勸酒。這讓本就不甚喜飲酒的李然更是有些不自在。

酒過三巡,衆人皆至半酣,而楚王這才端起杯盞,來到李然跟前,並是一邊舉盞,一邊是面向各路臣公,且臉上盡是說不出的欣賞與敬重。

“呵呵,諸位恐怕是有所不知啊!寡人與子明先生其實早已是有過數面之緣了!”

“早在寡人前去鄭邑迎娶鄭姬時,寡人便曾與子明先生是把酒言歡,彼時真可謂是相見恨晚吶!子明先生博古通今,算無遺策,乃是世間少有的大才!今日幸得先生大駕光臨,寡人這章華臺內可謂是蓬蓽生輝啊!”

楚王對李然自是不吝讚美之辭,而這一頓“吹捧”可謂已是達到了一種極致。

若是不知道的,聽了這話只怕當真以爲他李然真是楚王的臣下了。

於是乎,鄭伯和子產自是有些不甚高興起來。只是畢竟在這大殿之上,楚臣滿座,他們作爲賓客又能說些什麼呢?

而李然心裡其實是非常清楚的,楚王越是這麼給自己戴高帽子,便只會讓自己越下不來臺。

而楚王的目的也很簡單明瞭,無非是要他最終接受他楚王的招攬罷了。

可他畢竟是李然啊,這世上還能有人逼他做他不想做的事?

所以,李然雲淡風輕的笑道:

“呵,大王實是謬讚了,當日在鄭邑郊外,區區不過是略盡行人之責罷了,故而郊迎大王來鄭下聘,不過是如此而已。而今日李然得以進得這章華宮內,又得以領略這楚國的大好河山,那也只是沾了寡君的澤惠罷了。”

既然你要噁心我,那咱們也就別藏着掖着了,有什麼本事儘管亮出來吧!

你說鄭伯乃是看我的面子才進得這章華臺,那我便偏偏要說我這是沾了鄭伯的光。

我李然是絕不可能因爲伱楚王而開罪了鄭伯的。

得罪鄭伯,就等於得罪子產,子產雖是有君子度量的,自是不會計較這些。

但是,好歹他這些個態度和立場,是必須要表明一番的。要不然,他李然豈不是成了忘恩負義的小人了?

而得罪你楚王熊圍就不一樣了。顯然,得罪你楚王那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的事了,你若當真要殺李然,自然也不會等到現在。

要不然,這會我李然說不定早該在外面的鼎裡給燉着了。所以,這也就擺明了你楚王熊圍根本不會在乎再多這一次。

不過,話雖是這麼說的,李然心裡自是有數,但旁人可都不知道這李然和楚王的關係到底是好到了何種地步啊!

所以,聽得李然這一句話,殿內原本還甚是喧囂的人聲,剎那間便是都寂靜了下來。

畢竟,李然這些話,可就是擺明了告訴楚王熊圍,他的這些個禮遇,到頭來全只是徒勞罷了。

而楚王熊圍是什麼人?!還能受得了這個?就不怕他一怒之下,直接是把你給拉下去給烹了?

然而,就在殿內氣氛逐漸凝聚,不論是鄭人還是楚臣,都不由替李然是捏了把汗之際,誰知,楚王熊圍不但是沒有生氣,反而是極爲反常的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子明先生還是一如既往的自謙吶!”

“但先生可知,此刻這章華臺內,所有人可都是寡人的卿臣吶!”

楚王也不拐彎抹角了,這話落下,殿內一衆楚臣皆是起身舉杯,面朝楚王躬身拜禮,而後一飲而盡。

他的意思,那是再明顯不過:今日能有幸進得這章華臺的,便都是我楚王的親信,你李然也自是不例外!即便今日你還不是我的臣工,但總有一天,你會與他們一樣爲我效力!

楚王熊圍這話音剛落,子產卻忽的是起身,並躬身上前,冒出了一句:

“大王說得極是!僑早就聽聞楚國乃是人才濟濟的,譬如那申公巫臣,在楚則楚興,入吳則爲楚敵。可確見楚材之利害啊!”

“今日見得衆位臣公,也果真是名不虛傳,大王可謂有福啊!”

在噁心別人這條路上,怎麼能少得了他子產呢?

你楚國的人才多是吧?那你可別忘了你們的“申公巫臣”啊!

嘿,你說氣不氣?自己國家的人跑到敵國來對付你自己,就問你氣不氣?!

要說發言權,此時坐在這章華臺內,鄭伯都沒說話呢,他子產怎能僭越呢?

可問題就在於,衆所周知李然乃是他子產一手提拔上來的,而如今楚王這擺明了是要挖牆腳啊?

這種時候,如果他不挺身而出,把矛盾移到自己身上,替他李然打個圓場,卻還能有誰解得了這一危局?

所以,管你這是哪兒,管你是誰,要不噁心你兩句,你不會當真以爲我鄭國無人吧?!

果然,在場楚臣聽到子產這話,紛紛臉色微變。

其實,“楚才晉用”這事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之所以現如今的吳國能夠成爲楚國的東邊的頭號威脅,說穿了也是你們楚國人自己造的啊。

這種事在中原各國流傳,大家說說笑笑也就算了,但對於楚人而言,那肯定是莫大的侮辱啊。

自己人跑到晉國,甚至是吳國那邊,幫助晉國轉過頭來打自己,這可不丟人麼?

平日裡,他們楚人對這種事是諱莫如深,提都不敢提的,現在居然被一個外人當衆給揭了傷疤。

而且看似還是以讚歎,實則嘲諷的口氣給說了出來,可想他們此時此刻的心裡陰影面積是有多大?

不過,即便是如此,楚王熊圍卻仍舊是保持着極爲心平氣和的態度,甚至沒有就子產此言進行任何的反駁。

畢竟他自己也是知道的,在事實面前,任何辯解都只能是聊以遮掩自己心中的陰霾罷了。

於是,楚王熊圍只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而後又若無其事的回道:

“呵呵,那是自然!想我楚材之盛,那自是諸夏所不能比的……只不過,想我楚國今日之所以能夠這般的人才濟濟……呵呵,卻也是有另一番的道理的啊!”

楚王熊圍一邊說着,卻是突然朝着李然斜視了一眼,也不知他到底是在賣的什麼關子?

“今日,這大殿之內的衆多楚臣之中,有一人想必子產大夫也認識吧?”

楚王說完這一句,便立即是把着盞,來到了楚國右尹的邊上,並是與其舉盞相敬。

“來,子革自任我楚之右尹後可謂也是兢兢業業,寡人亦甚是欣慰。來,此盞便是敬右尹的,話不多說,寡人先乾爲敬!”

“豈敢豈敢,丹受之有愧……”

衆人此時定睛一看,原來這楚國的右尹不是別人,正是當年鄭國公子嘉之亂時,所出奔楚國的叛臣——然丹。

子產見得此狀,卻也是一時無語。

楚靈王之所以要搞這一出,其意思也是再明顯不過。

一方面是爲了回敬了子產的這一頓“噁心”之辭。而另一方面,也是藉機表達出他楚王熊圍的“用人策略”——唯纔是舉

不管你是在別國犯了事,逃到我楚國的流亡之人,又或者像伍舉那樣,論出身原本只是個毫無身份之人,只要你是個人才,我楚王熊圍便是一個不拉,照單全收的!

而然丹(字子革),便是如今最好的證明!

衆所周知,在塑造形象工程這方面,楚王熊圍可謂是相當的拿手。

前有親率兩千衛士前去鄭邑偷家,後有僭越國君之名在虢地召開盟會。

無論是哪一件,只要做成了,那都是絕對長臉的。所以,對於楚王熊圍而言,“面子工程”是一定最優先考慮的。

所以,即便是在“選賢舉能”這種事上,他也是一定要特立獨行的。

待得楚王熊圍是敬瞭然丹,卻顯然還不過癮,立即是又自斟了一樽,並是直接舉起了酒樽,於殿內是大喝一聲:

“來!諸位臣公皆爲我楚國的股肱之臣,請同飲此酒!”

但見此時殿內的衆位楚臣,立是響應,於是盡皆再度躬身拜禮,舉盞而敬。

此情此景,可謂是足以撼動人心,可誰知,李然卻與子產是暗示了一眼,並是面露出一絲頗爲詭譎的微笑來。

——

第217章_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待得楚王熊圍與衆人同飲之後,這才志得意滿,緊接着又不禁是大笑了三聲,並是接着說道:

“哈哈哈……話說寡人之所以要修建這一處章華宮,衆人皆只謂是寡人貪圖享樂!呵呵,其實真乃是大大的謬誤啊!”

隨着楚王這一句話說完,大殿之內又是一陣碎語交耳,但旋即又是立刻安靜了下來,靜待楚王是繼續言說。

“周人有一句話,正所謂‘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而寡人之所以要興建這章華宮,便是爲了吸納這天下之能士!使世人能夠看得見我楚國之強盛!如此,方能招攬衆賢達,以爲我楚國所用!”

“而今,但凡是願意爲我楚國效力之能士,勿論此人此前是犯過何事,也不管此人是何等的出身,只要是入了寡人這章華宮,那便是寡人的貴客!勿論是誰,也休想要對寡人的貴客不利!”

說得倒也是,如果光是“唯纔是舉”又如何能夠廣納天下之能士呢?

這誠意顯然是不夠的。

而但凡是能夠在自己本國內折騰出大事的人,即便是失敗者,那能是能力底下之人嗎?

顯然不會

所以,能夠讓這些個來路的人才都能夠投奔楚國,且能爲楚國所用,這纔是他楚王熊圍的終極目標!

顯然,這話也是說給李然聽的。

你李然之前不是在鄭邑壞了寡人的好事麼?不重要,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你李然不是在虢地之會上屢次勸諫寡人麼?可以,只要你願意,寡人就讓你李然成爲我楚國君明臣賢的典範!

你李然而今不是隻鄭國的一名小小行人麼?沒關係,我楚國要的就是唯纔是舉!

還有,你李然不是還得罪過不少人麼?那更沒關係了,只要你成爲了我楚國之臣,寡人倒要看看這天底下誰人還敢來動你?!

把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也足見楚王對李然的拉攏之誠意了。

聽得這些話,即便是子產那也是眉頭緊鎖,不由得開始擔心起來。畢竟楚王所給出的承諾,實在是讓人有點受不住啊。

至於其他楚臣,則更是對楚王的這種“博大”胸懷感到無比的讚歎,甚至開始爲自己能夠置身在這章華宮中而感到無比的光榮。

這要是換做旁人,只怕早已是感激涕零,五體投地的了。

可楚王要招攬的偏偏是李然,而他李然最不吃的就是這一套。

於是李然放下手中杯盞,起身慨然道:

“稟大王,李然曾聽聞,天子應該要經略天下,而諸侯應該要治理封疆,這是古代的制度。”

“現在您的封疆之內,又哪裡不是國君您的呢?大王您如今治下之人,又有誰不是國君的臣下呢?所以《詩》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故而,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馬有圉,牛有牧,這樣,上下和諧,便可以處置天下所有的事情了。”

這裡要提一句,後世對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句話其實是存在一定誤解的。

所謂“普天之下”,指的實際上並不是土地,因爲畢竟按照周王室的分封制,周王朝的土地早就分給了諸侯,而諸侯又分封給了大夫。

“王土”二字指的是名義上擁有,但實際上卻並不擁有的東西,更多的乃是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而正所謂“守土爲民”,土地雖不歸“王”所有,但這些土地上的生民,卻仍是“王”所必須要承擔的義務。

於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真正的解釋應該是:以天下之大,其實都是你身爲“王”的責任!

說得再直白一點,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別人!

很顯然,這一句潛臺詞解析到這裡,其實也還沒有出現任何的作用,甚至是有些辭不達意,不知道李然是在說些什麼。所以,也導致這句話乍一看,顯得是略有些突兀。

但彆着急,李然既然是開腔了,那肯定是話裡有話的。

“但現在,若大王您總是用些流亡奔命之輩,這恐怕是有些不妥啊。”

“文王曾宣召法令說,‘有亡,荒閱’(有逃亡的,就要大肆搜捕),於是,最後得了天下。而楚國的先君文王也曾制訂懲罰窩藏的法令,說‘盜所隱器,與盜同罪’(隱藏盜賊的贓物,和盜賊同罪),因此楚國的疆域也變得越來越大。”

“可如果按照大王現在的做法,到時候豈不就沒有地方可以去逮捕逃亡的人員了麼?逃亡的就任由其逃亡,而且還給他們地方住,這樣的話,對大王的事業恐怕亦是不利啊!”

“從前周武王曾列舉紂的罪狀,並通告諸侯說:‘紂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紂是天下逃亡者的窩藏主,是逃亡者聚集的淵藪。)所以,最後大家都希望紂能早日下臺。如今,大王您剛開始求取諸侯的幫助,但另一方面卻還要去重蹈殷紂王的錯誤,只怕是不可以的吧?!”

按照李然的說法:楚國吸納亡人留用,實則與當年的紂王無異,而紂王最終的下場,大家可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再聯繫李然之前的那一段潛臺詞,這一番話的最終目的也就得以體現了。

你楚王不是喜歡收留那些逃亡之人麼?可以,這沒什麼問題。

可一旦因此而出現了問題,那最終要負責的,終究還是你楚王啊!

而且,這種責任是你身爲一國之君所無法推託的,也不能找任何理由的!

對啊,誰讓您是“王”呢?

聽得李然這一番話說完,整個大殿內的人頓時都又捏了一把汗。

這已經是李然第二次出言不遜,直言冒犯楚王了!

這時候,即便是膽大心細如子產,此刻也不由狠狠一震,瞳孔頓時緊縮,整個人顯得異常緊張。

畢竟當着楚王的面,卻把他比作商紂王,這不是擺明了打他楚王的臉麼?而且,還說得如此的理直氣壯,有理有據的。

至於其他的楚國臣工,在一時震驚過後,更多的自然就只剩下憤怒了。

你要說他們現在所侍奉的君王,又豈能是紂王那個亡國之君所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

再者說,你把楚王比作紂王,那他們這些侍奉之人,又成什麼了?

是費仲?還是惡來?

不管是誰,總之是逃不開這“奸臣佞臣”的污名了吧?

你特麼這又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啊!

於是,衆楚臣理所當然的皆是朝着李然投去了甚是憤怒的目光。

“這豎子!安敢如此?!”

“哼!還真是把自己當一回事了啊!”

衆人嘴上不敢出聲,但心裡卻早已是開始喊爹罵娘起來了。

但此時的楚王,卻還是一如既往的冷靜沉着,甚至沒有就李然的言論而表現出一絲的不滿來……

他依舊是把玩着手中的酒樽,衆人也只能看到他面無表情的一陣思索着,卻沒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麼?

又過得好一陣,楚王這纔是放下手中的杯盞,竟又是忽的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哈……”

楚王熊圍的這一通狂笑,卻直叫在場的衆人皆是震驚不已!

原文:

申無宇辭曰:「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今有司曰:『女胡執人於王宮?』將焉執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閱』,所以得天下也。吾先君文王,作僕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所以封汝也。若從有司,是無所執逃臣也。逃而舍之,是無陪臺也。王事無乃闕乎?昔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故夫致死焉。君王始求諸侯而則紂,無乃不可乎?若以二文之法取之,盜有所在矣。」——《左傳·昭公七年》

第141章 秦醫醫和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計第338章 孫武的虛張聲勢第38章 平丘之會的真相第664章 中行寅暗吃啞巴虧第682章 單旗矯詔第65章 套路太深第425章 第504 505章 還得是晉國第370章 子產的憂慮第69章 子石大夫的勸告第292章 添個彩頭如何?第150章 令人不安的會盟第273章 暗行衆第609章 吃了一起躺闆闆第689章 誘敵之計?第78章 這樁婚事有點冷第17章 公子稠的僞裝第255章 最後的試探第36章 叔向發怒了第547章 明明白白你的心第626章 發乎情,止乎禮第478章 陽虎的野望第317章 君臣之誼第271章 君子之道第17章 公子稠的僞裝第385章 狠活!甘鰍挾難民攻城第173章 鴞翼獻策第36章 叔向發怒了第485章 求證第116章 公孫段的密謀第46章 身處黑暗的光明第717章 國夏撤軍第332章 第382 383章 誘敵之策第585章 三桓議墮成邑第281章 人生在世,志向各有不同第404章 觀從巧施離間計第437章 第518 519章 邯鄲趙氏的立場第573章 第692 693章 自作聰明的叔孫輒第417章 跋扈的陽虎第186章 第188,189章 商賈的力量第336章 第388 389章 朔月夜奔第272章 審問慶封第514章 陽虎的失敗第150章 令人不安的會盟第472章 鄧析以身殉法第159章 楚爲盟主第184章 第184 185章 薰隧盟會第378章 王子朝之亂第349章 第409 410章 祭樂失憶第311章 道紀之徒——觀從第13章 樂安孫氏的猛人第464章 稷門之誓第691章 樑嬰父忘恩負義第700章 替罪之人第568章 最後的手段,只能留到最後第448章 豎牛和陽虎第229章 楚有三危第325章 要作燭之武第702章 趙鞅示弱第317章 君臣之誼第654章 隔岸觀火?那就火勢再大點第83章 不過是替罪羊第91章 厲大行第245章 第281 282章 向戌的請求第254章 楚王親自來圓場第136章 這個老年人有點猛第199章 第210 211章 共王之子圍爲長第722章 沈尹戌與孫武第414章 第486 487章 至聖先師的往昔小事第587章 孟孫何忌的小心思第319章 君臣之道似男女第468章 子貢的財商第617章 晉國陽虎的來信第105章 權變之法第196章 第206 207章 一代人只做一代事第701章 董安於配享太廟第113章 老父親的崩潰第697章 單旗的壞心思第166章 還得是趙武第291章 國君的自我修養第477章 祭樂的執念第427章 範鞅的詭辯第246章 第283 284章 特立獨行的楚王第508章 趙氏之謀第153章 王子圍要發飆第759章 絕不後悔!第643章 讓趙鞅來找我吧!第199章 第210 211章 共王之子圍爲長第388章 大破甘鰍第75章 紈絝子弟的豬腦子第636章 魯國也被牽扯進來了第68章 詭異的車轍第609章 吃了一起躺闆闆第239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101章 罕虎也很難第445章 魯室不興的根由第482章 越女宮兒月第655章 晉陽途中初定計第731章 朝聘!周王室最後的高光第546章 第660 661章 季氏真正的威脅
第141章 秦醫醫和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計第338章 孫武的虛張聲勢第38章 平丘之會的真相第664章 中行寅暗吃啞巴虧第682章 單旗矯詔第65章 套路太深第425章 第504 505章 還得是晉國第370章 子產的憂慮第69章 子石大夫的勸告第292章 添個彩頭如何?第150章 令人不安的會盟第273章 暗行衆第609章 吃了一起躺闆闆第689章 誘敵之計?第78章 這樁婚事有點冷第17章 公子稠的僞裝第255章 最後的試探第36章 叔向發怒了第547章 明明白白你的心第626章 發乎情,止乎禮第478章 陽虎的野望第317章 君臣之誼第271章 君子之道第17章 公子稠的僞裝第385章 狠活!甘鰍挾難民攻城第173章 鴞翼獻策第36章 叔向發怒了第485章 求證第116章 公孫段的密謀第46章 身處黑暗的光明第717章 國夏撤軍第332章 第382 383章 誘敵之策第585章 三桓議墮成邑第281章 人生在世,志向各有不同第404章 觀從巧施離間計第437章 第518 519章 邯鄲趙氏的立場第573章 第692 693章 自作聰明的叔孫輒第417章 跋扈的陽虎第186章 第188,189章 商賈的力量第336章 第388 389章 朔月夜奔第272章 審問慶封第514章 陽虎的失敗第150章 令人不安的會盟第472章 鄧析以身殉法第159章 楚爲盟主第184章 第184 185章 薰隧盟會第378章 王子朝之亂第349章 第409 410章 祭樂失憶第311章 道紀之徒——觀從第13章 樂安孫氏的猛人第464章 稷門之誓第691章 樑嬰父忘恩負義第700章 替罪之人第568章 最後的手段,只能留到最後第448章 豎牛和陽虎第229章 楚有三危第325章 要作燭之武第702章 趙鞅示弱第317章 君臣之誼第654章 隔岸觀火?那就火勢再大點第83章 不過是替罪羊第91章 厲大行第245章 第281 282章 向戌的請求第254章 楚王親自來圓場第136章 這個老年人有點猛第199章 第210 211章 共王之子圍爲長第722章 沈尹戌與孫武第414章 第486 487章 至聖先師的往昔小事第587章 孟孫何忌的小心思第319章 君臣之道似男女第468章 子貢的財商第617章 晉國陽虎的來信第105章 權變之法第196章 第206 207章 一代人只做一代事第701章 董安於配享太廟第113章 老父親的崩潰第697章 單旗的壞心思第166章 還得是趙武第291章 國君的自我修養第477章 祭樂的執念第427章 範鞅的詭辯第246章 第283 284章 特立獨行的楚王第508章 趙氏之謀第153章 王子圍要發飆第759章 絕不後悔!第643章 讓趙鞅來找我吧!第199章 第210 211章 共王之子圍爲長第388章 大破甘鰍第75章 紈絝子弟的豬腦子第636章 魯國也被牽扯進來了第68章 詭異的車轍第609章 吃了一起躺闆闆第239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101章 罕虎也很難第445章 魯室不興的根由第482章 越女宮兒月第655章 晉陽途中初定計第731章 朝聘!周王室最後的高光第546章 第660 661章 季氏真正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