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公車上書

第418章 公車上書

李如鬆說道:

“徐文壁不是要兩路並進嗎?統制不妨建言,讓山東地方軍和鄉團也參加進來。”

“沿運河進攻沛縣路程近,沿泗水進攻徐州路程遠,讓山東地方軍和鄉團打沛縣,我們三鎮新軍打徐州。”

孫亭芝眼睛一亮。

他當然知道這些地方軍和鄉團是什麼水平了。

讓他們欺壓一下百姓自然是沒問題,但是真的去打東南的正規軍,那就等於送死了。

孫亭芝不是傻子,他自然明白了李如鬆的計劃。

沛縣路近,徐州路遠。

攻打徐州還要繞道到泗水上游,到時候還能以造船拖延一陣子。

兩路並進的計劃,重點自然是在於“並”,一旦有一路崩潰,那另外一路就可以停止進軍了。

而三鎮新軍本來就是明廷的精銳,一旦攻打沛縣的山東地方軍和鄉團大敗,孫亭芝完全可以下令停止進軍,直接繞過徐文壁,請求明廷撤兵。

徐文壁一旦遇到大敗,那三鎮統制官就可以聯合起來上奏彈劾他,那徐文壁就會立刻倒臺。

妙啊!

孫亭芝看向李如鬆,他很快明白了李如鬆籌劃這些是爲了什麼了。

一旦徐文壁倒臺,文臣和勳貴這兩派就再也沒有人有資格來統領三鎮新軍了。

那明廷之中,有資格統領新軍的也就是隻有李如鬆的父親李成樑了。

果然如此。

原來李家父子籌劃的是徐文壁的新軍大臣的位置!

孫亭芝自然也是願意讓李成樑上臺的,畢竟李成樑比起前面的人都更懂軍事,又是他們新軍的校長。

緊接着李如鬆又在另外兩鎮完成了串聯,然後才返回了自己的營寨。

第二天軍議的時候,三鎮統制官同時提出,支持徐文壁兩路並進攻打徐州的計劃。

但是第一鎮統制官孫亭芝建言,東南賊軍善於防守,只靠着新軍還要分兵攻城太吃力了,不如讓山東地方軍和鄉團也加入進來。

以地方軍和鄉團攻打城池較爲矮小的沛縣,由三鎮新軍攻打城池高大的重鎮徐州。

徐文壁想也沒有想,立刻接受了孫亭芝的建議,開始召集山東地方軍和鄉團,準備這個兩路並進的作戰計劃。

召集人馬,籌措大軍,一直到了十一月,山東的明廷軍隊終於開拔。

明廷三鎮新軍合計一萬五千人,向西進入泗水上游,準備沿着泗水進攻徐州。

山東地方軍和鄉團拉起兩萬人,直接沿着運河南下,攻打沛縣。

合計三萬五大軍,在山東誓師的時候,徐文壁依然穿着那套閃亮的銀甲,他滿意的看着大軍出發。

東南在徐州地區總共只有五千人,自己三萬五千人大軍,還是兩路並進,肯定能攻下徐州。

有了這份功勞,自己這個班首重臣的位置就坐穩了。

徐文壁抽出配劍,做了一番乏味的誓師演講,下令兩軍開拔!

早已經接到了消息的陳璘,也召開了緊急軍議。

東南新軍第五旅的參謀們推演了幾天,最後將一份作戰計劃遞交給了陳璘。

看着眼前剛剛從南京陸軍學校畢業的宋潛,陳璘問道:

“參謀處真的認爲,只要打退了進攻沛縣的山東雜牌軍,明廷的攻勢就會瓦解?”

宋潛連忙點頭說道:“正是如此!”

“說說你的看法。”

宋潛立刻說道:“明廷的統帥徐文壁並不知兵,兩路並進的戰略沒有問題,但是攻打沛縣和攻打徐州的路程並不一樣。”

“若是真的要兩路並進,就應該讓攻打徐州的部隊先出發。”

“然後呢?”

“兩軍同時出發,定然是明廷的三鎮新軍希望我們先打敗進攻沛縣的山東雜牌軍,他們就可以藉口拖延不再攻打徐州。”

陳璘搖頭說道:“這個理由太牽強了,你們是基於明廷內部爭鬥來分析的吧?”

宋潛點點頭。

陳璘站起來說道:“這種分析在小規模作戰中是可以的,但是大戰卻不能用這樣取巧的方法。”

“明廷內鬥嚴重,但是因此低估敵人的戰略,這是不可取的。”

宋潛低下了頭。

陳璘說道:“不過參謀處的這個先增援沛縣,先主動出擊擊敗進攻沛縣的敵軍,這個作戰方略是對的。”

“無論明廷軍隊是什麼想法,先將一路打破了膽子再說。”

“山東衛所兵和鄉團,這種部隊用來防禦還湊合,用來進攻就不行了。”

“先攻其弱點,這個在戰略上沒問題,就先主動出擊,攻打進攻沛縣的明軍!”

陳璘作戰的風格就是穩,不過他也知道這一次明廷三萬五千人進攻徐州,一味的求穩反而是不行了。

他對着宋潛說道:“就按照你們的方案,在沛縣外集合,打退了這支明軍後再回援徐州。”

“遵命!”

在這場戰役開始之前,所有人都做好了盤算。

陳璘帶領第五旅的主力,埋伏到了沛縣附近,準備伏擊進攻沛縣的山東雜牌軍。

明廷三鎮新軍拖延進軍,等到山東雜牌軍戰敗,就立刻停止進軍返回山東。

大家都計劃的很好,可偏偏沒人想到過山東雜牌軍的想法!

這支由明廷山東衛所軍和地方鄉團組成的雜牌軍,從山東慢吞吞的出發,走了足足十天還沒走出山東境內!

徐文壁多次派人去催促,可是這些雜牌軍依然不爲所動,他們還是慢慢的進軍。

李如鬆這才發現,算計來算計去,山東地方軍只是戰鬥力弱,並不是傻子啊!

人家也看出來了,自己去攻打沛縣就是送菜的,他們也等着三鎮新軍戰敗後立刻跑回山東呢。

而陳璘這邊也看到了戰爭中少見的奇景。

兩路並進的兩路明軍,一路要比一路慢。

雜牌軍這邊可以說是龜速挪動,一天都走不到十里路。

而三鎮新軍那邊還在泗水上游造船呢,一會兒枯水難行,一會兒運輸船擱淺,同樣用烏龜爬的速度前進。

而原本躲在濟州城內遙控指揮的徐文壁終於坐不住了。

大軍一旦開拔,所需要的糧草都是驚人的,這仗還沒打就變成這樣,徐文壁也沒辦法向朝廷交代。

徐文壁咬咬牙,只能親自趕往沛縣前線,敦促山東雜牌軍加快速度進軍。

徐文壁又派遣親信去三鎮新軍那邊督戰。

шшш●ttk an●CO

有了徐文壁督戰,這支部隊總算是走的快了一些。

等十一月初的時候,山東雜牌軍終於進入徐州地界。

早就已經等得不耐煩的陳璘,立刻帶領第五旅的精銳伏擊了剛剛進入沛縣附近的山東雜牌軍。

這場戰鬥沒有任何懸念,山東這支雜牌軍組成複雜,各自爲戰。 無論是衛所軍還是鄉團,軍頭都將自己的部隊視作私人財產,衝鋒都想着讓別人先衝,逃跑都比別人跑的快。

這支部隊用來防禦自己的家鄉,或者用來剿匪還能打打。

但是用來進攻就不行了,當第五旅火炮齊射,火槍方陣刺穿了敵陣之後,這支兩萬人大軍迅速崩潰。

在後方指揮的徐文壁看到大軍崩潰,也立刻穿着他那件標誌性的銀甲向後方跑。

他那件銀甲太顯眼,衆人看到主將都跑了,也立刻跟着逃跑。

兩萬大軍加上一萬民夫,放下裝備補給就發瘋一樣往後方跑。

陳璘擔心進攻徐州的三鎮新軍,只是將他們趕出了沛縣附近,就立刻帶領軍隊返回。

那邊進攻徐州的明廷三鎮新軍,總算是等來了沛縣那一路戰敗的消息。

孫亭芝等三鎮統制官立刻聯合嚮明廷上書,彈劾徐文壁到任之後的種種荒誕行爲。

三鎮明廷新軍立刻停止進軍,也不顧明廷有沒有回覆,直接撤回了山東。

這場荒唐的秋季山東戰役,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戰敗的消息火速傳往了京師,不過此時京師正在經歷一場風暴。

起因還是東南的改制。

東南政改的消息,被全文刊登在了東南在京師的地下報紙上,《京師新報》連續五期都介紹了東南的政改,這引起了北方明廷讀書人的震動。

恢復相權,廷推大臣,京師的不少高級官員都蠢蠢欲動。

無論是這些年來的力量對比,還是東南優秀的宣傳能力,更重要的是高拱發起的新務運動,都給明廷上下植入了一個潛意識,那就是東南是先進的。

就算高拱自己不願意承認,所謂新務運動只學習東南的技術,這是不現實的。

在引入東南技術的同時,必然也引進了東南的管理方式,東南的新思想,也需要新的政治制度來配合。

甚至高拱本人,也是靠着隆慶帝的信任,破例讓高拱兼掌吏部和戶部,又讓高拱執掌京察,這纔將新務推行下去。

而從去年鰲山燈會以來,到向各地派遣礦監,這都極大的影響了朝臣對隆慶帝的態度。

鰲山燈會還好,地方上的礦監是深深觸動了士大夫的利益。

特別是隆慶開始重用太監,這是這些文臣士大夫絕對不能忍受的。

原本地方上的利益,都是地方官和士紳在分享。

皇帝派出礦監搜刮地方,也等於從這些官員和士紳嘴裡奪食。

而這些地方官和士紳的背後,就是朝廷中一個個大臣。

自從焦太監出任山東礦監之後,隆慶食髓知味,陸續向湖廣、山西、山西、蜀中分別派去礦監。

文人們控制的報紙上,也開始連篇累牘的講述太監干政的禍患,從東漢黨錮之亂講到了唐代神策軍廢立皇帝。

這些報紙上又報道了不少礦監盤剝百姓,讓普通百姓家破人亡的故事,這也引起了不少年輕讀書人的同情。

張居正在湖廣鬥稅監的故事,也被改編成話本和故事,在京師廣爲傳播。

此時的明廷,就像是一口快要煮沸的大鍋,還在不斷的加着柴火,就等着沸騰的那一刻。

東南政改,就是這最大的一根柴火。

以東南的制度之先進,也提出要恢復完整的相權,而蘇澤更是到現在都不稱帝。

在明廷的大臣看來,這是蘇澤對東南強大的士紳勢力的妥協。

以東南都要向士紳妥協,恢復相權,那你明廷呢?

皇帝還在派遣太監在地方上搜刮呢!

而等到山東戰敗的消息傳到了京師,大鍋中的水終於到了沸騰的那一刻。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這是明廷官員月末休沐的時候。

天矇矇亮,沈一貫從自家宅子出來,拉綠包車的祥子連忙拉着車上前。

“少爺。”

“去書店。”

祥子立刻備好車的,等沈一貫上車後就按着熟悉的道路,想着書店而去。

等到了書店,沈一貫打開書店的大門,發現每天來的比他還要早的夥計佟安沒有來。

沈一貫皺起眉頭,佟安原本是山東秀才,在沈家書鋪找到工作之後非常珍惜,每天都會提前半個時辰來書店開門整理書架。

今天怎麼還沒到?

又過了半個時辰,沈明臣這才姍姍來遲,他也發現佟安不在,詢問沈一貫道:

“一貫啊,佟安呢?”

沈一貫回道:“也許是家裡有事。”

就在這個時候,門外走進來一個年輕的客人。

這個客人沒有挑選書,而是直接向沈明臣問道:

“掌櫃的,這裡賣《遠山航錄》嗎?”

沈明臣心中一咯噔,這是陸二約定的接頭暗號,他立刻說道:“有,不知道先生要精裝版,還是刺繡版?”

“我要宋版的。”

“後面請。”

沈明臣和沈一貫看了看外面沒有其他客人,乾脆鎖上了書鋪的門,和這個客人進入書鋪後廂房。

“沈主編,沈編輯。”

“陸站長讓我通知你們,最近停止和《京師新報》有關的一切行動,停刊三天。”

沈一貫皺眉問道:“爲什麼?明廷出事了嗎?”

陸二派來的情報人員立刻說道:“國子監五百監生和在京師三百有功名的讀書人聯名在左順門上書。”

“什麼!”

就連一貫冷靜的沈一貫都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領頭的是一名山東秀才,名叫佟安,他們要求明廷效法我東南,進行政改。”

“召回礦監,恢復宰相制度,廷推大臣。”

沈明臣看着侄子,沈一貫看着叔叔。

沈一貫嘆氣說道:“我們要撤離了。”

京師情報站的人疑惑看着叔侄二人,沈一貫淡淡的說道:“你們情報工作還不到位啊,那佟安就是我們家的夥計。”

“啊?”

(本章完)

第207章 航行澳門第065章 購糖(週末三江,加更,晚上還有)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368章 新思想,新學說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105章 選被動,同行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641章 攻佔陝西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265章 歸有光第634章 爭陝西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340章 目標,南京!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014章 種田要用腦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第548章 城市與鄉村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202章 新錢發行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604章 山東“大捷”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514章 “皆大歡喜”第060章 吃飽飯第151章 數學,機械和航海第435章 髒東西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500章 馬尼拉總督人選第287章 放棄勸諫情結,尊重大明命運(卷末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533章 活該第298章 【造船】技能第629章 法律變革第423章 凝聚“共識”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626章 秩序解體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來第657章 拼命第546章 翻山入蜀!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531章 歌舞團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654章 朝鮮的變化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001章 穿越第246章 實證醫學第522章 東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82章 織布機(求訂閱!)第353章 內鬥不止第186章 大買賣第596章 睢陽之戰的戰後總結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474章 蒸汽車頭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228章 長壽內閣第646章 蘭州第315章 開會的“藝術”和藝術第235章 鄉人鄉黨第666章 棄遼第036章 售鹽第006章 黃金時代第679章 雨將軍第036章 售鹽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楊苷第550章 授權第352章 大明馬嵬坡第123章 打擂臺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291章 戚家軍,伏子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017章 衛學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467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036章 售鹽第025章 急救第572章 湯顯祖的詛咒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128章 海上來船第113章 金色被動,六經注我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015章 朝堂一紙風
第207章 航行澳門第065章 購糖(週末三江,加更,晚上還有)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368章 新思想,新學說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105章 選被動,同行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641章 攻佔陝西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265章 歸有光第634章 爭陝西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第340章 目標,南京!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014章 種田要用腦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576章 李成樑的抉擇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第548章 城市與鄉村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202章 新錢發行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604章 山東“大捷”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514章 “皆大歡喜”第060章 吃飽飯第151章 數學,機械和航海第435章 髒東西第171章 縣試(求月票)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552章 李成樑入京第500章 馬尼拉總督人選第287章 放棄勸諫情結,尊重大明命運(卷末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533章 活該第298章 【造船】技能第629章 法律變革第423章 凝聚“共識”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626章 秩序解體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來第657章 拼命第546章 翻山入蜀!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531章 歌舞團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654章 朝鮮的變化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001章 穿越第246章 實證醫學第522章 東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82章 織布機(求訂閱!)第353章 內鬥不止第186章 大買賣第596章 睢陽之戰的戰後總結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073章 於二公子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474章 蒸汽車頭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228章 長壽內閣第646章 蘭州第315章 開會的“藝術”和藝術第235章 鄉人鄉黨第666章 棄遼第036章 售鹽第006章 黃金時代第679章 雨將軍第036章 售鹽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楊苷第550章 授權第352章 大明馬嵬坡第123章 打擂臺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291章 戚家軍,伏子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017章 衛學第622章 果然草臺第467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036章 售鹽第025章 急救第572章 湯顯祖的詛咒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128章 海上來船第113章 金色被動,六經注我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015章 朝堂一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