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來

景王在皇室長大,他雖然貪財,雖然好享樂,但是他懂得皇室鬥爭的殘酷性。

在之前景王雖然和裕王明爭暗鬥,但是並沒有參與到最終奪嫡中。

朱明皇室的內部鬥爭也是很激烈的。

本來景王如果好好的在德安,他這種就藩的王爺只要不犯大錯,基本上都是能善終的。

可是景王既然已經奉詔起兵,那性質就和寧王之亂一樣了。

寧王的下場是什麼?

明武宗在通州處死朱宸濠,除寧王之藩。

至於張居正所說的政治承諾,成祖起兵的時候還不是說清君側呢,最後建文帝不也是下落不明瞭?

歷朝歷代,起兵奪嫡還能善終的一個都沒有!

景王並不傻,他很明白投降的下場。

既然這樣,那還不如投東南呢!

蘇澤用人從來不拘泥於出身,朱明宗室還被委任爲鳳陽太守呢?

而且蘇澤對鳳陽的皇陵,對南京的皇宮,包括在京師的時候對紫禁城都沒有破壞過,景王覺得自己這份才能,如果還能帶兵去投,也該被蘇澤委以重任。

趙貞吉如今方寸大亂,聽到景王這麼說竟然也開始思考起來。

景王起兵戰敗,景王說不定不會立刻被處死。

新帝登基,肯定也不想背上一個殺弟的千古罵名。

但是自己這個爲景王出謀劃策,領兵作戰的人肯定是死定了。

更不要說請上皇冊封景王都督湖廣的餿主意,就是趙貞吉提出來的。

所以趙貞吉是必死無疑的。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投了東南,好歹能夠保住性命。

而且趙貞吉還有一個想法,如今東南新軍在九江就有駐軍,只要沿着長江就能抵達武昌。

如果自己能獻出武昌城投降,這樣的功勞也可以在東南換到一份立身之本了吧?

想到這裡,趙貞吉對景王說道:

“殿下,要投東南,還需要投名狀才成。”

景王此時已經恢復了清醒,他立刻說道:“趙閣老是說這武昌城?”

趙貞吉立刻說道:“是的!東南在九江就有駐軍,還有水師,船堅炮利。”

“只要我們能獻出武昌城,那麼殿下在東南就有了功勞!”

景王立刻立刻說道:

“是極!是極!趙閣老可有靠得住的人,立刻去聯繫九江,讓他們來接管武昌城。”

趙貞吉說道:“殿下,如今最重要的還是先要守住武昌,請殿下將府內的銀子都拿出來犒賞軍士,再從武昌城中招募青壯守城,要是城破了再逃亡東南,我們就什麼本錢都沒有了!”

景王雖然貪財,但是現在到了要錢還是要命的兩難選擇之時了。

景王果斷的選擇了要命,他這一次聽從趙貞吉的話,將自己搜刮的金銀全部拿出來,果然守軍士氣大振。

趙貞吉又立刻在武昌城內募兵,又將城內的武器全部分發下去。

武昌城本來就險要,江夏和武昌有長江相隔,雖然荊襄水師已經控制了河道,但是水流湍急依然沒辦法登陸。

而景王下定決心堅守不出,張居正還真的一時半刻拿武昌沒有辦法。

景王的使者也馬不停蹄的順江而下,前往九江向東南商討獻城投降的事情。

不過此時的蘇澤,還沒意識到明廷皇室內鬥,竟然要送自己這麼一份大禮。

南京大都督府迎來了一名特殊的客人。

蘇澤也放下工坊中的齒輪組,換上一身儒衫,打開大都督府的大門,親自迎接這位客人。

戚繼光現在三十六歲,正是一名將領的黃金年齡。

自從被蘇澤解除軍權之後,戚繼光一直不肯在東南出仕。

蘇澤沒有限制他的自由,也沒有強行徵召他出仕,戚繼光乾脆開始在東南幾省遊歷起來。

戚繼光在東南轉了一圈,親眼看了看東南各省如今的景象,今日返回南京城,立刻求見了蘇澤。

大都督府附近的人都驚訝的看着大都督府大門打開,要知道從蘇澤住進大都督府,打開大門迎接客人的日子屈指可數。

到底是什麼貴客值得蘇澤這樣打開大門迎接?

更讓周圍人驚訝的是,蘇澤竟然親自站在大門前迎接!

等到一身布衣的戚繼光下馬,蘇澤迎接上去:

“元敬!上次福州一別已經隔了數月,我已經備下家宴,快點進來吧!”

蘇澤拉着戚繼光就往府內走,戚繼光也沒想到蘇澤竟然會站在府門口迎接他,而且還這麼熱情!

要知道現在和當年福州起事的時候不同了。

蘇澤是擁有整個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半個江西,幾乎是擁有小半個大明的東南大都督。

蘇澤還親自帶領大軍,在大沽擊敗了明廷的騎兵。

可蘇澤還是親自出門,迎接戚繼光,這都讓戚繼光心頭一暖。

他雖然得到明廷的重用,但是作爲武將地位一直不高。

當年戚繼光和俞大猷一起在胡宗憲麾下抗倭,號稱俞龍戚虎,他和俞大猷也是亦師亦友。

後來朝廷黨爭,俞大猷被胡宗憲果斷放棄,成了朝廷黨爭犧牲品。

而戚繼光也因爲幾次作戰不利,而被明廷貶官。

大明朝廷對於武將的態度可見一斑,戚繼光在東南遊歷了一圈,決定向蘇澤出仕,卻沒想到會被蘇澤這樣禮遇。

蘇澤拉着戚繼光入宅,果然在家中已經備上了豐盛的家宴。

蘇澤還讓方若蘭帶着兒子見了戚繼光,還對戚繼光說道:

“戚帥,若此子有領兵作戰的才能,能否教導他兵法?”

戚繼光立刻誠惶誠恐的說道:

“大都督是當世兵法大家,又何須我這等粗鄙軍將來教導世子。”

蘇澤笑了笑說道:

“戚帥忘了,我也是軍戶出身,我們東南新軍高層,都是粗鄙軍戶。”

蘇澤這麼一說,更是拉近了和戚繼光的距離。

戚繼光端上酒杯說道:“若是大都督不棄,敢不從命。”

“那我就給此子定下老師了。”

蘇澤大喜,看來戚繼光已經決定在東南出仕了。等到酒過三巡之後,戚繼光說道:

“大都督,屬下這次來,是爲了廣西的戰事。”

廣西?

蘇澤立刻明白了戚繼光的意思。

東南新軍第四旅,是戚繼光親自帶出來的隊伍,最近《警世報》一直都在追蹤報道廣西的戰事。

蘇澤又猜到了戚繼光另外一層意思。

作爲軍戶出身的武將,戚繼光的仕途還算是順利,也沒有和俞大猷父子一樣被構陷,也和譚綸那種見識了大明深層次問題的文臣不同,他對大明還有殘存的“忠君”思想在。

蘇澤明白這並不是自己做的不好,就連他的老丈人方望海,以及差點被明廷逼死的胡宗憲,這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影響灌輸的觀念,不是那麼容易扭轉的。

廣西是邊疆戰事,戚繼光主動提廣西的戰事,就是不想要領兵和明廷作戰。

蘇澤倒是理解他的想法,於是順水推舟的說道:

“戚帥是對廣西瑤亂有想法?”

戚繼光卻搖頭說道:

“廣西瑤亂已平,屬下說的不是廣西。”

“不是廣西?”

“安南。”

戚繼光說道:“屬下少時讀東漢伏波將軍傳,立志學習兵法和武藝,現在安南內亂,正是效法伏波將軍收復安南的好時機啊!”

伏波將軍,就是東漢初年名將馬援。

馬援曾經帶兵入安南,平定了二徵叛亂,重新將安南納入東漢的版圖。

而馬援正是戚繼光從小的偶像,戚繼光對於安南念念不忘也是理所當然的。

戚繼光用碗筷在桌子上擺上,講起了安南的局勢。

“安南後黎朝,始建於成祖年間,當年成祖朝曾經派遣大將征服安南,但是因爲安南遠離中土已久,加上派去安定安南的文臣武將急躁,安南叛亂不斷。”

“後黎國主黎利乘亂而起,自號後黎太祖,後來明廷吃了敗仗退出安南,就冊封黎利爲安南王,兩國訂立黎氏嚮明三年一貢之例,大明不干涉安南內政,將安南定爲不徵之國。”

“後來黎朝傳之數代,權臣莫登庸奪了黎家的王位。”

“後黎朝舊臣的武文淵,‘以登庸之亂,出據宣光’,擁兵萬人,意圖打擊莫朝,曾經在嘉靖十六年嚮明廷求助,希望明兵南下,但是明廷以安南爲‘不徵之國’爲由,拒絕了武文淵的出兵請求。”

“如今安南的局勢,是莫朝盤踞在安南北方,舊黎朝則在南方,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而這舊黎朝中,黎主也不過是漢獻帝,真正把持舊黎國政的,是舊黎翁婿兩代權臣。”

“先是阮淦輔佐黎主,佔據安南清化府,重建了舊黎朝廷後,阮淦被毒死,現在執掌舊黎國政的,是阮淦的女婿鄭檢。”

“阮淦去世後,其婿鄭檢封爲都將,節制各處水步諸營,兼總內外平章軍國重事,太師諒國公,事無大小皆得便宜裁決,然後奏聞,掌握了黎朝軍政大權。”

“此時莫朝國主爲權臣莫登庸之子莫福源,要說這莫朝內部也是爭鬥不休,去年莫登庸才平定了弟弟莫正中的叛亂,穩定住了莫朝的局勢。”

“如今安南,正是北莫南黎相爭的時代,也正是我們介入安南事務的最好時機。”

戚繼光看向蘇澤,他這一路上不斷的打探安南的情況,還在潮州詢問了很多安南的商人,總算是將如今安南的局勢打探清楚。

這安南的情況之複雜,等於是將中原魏晉南北朝歷史濃縮了一遍,一個個權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安南是叛臣不斷,短短一百多年改朝換代多次。

莫朝叛亂還沒坐穩,就有阮氏扶持舊黎復國佔據南方,而阮氏權臣身死,又被其女婿鄭檢掌控了舊黎。

而蘇澤知道的歷史,要比這段還精彩。

在他穿越前的歷史時間線上,在北方莫朝還在的時候,舊黎內部再次分裂。

舊黎權臣鄭檢,在擊敗了北方莫朝之後,他的舅子,也就是曾經舊黎權臣阮淦之子阮潢又逃到了南方,建立阮朝。

北鄭南阮又纏鬥了好幾代人。

蘇澤看向戚繼光說道:

“安南是我中原故地,用中原衣冠制度,我本來也是想要收復安南的。”

“不過明成祖的教訓在前,要如何出兵安南呢?”

雖然現在安南拉胯,但是蘇澤也沒有小覷這個地方。

安南北方爲山區,南方爲密林,想要佔領和征服是很困難的。

後世不知道多少大國在安南身上吃了虧。

戚繼光說道:

“安南之富庶,都在交州,也就是當年交趾布政使司所在,現在安南稱之爲東京。”

“交州富庶,歷來是安南治所,這裡是平原糧倉,也是如今舊黎的國都所在。”

“至於出兵的理由。”

戚繼光露出笑容說道:

“後黎朝舊臣的武文淵,曾經以後黎國主的名義,請明廷入安南平叛。”

“現任北莫的國主的弟弟莫正中就在廣西。”

戚繼光看向蘇澤,等待他做決定。

可是蘇澤卻搖頭說道:

“後黎和北莫,皆是僞朝也,我們難道要爲僞朝出兵作戰?那日後攻下安南,豈不是還要再扶持僞主?”

“安南這些僭主亂臣,就是安南無法歸化之源,今日扶持起來一個僞主,明日就有人再打着旗號出來造反,明廷吃的虧難道還要再吃一次嗎?”

戚繼光低下頭。

蘇澤說道:“安南自古以來就是我中原故土,既然要出兵,又何須打着這些僞朝的名義?”

“廣西瑤亂的首領逃入安南,根據我們的情報,已經被安南僞莫朝收留,我已經讓俞諮皋通令北莫僞朝,限期交出叛亂的瑤亂匪首,以及逃入安南的叛軍。”

蘇澤接着站起來說道:“我欲拜戚帥爲徵南將軍,在兩廣組建第六旅,南征安南。”

戚繼光驚訝的看向蘇澤,沒想到蘇澤竟然選了這麼一個選項。

他立刻又振奮起來,收復自古以來的舊土,這個口號正對他的胃口!

戚繼光說道:“既然大都督委以重任,那有些話戚某就提前問了。”

“第六旅員額多少人,軍官從何處選任,武器裝備如何配備?”

戚繼光看向蘇澤說道:“大都督,您給我多少兵收復安南?”

第679章 雨將軍第482章 缺官第052章 海瑞的縣學新制第228章 長壽內閣第275章 醫生會武術第309章 弔民伐罪(加更求票!)第400章 李舜臣的選擇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39章 數據治稅第659章 碾碎第78章 銃炮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638章 籌碼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223章 沖天大將軍第372章 愚民,吾不爲也!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413章 新務救不了大明朝第336章 苦逼的大明宗室(求票)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門戶開放第284章 官場水太深,於兄把握不住第304章 聖質如初第194章 大撒幣工程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312章 “蘇汝霖!幹恁娘!”(加更)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108章 於家往事,貢茶劫第636章 西安戰雲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656章 分工體系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281章 講武堂第550章 授權第377章 景王帶不動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第184章 勞動者的智慧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234章 簞食壺漿第85章 縣衙情況(求訂閱)第358章 大沽血戰第297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334章 鑽膛炮第495章 陽謀第265章 歸有光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467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009章 寒菜粥第036章 售鹽第337章 風起於福州之濱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659章 碾碎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408章 駱駝祥子第353章 內鬥不止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550章 授權第520章 新階層和新教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229章 稅收契約論第196章 鄉試開始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634章 爭陝西第185章 去月港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048章 岳陽樓記第316章 共軛貨幣第442章 官辦與私營第613章 扮豬吃虎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129章 葡萄牙船長第262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第669章 張居正的地域黑第106章 紅陽教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139章 良配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232章 倭寇再臨(卷末,求票!)第477章 投機與投資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126章 三號天使投資人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會
第679章 雨將軍第482章 缺官第052章 海瑞的縣學新制第228章 長壽內閣第275章 醫生會武術第309章 弔民伐罪(加更求票!)第400章 李舜臣的選擇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39章 數據治稅第659章 碾碎第78章 銃炮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638章 籌碼第443章 “固若金湯”第223章 沖天大將軍第372章 愚民,吾不爲也!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413章 新務救不了大明朝第336章 苦逼的大明宗室(求票)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門戶開放第284章 官場水太深,於兄把握不住第304章 聖質如初第194章 大撒幣工程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312章 “蘇汝霖!幹恁娘!”(加更)第476章 東海貿易公司第183章 南平鄉野調查其一第108章 於家往事,貢茶劫第636章 西安戰雲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656章 分工體系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281章 講武堂第550章 授權第377章 景王帶不動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第184章 勞動者的智慧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234章 簞食壺漿第85章 縣衙情況(求訂閱)第358章 大沽血戰第297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672章 最終還是練兵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334章 鑽膛炮第495章 陽謀第265章 歸有光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467章 騎兵再上歷史舞臺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009章 寒菜粥第036章 售鹽第337章 風起於福州之濱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659章 碾碎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408章 駱駝祥子第353章 內鬥不止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550章 授權第520章 新階層和新教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229章 稅收契約論第196章 鄉試開始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634章 爭陝西第185章 去月港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048章 岳陽樓記第316章 共軛貨幣第442章 官辦與私營第613章 扮豬吃虎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129章 葡萄牙船長第262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第669章 張居正的地域黑第106章 紅陽教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139章 良配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232章 倭寇再臨(卷末,求票!)第477章 投機與投資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126章 三號天使投資人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