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李二郎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左傳》裡的話,見於成公十三年,出自劉康公的一段說辭。

事情的起因是晉侯要攻打秦國,派特使郤錡向魯成公借兵,但這位郤錡在行事的過程中,不夠恭敬有禮,因此遭到孟獻子的非議。

孟獻子是魯成公的高級副手,遇有朝拜周王等重要事宜,每與之同行。

孟獻子批評郤錡說:“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爲?”

這話等於說郤氏的失禮不敬有負君命,無異於自己找死。

因爲在孟氏看來,禮的重要相當於人的軀幹,而敬則是人的立身之地,失禮不敬將導致無以立足。

何況這位特使郤錡是晉景公的上卿之子,現在又作景公的兒子晉厲公的上卿,是爲“嗣卿”,地位不可謂不顯要,越是地位顯要的官員如果行事不敬,後果越發嚴重。

而當同年三月,魯成公與晉侯朝拜周簡王,會同劉康公、成肅公準備一起伐秦的時候,成肅公在社廟接受祭品,也發生了失禮不敬的行爲,這引起了劉康公的強烈不滿,大發議論說:“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這段議論的名句便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即祭祀活動,在這個時代是爲祭禮,儀式莊嚴而隆重。

“戎”則是軍事行動,對一國而言,是不得已而採取的戰略舉措。

兩者同爲“國之大事”,因此一旦涉此二事,必須嚴謹如儀,慎之又慎。

具體說,起碼要守住“敬”這個禮儀環節,因此劉康公對成肅公的批評,以及前面提到的孟獻子對郤錡的指斥,都是把“敬”提到“禮”與“不禮”的原則高度。

出征時,“受脤”是“神之大節”,不敬的行爲既不符合戎典,又有悖於祭禮,“祀與戎”兩件大事,都因這位成肅公的不敬而遭到了破壞。

事實上,《左傳》裡有不少戰例,都是因爲國與國之間的失禮不敬,而構成兵戎相見的導火索。

例如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同年九月:“入杞,討不敬也。”宣公十二年,潘黨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爲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成公二年,“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王弗見,使單襄公辭焉,曰:‘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則有獻捷,王親受而勞之,所以懲不敬,勸有功也。’”定公六年,範獻子言於晉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飲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討也。”

由此可見作爲“國之大事”的“祀與戎”,不僅“祀”的時候直接與敬相關,“戎”也常常關乎是否有敬存焉。

國與國之間交往中的失敬,極易導致交惡,甚至走到極端,猶不思轉圜,忍無可忍,便只好兵戎相見,是爲大不敬也。《禮記·曲禮》雲:“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則“敬”爲“安定辭”,小則可令一個人身心安適,中則可使家庭和睦,大則可以安國安民,豈虛言哉,豈虛言哉!

“祭祀者誰?”

“先秦之時,有李冰父子建設江堰,灌溉蜀中良田,後人紀念之,在各地建有二郎廟,多有神異,原本綿竹城外就有二郎廟,只是因爲攻戰討伐,因此破落,不如重建之。”李洹說着。

二郎神是可是民間信仰中的一個重要神祗,而且在漫長的歷史源流演變中,產生了不同的二郎神,如李冰次子、趙昱、楊戩等,楊伊知道後世的許多專家對其做過詳細的考證。

二郎神的演變,最初只是在民間流傳,蜀地敬仰之,後世流傳的曲目《教坊記》中就有“二郎神”的曲名,這就說明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名爲二郎神的神祗流傳天下了。

再往後,到了兩宋,吳自牧《夢樑錄》卷十四“東都隨朝祠”中載:“二郎神,即清源真君”;《鹹淳臨安志》卷七十三“祠祀”的“二郎祠”條中載:“在官巷,紹興元年立,舊志雲,東京有祠,即清源真君。”這就是說,到了兩宋時期,就有了二郎神即清源真君的說法。

要說二郎神究竟是誰,每個時期都有不一樣的說法,在數百年之後的唐代,二郎神信仰的緣起則與唐代的毗沙門天王的第二子獨健有關,在唐時期,毗沙門天王信仰大行於世,其次子獨健也受到人們的尊崇。

其實更早成書的《水經注》中曾引《風俗通義》中記載了李冰和水神戰鬥的故事,但也未出現李冰次子。

關於李冰次子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宋代《宋會要郎君祠》,這是宋代官修本朝《會要》,後人稱之爲《宋會要》。

“會要”屬政書類的斷代典志體史書,是專門記載一代典章制度的史學著作,在其後《永樂大典》將其完全收錄,其中記載:“永康崇德廟廣佑英惠王次子,仁宗嘉佑八年八月昭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靈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命去王號。”

這就說明在此之前李二郎已被封王,因此可以推測,李二郎的信仰在五代時應已成熟。

《宋會要輯稿》中對“二郎神”的封號記載:“宋太祖乾德三年平蜀,詔增飾導江縣應聖靈感王李冰廟。開寶五年廟成,七年改號,歲一祀。廟旁有顯靈王廟,蓋丹景山神。詔去其僞號。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詔本軍判官專掌施物。廟宇隳壞,即以修飾。冰,秦孝王時爲蜀郡守,自汶山壅江堋傳,郫江下流以行舟舡,又灌溉三郡,廣開稻田。作石犀、石人,以饜水怪。歷代以來,蜀人德之,餉祀不絕。僞蜀封大安王,孟昶又號應聖靈感王。仁宗嘉佑八年,封靈應侯。神即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哲宗元佑二年七月封應感公(一在隆興府);徽宗崇寧二年加封昭惠靈顯王;大觀二年封靈應公;政和元年十月賜廟額。崇德三年二月封英惠王,九月封其配爲章淑夫人,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宣和三年九月又封其配爲章順夫人。廟中郭舍人封威濟侯。紹興二十七年九月英惠王加封廣佑英惠王;一在漢州,孝宗乾道四年五月加封昭應靈公。”

朱熹《朱子語類》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廟,當初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初間封爲王,後來徽宗好道,謂他是甚麼真君,遂改封爲真君……。”

在兩宋時期的很多史料說明二郎神指的是李冰次子,而至南宋初,柳宗元《龍城錄》則又出現了斬蛟的趙昱,但未言明趙昱爲“二郎神”,僅言趙昱廟食灌江口,爲元代趙昱成爲“二郎神”提供了依據來源。

再到後來,《元史》卷三十四:“至順元年……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爲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爲英烈昭惠靈顯仁裕王。”

而在元代,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清源妙道真君”條中出現了宋真宗封趙昱爲“清源妙道真君”的記錄:宋真宗朝,益卒大亂,帝遣張乖崖入蜀治之。公詣祠下,求助於神,果克之,奏請於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

在元明雜劇中,二郎神即清源妙道真君趙昱;如《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我是那五十四州都土地,三千里外總城隍。吾神姓趙名昱,字從道,幼年曾爲嘉州太守。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內有一健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嘉州父老,報知吾神。我親身仗劍入水,斬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級,右手仗劍出水,見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聖。吾神自斬了健蛟,收了眉山七聖,騎白馬白日飛昇。灌江人民,就與吾神立廟。奉天符牒玉帝敕,加吾神爲灌江口二郎之位清源妙道真君。玉帝敕令,着吾神鎮守西川。

元代的二郎神延續了宋代李冰次子及趙昱兩種說法。元代官方認可的二郎神是李冰次子,但由於元代雜劇在民間的廣泛影響,趙昱說較爲盛行。關於二郎神由李冰次子轉化爲趙昱的原因,則與政治環境有關,因爲在五代灌口神曾被蜀人當作“護國”神祗,入宋後由於王小波、李順之亂受到牽連,一度被禁,改以川中梓潼神或趙昱替代,終復原祀。

當然,二郎神還有最爲有名的楊戩說;這就是在其後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靈公》:楊戩曾煉過九轉元功,七十二變化,無窮妙道,肉身成聖,封清源妙道真君。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菩薩道:“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現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昭惠二郎神,齊天孫大聖,這個心高欺敵美猴王,那個面生壓伏真樑棟。

《西遊記》中的二郎神是融合了李冰次子和趙昱的因素,如“赤城”是《龍城錄》中唐玄宗給趙昱的封號,而“昭惠”是宋徽宗給李二郎的封號。二郎神與大聖鬥法,則是從元明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而來。

當然,在此時,蜀地傳說的二郎神仍舊還是李二郎,這也是楊伊所希望的,天地神位有限,能儘早佔據了就儘快佔據,她此時若是主持二郎神復甦,那麼這位天庭戰神,也就會成爲自己人的一員了。

就像是關聖帝君那般,上個世界楊伊佔據那麼大的優勢,又是何必苦苦堅持王道之路呢,自然是爲了收服關羽之心,從而在未來的天庭中佔據優勢。

“重建要幾日,耗費多少?”楊伊考慮的問着,這二郎廟楊伊自然不會阻止了。

“殿下,百姓都希望建之,必踊躍參與,再加上磚、木、石都有,建一新廟,只需三日,那時正好是二十五,殿下可率領軍民祭祀之。”

“你說的沒有錯,就照此辦理,你這些日子來,將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條,辛苦你了。”楊伊聽了,點頭說着:“你不說,我還一時想不到,卿是我漢家功臣啊。”

又說着:“如今,這軍中操練也甚久了,也要放鬆些了,軍中我會派出代表,帶着糧回鄉拜見各家,這些都拜託卿了。”

“殿下,放心,臣已經都安排好了。”李洹磕頭說着:“這是下臣的本分。”

楊伊雷厲風行,既然決定,就立刻去幹,當下召集全軍,片刻之後,一千二百餘人都隊列在空地上,領頭的就是兩位校尉。

“這些日子軍中操練,你等辛苦了,現在新年將至,雖然爲了防禦賊子,不能讓爾等個個還鄉,卻可委託同族同鄉人帶着年禮還鄉。”

“我發你等每人一斤肉,十斤米,十斤面,挑選出訓練優秀者回鄉,回去者要盡數送回,不得貪墨。”

“其它留在軍營中的人,這段時間只操練一次,可以放鬆,新年時前後三日,可加餐!”

楊伊這一說,只靜了下,全場的人,頓時歡呼起來,終於熬過去了。

而且還有肉和米麪送回家中,雖然在軍營裡吃的不錯,但是衆士兵只要一想來之前的情形,就可以想象到現在的情況,誰的家裡都是困難的,都只怕都要開不了鍋了,每日是靠糠菜過日,現在帶着面和肉回鄉,這大是風光,足以引起旁人的羨慕,並且這些糧肉帶回去,就可以讓家人過個好年了。

一時間,人人歡騰,張牧之此時若有所思,不知道在想什麼,而寧毅卻臉色有些複雜,觀看着這沸騰歡呼的情況,顯然,這月餘時間的訓練,已經讓楊伊的權威漸漸深入人心,這支小小的千人之伍,已經算是被楊伊真正掌握了,而他的使命之一,卻已經算是失敗了。

只是,這非是戰之罪!

第二十六章 藉口第三十三章 笑傲江湖(1)第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八十一章 無可奈何第三十七章 破軍第六十二章 產業園第二十二章 論壇瑣事第十四章 賊王大會(11)第三章 立志第九章 明月心第七十一章 何遂高千慮一失第四十四章 射鵰完結第五十一章 臨戰第七章 張四郎第九十四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六十一章 汽車人變身第五十七章 上庸第二十一章 江湖瑣事第五十九章 晉升(3)第四十六章 追殺第五十章 交鋒第一百六十八章 斬來使第一百零一章 李玄休揮淚斬兄弟第四十一章 種辿第五十一章 至尊紅顏第四十五章 驚愕第五十八章 壽宴 (5)第十二章 根基第十七章 衝突(2)第八十六章 售罄第三章 隋國公主(2)第五十七章 上庸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二)第十三章 巧奪劍譜(2)第一百一十九章 破滅(2)第一百三十九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1)第七十三章 殺上黑木崖(3)第五十五章 壽宴(2)第一百九十章 覆滅(1)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書第二十六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三十三章 孫十萬第二十三章 殺胡第一百五十五章 下馬威第八十二章 司馬氏進退兩難(三)第三十五章 說龍(2)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火再起 天下反覆(一)第一百四十章 荊州攻略(2)第五十章 交鋒第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滅第四十八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3)第三十七章 天地之劍第二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移動支付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命在漢不在夷(六)第七十二章 勸進第八十五章 攪動風雲第二章 不一樣的世界第十八章 論劍(1)第一百五十三章 荊州終歸大漢國(一)第五十九章 晉升(1)第四十章 北上南下第八十八章 宋缺第八十一章 江湖大世界第一章 戰爭前奏第六十六章 天機第十四章 鄴城第三十六章 論壇瑣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七)第七十四章 爲州牧董卓籌謀 張牛角血戰呂布第七十五章 三關第二十五章 黃金生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三章 天香掌門第八十九章 駕臨第十五章 粉墨登場第一百四十一章 荊州攻略(3)第二十一章 四盟爭鋒第八章 賊王大會(8)第一百一十一章 紛至沓來第七十四章 長壽第四十七章 何氏第一百三十五章 戰火再起 天下反覆(五)第十三章 底牌第十五章 粉墨登場第三章 男人的榮耀第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七十四章 午門第四十九章 縱橫第六十一章 天子坐明堂第二十六章 金盆洗手(2)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命在漢不在夷(六)第四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七章 楊琳第七十七章 妖道(一)第四章 楊公寶庫(1)第四十四章 一網打盡第二十章 囚禁第五十二章 得手
第二十六章 藉口第三十三章 笑傲江湖(1)第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八十一章 無可奈何第三十七章 破軍第六十二章 產業園第二十二章 論壇瑣事第十四章 賊王大會(11)第三章 立志第九章 明月心第七十一章 何遂高千慮一失第四十四章 射鵰完結第五十一章 臨戰第七章 張四郎第九十四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六十一章 汽車人變身第五十七章 上庸第二十一章 江湖瑣事第五十九章 晉升(3)第四十六章 追殺第五十章 交鋒第一百六十八章 斬來使第一百零一章 李玄休揮淚斬兄弟第四十一章 種辿第五十一章 至尊紅顏第四十五章 驚愕第五十八章 壽宴 (5)第十二章 根基第十七章 衝突(2)第八十六章 售罄第三章 隋國公主(2)第五十七章 上庸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二)第十三章 巧奪劍譜(2)第一百一十九章 破滅(2)第一百三十九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1)第七十三章 殺上黑木崖(3)第五十五章 壽宴(2)第一百九十章 覆滅(1)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書第二十六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三十三章 孫十萬第二十三章 殺胡第一百五十五章 下馬威第八十二章 司馬氏進退兩難(三)第三十五章 說龍(2)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火再起 天下反覆(一)第一百四十章 荊州攻略(2)第五十章 交鋒第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滅第四十八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3)第三十七章 天地之劍第二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移動支付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命在漢不在夷(六)第七十二章 勸進第八十五章 攪動風雲第二章 不一樣的世界第十八章 論劍(1)第一百五十三章 荊州終歸大漢國(一)第五十九章 晉升(1)第四十章 北上南下第八十八章 宋缺第八十一章 江湖大世界第一章 戰爭前奏第六十六章 天機第十四章 鄴城第三十六章 論壇瑣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七)第七十四章 爲州牧董卓籌謀 張牛角血戰呂布第七十五章 三關第二十五章 黃金生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三章 天香掌門第八十九章 駕臨第十五章 粉墨登場第一百四十一章 荊州攻略(3)第二十一章 四盟爭鋒第八章 賊王大會(8)第一百一十一章 紛至沓來第七十四章 長壽第四十七章 何氏第一百三十五章 戰火再起 天下反覆(五)第十三章 底牌第十五章 粉墨登場第三章 男人的榮耀第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七十四章 午門第四十九章 縱橫第六十一章 天子坐明堂第二十六章 金盆洗手(2)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命在漢不在夷(六)第四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七章 楊琳第七十七章 妖道(一)第四章 楊公寶庫(1)第四十四章 一網打盡第二十章 囚禁第五十二章 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