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司馬氏進退兩難(二)

和當年曹孟德篡位不同,司馬氏篡位是在後代手上完成的;司馬懿晚年的出格之事,一是在洛邑立廟,二是圈禁曹魏王公。

除此之外司馬懿至少明面上並沒有超出曹操的先例,他的名位也始終停留在權臣的級別——比如說他的官職一直停留在太傅的位子上,朝廷給的丞相、九錫、相國、郡公一概不受。

而曹操在世的時候,名位上,卻已經完成了大半;在建安十七年,漢獻帝就“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若是止步在此,不失爲一名相,只是曹操並未滿足於此。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若是滅吳,曹操自然也就稱帝了。

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

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兩軍相持月餘,曹操的水軍作戰失利,由於春雨瓢潑、江水上漲,曹操見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同年五月,復《禹貢》九州,漢獻帝冊封曹操爲魏公,並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

這一步算是列土封疆,但是大漢朝至今,走到這一步的也就王莽一人,曹孟德之心,路人皆知。

魏封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至此,曹操在篡位的路途上再進一步。

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漢獻帝再冊封曹操爲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爲列侯,他此時名義上還爲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而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爲魏太子。

至此,曹魏篡位已經被曹操全部做完了,只是天下三國分裂,未有大功於世,曹操還是猶豫,未曾悍然稱帝。

而司馬氏則不然,司馬懿的所行所爲,導致司馬師司馬昭上臺後都得自己去爭取封公相國九錫封王,也就是說,其實司馬氏篡位的具體流程是由這司馬哥倆操辦的。

當然這哥倆吃相極端難看——司馬師行廢立,司馬昭搞弒君,可謂是非常的不擇手段了;之前後面伐漢之戰打一半,鍾會還卡在劍門關,司馬昭就覺得大事已定,封公相國加九錫,可以說是非常的迫不及待了。

再之後,未曾得到進一步的好消息,就立刻再加爵爲晉王,走到這一步,自然也就是路人皆知了,但是也再無退路而言了。

而如今,滅國之戰功敗垂成。

如果說司馬家的罪按十鬥計算的話,那司馬昭佔七鬥,司馬師佔二鬥,司馬懿也就只佔一斗罷了。

當然,這不是說司馬氏就是良善之人了,曹氏己身也是責任重大,就像是當年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宏選擇了當時的大將軍何進輔政,之後的一系列事變,劉宏責任如何,誰不知之?

而當年司馬懿暴起發難,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現權力真空的短暫縫隙之時,以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佔武庫,攻皇城,長驅直入司馬門,挾郭太后以號令天下。這是司馬懿奪權的最後一役,也是司馬氏後來篡奪天下的基礎,史稱“高平陵事變“。

從此後,曹魏天下改姓司馬,權力被司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裡,三馬食槽的預言終於成真了。

這條路,司馬懿走了41年,然而,與以往司馬懿“快穩狠“的風格有所不同,這一次的司馬懿,其實頗爲“弄險“,實在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他賭的,是身爲曹魏宗室,輔政大臣大將軍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對抗。

有人言:司馬懿問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你覺得曹爽跟諸葛亮比,怎麼樣?“司馬昭回答:“螻蟻爾!“

和諸葛亮相比,曹爽自然算是螻蟻,當然,這話不能司馬昭來說。

畢竟,對於司馬氏而言,曹爽可不是什麼螻蟻之輩。

魏明帝託孤後,司馬懿和曹爽同爲輔政大臣。

一開始,曹爽事事詢問司馬懿的意見。

不久後,曹爽採用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成爲太傅,榮其位,虛其權,漸漸將司馬懿權力架空。

就這樣,曹爽生生壓制了司馬懿長達9年,而司馬懿唯有裝病,拿出當年拒絕成爲曹操幕僚一樣的老套路,才能夠勉強保命。

高平陵事變前夕,曹爽可以說已經完全掌控了曹魏的最高權力。

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將,比如當年的“四聰八達“。

他絕對想不到,已經“瀕死“狀態的司馬懿會絕地反擊,發動這樣一場明目張膽的叛變。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謐前去司馬府探病,司馬懿裝出眼快瞎耳快聾的衰弱狀態,騙過了丁謐。

這讓曹爽一黨大爲放心,他們一心盼着司馬懿適時的壽終正寢。

如果真是這樣,這位四朝老臣就功德圓滿了,司馬懿將作爲大魏的名臣良將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們的願望還是落空了,這隻“冢虎“似乎註定要成爲大魏王朝的掘墓人。

毫無疑問,當司馬懿暴起發難時,曹爽的狀態是徹底懵逼的。

史有言:“爽得宣王(司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爲。“

曹爽雖“不知所爲“,但也並非毫無能爲。

他的部下,當時從洛陽逃出來的大司農桓範,就給他提供了兩條可行性建議:一是帶着天子去許昌,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以謀逆罪討伐司馬懿。

如果真是這樣,司馬懿很可能身敗名裂,落得一亂臣賊子的下場。

看到曹爽猶豫不決,桓範又去勸曹曦,提出暫用闕南別營和他典農校尉的軍隊來抵抗司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親自去爲他們籌措糧草,而且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司馬懿公然叛變,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

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卻仍然聽不進去,他們不知在猶豫什麼?

大司農沛國桓範聞兵起,不應太后召,矯詔開平昌門,拔取劍戟,略將門候,南奔爽。

宣王知,曰:“範畫策,爽必不能用範計。“範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

曹爽兄弟猶豫未決,範重謂羲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慾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羲猶不能納。

司馬懿聽說桓範逃出去了,說了一句“曹爽肯定聽不進桓範的話“,他怎麼這麼有把握呢?難道真的是神算?

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爲是司馬懿安慰自己的話。

因爲隨後,司馬懿就派出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一批人,輪番前去說降曹爽,甚至對着洛水賭天發誓,可見司馬懿也是心慌也是急眼了啊。

而在曹爽那一方面,卻在關鍵時刻慫了。

而這一慫,也就此葬送了曹魏的江山,我們試着解讀曹爽當時的心態,有天子和兵權在手,並非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爲何會毫無抵抗就投降了呢?

一方面,自然是憚於司馬懿的威望,四朝老臣,門生故吏滿天下,而且用兵如神,幾無敗跡。

跟司馬懿打,勝算不高,就眼前情況,司馬懿先發制人,恐怕也是早有準備,就算用天子名義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也許到時也沒幾個人響應,大家都觀望,這就很尷尬了。

另一方面,曹爽貴爲曹氏宗親,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馬懿再大膽,也不敢廢天子吧?只要天子猶在,便基本能保富貴,何必去跟司馬懿去爭個你死我活呢?將來天子親政,權力自然又會迴轉到曹氏家族手中。所以,可以不爭這一時。

而且司馬懿也屢次派朝中大臣來說明,甚至對天發誓,似乎出於至誠,不妨信他一次。

由此也可見,曹爽以前也很可能確實只是想專權,非但沒有要殺司馬懿的意思,而且也允許他長保富貴,所以纔會將心比心,天真地以爲司馬懿也會跟他一樣。

殊不知,箭以離弦,刀已懸頸,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叛亂的行徑,哪還有和你共生的餘地。

當然,司馬氏如此作爲,卻也讓司馬氏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比如鍾會,非是鍾會要背離司馬氏,而是他已經到了不進則死的地步了。

換在鍾會的位置仔細想想,等到他走到入成都,擒鄧艾的這一刻,若不選擇謀反,那麼後半生不但會糟,更可能乾脆就早早結束。

以滅漢之功回到魏廷的晉王司馬昭麾下,鍾會的命運大致是這五個模板:

杜預——雖建滅國之功,但安守本分,不多討要,注意忙裡忙外作好佔領區管理工作的同時,還不斷自污,以貪污所得討好朝中貴戚,不求生前榮祿,只求死後安心。

王濬——高調建功,高調受賞,誰敢陰我,當場就懟。最後落得一個虛名大將軍,令皇帝權貴全都嫌棄憎惡,晚年打擊不斷。

石苞——老老實實在地方帶兵做事,雖遭陷害,險些被逼反。依舊不能喊冤,還乖乖地交了兵權,回京當寓公,生死由天。

諸葛誕——不是自己有多厲害,只是因爲皇帝及權貴太沒用而顯得你厲害,爲了保命而不得不勾結吳國造反,內憂外患,成亦死,不成亦死。

王凌——拼一把勾結司馬氏王爺一同造反,因爲準備不充分而被閃擊幹掉。

都挺刺激,但都不舒適吧?

不單不舒適,就算鍾會想照辦,也是不成的。

因爲景耀六年時,諸般實際情況都不允許他這麼操作。

首先,司馬昭儘管年紀不很老,身體卻差,鍾會身爲近臣,自然可以看出司馬昭壽命不長了,畢竟司馬氏子弟大都壽數不長,這也是爲何鄧艾冒險攻打漢國的原因之一。

如此才能報答知遇之恩,得到從龍功臣的美譽,從而封妻廕子,門第高升。

而司馬炎才能威望都不及父、伯,司馬氏也少有能穩穩支撐他兒子司馬炎的同宗人物,何況是司馬昭也不喜歡司馬炎,反而更喜歡次子司馬攸。

最重要的是一旦司馬昭死去,鍾會這般才幹權威心計之人,很難想象司馬炎能駕馭得了。

潁川鍾氏論及門第也是遠高於河內司馬氏,威望也是自漢累積至今,世代公卿,可是比司馬氏郡望世家強太多了,司馬昭死後的鐘會,其實跟曹叡死後的司馬懿很接近了。

鍾會雖有兒子放在國內當人質,但是潁川鍾氏自有姻親庇護,司馬氏也不敢也不會下此歹手,當然,真的如此,那鍾氏自有其餘子。

加上司馬氏的名聲也沒比曹家好到哪裡,更沒完成受禪稱帝的手續,鍾會行動起來又少一層顧忌。

所以說,造反纔是鍾會的上佳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司馬家也不是一味刻薄,有更爽的賈充套餐和王渾套餐,又貪又暴還受皇權包庇,開心得不得了……當然,先決條件不一樣,賈充、王渾這等寒門能吃這豪華套餐,鍾會這高門大閥卻吃不着。

那麼,讓鍾會好好地俯首帖耳,低調做人,學着跟司馬炎處好關係呢?

別說鍾會心高氣傲做不到,便是他真想做,論演技能跟影帝忍王司馬懿比嗎,在耳背嘔湯老年癡呆之外開發出更醉人的演技,他肯下這心思?也不會低下這頭顱,只會是明明白白的就是要篡你的權。

更不要提,見識到益州天府之國這般帝王基業,上下將士貌似忠實可用,還遇到了姜維這般的蓋世英雄願意傾心效忠了。

爲什麼不賭一把?

畢竟,造司馬家的反,能叫造反嗎?

司馬氏可以反曹魏,鍾氏也更有資格反司馬晉,天下高門大閥更有資格反,所以至此開了這個壞頭。

然後就是數百年的亂世,有心人逐漸越位,南北朝龍蛇並起,終至華夏衣冠淪喪,如此算來,司馬懿當初卻非是無辜,這等天大的罪責中,只沾染一分也是萬死難辭其咎!

第七十八章 妖道(二)第五十章 海上決戰第二十二章 胡車兒第二十章 汽車人變形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六十章 玩家第一百四十二章 荊州攻略(4)第七十章 荊州第十一章 桃花源(2)第四十三章 泄露第九十一章 奈何第四十八章 海上遭遇戰第五十四章 茫茫宇宙人無數第二十七章 計量第五十八章 剿滅第四十二章 舉秀才不知書第六十章 結盟(2)第二十九章 震驚第六十六章 奪魁賽(3)第一百零九章 敗退第七十七章 異獸第一百五十九章 定計第一百五十章第十五章 粉墨登場第四十五章 頡利第一百一十三章 降維打擊第四十一章 天龍寺第七十一章 何遂高千慮一失第十六章 滅秦第三十七章 青龍會(2)第三十八章 九品第十四章 送別第二十一章 論劍(5)第六十六章 再遇畢玄第十七章 練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4)第三十二章 車輪戰第一百章 荊州安皇甫北上(下)第十八章 強收徒弟(2)第四十六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1)第十四章 鄴城第十章 一舉兩得第七十九章 從零開始第一百九十三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熱點第二十一章 趙雲第三十五章 十強武道vs天子劍道第九十五章 漢水血未休(十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探秘(三)第四十二章 臆想第六十章 玩家第四十四章(回山)第十一章 桃花源(2)第二十五章 開幕(2)第五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一百一十三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一百九十四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五)第五章 鳳溪村口初相遇第二十七章 論劍(11)第一百二十五章 朝會(2)第三十五章 人中呂布第一百七十九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六)第八十三章第五十六章 兩單于各施奇謀 和連欲圖長公主第四十二章 殲滅第十八章 紀律第七十二章 大戰又起(二)第十九章 流民第五十一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6)第四章 黃巾第一百七十二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死戰第十一章 夜話江湖第六十九章 再敗第五十五章 敗退第八十章 分手第八十章 韓世忠第十二章 恐懼第一百一十一章 琴瑟和鳴第四十九章 閆式第八十四章 平型關第三十章 殺賊第三十五章 鋼鐵俠第四十七章 真天子第三十一章 溫侯呂布第六十五章 攔截第十五章 懲奸除惡(1)第四十三章 傳鷹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命在漢不在夷(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一)第八十五章 星空 Galaxy S2發佈會(1)第十九章 強收徒弟(3)第二十五章 開幕(2)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六十一章 結盟(3)第十五章 根基第一百一十六章 仁德之名不可棄第三十二章 青囊書第二十三章 論劍(7)第三十八章
第七十八章 妖道(二)第五十章 海上決戰第二十二章 胡車兒第二十章 汽車人變形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六十章 玩家第一百四十二章 荊州攻略(4)第七十章 荊州第十一章 桃花源(2)第四十三章 泄露第九十一章 奈何第四十八章 海上遭遇戰第五十四章 茫茫宇宙人無數第二十七章 計量第五十八章 剿滅第四十二章 舉秀才不知書第六十章 結盟(2)第二十九章 震驚第六十六章 奪魁賽(3)第一百零九章 敗退第七十七章 異獸第一百五十九章 定計第一百五十章第十五章 粉墨登場第四十五章 頡利第一百一十三章 降維打擊第四十一章 天龍寺第七十一章 何遂高千慮一失第十六章 滅秦第三十七章 青龍會(2)第三十八章 九品第十四章 送別第二十一章 論劍(5)第六十六章 再遇畢玄第十七章 練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4)第三十二章 車輪戰第一百章 荊州安皇甫北上(下)第十八章 強收徒弟(2)第四十六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1)第十四章 鄴城第十章 一舉兩得第七十九章 從零開始第一百九十三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熱點第二十一章 趙雲第三十五章 十強武道vs天子劍道第九十五章 漢水血未休(十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探秘(三)第四十二章 臆想第六十章 玩家第四十四章(回山)第十一章 桃花源(2)第二十五章 開幕(2)第五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一百一十三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一百九十四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五)第五章 鳳溪村口初相遇第二十七章 論劍(11)第一百二十五章 朝會(2)第三十五章 人中呂布第一百七十九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六)第八十三章第五十六章 兩單于各施奇謀 和連欲圖長公主第四十二章 殲滅第十八章 紀律第七十二章 大戰又起(二)第十九章 流民第五十一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6)第四章 黃巾第一百七十二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死戰第十一章 夜話江湖第六十九章 再敗第五十五章 敗退第八十章 分手第八十章 韓世忠第十二章 恐懼第一百一十一章 琴瑟和鳴第四十九章 閆式第八十四章 平型關第三十章 殺賊第三十五章 鋼鐵俠第四十七章 真天子第三十一章 溫侯呂布第六十五章 攔截第十五章 懲奸除惡(1)第四十三章 傳鷹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命在漢不在夷(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一)第八十五章 星空 Galaxy S2發佈會(1)第十九章 強收徒弟(3)第二十五章 開幕(2)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六十一章 結盟(3)第十五章 根基第一百一十六章 仁德之名不可棄第三十二章 青囊書第二十三章 論劍(7)第三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