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的事很快被解決,但之後呂梁責成調查局組織成立了“琉球暴動事件研究小組”,這並不是一場鬧劇,而是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研究價值的嚴肅事件。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呂梁知道歷史上的亞洲獨立運動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並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頂峰。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殖民者力量大損,再也無力支撐遍佈全球的殖民體系,隨着殖民地民族意識的覺醒,獨立運動風起雲涌,列強無力通過戰爭手段壓制獨立運動,只能承認殖民地的獨立。
只是在這個年代,由於呂梁的攪局,亞洲、特別是遠東地區的獨立風潮已起。華國的建立和多次挫敗列強的干涉,使得反對帝國主義、要求獨立的呼聲開始出現。客觀上華國充當了民族主義覺醒者的角色,被殖民地區的有志之士開始學習華國的經驗,並將華國當成對抗侵略者的指路明燈、革命嚮導。
尤其是在緬甸爆發的獨立運動,英國經過一年半時間的清剿,竟然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果。從1905年中期至今,緬甸自由軍仍然盤踞在緬甸北部,並不斷深入中部和南部襲擊英國人的運輸線、據點等,讓英國人非常頭疼。據說緬甸英軍將領基欽納由於壓力,頭髮都掉光了,這裡不比空曠無垠的南非高原,熱帶叢林作戰最考驗一支軍隊的素質,即使二十世紀後半葉,打遍地球無敵手的美國大兵都在熱帶叢林折戟沉沙。從現在看,緬甸自由軍的戰鬥力未必比後世的越猴差多少,只是華國撤出援助後,緬甸自由軍開始過苦日子,戰鬥規模不斷縮小,這也讓英國人可以長出一口氣。
華國的成功和緬甸的堅持,讓東南亞被殖民地區的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在馬來半島、印尼羣島、法屬印度支那地區,各種獨立組織相繼成立。但像琉球人察度那樣公然組織軍隊對抗的還沒有出現。只能說越小的國家、膽子越大,從朝鮮、越南,到可笑的格魯吉亞。雖然華國崛起、緬甸獨立運動聲勢浩大,但這兩個地區不具備普遍性。
華國是因爲呂梁的無敵外掛。緬甸是因爲呂梁從中作梗,但此時的歐洲列強正處於頂峰時期,要不是歐洲內部問題的牽制和現在顧慮超級戰列艦,東方的異動早就被日不落帝國撲滅,怎麼會眼睜睜的看着大把大把的失去遠東利益。
所以。“琉球暴動事件研究小組”探討的,不僅是琉球事件,還有後續的國際影響,亞洲地區的獨立運動,英國等列強針對殖民地危機將會採取的應對舉措,對華國的影響以及該採取怎樣的行動應對等等。
雖然表現得無比霸道直接,但呂梁心中一直在忐忑不安的等待着英國出手,他知道日俄戰爭是英國的第一步應對舉措,被華國瓦解後肯定還會有其他的方式阻礙華國崛起,所以。現在的華國必須集中精力,儘快完成統一大業,這樣纔有餘力應對英國流氓的侵犯。
舊金山條約簽署後,華國的工作重心立刻轉向北方,琉球、臺灣、濟州島等地的駐軍、維穩、經濟建設不過是瑣事。當佈置完新一輪的軍備建設後,一件大事讓呂梁有了出兵的藉口。
一直以來,推翻滿清都是振國黨最主要的目標之一,但呂梁未嘗沒有和平解決的想法,尤其是接觸戰爭越多,就越不想發動內戰。不過從北洋軍的不斷擴充和駐軍地點越來越接近長江北岸看來。袁世凱是不捨得自己的權利,即使在股票風波中損失慘重,也沒有放棄擴軍備戰的打算。
1906年1月,北方持續時間長達八個月的乾旱仍沒有減緩的跡象。從1905年開始,地處中原的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就開始出現旱情,農業收成大減,有些地方甚至出現糧食作物絕收,農民開始依靠吃草根、樹皮維持活命,其中以河南省最爲嚴重。
到1906年。持續八個多月的旱情更加嚴重了,許多地方的草根都被吃完,樹皮幾乎剝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滿清朝廷不僅沒有賑濟救災,反而因爲對外賠款和股票風波,加大了對農民的剝削力度,災民的賦稅不減反增。駐紮在河南的北洋軍視災情於無物,向當地施加壓力要求提供軍糧!
北方高層歌舞昇平,對於災情嚴格控制消息,在這八個多月裡,災民無處求生的情況下只能逃難。其中首選地方就是相對富庶的山西一帶,但是滿清和北洋派兵封鎖了通往山西的主要路段,嚴禁災民四處流竄,再加上長江天險,冒險逃亡南方的災民更少。
華國很快得知了北方的旱情,但是一開始華國的應對措施失誤,民政部門提供了大量糧食,用於向北方的糧商出售,本寄希望於用大量糧食衝抵北方高漲的糧價,以此來緩解旱情,沒想到幾個月後回饋的信息是那些糧食購買南方糧食後囤積居奇,根本沒有出現糧價降低的情況,餓死人的情況有增無減!
1906年1月12日,周樹人乘坐馬車抵達河南境內,隨同他一起的還有五名武裝守衛,和一名通信聯絡員。他從報社上級那裡得到的任務是考察河南災區情況,並隨時發回考察報告,供報社實時報道災區受災情況。
作爲報社的副總編輯,很少有親自採訪的機會,周樹人對此只是略有不解,將其理解爲這是報社對國民受災的重視,公開災區的情況。因此周樹人非常上心,經過一天的準備後就帶隊出發,兩天後抵達河南境內。
作爲黨報,振國報體現的就是振國黨的意志,從根源上說體現的就是呂梁的意志。政府手裡缺少災區的情報嗎?作爲黨報,缺少關於那邊的信息嗎?答案當時是否定的,調查局收集的情報全面而細緻,從城鎮到鄉村,調查局的情報涉及到了災區的方方面面,客觀而詳實,報社完全可以採用哪些信息來對外公開。
只是,這樣的報道不能完全達到呂梁的目的,他需要的,是國民藉此機會爆發出團結一致的心態,要讓國民意識到,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不論是新疆還是琉球,全部都是華夏子民,同屬一個民族,不分你我。
這樣的考慮來源於華國境內普通人心態的微妙變化,這個細小的變化被調查局捕捉並呈交到呂梁手裡。相對於漢奸、賣國賊,這件事更讓呂梁悲痛,長江以南包括四川地區,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日漸富裕、見識逐漸開闊,竟然對長江以北地區的民衆產生了歧視心理,尤其是在北方大量難民涌入南方後,這種歧視現象越發明顯。本屬同一個民族,卻開始人爲的劃分成兩種人。
呂梁對此還不能打罵,衆口鑠金,這種事情只能引導,還有儘快的統一、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其實這種現象對於呂梁來說並不陌生,後世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從紅空人歧視內地人,從太晚人歧視內地人,從東部人歧視西部人,到處都存在。
比如,內地人在紅空,某個遊客吐了口口水、說了句髒話、買了件奢侈品,就被紅空人解讀爲所有的內地人都是那個樣子,並大加指責,直有劃分人種層次的架勢。這不僅是歧視,更是偏見,不應該存在的偏見。
以前呂梁也存有這種偏見,直到大地震後太晚竟成爲捐款最多的地區,直到他爲大地震後受災的人痛哭流涕,才知道,深埋於血液中的同根同種無法斷絕,那種血脈相連的親情感沒有消失,一旦爆發,就會讓自己都感到震驚。
因此,呂梁將是要藉此機會激發所有人內心的那種認同感,同屬於一個民族、一個人種的認同感。讓周樹人進入災區考察、並隨時傳回調查報告以公開發表,也是想借周樹人感性的筆觸,最大限度的激發這股力量。
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沒有對周樹人公開,相對來說,那個目的顯得有些骯髒,下達這樣的決定也需要呂梁付出很大的勇氣,用來安慰自己的,是庸俗無比的舍小家爲大家。
抵達河南境內之前,第一篇考察報告已經通過通信聯絡員發出,從河南綿延到長江北岸,無數拖家帶口的難民正在尋找傳說中的富庶之地,在那裡沒有飢餓,沒有壓迫,是難民的天堂,只要肯付出勞動,就能迎來美好的生活。就是這種願望,推動着飢餓的難民挪動瘦弱的身軀滾滾向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