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

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

之所以被戲稱作“篤了個大勁、放了個小屁”,因爲並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的、關乎到所有制、均田之類的大改革。

反倒是在天下惴惴不安翹首觀望的哀榮葬禮後,皇帝只發了兩個上諭。

《復三代學校制推行天下上諭》

《欽定學校制選材辦理章程》

這兩個上諭一出,固然叫一些緊張不安的人長鬆了一口氣,卻也讓一些之前興奮不已的人懊惱憤懣。

京城,原本的敕造興國公府邸旁的來今雨軒茶社中,實學派通儒社的年輕人們聚集於此,對此大加議論。

來今雨者,語出杜少陵之自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喻來此相聚者,不計身份,皆真友也。

這是當初興國公“從赤松子遊”之前所建,久而久之,實學派多來此聚會、講學、探討。

這通儒社,是這幾年由一羣年輕人成立的類似前朝學社一樣的組織,起名的時候,故意爲之,頗有挑釁之意。

固然說,實學一派和復古儒顏李一派,之前多有交往。而顏李一派的終究目標就是做通儒,但這種交情倒不是實學一派的激進才俊們取“通儒”爲名的原因。

倒是古時蔚繚子言:野物不爲犧牲,雜學不爲通儒。

他們自稱實學,但於科舉一派眼裡,卻暗裡稱之爲雜學。

這羣人取“通儒”爲社名,顯然故意爲之:既說野物上不得祭祀的檯面,你們學雜學的也配叫儒?然而這批人偏偏就取個通儒之名,多行挑釁。

既有這麼個典故,是以這通儒社,又取《韓非子》顯學篇之“雜學繆行同異”之意,示意社內兼容幷蓄、意見不同亦可爲友暢所欲言,繆行同異,而論大道。

總的來說,這是個精英小圈子組織,但又不是燒炭黨、共濟會那種神秘小圈子,只是入社的難度頗大,必先以天下爲己任,而後多半也是諸如成均館等實學頂尖學堂的學生。

社內多談政事、大談國事,正值年少,更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只是真論起來,內部政見多不相同,激辯之餘,也不免動手互毆,但毆過之後也就忘了、至少面上是忘了。

政見既多不同,如今天子又下詔,弄出來這麼個篤大勁放小屁的事,自又是一番爭吵。

“我看,這大順國,怕是要完吶!如今天下弊端極多、矛盾極大,值此之際,大張旗鼓迎回興國公棺槨,本以爲要行大變革新之事。卻不想竟是改革科舉、學堂、選拔之法!”

“十年後廢舊科舉,而加實學爲考試內容,推行天下,各省分上舍大學堂之名額。”

“這非是不好,而是弄錯了輕重緩急。”

“天下兼併之勢愈演愈烈,便如鄉紳地主,以租利爲生,盤剝百姓。”

“這個土地制度不變、均田不成,鄉紳地主是學《論語》、還是念《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難道真有什麼區別嗎?”

“他念論語,也是收租子過活;他念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收租子過活。無非學堂的書本換了、考試的卷子換了,可最基本的東西,一點沒動。”

“不動這最基本的東西,天下能好了?此爲其一。”

“其二,你看這《欽定學校制選材辦理章程》,其中學堂數量,必多建於縣城。屆時,鄉間地主子弟,去縣城讀書。平民子弟,原本還能在鄉間鄉塾識得幾個字,說不準還可做秀才中舉人,如今教育全都跑去了城裡,鄉民識字率,只恐大跌。”

“若要辦,那就大半,村社皆立學堂,開蒙授學,朝廷度支。可這又需錢,錢從何來?”

“待幾十年後,人才選拔一如舊時,不過是八股換成了數學、詩詞換成了經濟,然而論其階層,不過還是原本的鄉紳地主。”

“屆時,若行均田,簡直癡人說夢。”

“如今,正是最後的機會。”

“一來我等實學學子衆多,數有百萬,爲官爲吏,足以成均田事。”

“二來,實學子弟多非地主,亦非鄉紳,並無利益糾葛。”

“三來,以人心論,實學子弟不免覺得,若行均田事、變法事,官僚皆從實學出,而頂替科舉舊人,官缺極多。便是要打,也不怕他,打完之後,人人有官做,如何不支持均田工業事?”

“可這麼一改,十餘年後,還改什麼?還變什麼?朝中爲官者,大半地主,這還均什麼均?”

“唯獨如今,實學一派,幾無地主,生計或爲商、或爲工、或爲軍、或殖民、或航海、或貿易,正可辦成這天下第一仁政。”

“辦成之後,再辦學堂、再改科舉,事半功倍。”

“如今這麼辦,我看啊,官家是壓根不準備辦這大仁政!”

學社內,膽色頗大、頗爲激進的學生上來就是一通“目無君父、大逆不道”之言。

更是直言這大順要完,示意如今的情況、矛盾、新學與舊學的爭端、兩邊的階級屬性不同,正是最後完成均田改革的機會。

一旦錯過這個機會,日後地主無非是從讀論語變成讀數學,可經濟屬性未變。地主黃老爺滿口US刀樂,難道就變爲實業工廠主了?地主張老爺開口就是一通幾何學,仍靠租子活着,這和開口就是之乎者也有甚區別?

他這一開口,學社內立刻有人反對道:“這話也不是這麼說的。均田也未必就是唯一辦法、更未必是靈丹妙藥。”

“兄先別急,不妨先想一個問題。”

“如今縣城、州府,商業還算興盛。”

“興國公言,工商業,只是糧食分配的一種手段。”

“而如今縣城、州府的工商業,分配的又是哪裡的糧食?或者說,如今內地的工商業,到底靠的是什麼?”

“其實,想想就該清楚。”

“如今內地的工商業,靠的正是租子的糧食。”

“地主收租,又吃不了這麼多糧食,必要售賣。他這糧食售賣出去,以他售賣的這些糧食爲基礎,內地州府的工商業方能發展起來。內地州府的工商業,所分配的糧食,恰恰是因爲地主收租的存在。”

“若真均田……”

“你不妨想想,原本要交五六成的租子,自己只能吃剩下的那點。不免要瓜菜度日。這流入城市工商業的糧食便多。”

“可若真均田了,他不用交租子了,便想着從地瓜變爲窩窩、從窩窩變成饃饃。”

“均田之後,百姓必要先吃飽,然後才肯把糧食交易,剩餘的糧食方能成爲商品。”

“是以,我以爲,若真均田,內地州府,工商業未必發展的起來。反倒是很可能,工商業崩潰,無有糧食,城市必亂!”

“現如今,內地州府,其實全靠租子養着。地主收租,他又吃不得那麼多,如此才讓大量的糧食流入市場,工商業方可興盛、城市方可形成。而真要均田下,這原本依靠地主租子作爲商品糧的城市,必要崩潰、缺糧。”

“是以說,我以爲,此事仍要仔細思索。”

“天朝廣闊縱橫萬里,非比歐羅巴小國。說什麼重農主義、自由貿易,運輸所限、物流所限,工商業終究還是要走州府中心、星羅棋佈之路。”

“而要發展工商業,沒有糧食,絕不可能。而均田之後,城內糧食必少……”

“既興國公言,工商業方爲未來,那麼,我看,均田不會促進工商業發展,反倒會阻礙工商業發展,甚至竟使城市崩潰。”

既是雜學繆行同異,那麼內部有不同意見,實在正常。

雖然說,他們嘴上說的,都是劉鈺說過的東西,但正所謂劉鈺說過的話多了,從最進步到最反動,從均田到支持兼併,似乎都能找到對應的話。

兩邊都是以工業作爲未來去看待的,可到頭來,竟然連均田有利還是有弊,都尚有爭執。

可要說後者說的一點道理都沒有?

那也不是。

內地一些交通不便的城市,確確實實,靠的是“租子”這種農產品的強制佔有爲基礎而存在的。

也確實,均田之後,農民肯定會選擇先吃飽,然後剩餘的糧食才肯拿出去交易,作爲城市的商品糧。

而舊體系下,大順又不是沒有城市。相反,大順的城市還不少呢。這些城市,可以說,全是靠“租子”這種商品糧而存在的。

一旦把基礎的東西改了,只怕立刻會陷入城市混亂的局面,工商業大爲蕭條亦未可知。

然而支持均田一派的人,卻冷笑道:“這等話,幾十年前,興國公和顏李一派爭執的時候,便解決了。”

“均田是手段,而非目的。”

“均田之後,加增賦稅,只是原本六成租子,變爲二成稅。以此五一稅,借天下十億畝土地,歲入上億,而造船、遷民、最終使得五口之家、百畝之田。”

“如今,人均不過三四畝地,自然沒什麼商品糧。伱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三四畝地,自己若能吃飽,剩不下多少。遠不如六成租子的時候,地主拿去城裡換錢,做城中工商業的基石。”

“但,若能遷民扶桑、南大洋各地,五口之家而有百畝之田,難不成一個人能吃二十畝地的產出?”

“到時候,他吃不了,自然會賣。”

“在這期間,城市或許崩潰、或許蕭條。”

“但,不破不立。三十年後,大東進運動完成,屆時城市自然會發展起來。而且,糧食充足。”

“所以,昔日興國公與顏李後學相爭,在‘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事上,大加爭吵。”

“如今,大爭之世。天下地球已定,就這麼多的土地。”

“均田、重稅、遷民、東進,此方爲真正第一仁政。若只均田,那也算不得什麼真正仁政。”

“趁着如今,內地工業尚未大發展,先破後立。”

“大不了,廢掉內地的城市,待完成均田、遷民之後,再建便是。揚州千年風化尚可爲邱墟,別處難道不可爲代價?”

“沿海地區,先發工業。內地工商,重洗、蕭條,亦不是不可接受。”

“是以,此時改革科舉,實在毫無意義,甚至極爲反動。”

“此時改革科舉,朝廷的意思,多半是希望保持原樣,而讓城市工商逐漸發展。可這樣,先天不足、胎裡帶病,越是發展,將來推翻重來,便越是痛苦。”

“興國公說,工商業是糧食的一種分配手段。你雖也這麼念,可你卻並不知其深意。”

“興國公的意思,是說工商業最開始要和糧食交換。而交換的糧食,是靠被土地兼併而強行剝奪的地租?還是自耕農自己生產後吃不完的糧食?”

“若是前者,那有上限的。尤其是市場的上限,手裡拿着地租糧食交換工業品的,他自己能穿幾尺布?”

“到頭來,工商業發展下去,也無非是以這些地主鄉紳爲目標的工商業。”

“或綾羅綢緞、或美酒佳餚、或歌舞伎樂、或底野迦等害人之物,這等工商業,可不是興國公言的工商業。”

“興國公言的工商業,是以工業爲主,以棉布、鐵器、生產工具、機械等等這些。”

“而這些,必要賣給生產者,而不是純粹的食利者。”

“故而,要先把糧食生產者給解放出來,方可發展工業、而後商業。此才能潛力無限。”

“否則,內地工商,全都圍繞着地租盈餘,以食利者爲市場的工商,非正經工商、至少絕對不是興國公所言的那種未來的工商業,且上限極低!”

“欲要上限高,必以農業爲先。”

“而如今,天朝百姓難道不勤勞嗎?非也,勤勞的很。”

“天朝畝產低嗎?非也,高的很。”

“可是,沒有耕地,便你又再大的本事、再大的勤勞,那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是以,關鍵還是遷民、墾殖。此方爲天下第一要務。”

“而要遷民、墾殖,必要大筆的錢、資源、糧食,以強行發展造船、航運、鋼鐵、煤炭等行業,以支撐遷民之所需。”

“錢從何來?均田,徵稅。”

“爲何非要均田才能徵稅?”

“若不均田就徵稅,六七成的租子,再加上重稅,再加上優免、再加上胥吏等等,天下必反!”

“若能均田,便加五一稅,總還能活下去。百姓安穩,至少不會造反。如此支撐個二三十年,完成遷民大業,墾殖扶桑幾十億畝耕地,五口之家百畝之田,而後工商發展,子嗣或耕田、或入城爲工商業,天下方可大利。”

“在此期間,或果如你言,州府縣城多會衰敗蕭條。”

“但,屆時有錢者或移居省城、或東進至蘇魯而投資工業。至於縣城衰敗,以二十年縣城之衰敗,換將來工商之大興,我看是值得的。況且,期間沿海工業,亦在發展,國家的財富總和是在增加的。”

“而如今,朝廷昏了頭!”

“竟要搞什麼科舉改革,興辦學堂,簡直兒戲!”

“這麼一搞,城鎮州縣,吸納地主子嗣,工商業圍繞着他們,全靠地租的強制盈餘而發展,全無前途,上限已被鎖死。”

“鄉村衰敗、財富流向縣城、土地兼併加速、財富不會流回農村改良土地全都在縣城消費了。”

“虛假繁榮,到時候再均田的話,這等靠着地租的強制盈餘而發展起來的虛假繁榮,瞬間就會打回原形,到時候反而更亂。”

“是以,長痛不如短痛。趁着現在州縣城邑還不是如蘇魯之工商業城市那般聚集大量人口,把事做了。”

“況且,剛纔我們這邊說的也沒錯。現實一點,如今實學派,看不上科舉派,又和土地無太多瓜葛,正是可以一舉摧毀他們、均田改革的時機。不可能人人都心懷天下,實學派衆人哪怕存着消除地主鄉紳、我們來做官的心態,也不是不能辦成事。”

“現如今,興國公當初留下的,實學派看似是學派,實則是個階級。是以學派爲掩護的階級,和地主鄉紳不同階級的一羣識字的人。這纔是關鍵。”

“而若朝廷搞下去,十幾年後,實學派的階級味兒便淡了,地主鄉紳皆入其中,這用學派掩護的階級間的鬥爭,便沒了。屆時,均田,那還均個屁?”

“天下事,最難辦的,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興國公花費幾十年時間,以實學爲掩護,總算解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問題,這等時機,失去便不再來。”

然而對面的幾人一聽“階級”二字,便立刻還罵道:“階級、階級,哪有什麼階級?”

“那不過是有人託興國公之名,而作的僞書!你們卻把僞書做寶,張口階級、閉口鬥爭,簡直可笑!”

“我等多嘲儒生,說把一堆僞經做真經,念念不忘周禮、周官,最爲可笑的是十六字真言,對着僞書竟成了解經。到頭來,你們不也一樣,拿着不知哪個狂徒託名而作的僞書做真書,大談什麼階級呀、鬥爭呀,又有什麼區別?”

支持均田那一派也冷哼道:“便不是興國公所作又如何?其中道理,卻叫人茅塞頓開,着實有理。”

“如今尚有變法成功之可能,皆在於新學一派、舊學一派,雖名爲學術之爭,實則二者階級之屬性大爲不同。故而方有變法成功之可能。”

“如今之新學、舊學,非比昔日宋時新舊之爭。”

“宋之新學、舊學,都是地主士紳,如何能成?”

“而如今雖名爲新學舊學,實則階級不同。”

“並不是說,你我學的是幾何算數,便會支持均田;若是朝廷改革科舉,鄉紳地主也學幾何算數,他們便和我們一樣支持均田了。”

“這就好比,黃牛更耕地,不是因爲它是黃色,而是因爲它是牛。而一人看到黃牛耕地,自忖因爲色爲黃遂可耕地,於是回去把他家的黑狗染成黃色,以爲這樣就能耕地了。這難道不可笑嗎?”

“我等支持均田,不是因爲我們學的是算數幾何物理化學,而是因爲我們不靠地租爲生;如今朝廷竟要改革科舉,可鄉紳便是學幾何物理化學算數,他們依舊還是靠地租活着,又有什麼區別?”

“天下事,非均田不可行。均田不是爲了均貧富,若只均貧富,此真小丈夫之見也。均田是爲了徵稅、組織力量、集中資源,而後做成大東進遷民事,爲工業塑造市場,亦爲數億百姓爭取百畝之田的好日子。”

“是以說,此時改革科舉,並不能濟困天下,解天下之困局、解前途之渺茫。反倒爲日後平添許多麻煩。到時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階級混雜,事便難辦了。”

“若如今改,則好辦的多。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更有十數萬羨慕生員科舉之利的實學子弟,欲取而代之,候補官吏或均田丈量之人,便是空出十萬缺,也足以補得上,只要每個月開五兩銀子足以,多少實學子弟排着隊等着一個月五兩銀子的工作。”

“而朝廷搞什麼科舉改學校,日後實學子弟,怕都是士紳商賈鄉豪子弟。平民子弟如何有錢有閒去縣城入學?將來給人五兩銀子一年去丈量均他家的地,如何能願意?”

“昔日,楚王問田鳩說:墨子是個聲名顯赫的學者。他親自實踐起來很強。然而,他講的話很俗,不動聽,文采不好。爲什麼呢?”

“田鳩以買櫝還珠故事而喻,說墨子的精華是珍珠,而不是那個盒子。正是因爲擔心文采太好,以至於人們只看到了漂亮的盒子,竟忽視了裡面的珍珠,所以說話纔要不動聽文采不美,而重實用。”

“這是當日的故事。”

“如今,這買櫝還珠的故事,竟又重來。”

“昔日興國公留下的珍珠,到底是實學學問本身?還是實學子弟極多而不能科舉爲官、十數萬實學子弟只要給三五兩銀子他們便能勝任許多基層官吏工作、且實學子弟幾無地主士紳收租之階級的這個局面?哪個是匣子?哪個是珍珠?”

“依我看,實學子弟幾無地主士紳收租之階級、且不能科舉爲官、然又欲得一吃皇糧一月三五兩銀子之工作的局面,方爲珍珠。然而實學太過華美、太過驚豔,竟叫許多人,把盒子當做精華而不以珍珠爲寶,又做出買櫝還珠之舉矣!”

(本章完)

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1170章 備戰(九)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30章 立信第725章 殺心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542章 惡毒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810章 聖君第68章 決心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86章 外交訛詐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21章 紙上談兵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45章 冰牆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2章 枯燥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57章 開戰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994章 鹹餌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455章 賣舊貨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682章 打印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395章 樞密院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497章 急躁第735章 咱們(下)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128章 志向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548章 配合第176章 十三張第10章 找茬第215章 海軍部第1023章 割裂(一)第46章 哈士奇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58章 無解的貿易逆差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117章 天誅!第40章 野心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680章 隱喻(上)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
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1170章 備戰(九)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30章 立信第725章 殺心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569章 金錢操控輿論第542章 惡毒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810章 聖君第68章 決心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86章 外交訛詐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21章 紙上談兵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45章 冰牆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2章 枯燥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57章 開戰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994章 鹹餌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455章 賣舊貨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682章 打印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395章 樞密院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497章 急躁第735章 咱們(下)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1128章 志向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548章 配合第176章 十三張第10章 找茬第215章 海軍部第1023章 割裂(一)第46章 哈士奇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58章 無解的貿易逆差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117章 天誅!第40章 野心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680章 隱喻(上)第1475章 臨別告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