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名與實

第973章 名與實

來到揚州之後,鄭玉緒沒有叫下人打發二三十兩銀子,而是親自出宅來迎,打消了吳敬梓內心最後的一點糾結。

現在鄭玉緒最關心的正是鹽政改革的問題,但吳敬梓卻沒有直接和鄭玉緒說鹽政的事,而是講到了大順當年的那場科舉改革。

“鄭兄還記得當年的那場科舉改革吧?傳聞那場科舉改革影響了很多人,興國公手底下的首席幕僚康仲賢,就是因爲那場科舉改革最終放棄科舉的。”

“之前有人談,取士之法,培養不出真君子,都是些尋章摘句之徒。遂要以選君子的方式,選拔人才。”

“甚至極端者,提出務要通六藝、曉六經。要知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要曉《易》、《書》、《詩》、《禮》、《樂》、《春秋》;要涉墨、道、陰陽;要通史、漢、三國、唐宋;要考實務;要論局勢……”

“如鄭兄這樣的家庭,到底是喜歡八股文章選拔呢?還是如後面這種詩書禮義都要考的選拔呢?”

這個問題,看似和鹽政改革沒有任何關係。

鄭玉緒也不明白吳敬梓要說什麼,想了想,笑道:“對我們這等家庭而言,自還是後面那種更好一些。”

“平民百姓之家,讀書尚且不易,又豈能駕車、騎馬,再讀四史、論大勢呢?”

“反倒是固定格式的八股文章,每年竟有平民百姓出頭。是以最後國朝仍舊保留了八股格式,卻擴大了選題範圍。”

吳敬梓點頭道:“其時要求改回八股的大臣,就說,如此前選材,不過【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事】。”

“那八股文章,着實是好東西。”

“這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我略有些文名,也正是束髮時候,八股文練出來的。這八股的好處,便是固定格式,選材有限,使得平民百姓出身,亦有與那家學淵源之輩相爭的機會。”

“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回顧本朝當年科舉改革之事,再想今日的鹽政改革,鄭兄還不明白該怎麼辦嗎?”

“這次鹽政改革,已經不可不改了。”

“今日不改,明日還會有人提。明日不改,後日還會有人提。”

“改,方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孝廉就是好,誰這麼提,誰傻。

“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事,這纔是鄭兄要發力之處!”

“如果當時科舉繼續搞君子模式的選拔,天下人會不會覺得不好呢?比起商鞅變法之前,王侯將相的確有種,是不是依舊看上去是公平的呢?”

鄭玉緒哎呦一聲,似乎明白了什麼,忙道:“是公平的。科舉嘛,就是公平的。你沒錢學騎馬、沒錢學彈琴、沒錢去讀陰陽史漢、沒人脈去了解朝廷政策,那是你沒本事、你家沒本事。規矩就擺在這,又不是按照出身門第來選的,這有什麼不公平呢?”

吳敬梓見鄭玉緒已經有了眉目,點頭道:“我欲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如今鹽政之法,天下洶洶,皆以爲要改。但要改的最大的民意,就在於鄭兄等大承包商,手裡的鹽引是父死子繼的。這是王侯將相、的確有種。”

“但是,鄭兄可以想想,錢父死子繼,天下人會覺得不對嗎?”

“鹽引,到底是錢?還是權?”

“王侯將相,的確有種,這會讓天下反感。但豪商家產,其子仍有萬貫家財,天下人會反對吧?”

“把權,變成錢;從明,變成暗。”

“用我之將講的故事,那便是廢棄舉孝廉之法,乃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廢棄舉孝廉行科舉,科舉怎麼考,卻是可以做到‘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事’。”

“類比於鹽政,則是‘以票鹽之法、行綱鹽之事’。改而不改、變而不變。由原本的權力,變爲更公平的銀錢;由原本的因爲你姓鄭,變爲因爲你有多少錢方可入場做此行。”

“如此,天下無話可說。之前是他不姓鄭,所以沒資格入場;可現在,趙錢孫李周武鄭王,誰都能入場,只要你有白銀。這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以鹽綱論,鄭兄你和那些散商的區別,就是你姓鄭,而那些散商不姓鄭。”

“以票鹽論,鄭兄想想你和他們的區別在哪?”

這簡單的幾句話,正提點到了關鍵處。

“以票鹽之名、行綱鹽之實?若如以科舉之名、行孝廉之實?”

鄭玉緒仔細體會着這兩句話,越品越是品出其中滋味無窮。

聽吳敬梓這麼一問,恍然道:“若以白銀公平論,我與他們的區別,在於我有白銀百萬,而他們只有三千五千?”

吳敬梓拍手道:“着!只要畫出一條線,家產十萬方可從事鹽業,那麼這就叫‘以票鹽之名、行綱鹽之實’。”

“鄭兄還是把持鹽業,只是把持的原因,由鄭兄姓鄭,繼承了父輩祖輩的鹽窩;變爲了鄭兄有錢,夠到了從事鹽業的資格線。”

“直接對抗改革,殊爲不智。不如借力化之,另行手段。”

吳敬梓的想法,源於程廷祚懟他的、引用的松江府對赤穗事件的評論裡的那個道理——用公開的,去取代隱藏的。用錢,去取代道義身份血統。

看透了松江府那一套“用錢之多少來區分人”的標準,是以一針見血地給鄭玉緒點出來瞭解決的關鍵。

鄭玉緒思索着吳敬梓的話,漸漸品出了一些關鍵。

朝廷如果要鹽政改革,走的肯定是票鹽法。

到時候,就是要鼓勵小額的資本入場,瓜分掉大鹽商的管控。

鹽引改鹽票,使得有個千八兩銀子就能入場,不再需要股本在上百萬的大鹽商了。

其中的關鍵一點改革,就是取消鹽引的專營制。

比如鄭家,拿着幾十萬的鹽引,這些鹽引就是他的,規定就是他的,是可以父死子繼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

好比兩淮鹽區,管着百十個州府。

把這些州府,分成甲乙丙丁午己庚辛等等個不同的銷售區。

甲乙丙靠的近,則甲乙丙的鹽一起運過去,再大倉庫分發,再由專門負責甲乙丙銷售區的人拿去賣。

甲的鹽不能去乙、乙的鹽不能去甲,當然私鹽甲乙都不能去。

而甲乙丙丁午己庚辛這些銷售區的特權承包,是繼承的,不變的。

比如鄭家,拿着七八十個銷售區的特權,他需不需要自己去幹?

顯然不需要嘛,好比他有七十個銷售區,朝廷問他收70塊錢,相當於一塊錢一個區的專營權。

他爲啥要自己去幹呢?兩塊五一個區的銷售權,賣給次級承包商不就得了?何必要自己去幹?

這幾年議論紛紛的鹽政改革,出發點就一句話可以總結:

【利上不歸朝廷、下不能哺小民,而盡歸中飽之輩矣】

核心思路,就是取消中間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怎麼取消中間商賺差價?

朝廷那羣琢磨着搞鹽政改革的人,想法也非常簡單:市場化。

放棄鹽引、鹽綱制度,讓小商人入場。

一張票,多少鹽,寫的清清楚楚。

買了票之後,只要是淮北鹽區的銷售範圍,都可以銷售。

理論上,這樣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就可以解決諸多問題了。

然而,作爲這些大承包商、總承包商,怕的就是這麼搞。

這麼一搞,他們的壟斷權直接沒有了。

現在吳敬梓給出的思路,是不要明着對抗,而是要往“票鹽之名、綱鹽之實”路子上走,頓時給鄭玉緒提供了思路。

作爲大鹽商,有的是資本,難道買不起鹽票嗎?

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買不起,而在於別人也能買了。

所以,是不是有一種辦法,可以既採取票鹽法、又能從財產上制定一個範圍不準那些小額資本的商人入場呢?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問題也就解決了。

只是,該怎麼做呢?

吳敬梓見鄭玉緒還在思索,又道:“鄭兄可明白,朝廷爲何要改鹽政?”

“根源在哪?所求者何?”

“爲百姓乎?”

“爲鹽稅乎?”

這是個根本不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沒法回答的問題。

明明知道,但難道說,朝廷根本不是爲了百姓才改革的?

鹽政改革是因爲什麼?

按照政治正確的口號,是爲了天下蒼生,爲了百姓。

這是政治正確。

刨除掉這些政治正確,實質原因是什麼呢?

是私鹽。

私鹽爲什麼賣的好?

因爲官鹽貴。

官鹽爲什麼貴?

理論上,按照每引鹽收的稅,私鹽是幹不過官鹽的,因爲這涉及到一個“最高死刑”的成本。

但是,凡事要講理論上,那就只能是理論上了。

這種變種包稅制下,朝廷問總承包商收稅、總承包商問次級承包商收錢,有二道販子賺差價,於是官鹽越發的貴。

官鹽越發的貴,私鹽越發的好賣。

私鹽越發的好賣,官鹽就越發難賣。

官鹽越發難賣,煮鹽的這些竈戶生產的官鹽就越少。

官鹽越少,私鹽就越來越多。

私鹽越來越多,官方買鹽引的人就越來越少。

買官方鹽引的人越來越少,竈戶就只能把大量的鹽賣給私鹽販子,導致私鹽越來越多。

私鹽越來越多,最終就是鹽政徹底崩盤,朝廷除了土地稅之外最重要的稅收就要完蛋。

理清了這一點,就明白,朝廷要鹽政改革的根源是什麼?

是解決官鹽收稅的問題。

之所以要動這些總承包商,是因爲他們作爲中間商,賺了太多差價,被認爲是官鹽賣不過私鹽的主要原因,應該不用加之一。

百姓只是幌子。

(本章完)

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60章 思維差異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421章 混亂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995章 嫺熟第1436章 分歧(二)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938章 笑話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99章 報捷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883章 無用功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712章 反擊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541章 人性第940章 自覺(二)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862章 好事第381章 臚音第934章 覺醒(六)第1171章 備戰(十)第1023章 割裂(一)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277章 兇狠而聰明的敵人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314章 綁定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234章 打小抄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1324章 冒犯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930章 覺醒(二)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737章 機遇(下)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323章 假公正第1162章 備戰(一)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846章 雙贏(上)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316章 結善緣第987章 止步(下)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249章 暫借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
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60章 思維差異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421章 混亂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995章 嫺熟第1436章 分歧(二)第873章 “不正當”競爭(五)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938章 笑話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99章 報捷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241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上)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883章 無用功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712章 反擊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541章 人性第940章 自覺(二)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862章 好事第381章 臚音第934章 覺醒(六)第1171章 備戰(十)第1023章 割裂(一)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277章 兇狠而聰明的敵人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314章 綁定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234章 打小抄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1324章 冒犯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930章 覺醒(二)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737章 機遇(下)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323章 假公正第1162章 備戰(一)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846章 雙贏(上)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316章 結善緣第987章 止步(下)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249章 暫借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