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

呂惠卿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熬到傍晚離開政事堂的。“王安石”——這個硃筆紅字是那樣的刺目,不斷在他眼前晃動着,晃得他心煩意亂。上了馬車後,便聽隨從在旁邊問道:“相公,可是回府麼?”呂惠卿擡頭看了看天色,夏日晝長,雖已過了酉正,竟還是白堂堂的,他掀衣上了馬車,道:“去集禧觀。”隨從亦不敢多問,應了一聲,便吩咐了車伕儀衛,驅車往集禧觀馳去。

這集禧觀在南薰門與普濟水門之間,從皇城而往,頗有一段距離,酉正以後,正是晝市收攤,夜市開始的時間,街道上熙熙攘攘,熱鬧得不行。呂惠卿雖然是宰相出行,有儀仗清道,但竟也是走不快,快到集禧觀之時,天色已黑了下來,觀中早已點起了燈燭。呂惠卿在觀前裡許便下了馬車,留下隨從儀仗,只帶了兩個伴當,信步往觀門走去。到了觀前,卻見大門緊閉,一個伴當連忙上前抓起門環叫門,未多時,便聽大門“吱”地一聲打開了一條縫,一個小道士從門縫中伸出半個頭,看了呂惠卿三人一眼,問道:“不知施主有何貴幹?”

伴當正要說話,卻已被呂惠卿止住,他上前幾步,抱拳笑道:“道友叨擾,未知寇真人可在觀中?”他口中的“寇真人”,便是集禧觀的主持,俗名叫寇天素。那小道士聽說是來訪主持的,又看了呂惠卿一眼,見他裝扮高貴俊逸,更不敢怠慢,忙開了門,出來稽首道:“不知施主如何稱呼?找家師何事?”

呂惠卿淡淡一笑,道:“便勞煩道友通傳一聲,便說是有舊友來訪。”說罷早有伴當遞來名帖,那小道士接過名帖,說聲稍候,便匆匆回觀中稟報。未多時,便見觀門大開,一個鶴髮童顏的道士領着幾個道童迎了出來,出得門來,上下打量了一眼呂惠卿,打了個稽首,呵呵笑道:“相公,久違了。”

呂惠卿早已見着寇天素,連忙還禮,笑道:“尊師,神采更勝往昔。”說罷,二人相顧大笑,攜手共入觀中。

這集禧觀原叫會靈觀,供着三山五嶽的神靈,亦是汴京數一數二的大觀,仁宗時毀於大火,重建改名集禧觀。寇天素本是天師道的道士,有宋一代,三教合流,不僅儒家吸收佛、道二家之思想重建,佛、道二家,也有許多傑出之士,紛紛棄佛、道而歸儒,大相國寺的智緣,便是一例。這寇天素不僅在天師道中其名不顯,便是在汴京這麼多的道士之當,也是寂寂無名,雖然執掌大觀,但一向只是被視爲庸碌之輩,在汴京的精英階層中,並不受重視。但呂惠卿卻知道這個寇天素實是個大隱隱於朝的人物。他未入仕時,便已精研老莊,其後隨王安石遊,王安石父子之學術體系,都非常重視老莊,王元澤還著有《道德真經集註》、《南華真經集註》等書,名噪一時。呂惠卿於此便更加留心,凡王、呂所主張的“氣一元論”等哲學主張,有許多與道家、道教都有牽扯不清的關係。呂惠卿早在中進士之前,便已結識寇天素,知道寇天素不僅身兼三教之學,而且於縱橫、陰謀、術數皆有涉獵,但他卻與大相國寺的智緣不同,智緣身爲皇家大寺的方丈,奔走於宰相之門,身在空門,卻雄心勃勃,想着要建功立業;寇天素卻是身居京師繁華之地,亦不免於遊走顯要權貴之間,卻偏偏將自己裝成一個只會算命煉丹,投權貴所好的尋常道士。實則他與王安石、呂惠卿都關係密切,但二人相繼拜相近二十年,同在一座城中,卻幾乎不通音訊。而呂惠卿亦輕易不敢打擾他修行,若非此時實是到了人生最緊要的關係,呂惠卿亦絕不會來這集禧觀。

寇天素笑嘻嘻地引着呂惠卿進了觀中一座小院,呂惠卿吩咐伴當在外面等候,便隨寇天素走進一間靜室。一面笑道:“生成盞裡水丹青,巧盡功夫學不成,卻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尊師,不知今日能否有福,看尊師一展絕技。”

寇天素笑着請呂惠卿坐了,笑道:“虧相公還記得,多少年不曾分茶了。”

“凡有幸得見尊師絕藝者,此生絕難相忘。我二十餘年來,再未見過此等神技。”呂惠卿的讚歎,卻是發自內心,二十年前,他親眼見寇天素同時點四個茶杯,在四盞茶湯中,分出一首絕句來!他分茶的功夫,只不過學了寇天素的皮毛,在汴京的官員中,便已是有口皆碑了。

寇天素凝視呂惠卿一眼,親手接過童子送來的茶,遞到呂惠卿面前,一面笑道:“男兒斬卻樓蘭首,閒品茶經拜羽仙。相公莫非生了歸意?”

呂惠卿接過茶盞,方揭開蓋子送到嘴邊,不料被他一語說中心事,不由苦笑一聲,將茶盞放回案上,嘆了口氣,道:“石子明寫得好詩。”

寇天素微微一笑,道:“天下之物,有強則有羸,有成則有隳。事勢之相生,不得不然,則安可執而爲之哉?”

呂惠卿聽到此語,不由得默然無語。這段話,原是他在《道德真經傳》中所說的,這時候寇天素引出來,隱隱便是勸他不要太執着於名利。但他爲相十年,大權在握,一朝便要權位不保,想想自己見過的人情冷暖,又如何可以甘心?因道:“尊師二十年前,曾經爲我看相,說我必位至三公。今日還要請尊師指點迷津。”

寇天素望着呂惠卿,見他執迷至此,不由得暗暗嘆了口氣。半晌,方道:“相公何苦來哉?天下之事,變幻無常。今日能退得下來,日後方有餘地再進上一步……”說到這裡,見呂惠卿滿臉失望,不由得頓了頓,嘆道:“相公的命,早已算過,不必再看。相公成亦介甫,敗亦介甫……”

“成亦介甫,敗亦介甫?”呂惠卿喃喃念道。

“相公根基還是淺了。未得衆心,而登相位,依賴的只是皇上與王介甫的信任。十年經營,相公卻不曾留意自己先天的不足,不去厚培根基,只是一味依賴自己的權謀智慧,爲相日久,反而樹敵日多,雖有黨羽,多數亦不過攀附之徒。當年王介甫負天下之望三十年,只因朝廷根本不固,借皇上信任拜相,倉促行事,一旦皇上失去信任,便黯然去位。相公不過是重蹈王介甫的覆轍而已——有朝一日,皇上相疑,王介甫不信,相公若不主動求去,只恐……”

“可得人心又如何?”呂惠卿只覺得寇天素的話極是刺耳,不由反問道:“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得衆心的賢材傑士,空懷忠義之名,抱負不展,鬱鬱而終。”

“相公所言甚是。”寇天素憐憫地望了呂惠卿一眼,道:“原本天下之道,便是不停變化的。若只依賴着得衆心,也未必能成事。要想長保富貴,更是不能只依賴某幾樣長處,這原本便是人世間極難之事。名位一物,便如萬丈深淵上浮着一層薄冰,走上去便已不易,何況還要長久的在上面行走?恕我直言,相公能當上十年宰相,都已是出乎我的意料。相公如何還不知足?”

“若我能熬過這一關,只要一年,休說十年宰相,便是二十年,我也當得。”呂惠卿不服氣地說道。

寇天素卻只是望着呂惠卿不說話,眼中盡是憐憫、惋惜之情。

“尊師不信麼?”呂惠卿似乎被這眼神激怒了,“我便做給你看看!我能當二十年的宰相,我能成爲大宋的名相,什麼王介甫,什麼韓琦,什麼石越,什麼司馬光?他們都不如我!沒有我苦心經營,石越能打贏西夏麼?豎子竊名爾!我絕對不會輸給他們!我不會讓他們坐享其成!我沒這麼容易輸!”

寇天素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淡淡地笑,彷彿看着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

呂惠卿騰地站起來,一把抓住寇天素的肩膀,雙目瞪圓,聲嘶力竭地喊道:“你不信麼?我會做到!我會做到!”

寇天素依然只是微笑着,微笑着,忽然,呂惠卿望着寇天素的臉慢慢模糊——他臉上,露出石越的笑容……

“啊!”呂惠卿頓時嚇出一身冷汗,猛地驚醒過來。

月光透過窗楹照進房中,呂惠卿坐起身來,看見對面的書案上,寇天素的書信,正被夜風翻動着,發出輕輕的窸窣聲。激流勇退?這是弱者的行爲。呂惠卿絕不甘心自己這麼容易被打敗。起用王安石,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王安石未必願意重新出山呢!

次日一早起來,呂惠卿洗漱完畢,便到書房坐了,提筆構思着告病的奏摺。重新起用王安石、李陶改任鴻臚寺,還有以高遵裕知瀘州,這些都是大事,但所有這些事情,他身爲首相事先竟然全不知情,皇帝也沒有諮詢商議的意思,雖然呂惠卿一時間失了主見,在詔書上署了名,用了印,此時悔之無及,但是既便僅僅只是出於尊嚴的考慮,呂惠卿暫時也絕不能再去政事堂了。他是朝廷的宰相,不是翰林學士。摺子方寫了一半,便聽家人進來稟道:“相公,陳元鳳大人來了。”

呂惠卿擡眼看了家人一眼,唔了一聲,道:“請他到客廳稍候。”

“是。”家人答應了退下。呂惠卿只微微沉吟了一會,便繼續好整以暇地寫着奏摺,待到寫完擱筆,又捧起來重新讀了一遍,見沒問題,方又放回桌上,起身整了整衣,出去見陳元鳳。

到了客廳,卻發現陳元鳳在那裡悠閒地品着茶,等了小半個時辰,竟沒有半點着急的神色。呂惠卿心裡暗讚了一聲,笑道:“履善,久候了。”陳元鳳見着呂惠卿出來,慌忙起身,揖道:“學生見過相公。”呂惠卿笑着又請他坐了,望着陳元鳳,笑道:“履善來見我,可是有事?”

陳元鳳欠欠身,道:“學生聽到一些謠言,聽說皇上欲重新起用王介甫……”

“那不是謠言。”呂惠卿笑道,“詔書昨天已經下了。”

“這……”陳元鳳搖了搖頭,道:“相公,益州的局勢,地方官吏欺上瞞下,難免亦是有的。若王介甫去益州,只怕以偏概全,被人利用,來攻擊熙寧歸化。相公不可不防!”

“此事誠然可慮。”呂惠卿笑道:“不過介甫自元澤去世死,隱居金陵,朝廷多次加恩,他都拒絕了。雖然這次朝廷徵詔,但他未必便願意重出。使者一來一回,總要一個月,他若不肯答應,我看朝廷中有些人只怕要心急難耐。”說到這裡,呂惠卿搖搖頭,道:“況且我立身正,亦不懼人污衊。當務之急,還是要早點將種子正的接任者定下來,早一天平定西南夷之亂,什麼樣的風浪,都平息了。前一段,朝廷公卿竟都是本末倒置了!不去用心想經略使的人選,反爭什麼觀風使……”

“那不是本末倒置,那是將黨爭置於社稷之上。”陳元鳳嘿然道,“相公可聽說了,範純仁故作清高,不肯做刑部尚書,還有人在大造輿論,誇讚他高風亮節,爲他當御史中丞鋪路呢。”

“寧守蘭臺,亦不肯守刑部。”呂惠卿嘲諷地笑了笑。“他們除了黨爭,還會做甚?”

“這些‘君子’,便是如此。凡是爲國家辦事的,他們便視爲言利之臣;想做點實事的,便是胥吏小人。他們除了空談性命,可懂半點經邦濟國之道?相公爲朝廷開疆闢土,此輩目光短淺,視爲興事,只知在背後算計……”陳元鳳憤憤不平地說道。

“罷了,罷了。”呂惠卿望了陳元鳳一眼,笑道:“履善,《中庸》有言: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等事,說他做甚。”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忽然說道:“履善,你可願意去成都?”

“我?”陳元鳳不覺一怔,旋即說道:“若是相公用得着,休說成都,瀘州我也去得。”

“那可是大材小用了。”呂惠卿笑道:“益州路四司衙門,你官職不高不低,沒法安插。但是你在朝中做了這麼多年員外郎,功績卓著,又是進士出身,又有軍功,簡任成都府通判,卻是順理成章的。只是這個時候,益州路是人人避之惟恐不及,卻是委屈你了……”

“相公說哪裡話來。”陳元鳳抱拳欠身,慨然道:“學生豈是避事畏難之人?相公放心,有學生在益州,相公但可高枕無憂。”

大梁門外西北,菩提寺。

高遵惠手裡捧着一卷《春秋左氏傳》,邊走邊踱,百無聊賴地讀着書。總算是皇帝給太后面子,高遵惠不用與唐康、田烈武一般,呆在暗無天日的監獄中。這座顯聖寺——俗名“菩提寺”的寺廟,便成了他的禁足之所。對這一切,高遵惠倒是頗能淡然處之。廟裡的和尚知道他是當今太后的從父,哪敢輕慢,將廟中最好的房室收拾出來給他住了,又專門指派了幾個小沙陀服侍他。甚至每日還有許多人來探視——鎮壓渭南兵變後,高遵惠聲名大噪,許多平時沒有交往的士大夫,這時候都特意前來探望,讓他簡直是受寵若驚。如此待遇,早已大出他的意料之外,高遵惠生恐被士大夫們小覷了去,每日除見客外,反倒用心讀起書來。而這無疑又讓他更贏得士大夫們的好感。

“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裡。夙沙衛曰……”

“高公,好雅興!”一個似曾相熟的聲音自院外傳來,高遵惠一怔,循聲望去,卻見是石越笑着走了進來,他正奇怪爲何沒有人通報,卻見石越進了院中後,並不過來敘話,反是側身讓到了一邊。他心裡一驚,慌忙拜倒在地,果然,一個熟悉的身形緩緩走了進來——正是當今的大宋皇帝趙頊。

“罪臣高遵惠,叩見吾皇萬歲。”

“起來吧。”趙頊笑道:“你有何罪可言……”說到這裡,瞥了一眼高遵惠手中的書,不由笑問道:“你在讀書?手裡拿的是什麼書?”

“回官家,是《左傳》。”

趙頊笑道:“左傳倒是帶兵的人讀的。上回石越說,左傳其實是吳起寫的。”

高遵惠一愣,卻聽石越在旁笑道:“陛下,臣亦不過據情理推測而已。”

趙頊見高遵惠趴在地上,還是不敢起來,又道:“說起來,你還是我舅外公。平身罷,戚里之家,有你這樣的人材,是朝廷的福氣。”

“謝官家。不過,罪臣以爲,戚里之家,還是守本份一點好。”高遵惠這才起身,躬着腰,緩緩回道:“昭陵時,故安定郡王從式、故邢國公世永等七名宗室請求軍前效力,征討元昊,仁宗但嘉獎而已。”

石越也知道這樁典故,趙從式是奉宋太祖祭祀的安定郡王,趙世永是宋太祖的長房元孫。宋朝宗室由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分爲三宗,當年七名宗室請求軍前效力,都是太祖一系的,雖然趙世永在資善堂伴太子讀過書,與仁宗關係非淺,但是無論是真宗以後宋朝宗室不再掌握實權的傳統,還是太宗一系對太祖一系宗室潛在的防範,都不會允許趙從式們發揮自己的愛國之心。高遵惠說的,的確也是當時一個普遍的共識。對宗室與戚里的防範,深入人心。然而,石越更知道,從王安石執政開始,宗室已經允許參加科舉,參預政治,而在另一個時空,幾十年後,就出現了第一個宗室宰相,而在南宋亡國之前,宗室廣泛擁有軍政大權,無數的宗室爲了保護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血戰至死,其忠烈勇敢,讓人折腕嘆息。對宗室與戚里的防範,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完全是消極的防範,卻未必全無可議之處。

不過,石越儘管對高遵惠所舉的例子頗有腹誹,卻不至於公開表示反對,尤其是當着皇帝的面。果然,便聽趙頊轉頭望着自己,笑道:“戚里當中,以高遵惠最識大體。”

石越忙笑道:“雖是如此,但宗室戚里中若果有賢材,以陛下之英明,自能駕馭驅使。”

高遵惠聽到這番話,心裡不由得格登了一下,詫異地望着石越。卻見有內侍搬了椅子過來,找了個陰涼處,服侍着趙頊坐了。趙頊含笑看了二人一眼,目光停在高遵惠臉上,道:“益州提督使戰死,眼下是副使暫代其職。如今益州多事,提督使是要職,不可久缺,石越舉薦你去接任。”

高遵惠雖然已經料到事情的發展不會如自己想象中的壞,但亦是吃了一驚,忙小心翼翼地說道:“官家,臣是待罪之身。”

“你那點罪……”趙頊笑了笑,道:“先不管這個。朕只想知道,你敢不敢去益州?胸中有沒有方略可以平亂?”

“官家若有差遣,罪臣不敢避險畏難。益州的局勢究竟如何,總是各說紛紜,罪臣也不知端的。不過,罪臣以爲,提督使之職,一是守土緝盜,二是協助禁軍作戰。平定西南夷之叛亂,自有禁軍負責。提督使要做的是維護後方安寧,爲禁軍提供嚮導,護送補給,讓禁軍無後顧之憂……”

趙頊與石越聽高遵惠小心的說着,不由得相顧一笑。趙頊哈哈笑道:“石越果然頗有知人之明。朕想要的益州提督使,便是卿了。”

石越亦道:“提督使一是要不爭功,謹慎守本份。若是好大喜功之輩,越會打仗,禍害越大。西南夷不足爲懼,可懼者,是官逼民反,將益州搞得處處烽火。此外,所謂‘慈不領兵’,提督使亦不可有婦人之仁,否則後方彈壓不住,亦是大禍。要找這麼個人,高公便是現成的人選。”

“官家……”

“哎——”趙頊擺擺手,打斷了高遵惠,道:“益州那裡,朕也要一個信得及的人去。高遵裕已經去了瀘州,他能帶兵,擅長和蕃夷打交道,朕不是不念舊情的人,這是給他一個機會。但是你卻不同,戚里之中,朕以爲你最謹慎,不結交宗室,和兩府大臣、朝中貴幸交遊,都懂得分寸,這便極難得。這次的事,你是忠心爲國,縱是有罪,朕也不怪你……”

高遵惠望着皇帝,心裡真是百感交集。能有機會提督益州路,對於“待罪”的他而言,的確是意想不到,而且這也代表皇帝的信任,若說他不心動,那是假的。他到底也不願意步高遵裕的後塵,以前在渭州節制一方,貴爲一鎮諸侯之時,雖然乾的是刀口上舔血的營生,渭州也是邊遠落後之地,可畢竟大權在握,那氣色就是不同。一旦被貶,就算是處好地方,畢竟動止都受限制,丁點的事都要向地方官稟報,與坐牢差不了太多,心裡亦不痛快,那身子便只見得一日一日的變差,什麼樣的毛病,在邊郡沒事,到了內地反而都生出來了。這次皇帝讓他去瀘州那種瘴癧之地,竟高興得中了狀元一般。

然而,他又豈能不知道益州路是個是非之地?皇帝心裡雪亮,他既想要個信得過的,敢說真話敢做事,又沒有陷入朝野黨爭中的人去那裡當自己的耳目,必要時還能穩住形勢;可是他又不想去的人過於剛直,不顧後果,在朝野中掀起連皇帝都控制不了的驚濤駭浪來。但又要人剛直敢言,不避權貴;又要人懂得委曲求全,肯聽從皇帝的控制,這個世界哪有這樣的好事?這般想來,他高遵惠倒的確是個好人選,再怎麼樣,他也是個外戚。但是,聽了石越和皇帝的話後,高遵惠心裡面卻實是不願意答應這個差使,一旦捲入朝野黨爭中,他不知道要樹立多少或明或暗的敵人,而自己行事稍有不慎,“外戚禍國”這個罪名,輕輕鬆鬆就栽到自己頭上了……別看皇帝現在信任有加,石越熱情舉薦,所謂“三人成虎”,積毀銷金,他遠在萬里之外,誰知道那些人怎麼樣在汴京詆譭他?只要皇帝稍有動搖,別看石越謙謙君子,可到時候未必便肯再替自己說半句好話。若有選擇,高遵惠寧願在汴京過自己的富貴日子。但是,看着皇帝的表情,高遵惠只能在心裡暗暗嘆了口氣。

思前慮後想了想,高遵惠終於還是鼓起勇氣,向趙頊說道:“罪臣是待罪之身,官家卻不加責罰貶竄,反授以重任,君恩深重,罪臣雖粉身碎骨,無以爲報。然罪臣既是戚里,又是有罪之人,提督大郡,恐難免於物議。若差遣辦得不力,罪臣死不足惜,所慮者,恐傷太后之聖德、官家知人之明。還請官家三思。”他頓了頓,咬咬牙,直言道:“且益州,恕罪臣直言,如今實乃是非之地,罪臣雖不敢避嫌忌疑,然到了益州,又想不欺君,又欲不得罪人,只恐難以兩全。罪臣擔心,萬里之外,有三人成虎之事。”

“你放心,朕沒那麼容易被人離間。”

高遵惠卻只能暗暗苦笑,以曾子之賢,母子相知之深,旁人三曰曾子殺人,曾母逾牆而逃。以皇帝與王安石、石越君臣相知之深,王安石罷相,石越亦難免被猜忌閒置,何況他高遵惠?何況他還有“外戚”這個天生就應被猜忌的身份?

但皇帝既然這麼說了,高遵惠畢竟不敢如一般的士大夫一樣,逼迫皇帝做出什麼保證。何況他也信不過這種保證——連丹書鐵券都信不過,還有什麼是可以信任的?

他猶疑了一下,終於說道:“罪臣絕不敢有負官家信任。”

趙頊頓時笑逐顏開,正要褒獎勉勵他幾句,卻見李向安匆匆走來,在院門口叩道:“官家,通進銀臺司有要緊的奏摺……”

“什麼奏摺?”趙頊皺起眉來。

李向安連忙捧着奏摺遞了過來,趙頊心裡七上八下的接過奏摺,打開黃綾的封面,只看了一眼,便呆住了——呂惠卿告病。石越與高遵惠心裡本就是驚疑不定,不知道哪裡又出了漏子,覷見皇帝的表情,不免更加擔心。但又偏偏又不敢相問。半晌,方聽趙頊苦笑數聲,道:“回宮。”

在這極爲敏感的時候,宰相呂惠卿忽然患上“足疾”,從此閉門謝客,不再上朝,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的官員,都知道這是呂惠卿在表示不滿,並且向皇帝討價還價。趙頊亦無可奈何,只得一面不斷派遣太醫視疾,一面累詔慰問,要求呂惠卿帶病復朝。而呂惠卿自然是一再婉拒。爲了避免被人“誤解”自己是反對王安石的任命,在得“足疾”的這段時間,呂惠卿還特意上表,對皇帝起用王安石爲觀風使表示贊同。這樣,他的矜持就變得合情合理,他只是不滿皇帝在重大人事變動時,沒有尊重他這個宰相的意見;同時,在陳元鳳等人的暗示下,親近呂惠卿的官員亦開始上書,批評皇帝任免九寺卿這樣重要的職位,卻不事先和政事堂商量。爲了避免嫌疑,有些人甚至也批評呂惠卿不該草率的副署詔書;另一部分,則或明示或暗示,表示這亦是呂惠卿不肯視事的重要理由之一。還有年輕的官員,給皇帝上了言辭激切的奏摺,回顧了呂惠卿爲相以來的種種功績,力勸皇帝應當儘量慰勉呂惠卿,讓他儘早復出。

在這種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亦顧忌到朝廷不能長期缺少宰相而空轉,趙頊終於又給呂惠卿下達了一道言辭懇切的詔書,充分肯定了呂惠卿這十餘年來的所作所爲,重申了君臣相知之義,並且希望呂惠卿能夠勉爲其難,帶病視事。爲了表示誠意,趙頊特意向呂惠卿徵求意見,任命了曾經極得王安石賞識,在新黨中亦以“財計”而著名的薛向爲太府寺卿。於是,這位與王安石、呂惠卿都保持良好關係的新黨干將,在做了十幾年的轉運使後,終於進入中央掌握其中的要害部門。重用薛向爲太府寺卿,亦表明了皇帝的一種姿態,他並沒有拋棄新黨。

而在自己執政的成績得到皇帝詔書的肯定之後,呂惠卿亦終於在告病七天之後,半推半就地復出視事了。至少在短時間內,呂惠卿利用這樣的手段,重新鞏固了自己搖搖欲墜的權力,再一次確立了自己在政事堂的領導地位。

呂惠卿重返政事堂視事的當晚,石府。

“這實堪稱勝負手。”石越一面喝着酒,一面感慨地說道,“我早知呂吉甫沒這麼容易被打倒,但卻料不到他將時機、分寸掌握這麼好。”

шшш ▲тт kǎn ▲¢O

“同樣是告病,有高下之別。王介甫之告病,幾同於威脅;呂吉甫告病,卻能讓人覺得他真是受盡了委屈。”潘照臨笑道,“時間亦不長不短,若是拖得太長了,難免使人生厭;若是太短,卻不免讓人覺得他太心急戀棧。不過,福建子不過是扳回一局,大廈將傾,不是用權謀智算便可以支撐的。”

“且走着瞧吧。”石越亦笑道:“智緣能不能說服王安石復出,尚未可知。皇上已經先布了高遵裕這顆棋子,高遵惠這着棋能不能下出去,還要看康時這案子如何結案。我看,這兩天總要有結論了。皇上一定要趕在太后大壽之前結案的,這樣若是不合心意,亦方便藉機赦免減罪。不過……”

“公子擔心福建子從中做梗?”潘照臨輕啜了一口酒,笑道:“呂惠卿若是意氣用事,要與公子死鬥到底,倒也有可能大做文章——若換司馬光,幾乎便是免不了的。但是福建子卻未必,他不是不知道皇上的心意,違逆聖意的事,我量他亦不敢常做。我若是他,定要做個順水人情,賣公子一個人情,與公子做樁交易……”

“交易?”石越啞然失笑,道:“他能相信我會收手?”

“兩軍交戰,亦要交換俘虜,何況現在是三方交戰?”潘照臨淡淡道,“他現在知道公子亦能左右朝局了,相比而言,文彥博、司馬光,他能指望他們妥協?要讓公子與文、馬死心塌地一起對付他,還是爭取緩和與公子的關係,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文、馬,呂惠卿不是頑固不化之徒,只要他以爲能令公子相信,他的地位依然穩固,那麼妥協便是可能的。縱使是他料到公子不肯收手,但他亦知道與公子交戰,是可以互換俘虜的,那他豈肯不加利用?”

石越沉吟不語,只是輕輕把玩着手中的酒杯。

卻聽潘照臨又說道:“範純仁還是不肯做刑部尚書,皇上看來是要死心了。但御史中丞卻未必便是他的囊中之物。我若是福建子,現在頭一樁要做的,便是向益州安插親信,一面設法阻撓王安石復出,一面在益州佈局,然後悄悄改變立場,到時若有萬一,便好將黑鍋栽到益州路大小官員的頭上。這個時候,御史臺就是必爭之地。範純仁堅拒刑部尚書,多半亦是想到了這裡——益州真要出事,便是大案,到時候彈劾官員,審理案情,都是御史臺的份內之事。呂惠卿用利完安惇,又將他排擠出朝中到地方做知州、提刑使,現在御史臺中,親附呂惠卿者如舒亶輩雖然也有不少,但這些人都不夠資格做到御史中丞。安惇與公子是死敵,與文、馬亦是水火不容,所以,二人雖然有怨,但呂惠卿這時候,多半還是要引他爲援。公子等着看,呂惠卿一定會設法影響御史中丞的任命。不過,說到底,這畢竟還是亡羊補牢之計——安惇不過一中山狼,誰知道到時候他會不會對呂惠卿落井下石?在此之前,呂惠卿惟一能永除後患的機會,便是快點找一個好一點的經略使。只要連打幾個勝仗,便可穩住皇上的心;若能將西南夷快點鎮壓下去,就是釜底抽薪了。他呂吉甫,多大的過錯也能遮掩過去了。”

“我怕那時候,益州已經遍地都是陳勝、吳廣了。”石越苦笑道,“況且,他呂惠卿又知道誰能打仗,誰不能打仗?經略使亦不是政事堂的事,說到底,還是樞府的事。”

“所以他纔要與公子交換戰俘。”潘照臨笑道,“他要急見事功,不依賴西軍卻依賴誰?朝中大臣,誰對西軍最有影響力?誰最有‘知將’之名?”

石越頓時默然。

潘照臨又道:“就算公子想要置他於死地,但單以此事而言,他與公子卻是利害相同的。所以,高遵惠也罷,康時也罷,公子不必擔心。只有田烈武與李渾,雖然皇上有意赦免,但結果如何,還是難以預料。我看呂惠卿這幾日間,一定會來找公子。他比誰都盼着益州能打一個勝仗。”

“那我又當如何應對?”石越忽然問道。

“經略使的人選,皇上一直拿不定主意。對公子來說,自然是拖到王介甫復出最好,但是……”

“若真拖到那時節,益州路還不知可不可收拾!”石越搖了搖頭,自嘲道:“用益州一路生靈做賭注,我沒這種膽量。和呂惠卿各憑手段便罷,經略使的人選,一定要儘早勸皇上定下來。益州路,只怕經不得拖了。智緣能勸得動王介甫也罷,勸不動也罷,只要御史中丞這裡贏過呂惠卿,扳倒他亦只是遲早的事。”

“公子也說過,乾脆讓種種麻煩一併爆發了,再慢慢來收拾。”

“便算是我有婦人之仁罷。用益州一路動盪換呂惠卿下臺,我倒寧可他繼續呆在政事堂。”石越沉聲道:“我要趕呂惠卿下臺,是因爲我知道益州路的局勢,他已經收拾不了。他在政事堂,只能讓大宋在益州越陷越深……本末不可以倒置,不能爲了扳倒呂惠卿,便不擇手段。”

潘照臨望着石越,良久,忽然嘆了口氣。正要說什麼,卻見侍劍匆匆走過來,稟道:“學士,呂相公求見。”

石越騰地起身,顧視潘照臨一眼,笑道:“快請。”

第五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二)第2節 聲名鵲起上(01)第10節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三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五章第2節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五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二 卷尾聲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6章 下第二十七節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二)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二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3節 下第9節 下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七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四)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4章 下第九章第五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5節 上第十九節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16節第五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一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2章 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8節 離間計(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節 上第9節 上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三)第1節 下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9節 上第九章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一章15 汴京杭州5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八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15 汴京杭州5第九章第14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五章第十節第五章第七節第7章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九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二)第十節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七章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17章第八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八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
第五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二)第2節 聲名鵲起上(01)第10節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三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五章第2節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五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二 卷尾聲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6章 下第二十七節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二)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二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3節 下第9節 下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七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四)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4章 下第九章第五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5節 上第十九節第10節 呂氏復出(中)第16節第五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一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2章 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8節 離間計(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節 上第9節 上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三)第1節 下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9節 上第九章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一章15 汴京杭州5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八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15 汴京杭州5第九章第14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五章第十節第五章第七節第7章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九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二)第十節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七章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17章第八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第八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