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

雖然桑梓兒對石越抱有極大的信心,而石越亦確有樂觀的理由,但是事情卻並非總能盡如人意。

韓維接到皇帝的手詔之後,和曾布面面相覷,幾次過堂,孫覺、桑充國談笑自若,程頤辭色俱厲,現在唯一能定案的,只有段子介阻差辦公。鄧綰卻大言不慚:“二公何必擔心,若讓鄧某用刑,還怕桑充國不招,數日之間,便能有結果。”

韓維冷笑道:“屈打成招,那是冤獄,不是定案。”

曾布也說道:“桑充國一介書生,若抵訊不過,死於堂上,我們三人都脫不了干係,當務之急,是搜捕那十三名學生。”

鄧綰只不住冷笑:“桑充國什麼也不招,天下之大,怎麼去搜捕那些人?”

爭論不休之下,結果三人乾脆各自拜表。

韓維上的結論是:“孫覺、程頤爲《白水潭學刊》編審,其縱容之情屬實。然臣以爲書生議政,並非有罪,宰相當寬弘以待,以免阻塞言路。桑充國實不預此事,此鄧綰無事生非,當無罪釋放。段子介阻差辦公,杖責二十。臣另有表彈劾鄧綰……”

曾布則拜表:“孫覺、程頤縱容之情自是屬實,難逃其罪。桑充國實不預此事。段子介阻差辦公,當杖責釋放。”

鄧綰又自有不同:“查白水潭之案,桑充國實爲主謀。其素代石越主持校務,凡諸事未經其手,焉得施行?然臣沮於韓維、曾布,多有掣肘,遂不得定其罪實。孫覺、程頤二人,或有官命在身,或當世之所謂大儒者,卻肆意縱容門生,詆議朝政,攻擊大臣,下獄之日,又陰使門生故吏喧譁於市井當中,其心實不可測。若不嚴懲,難戒來者。段子介一舉子,腰懷白刃,公然脅迫朝廷命官,目中無全王法,名爲聖學弟子,實無異於亡命之徒,臣以爲當革去功名,永不敘用。又十三主犯逃逸不知所蹤,當行文各路通緝。石越管教失當,白水潭所致,竟皆爲亡命無法之輩,平日已於酒樓拳腳相向,一朝有事,或逃逸王法,或持刃抗命,臣實憂之。請議整頓白水潭學院,勿使魚龍混雜,後患無窮。臣另有表彈劾石越無禮法治邪說等十事,彈劾韓維與石越爲朋黨沮喪斷案等七事。”

三人表章同時奏上,立時引來軒然大波。

趙頊本來想從輕處置這件案子,快快結束。不料三個法官意見各有不同,而且至於互相攻訐,真是讓他無比氣憤。而段子介竟然以白刃拒捕,更讓他覺得不可理喻。而三個宰執大臣的意見,卻完全相反。

王安石認爲公開詆譭朝政,有損朝廷變法之威信,這件事自當嚴懲。而從段子介等諸事看,白水潭的確魚龍混雜,的確需要整頓。對於桑充國,他反而沒什麼意見,畢竟桑充國還不值得他重視,只要給天下人做了一個樣子,告訴他們朝廷推行新法的決心容不得別人說三道四,順便能在白水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這件事就算是可以了。

馮京沒有辦法和王安石正面交鋒,就乾脆擊攻鄧綰其心不正,判案必然不公。當韓維所說爲是。而白水潭學院縱有輕狂之士,亦與石越無關,對白水潭學院也無大損,因爲沒有人可以保證幾千人裡沒有一兩個輕狂之人的。

王珪誰也不想得罪,乾脆來個稱病,躲得遠遠的。

韓維和石越,因爲受到鄧綰的彈劾,不得不暫時避讓,等待皇帝做最後的裁決,因爲鄧綰是諫官,他是有特權的。其實韓維是避之惟恐不及,恨不得受鄧綰彈劾,不用去管這宗差使。只是心裡恨鄧綰恨得牙庠庠的,連續上表彈劾鄧綰,一直翻老賬,罵鄧綰人品不堪,是王安石的奴才。

而石越卻斷非坐以待斃之人。皇帝的心意一日三變,一方面自然覺得王安國等人說得對,讀書人議論時政,並非壞事,甚至是好事;一方面又覺得王安石說得有理,讓這些胡說八道,對變法所需要的威信,是個極大的打擊,自己猶須保護這些堅持變法的臣子,在這件事上,斷難退步。對於白水潭學院,一面他又偏向石越,以爲石越所學,實在談不上什麼邪說,白水潭學院自有可取之處;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石越的百家爭鳴政策,更不能接段子介拿着彎刀拒捕這樣的事情。

趙頊的心意如此搖擺不定,做臣子藉機互相攻訐,那就在所難免了。更何況,朝廷的大臣,本來就因爲政見不同而面和心不和。

然而看到鄧綰步步緊逼,王安石意欲插手白水潭之後,石越已經沒有絲毫退路了。本來他還是希望在這件事上能夠不了了之,和王安石有一個妥協。但是白水潭學院是石越心血所繫,可以說是他辛苦經營,好不容易纔有今天這般成績的老巢,是他心中影響歷史轉輪的能量之源。王安石想借機加深對白水潭的影響力,那是把石越逼上了絕路。

李丁文雖然不知道石越心中所想,但是他的看法與石越也是一樣的。白水潭學院是石越名望所繫,將來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毫無疑問都是石越系的精英,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石越的政治根基,必然以白水潭爲主。如今王安石想要插手白水潭,無論是對石越的現在還是未來,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王安石現在把石越對皇帝的影響力減到一個相當的微弱的境況下,石府紙窗紅燭之下,一個陰謀開始發酵。

開封府的酒樓裡,有人在竊竊私語:“你知道嗎?皇上本來有意釋放孫覺的,結果被鄧綰進讒言而阻止了。”

“早聽說了,韓大人和石大人,聽說都官位不保呢……”

“你們都不知道吧?王相公要整頓白水潭學院了。凡是和新法不合的,全部要趕出白水潭學院。”

“是啊,白水潭十三子可能被通緝呢。”

“你們知道什麼呀?其實這件事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石大人獻青苗法改良,斷了一些人的財路,他們在王相公面前構陷,所以石大人和白水潭才倒黴的。”

“誰說不是呢,這次寫的文章,就有說免役法不好的。”

“哎,桑公子挺好的一個人,就這麼被關着,出不來了。”

“是啊,段子介還要被革了功名呢。”

“石大人連胄案虞部的差使都不管了,稱病在家,看樣子真是出事了。”

“這還假得了嗎?先是國子監,再是白水潭。聽說丞相府已經在商議,派開封府的邏卒上街,敢說新法壞話的,立即抓進大牢。”

各種各樣的耳語,風一樣的傳遍了開封府的大街小巷。關於孫覺和程頤會充軍刺配的小道消息,關於石越韓維會被罷免的謠言,關於王安石要把白水潭非議新法的學生全部趕走的傳聞,被人們說得有鼻子有眼。

而事情的發展似乎也在漸漸證實這些傳聞非虛。先是王安國再次上書,問皇帝爲何不遵守諾言,本來說釋放孫覺的,結果又沒有放了,而案子拖延不決,現在人心浮動。然後又從胄案虞部得到證實,石越的確是稱病了,而且已經向皇帝請求致仕。接來韓維再次請郡的消息也傳來了。所有的人都能感覺到一場政治風暴正在襲來。

事情在熙寧四年十二月初十爆發,起因是久拖不決的情況下,王安石堅持讓鄧綰主審此案。結果鄧綰第一次開堂,就對桑充國用了刑,桑充國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消息被獄卒傳了出來,桑夫人當場昏倒,而在白水潭與國子監,卻無疑是點燃了火藥桶。

原本情緒就很激動的學生們頓時失控,而程顥因爲弟弟繫獄,數次上表營救,都沒有結果,當天去了石越府商議對策,沒有人管制的學生在張淳、袁景文等人的率領下,整個學院有三分之二以後,差不多四千多人,一起寫了狀詞,前往登聞鼓院擊鼓上告,而國子監受了一肚子鳥氣的學生也有三四百人過來聲援。

登聞鼓院判官見了這個聲勢,哪裡敢出來接狀紙。鄧綰還是他頂頭上司呢。學生們眼見不行,一氣之下有人使把登聞鼓院的鼓給砸了。然後前往御史臺,要求御史臺管這個事。御史臺正好御史中丞出缺,沒有人主事,而大部分御史都和王安石不太合的,更加懶得出來管,有人叫了個小吏出來,告訴學生們:“這件事你們應當去找王丞相,或者去開封府。”

學生們又一起到了開封府,韓維已不管事,鄧綰早已回去。開封府推官下令緊閉大門,也不想出來惹事。此時學生們已是圍着開封城繞了一圈,跑了無數個地方,都是互相推諉,連個主事的官員都沒有見着,心裡哪個氣憤呀。有人便提議去王安石府,國子監的人對於各位宰相執日的情況瞭如指掌,便馬上有人反對:“王安石現在在中書省執印,去他府上沒有用。”

一個叫李旭的國子監學生站了出來,厲聲喝道:“諸位,我們一不作,二不休,不如叩闕上書。諸位以爲如何?”

張淳、袁景文早有此意,就是不知道國子監的學生之意,這時候見他們主動倡議,哪有不同意的?便是學生中有幾個老成持重之輩,在這種情況之下,也不能反對了。於是衆人推舉出幾個文采較好的,和張淳、袁景文、李旭一起,共是十七人,做爲領袖,起草奏章。

這些人就在開封府前找店子買了文房四寶,寫了洋洋灑灑萬言之書,請求皇帝釋放桑充國等四人,赦免白水潭十三子,罷鄧綰,廢免役、保甲二法等等。文章寫好後,當衆宣讀通過,衆人便浩浩蕩蕩向皇城進發,幾千人跪在宣德門外的御街之上,黑鴉鴉的一片,差不多跪了幾百米。然後由張淳等人帶頭,三呼萬歲之後,放聲痛哭,一時間哭聲震天,連內宮都聽得到。

這是北宋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事,衆官員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付,禁衛軍虎視眈眈,卻也不敢輕舉妄動。這些學生在汴京城裡到處遊行告狀之時,王安石便已得到消息,正想叫人去趨散,不料他們竟然跑到皇城來鬧了。

趙頊聽到外面哭聲震天,早就叫中官去打聽,又命人火速宣王安石等大臣見駕。結果中官和王安石几乎同時到達,王安石站在那裡聽李向安跪奏:“是白水潭與國子監學生叩闕上書,訟桑充國之獄,約莫有五六千人之衆。”反正是估計,他也不怕多說幾千人。

趙頊聽了又是惱怒又是心煩,因說道:“這些學生這樣胡來,成什麼體統?”

王安石亦皺眉道:“臣當出去將他們勸散。”

馮京也說道:“臣當與王丞相同往。”

樞密使文彥博也請求一起去。

趙頊臉色纔好看一點,說道:“既如此,勞煩諸卿。”

三人在侍衛的保護下到了宣德門外,王安石見竟然有這許多人,也感到有點意外,因問道:“你們來這裡叩闕,所爲何事?”

這些學生看見王安石,可以說氣不打一處來,張淳傲然說道:“學生爲白水潭冤獄而來,爲王丞相欲清洗白水潭而來,爲免役、保甲二法害民而來!”

馮京見他說話無禮,雖與王安石不合,亦忍不住喝道:“放肆,你竟敢如此無禮。”

張淳冷笑道:“當此禮崩樂壞之世,學生已不知禮爲何物。似鄧綰這種無恥小人亦可以爲知諫院,似桑充國公子、孫覺大人、程頤先生這樣的正人君子卻要受牢獄之災,被無妄之刑,學生敢問諸位相公,禮法公義何在?”

袁景文也高聲說道:“學生引經典,議論時政,實在不知何罪之有?歷史上有此罪之時,是周厲王時,是秦始皇時,是東漢十常侍亂國之時。顏子、子思子、曾子、孟子,誰不曾爲布衣?當他們爲布衣之時,議論時政,可曾有錯?配享孔廟的聖人們曾經做過的事情,爲什麼就要禁止我們做?學生聽說王安石之子雅善法家申商之學,難道法家之偶語律反而是禮法的表現嗎?”

王安石冷笑道:“你們倒會強辭奪理,既然自稱聖人門徒,難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沒有聽說過嗎?”

張淳傲聲道:“王丞相常常譏人不讀書,難道石山長《論語正義》王丞相也沒有讀過?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說不在其位,不能議其政。觀孔子一生,不在其位而議論其政之事,舉不勝舉。王相公難道連這也不知道?”

王安石哼了一聲,厲聲說道:“強辭奪理!盡是巧言令色之徒。你們若要上書,可去登聞鼓院,可去開封府,來這裡做什麼?驚了聖駕,其罪不小,速速散去。”

李旭冷笑道:“登聞鼓院大門緊閉,開封府閉門不納,我們上告無門,只有告這個御狀。我們一心爲國,並無私心,哪怕什麼罪名?”

袁景文也說道:“請王丞相接我們萬言書,給我們一個答覆吧。”說着便把萬言書遞給王安石。

王安石接過萬言書一看,慘然變色,說道:“罷,罷。”遞給馮京看了,轉身便往宮中走去。馮京和文彥博一看,知道這萬言書所說若是採納,等於是逼王安石辭相,他們也不再多說什麼,跟着王安石去見皇帝。

把學生們的請願書交到趙頊手中,王安石突然有了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力感。他一心一意,銳意變革,可以捫心自問,毫無自私自利之意,完全是爲了國家的昌興,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可是卻被這衆多的學子視爲仇敵,幾千學子聚集宣德門前,竟是爲了廢除免役法和保甲法。

其實他根本沒有想到學生們雖然提出廢除免役法和保甲法,卻並非是他們聚集宣德門前請願的本意,但在王安石心中,自然什麼桑充國、什麼鄧綰,都不過是一個藉口,學生們的目的,自然是針對新法而來的。所以他才更加的失望。

沒有一個人是不渴望被理解的,特別是一個有了一種高尚的目的之時,被數以千計的學子誤會、不能理解到這種地步,王安石實在深受打擊。

趙頊聽王安石彙報出去面見學生的經過,草草看了一遍學生們的請願書,沉着臉說道:“諸卿,此事當如何處置?”

雖然心裡很反感學生們這種極端的行爲,這是對政府權威的公然挑戰,但是趙頊也能明白,這種事情處置不當,史筆無情,他在後世就會被天下人譏刺。他頂住層層壓力推行新法,銳意求治,是希望在後世留下萬世之美名,否則以帝王之尊,他何須自苦如何?如果將來史書之上,記下他趙頊鎮壓學生,後世會不會把他和東漢恆靈這樣的昏君相提並論,那實在可畏。

王安石叩首說道:“陛下,臣爲相無能,致有此變,雖自問本心無愧於天地神明,然而卻終不能見容於世俗。因爲臣的無能,把陛下陷入今天這樣的困境,臣實在有負陛下厚望,臣自問也沒有能力再處相位上,請陛下允許爲臣歸老,了此殘生。亦可以謝天。”說到最後,心有所傷,不禁老淚縱橫。

一生心血,滿腔報負,竟然要如此收場,情何以堪?

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9節 上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十五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十章第十三節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三節第二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節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五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08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三節第七章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八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10章 下第7節 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二)第8章 上第12節第6章 上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節 上第11節 天下才俊(下)第二十七節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2章 上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三章第五章第10節 下第四章第二十七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3節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五章第1節 下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15 汴京杭州1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16節 十字(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二十八節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二十九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7節 ?拗相公(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一)第十六章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十八章第八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8節 離間計上(02)
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9節 上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十五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十章第十三節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三節第二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節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五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08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三節第七章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八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10章 下第7節 下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二)第8章 上第12節第6章 上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節 上第11節 天下才俊(下)第二十七節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2章 上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三章第五章第10節 下第四章第二十七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3節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五章第1節 下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15 汴京杭州1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16節 十字(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二十八節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二十九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7節 ?拗相公(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一)第十六章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十八章第八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8節 離間計上(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