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一
《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五篇,是《文心雕龍》的“樞紐”,即總論部分,是本書所有指導理論的集成,從這幾章就可以看出來,劉勰不僅僅認爲自己創作的這本書是對前世所有文學的評價和總結,還是一種全新的創作,從實際而言也是這樣,文心雕龍本身也具有極其高的文學價值。
在總論五篇中,最核心的是前三章,而前三章之中《原道》又是最濃縮最理論的部分,直接去探求文章的本源,也是就解決文章是什麼,文章從哪裡去這兩個問題。而剩下的文章往哪裡去、文章該怎麼寫兩個問題作者又在本書的後四十五個章節作了詳盡具體的回答,作爲一個當時的工具書而言,算是十分貼心了。
可以說沒有讀懂《原道》就算是沒讀過《文心》,因此解讀《原道》就成了我們最基礎的任務,從文字本身的意思而言《原道》的“原”,意爲本、根源,“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文章根源於“自然之道”。這麼說可能看起來高深莫測,可是我要告訴大家,《文心雕龍》畢竟是一部南北朝時期的著作,他所能蘊含的哲學觀念註定是極其可愛極其樸素的,因此我們分三個板塊來一葉知秋,看一看《原道》這一篇到底想說什麼。
追本溯源——文與天地並生
文之爲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①,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②,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爲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註釋】
①璧:環狀的玉。疊璧:《《尚書》》中曾傳說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樣重疊起來。
②煥綺:光彩綺麗。煥,光彩;綺,有花紋的絲織品,此處用來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發光,指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蘊涵着美,多指地理風光。章,文采。
這一段可以說是顯示了劉勰文辭功底的,滿滿都是對文章這個概念大開大合的描寫,所用的意向也是硬氣的很,什麼日月、山川、地形都往上懟,就爲了說明一個問題,文章的起源很悠久,悠久到什麼程度呢——開天闢地之後就有了文。
這樣的說法是很流氓的,乍一聽有點像先下手爲強,反正我就是敢說,當然了,劉勰這本書體系還是自洽的,這裡“文”的意思是紋飾圖案,所以他到後面也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這種說法也是成立的,最早的文字也是圖案,六大造字法最重要的也是象形。
爲什麼說劉勰用心良苦呢?他爲了追求和倡導原道,趕緊進行下一步闡述: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這些自然的美好風光,恰恰就是最早的“文”啊,今天我們品讀唐詩宋詞的時候,僅僅是那些意象堆在那裡,就已經很美麗了,所以說文是可以給人帶來享受的。
說完了自然之道,怕你沒了自信,劉勰趕緊找補一句:有了人,溝通了天地,這一切才完美。人是自然最傑出的作品,本性裡就流淌着自然之道的血液和靈魂。這麼說完之後,我們就不難知道劉勰想說什麼了,首先文章要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矯揉造作,其次文章要美好,不是你隨便劃拉劃拉胡謅兩句打油詩就能叫文章了。
說的多麼實在啊,我們反觀今天的某些文章,你越看不懂越好,更有甚者名字也不好好起,什麼漆拉、宮洺、藍訣、西流爾……或者寫一句:“我二狗,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之類的就喊自詡是現代派的詩人了。
爲什麼說《文心雕龍》其實挺樸素呢?全書第二句就暴露了,玄黃色雜、方圓體分。說的是盤古開天闢地那檔子事,可是爲什麼說混沌狀態的時候要用玄黃兩個顏色呢?混沌,往大了說沒完沒了,甚至能把中古文學推到遠古上古時期,但其實就是想說看不清、不清楚。既然是表示看不清,就用了兩個古人最看不清的情況。玄是黑色,也是就黑色的顏色。黃不作解釋,也就是風沙和大地的顏色。用兩個顏色表示混沌,不覺得是太理所應當嗎?由此觀之,這本書的哲學觀很是有趣啊!
引經據典——文乃天地之心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1,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採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2,亦垂敷奏之風……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啓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3,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註釋]
○1洛書:相傳大禹治水時有神龜獻出書來,大禹取法而制訂了《九疇》。九疇:九類,指治理天下的各類大法。九是虛數,指各類。
○2益稷: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陳謨:陳述計謀。謨,計謀,謀議。
○3席珍:儒者講席上有珍貴的道德學問供別人請教。席,坐具,指傳教講學的講席。流:流行傳佈。
上一段中,劉勰拋出了兩個觀點都比較硬氣:文章起源早,文章要有文采,光有這句話是遠遠不夠的,就跟你光聽一個男人說了就從了他一樣愚蠢,因此“聽其言觀其行”到哪裡都適用。劉勰自然是對這個道理十分熟稔的,所以在下面這段中給了感人的說明,慢慢的例證啊!從河圖、洛書到三墳五典、唐虞文章,不一而足。
這意圖就很明顯了,文章打出生那天起,就是文采斐然、傲然之氣躍然於紙,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要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啊。這就跟我們今天寫文章也要抖個機靈,用用修辭啊、描寫啊什麼的是一樣的。文段最後一句話還不忘給出一個標準:什麼是最好的文章。
寫下天地間的光輝事物,啓發世人的聰明才智。這句話被五代之後的人反省之後,有了兩個說法。一個是韓愈提出的文以貫道,一個是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或許我們今天的人更需要反省吧。我更傾向於說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用。
經緯區宇——文可鼓天下動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1,研神理而設教,取象○2乎河洛,問數乎蓍龜○3,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4,彌綸彝憲○5,發輝○6事業,彪炳○7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8,日用而不匱○9。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10。”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註釋】
○1道心:指自然之道的精神。這個“心”和上文“天地之心哉”的“心”意思一致。敷:作“裁”。
○2取象:取法。
○3數:術數,指未來的命運。蓍:草名,古時用它的梗來占卜吉凶。龜:龜甲,古代在龜甲上鑽孔再燒,看它的裂紋來卜吉兇。這句是說從蓍草和龜甲中去求知定數,指占卜吉凶。
○4經緯:織布的經線和緯線縱橫交織,指治理。區宇:區域空間,指疆土、國家。
○5彌綸:包舉、綜合的意思。彝憲:常法,經久不變的大經大法。彝,常;憲,法。
○6輝:作“揮”。
○7彪炳:像虎紋般光彩鮮明。彪,虎紋;炳,光明。
○8旁通:廣通。滯:停留,阻礙。
○9匱(kuì):竭,缺乏。
○10辭:《易•繫辭上》的原意指卦、爻辭,劉勰借用來泛指一般的文辭。
其實文章最後一段有點苦口婆心了,光怕你不聽話,他說你看,古代的聖人跟自然之道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成就了彼此,是伉儷情深、相濡以沫。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因此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要想追趕古人,瞭解古人的神思,就應該從根上擺正心態,遵從自然之道啊。
這就是名人效應,明明白白的告訴你古人的文章爲什麼成功,現在你也可以,你說激動不激動?
說到這裡,雖然作者舉得例子都是儒家經典,但是你卻反駁不了,他說的那些經典確實是好,不承認不行啊,甭管你是道家法家還是墨家名家,就說嘴上不服吧,心裡還是贊同這些經典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而有趣的是,《詩經》可比孔子這個儒家創始人久遠多了,爲什麼偏偏是儒家經典,而且還是六經之首。答案也是比我們想象的簡單,就看誰手快,孔子在編詩經上是下了心思的,也拔高了詩經的地位,隨着時間的推移,詩經自然成了“儒家經典”。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一個詩歌總集,怎麼就成了儒家經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