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三回 瞻君子

待又寫了一節《學而》,陽筠便教收筆。

“琰哥兒來說,方纔寫的是什麼?”

“《論語》,有子的話。”琰哥兒乖巧道。

“有子說了什麼了?”陽筠又問。

“有子說,要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琰哥兒聲音柔柔的,似乎有些懼怕。

琰哥兒隨姚良媛來八鳳殿多次,知道陽筠是東宮的主人,而瑄哥兒雖小,卻是東宮世子,自己對他們須得十分尊敬纔是。

今日忽然便被抱了過來,母親卻不在身邊,琰哥兒難免要怕。

然而陽筠態度十分溫和,瑄哥兒也明顯親近他,琰哥兒雖十分拘束,倒也不至於縮手縮腳,不過言行均有些謹慎罷了。

“琰哥兒是這宮裡最大的公子,便是兄長了,對不對?”陽筠微笑道。

武存琰纔想點頭,忽然覺得不對,便搖了搖頭,卻不肯主動開口說話。

“琰哥兒覺得不對麼?”陽筠又笑着問。

武存琰猶豫了半晌,好歹鼓足了勇氣,正色道:

“母親說過,‘三綱五常’,先重君臣,孝悌次之。兒臣是最年長的,但瑄弟弟纔是最大的,兒臣不能亂了規矩。”

這話說得老成且熟練,陽筠並不需要多想,便猜到是姚良媛反覆教導過的。

看來姚良媛還真是早做足了打算。

只是她並未以身作則,雖教導兒子先忠後孝,自己卻爲了一片孝心拋下兒子,於國於君不忠,更將那些道理盡數拋諸腦後。也不知她決心求死,究竟是爲了兒子的前程,還是爲了不累家人。

又或者是忠孝不能兩全罷?

如今打起仗來,怕有不知道多少人於忠孝上不能兩全的。旁人不說,單說陽楌帥高陽歸順之舉,就顯得十分無奈,其中經歷了多少心思折磨,實在不是常人可料的。

陽筠於心內感慨一番,待回過神來時才發現琰哥兒竟小心打量着她。

這是察言觀色,怕說錯了話惹她生氣麼?

陽筠不知是該心疼,還是該好笑。她輕輕搖頭,十分認真對武存琰道:

“正人君子,行事作風都要端正大方,要恭謹守禮。你要看人便認真看了,切不可小心打量,更不可用餘光去瞧——你若用斜眼瞧人,人家心裡便不敬你。咱們琰哥兒是好好的公子,莫要教這些壞了名聲。”

琰哥兒見陽筠忽然嚴肅起來,不由得怔在那裡,許久也不敢說一個字。

陽筠見狀又是嘆氣,方纔的話確實複雜了些,難怪琰哥兒不懂。她略想了想,攜了琰哥兒的手,略柔和了聲音又道:

“琰哥兒方纔的話不錯,爲人當有忠義之心,只是手足間更要互相幫助。而身爲兄長,也有兄長的責任。弟弟做錯事了,做兄長的應該規勸,而不是謹守君臣之道,一味地逢迎附和,對不對?”

琰哥兒顯然還是沒聽懂,一臉疑惑不解,只因陽筠問了他這話對不對,他便認真琢磨了片刻。覺得依稀懂得幾分了,武存琰便懵懂點頭。

陽筠知他雖然點頭卻未必真能明白,然而教導最需耐心,倒不急在一時,以後慢慢教就是了。她只不知要如何將姚良媛之死告訴琰哥兒。

與當初的武存璟和武存瓀不同,武存琰平日教得就好些,如今更已懂得死生大事,生母之死對其勢必是個打擊,不能像無知稚子一般輕易緩過來。

若依着陽筠的性子,定會將事情盡數告知琰哥兒,可當初自己雖然挺過喪親之痛,卻終還是養成了小心翼翼的習慣,一直過得都不太自在。

畢竟武存琰是男子,陽筠不願他也同自己一般,。

可究竟是要瞞着真相,還是說實話妥當呢?

陽筠想了半晌,覺得還是叫段良媛過來商量妥當一些。畢竟段良媛帶過兩個半路送過去的孩子,而現今璟哥兒、瓀哥兒兩個也都還不錯,想來段良媛於此事上該有些心得。

至於武承肅,只與他商議着便罷了,不好在他焦頭爛額之際還拿這家事煩他。

更何況,姚氏一門做下這樣的事,武承肅勢必動了真氣,就怕他看到了琰哥兒便想到叛逃降魏的幾位姚將軍,萬一臉色稍有不好,嚇得武存琰更加畏畏縮縮,以後要改便越難了。

見琰哥兒點頭,陽筠只溫和一笑,讓瑄哥兒的乳母帶了他兩個下去玩,並把春桃和秋雲都遣了去。

春桃自然是去哄他們玩的,秋雲則是在那裡看着,不然怕生出事端——若發覺有人來給琰哥兒報喪,又或者琰哥兒非要回去,春桃幾個未必攔得住,秋雲卻能唬住人。

待兩個孩子出去了,陽筠纔開口問墜兒:

“怎麼死的?”

話一出口,她才驚覺自己對姚家的反叛並不驚訝,對姚良媛已死一事也是堅信不疑的。

陽筠只當有種種跡象在前,自己不過是看得清楚,殊不知她還未入燕時心中便已放棄大燕的江山,覺得燕國氣數當盡,周道昭更是應時而起,因此無論何人叛國降敵竟皆不意外了。

墜兒卻沒想許多,將麗正殿內之事詳細說了一遍。

因墜兒提起宮人皆不知此事,又說以爲陽筠遣了人去膳房封口,陽筠心中忽然一動。

她雖想過封口,卻終究沒教人去膳房。東宮女眷一損俱損,沒人會在此時鬧事,且這樣的事不是她想瞞就瞞得住的,遮遮掩掩倒教人胡亂揣測,人心更是難安。

至於那些宮人,即便想要出去也要掂量掂量。如今戰火四起,莫說治安不穩,便是口糧也十分緊張,但凡有些計算的,都知道此時更應留在宮裡,而非鬧着要逃命。

而魏軍若真攻過來,也不會拿那些愛歸順的宮人開刀。姚氏叛逃的消息只對外頭有用,宮裡的人即便惶恐,也不會出什麼亂子,更不用說這宮裡有多少忠心耿耿之人了。

皇宮與東宮,總是最後纔會遭殃之地。

即便再逃十個姚將軍也是一樣。

令陽筠覺得豁然開朗的那一閃念,是對待武存琰原也可這般“無爲”:陽筠只教他讀書明理罷了,關於母族之事由他自己打聽。

武存琰不驕橫、不任性,即便他尚懵懂,對世事也有分辨,單從方纔他一口否定陽筠所言、堅持說瑄哥兒最大一事,便可看得出來。

這樣好的孩子,只要自己真心待他,他必然不會差了。

第四十回 楚奉儀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一三五回 踏春行第三四四回 主僕情第一九二回 量進退第六十三回 如夢中第三四八回 哀民生第九十回 慈貽患第一一零回 怕相思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三二二回 麗正殿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二五六回 心如鐵第一四一回 退爲進第二四一回 序尊卑第四十四回 無猶疑第一四三回 孰憂喜第十五回 苦糾纏第一二零回 望有功第三四三回 早籌謀第十五回 苦糾纏第一零五回 除夕夜第一八二回 知冷暖第二零六回 追舊事第一五二回 懸未決(翩雪生日加更)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三一一回 洞於先第三回 白紵舞第一九二回 量進退第二六八回 勤探問第一九六回 洞房夜第八十五回 親成仇第三四四回 主僕情第二九五回 三寶殿第一五零回 張聲勢第一二四回 擇其宿第二二六回 尋底裡第一八三回 比禮單第一六零回 言棄德第六十八回 蛇吞象第二一四回 憶驚心第六十八回 蛇吞象第二五八回 旁搖煽第一七零回 香襲人第一一零回 怕相思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五十五回 慣多心第一六一回 無處訴第十四回 訴衷腸第一二五回 痼難痊第十回 蓄陰謀第二百回 手足親第二二五回 淚洗面第九十七回 死餘辜第三三八回 好謀算第一二三回 得其所第七十七回 難間界第一七六回 諱不言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三零八回 心不死第一九七回 相圖謀第五十九回 隔肚皮第四回 聽水榭第二二七回 傳乩文第四十八回 步步錯第一零四回 當局迷第五回 曲傳心第六十七回 誠相隨第三二四回 將死言第四十二回 長遠計第一四六回 恩卓殊第三十八回 暗疑猜第三五零回 有誰聽第一一三回 石砸腳(三更)第十回 蓄陰謀第二一六回 拘於心第四十四回 無猶疑第一七三回 衆人推第一三六回 神不寧第三一二回 哀滿腹第一五零回 張聲勢第三零一回 分明語第二八六回 淡紅滋第二九六回 笑面虎第三四九回 蕭長經第四十五回 始定心第一五四回 染心疾第二四二回 跳梁戲第二四二回 跳梁戲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一三九回 朋同利第一六四回 傷手足第二三三回 心生疑第七十六回 生枝節第八十七回 週歲禮第二三五回 悔曾經第一二四回 擇其宿第三三七回 情淺深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六十一回 想當然(補加更)
第四十回 楚奉儀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一三五回 踏春行第三四四回 主僕情第一九二回 量進退第六十三回 如夢中第三四八回 哀民生第九十回 慈貽患第一一零回 怕相思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三二二回 麗正殿第二五五回 無多路第二五六回 心如鐵第一四一回 退爲進第二四一回 序尊卑第四十四回 無猶疑第一四三回 孰憂喜第十五回 苦糾纏第一二零回 望有功第三四三回 早籌謀第十五回 苦糾纏第一零五回 除夕夜第一八二回 知冷暖第二零六回 追舊事第一五二回 懸未決(翩雪生日加更)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三一一回 洞於先第三回 白紵舞第一九二回 量進退第二六八回 勤探問第一九六回 洞房夜第八十五回 親成仇第三四四回 主僕情第二九五回 三寶殿第一五零回 張聲勢第一二四回 擇其宿第二二六回 尋底裡第一八三回 比禮單第一六零回 言棄德第六十八回 蛇吞象第二一四回 憶驚心第六十八回 蛇吞象第二五八回 旁搖煽第一七零回 香襲人第一一零回 怕相思第三零六回 風滿樓第五十五回 慣多心第一六一回 無處訴第十四回 訴衷腸第一二五回 痼難痊第十回 蓄陰謀第二百回 手足親第二二五回 淚洗面第九十七回 死餘辜第三三八回 好謀算第一二三回 得其所第七十七回 難間界第一七六回 諱不言第三零九回 苦謀生第三零八回 心不死第一九七回 相圖謀第五十九回 隔肚皮第四回 聽水榭第二二七回 傳乩文第四十八回 步步錯第一零四回 當局迷第五回 曲傳心第六十七回 誠相隨第三二四回 將死言第四十二回 長遠計第一四六回 恩卓殊第三十八回 暗疑猜第三五零回 有誰聽第一一三回 石砸腳(三更)第十回 蓄陰謀第二一六回 拘於心第四十四回 無猶疑第一七三回 衆人推第一三六回 神不寧第三一二回 哀滿腹第一五零回 張聲勢第三零一回 分明語第二八六回 淡紅滋第二九六回 笑面虎第三四九回 蕭長經第四十五回 始定心第一五四回 染心疾第二四二回 跳梁戲第二四二回 跳梁戲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一三九回 朋同利第一六四回 傷手足第二三三回 心生疑第七十六回 生枝節第八十七回 週歲禮第二三五回 悔曾經第一二四回 擇其宿第三三七回 情淺深第一六七回 貪成癡第六十一回 想當然(補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