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零一 章 機遇挑戰

源源不斷地情報通過正常的、非正常的渠道傳到了大唐的京師,以新皇帝慧宗(鄭滎)爲首的最高統治階層終於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在健宗宣佈退位爲太上皇的前一天夜裡,和豐、衛、燕三國接壤的十六座關隘同時被襲,到目前爲止有三處主要關隘——蒼茫關、汾水關、連山關失守,剩下的十三座關隘除了有兩處還在苦戰之中,其餘各處已經將敵人擊退。從掌握的情況來看,可能是爲了起到起兵的作用,參與偷襲關隘的敵軍加起來不到二十萬,不過已經有跡象表明,敵軍的後續部隊正在向大唐境內蜂擁而來,搶佔三關的敵軍將領也對外號稱此次三國聯軍總規模將在兩百萬之衆。

與此相比,在大唐境內發生的叛亂就只能算是毛毛雨了。出現叛亂的地方雖然不少,但都是些窮鄉僻壤的小城鎮,而且規模都比較小,最大的一股亂軍還不到兩千人。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些小股叛亂基本上被鄰近的王爺、國公還有兵部所屬的駐軍分割包圍,形成不了太大的氣候。有幾處只有一二百人蔘與的叛亂,甚至在當天就被平息掉了。

大唐的最高統治階層對待如何應對此次的內憂外患產生了很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主要是李良和鄭天虹的意見不統一造成的。在養心殿舉行的小範圍會議上,當着慧宗和六部尚書以及天鷹軍團邢從甫元帥和其他幾個有資格參與會議官員的面,長公主鄭天虹和相國李良很是剋制的展開了第一次較量。

在聽取了兵部、刑部還有大內侍衛這個部門收集到的情況後,剛剛榮升爲大唐第一人的慧宗顯然還有些不適應自己的角色,習慣性的等待父親健宗的指示。當他發現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時,新皇帝這才意識到今日不同往日了,於是清了清嗓子道:“相國、御妹、各位愛卿,此事當如何處治?”

“啓奏陛下。”既然被第一個提到,那麼李良就不能不說點什麼了,將沉甸甸的鎮國金鐗換了個手後李良把已經構思好了的‘反動言論’拋了出來:“外患是小,內憂是大,攘外必先安內,所以臣認爲應該首先集中力量剿滅各處叛亂。但是僅僅是剿滅叛亂是不夠的,陛下不是讓臣監理御史城嗎,臣以爲應該任命一剛正之士擔任御史大夫,讓御史到各地徹底查明叛亂的起因讓相關官員負起該負的責任;至於外來之敵嗎……豐、衛、燕三國一直以來都和我大唐關係密切,多年來我們經常借糧於他們,使三國的百姓在災年能夠度日,我大唐在這三國的官吏和百姓之間擁有很高的威望,所以此次豐、衛、燕可能是我們產生了什麼誤會才聯兵進犯我大唐疆界。臣以爲不必太過憂慮,一方面我們可以派出使節進行和談,另一方面可讓靠近邊境的王爺和國公統領附近人馬進行防禦,只要我們堅守一段時間,相信通過使者的斡旋或許可以解除誤會,使敵軍會不戰而退。”

有着深厚階級鬥爭經驗的李良已經深刻認識到,現在這個階段裡國與國的戰爭其實地主階級中大地主之間的較量可以說是內部矛盾,而內部的叛亂則是發生在被剝削者的農民階級同剝削者的地主階級的一場較量,是階級鬥爭。已經成爲大地主階級中的一員的李良,本着維護自己階級利益的原則堅決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可惜這樣務實的言論卻得不到殿內同樣是大地主的支持。

李良的這一番話立時激怒了長公主殿下,本來就對李良很有成見的鄭天虹在想明白了父皇的用意後,已經作好了在隱形牽制的情況下全力配合李良的準備,但她怎麼也沒想到李良剛剛站到了朝堂之上,竟然置咄咄逼人的外敵於不顧,打着平息內患的旗號就要開始動手奪權了。

不單單鄭天虹一個人被激怒了,大殿內除了少數幾個人外大多數人也對李良本末倒置的主張很是不肖,只是礙於身份和李良懷中的金鐗纔沒有跳出來反駁。

“相國大人。境內的叛亂不過是些疥癬之疾,不足爲患。”長公主努力壓制住了心中的不滿,用盡量平靜的語氣道:“誠如你所言,因多年來我們數次借糧於他們的緣故,豐、衛、燕的百姓對我大唐很是友善,但這一次他們不顧我大唐對他們多年的支持攜手進犯我大唐疆界,氣勢洶洶號稱出兵兩百萬,兩百萬啊!數年以來中原何曾有過如此之衆的兵事,怎麼會因爲小民的想法不戰而退呢?陛下,我們應當集中兵力對抗來犯之敵,否則大唐將亡啊!而相國大人所說的任命御史大夫深究失職官員之事,完全可以一併進行。請陛下裁奪。”

慧宗很是爲難的看了看李良,因爲妹妹說的很是在理,可處於某種原因慧宗又不能不支持李良的決定。

李良沒有正面辯駁,而是道:“何大人,敵我兵力對比如何?”

兵部侍郎代行尚書職責的何盛首先說道:“據兵部探查到的消息,燕國至少準備了六十萬兵馬,衛國和豐國差不多,應當分別有四十萬的數量。而我們目前可以動用的軍隊數量只有六十五萬左右。”

御座上的慧宗詫異的問道:“怎麼會這麼少?”

何盛解釋道:“陛下,三大軍團中的地虎軍團在兩界關作戰無法調用,海月軍團的水軍雖然能用但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五萬人只能當兩萬來用,唯一能用的只有天鷹軍團的十萬人馬了;兵部所屬的軍隊可調用的只有十五萬,其餘的人馬或是被牽制在未被攻克的十三處關隘之中,或是要留在各處防備叛軍;平南王、衛國公、榮國公的人馬也在兩界關作戰,同樣動不得。其餘的四位王爺和九位國公的兵馬全部調用也不過三十餘萬。”

李良道:“何大人,邢元帥,你們多年帶兵,請你們分析一下,如果同時對三國的敵軍從正面反擊的話,我們能有多少勝算?”

何盛道:“樞密院在這幾日分析的結果是,單獨對一國的話,我們可以全勝,對兩國的話不勝不敗,對三國的話毫無勝算!而且幾位老將軍還提出來,如果全面開戰的話,以他們三國的國力,估計還能動員至少一百萬的軍隊。我們所能動員到的後備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可能會多一些但是也相差不大,而敵軍在武器上要佔有一定優勢,畢竟我們的鋼鐵大半都依靠從他們三國交易得來,戰事一起邊境封鎖,我軍的鋼鐵來源就只能靠幾處低劣品質的礦山支持。所以樞密院的意見是,以守爲主,談判並舉,擇機退敵。”

大唐的樞密院名義上歸兵部管理,實際上是直接對皇帝負責,主要承擔在戰時爲皇帝提供決策依據的參謀部門,裡面不是久經戰陣的老將軍就是帶兵多年的老元帥。

“不然。”待何盛講完後,邢從甫搖頭道:“本帥不敢苟同樞密院的結論。敵軍雖衆我軍雖寡,但是他們畢竟是聯軍,各自爲戰不相所屬,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軍隊良莠不齊,根本不能和我大唐的精銳相提並論。從被佔領的關隘所處的位置來看,短期內敵軍是沒有匯合的可能的,只要指揮得當,我們完全可以在抵禦住兩路敵軍進攻的同時,集中兵力將他們逐一擊退。”

何盛道:“邢元帥所提的戰法,樞密院也研究過,想要實現迅速擊退一路敵軍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集中優勢兵力,這麼做勢必造成防禦用另兩路敵軍的兵力不會太多;二是我軍主力交戰的敵軍必須要同我們作正面決戰。如果敵軍就地防禦,或者我軍不能迅速擊退這一路敵軍的話,那麼另兩路敵軍很可能突破我軍的防線。如果出現那樣的局面的話,那對我大唐來說將是一場滅頂之災。”

鄭天虹道:“難道樞密院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何盛看了看長公主後很是無奈的說道:“蒼茫關、汾水關、連山關的失守太過突然,使得我們失去了拒敵於國門之外的屏障,這三關之後是廣闊的平原,敵軍進可攻退可守,且三國遙相呼應使我們不能兼顧。樞密院爲此提出了一個不得已的方案,就是分兵三路進行抗敵,可讓靜北王、忠國公、華國公、護國公、嘉國公率兵北上匯合慶王以及附近的駐軍,依託慶王封地抵禦燕國之敵;天鷹軍團西進匯合河西王、鎮國公、興國公的人馬抗擊衛國;儘快和勾斐停戰,以便調地虎軍團、平南王、衛國公、榮國公北上匯合泯國公即當地駐軍抗擊豐國。安東王、瑞國公、衛國公的兵馬爲後備軍,由海月軍團牽頭居中接應;同時出動各地駐軍儘快剿滅各處叛亂,以防止因各地兵力空虛使得叛軍規模擴大。還有,目前領兵在兩界關作戰的嶽闊乃是長公主駙馬,雖然未曾完婚,但事急從權,應召他來京城主持對敵之事。”

樞密院提出的這個建議雖然是以被動的防禦爲主,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可以說是最好的方案了,所以殿內的衆人紛紛附和。

“不可!”出言反對的不是李良還是那個:“多則三個月、少則四十天,困守在兩界關內的勾斐大軍就要灰飛煙滅了,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防虎歸山。而那些叛亂雖然很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絕不可小窺,否則很可能釀成大禍。豐、衛、燕的聯軍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不足爲慮。”

長公主悠悠的說道:“加起來還過萬的叛軍,比豐、衛、趙上百萬的軍隊還要可怕?”

李良道:“陛下,諸位同僚,長公主殿下說的太正確了,和本人看法完全一致。少許的叛軍的確比百萬敵軍更加可怕!”

‘那個和你的看法完全一致?’涵養極好的長公主鄭天虹,差點被拿問號當感嘆號聽的李良氣的把銀牙咬碎。

李良道:“據無塵院探訪到的情況來看,各處參與叛亂的百姓主要有這麼兩類人,一類是監獄關押的犯人和曾經坐過牢的平民百姓,這類人數量不是很多,但卻是叛亂的中堅力量,和官軍作戰時悍不畏死,給前去平亂的官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而另一類則是欠下高利貸而無法償還即將淪爲和已經是農奴的佃農。這類人大約佔了叛亂數量的八成以上。諸位大人,有沒有誰能告訴我,在我大唐境內這第二類人究竟有多少?”

領兵的武將是一個勁地搖頭,而文臣們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回答不了相國大人的問題。

“沒人知道嗎?那就讓我來揭示答案吧!”掃視了一遍面面相覷的衆文武,李良沉重的說道:“一千萬!”

慧宗失聲道:“一千萬?”

“是的陛下!”李良十分苦澀的點了點頭道:“而且這還是保守的數字,如果把年頭稍微不好就要依靠典當來維持生計的百姓也算進去的話,數量還要多的多!”

無比震驚的鄭天虹不知道李良所說的是不是在危言聳聽,爲了確認這一點,她在愣了一下後向最有可能掌握實際情況的一個人問道:“申大人,是這樣嗎?”

戶部尚書申鴻逸道:“我大唐在籍的臣民有六千五百萬,其中從事耕作的人口在五千萬以上,這些人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擁有自己的土地,大多數人都是靠租用大戶田地的佃農以及賣身於大戶地主之家的農奴。據戶部的史料記載,五十年前一個五口之家可以很輕易的租用到三十畝良田,而如今能租用到十五畝已經很不容易了,所得糧食在繳納了賦稅和租金後僅夠餬口之用。”

刑部尚書郭守正忍不住插言道:“我大唐律法雖然規定了佃客交納田租的上限,但不良地主爲了取得更多的錢糧,在把田地租給佃客之時不管佃客是否出於本意,除了要強借給他們一些利息很高的錢糧外,還將本來需由田地擁有者上繳的賦稅轉嫁到了佃客身上。刑部這兩年辦理的案子,不少都與此有關。”

“郭大人說的我們戶部也知道一些。”申鴻逸又道:“根據近幾年收取稅賦時所彙總的情況來看,佃農代替東家上繳賦稅的事情很多,如果收成好還可勉強維持,但年景稍微不好或家中有意外發生就度日艱難了,有些地方已經出現將兒女作價於東家爲奴才能租用到土地的情況。處於破產邊緣和已經破產的務農人口大約就是李相國所說的數量。”

倒吸了一口涼氣,慧宗道:“難道相國的意思是,這一千萬人都會參與叛亂?”

“非也!這些人是叛亂者的潛在支持者和參與者,而關鍵的問題是看朝廷能不能妥善地處理好現在的小股叛亂。”說到這裡李良忽然笑了笑道:“我們應該慶幸,也應該感激,慶幸和感激我們的敵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錯誤的順序發生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這場戰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慧宗精神一振道:“請相國明示!”

“陛下!這次叛亂很明顯是一次有預謀、有組織、有外來勢力插手的活動。這是由國際大環境和我們國內小氣候相互結合的產物,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的,必然會發生的一次叛亂。”李良閒庭信步般的走到了慧宗的面前道:“目前的國際大環境是什麼呢?中原五國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比剛建國的時候增長了很多倍,就連我大唐這樣擁有廣闊的適意耕種土地的國家都出現了人多地上的現象,何況豐國、衛國、燕國這些山嶺多於平地的國家呢!他們三國長期受到北櫟的騷擾,加上他們國內耕地相對較少,不得不經常要向我國借糧以度荒年,雖然能解救一時之急,但一方面還要質子於我們、另一方面要支付利息,長久下來入不敷出使得三國的上層對我們有頗多不滿。而一直是他們三國外患的北櫟內部發生動亂,使得他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能夠騰出手來對付我們。其目的就是得到我們的田地來緩解他們國內糧食不足的矛盾!”

“可惜策劃這場戰爭的人謀劃的不夠狠不夠毒。”李良邊說是邊搖頭道:“如果是我來策劃的話,會以大兵壓境迫使大唐將重兵調到邊境,而後再趁我們國內兵力空虛的實際發動叛亂,並且還要明確的提出諸如‘均田免糧’、‘等貴賤,均貧富’、‘家家有田地、人人有麻桑’之類的口號來拉攏人心。如此一來雖然不會一呼百應,但也會從者如雲,豈會是現在這種不疼不癢小打小鬧的局面。”

在場的人被李良說的是大汗淋漓,紛紛在心中暗道:“若是真的如此,那大唐就真成了內憂外患,離滅國不遠了!”

李良道:“這次的叛亂和外敵入侵將我們存在的問題從暗處推到了明處,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們一方面可以藉機打擊不良地主和不法官吏,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將國內的矛盾轉嫁到國外,甚至可以藉此良機開疆擴土。陛下,臣請旨全權處理此事,並請長公主監查!”

慧宗:“準了!”

第 七十四 章 無悔的老將軍第 一二一 章 公主理政 上第 五十七 章第 一一六 章 盟約瓦解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下)第 八十六 章 連環計第 六十三 章第 一零六 章 出事了第 一一八 章 避暑勝地第 二十四 章第 六 章第 八十三 章 十字坡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上)第 二十一 章第 五十一 章第 五 章第 八十 章 虎妞與駱駝第 七十二 章 情況怎麼樣了第 五十六 章 老皇帝和老臣第 六十一 章第 四十四 章第 三十九 章第 七十一 章 老將和牛犢第 七十二 章 情況怎麼樣了第 三十 章第 四十二 章第 七 章第 一 章第 十二 章第 七十九 章 兩位嶽元帥第 八十九 章 爲他人做嫁衣裳第 九十三 章 風起雲涌第 八十五 章 栽贓陷害第 九十二 章 棄子爭先第 八十五 章 栽贓陷害第 三十五 章第 一一五 章 貴姓第 九十五 章 疑惑的新君第 一零八 章 小王爺第 二十八 章第 四十八 章第 一二八 章 卸磨殺驢嗎第 六十八 章第 五十三 章第 十七 章第 五十七 章第 五 章第 六十二 章第 五十七 章第 三十二 章第 八十一 章 京城風波起 上第 一零二 章 御史城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五十六 章 老皇帝和老臣第 一三一 章 京師風雲第 四 章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四十九 章第 三十九 章第一零四章 四無公子之風生水起下第 六十二 章第 四十八 章第 九十四 章 鎮國金鐗第 四十 章第 八十七 章 鎮國公的家事第 四十三 章第 二十三 章第 六十五 章第 五十七 章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五十一 章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中)第五十四章 從前有個太監(全)第 七十七 章 圖窮匕見第 五十三 章第 五十二 章第 四十六 章第 一二零 章 月下劍舞第 九十 章 命中註定的對手第 十八 章第 一一七 章 預謀中的水淹三軍第 七十 章第 三十五 章第 一一零 章 明明白白告訴你第 十一 章第 一二五 章 鄭德的展望 (下)第 八十四 章 倩女幽魂第 三十三 章第 一一二 章 計中計第 十六 章第 一 章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一二三 章 鄭憲解謎第 八十六 章 連環計第 九十四 章 鎮國金鐗第 六十七 章第 一 章第 三十三 章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中)第 九十四 章 鎮國金鐗
第 七十四 章 無悔的老將軍第 一二一 章 公主理政 上第 五十七 章第 一一六 章 盟約瓦解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下)第 八十六 章 連環計第 六十三 章第 一零六 章 出事了第 一一八 章 避暑勝地第 二十四 章第 六 章第 八十三 章 十字坡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上)第 二十一 章第 五十一 章第 五 章第 八十 章 虎妞與駱駝第 七十二 章 情況怎麼樣了第 五十六 章 老皇帝和老臣第 六十一 章第 四十四 章第 三十九 章第 七十一 章 老將和牛犢第 七十二 章 情況怎麼樣了第 三十 章第 四十二 章第 七 章第 一 章第 十二 章第 七十九 章 兩位嶽元帥第 八十九 章 爲他人做嫁衣裳第 九十三 章 風起雲涌第 八十五 章 栽贓陷害第 九十二 章 棄子爭先第 八十五 章 栽贓陷害第 三十五 章第 一一五 章 貴姓第 九十五 章 疑惑的新君第 一零八 章 小王爺第 二十八 章第 四十八 章第 一二八 章 卸磨殺驢嗎第 六十八 章第 五十三 章第 十七 章第 五十七 章第 五 章第 六十二 章第 五十七 章第 三十二 章第 八十一 章 京城風波起 上第 一零二 章 御史城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五十六 章 老皇帝和老臣第 一三一 章 京師風雲第 四 章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四十九 章第 三十九 章第一零四章 四無公子之風生水起下第 六十二 章第 四十八 章第 九十四 章 鎮國金鐗第 四十 章第 八十七 章 鎮國公的家事第 四十三 章第 二十三 章第 六十五 章第 五十七 章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五十一 章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中)第五十四章 從前有個太監(全)第 七十七 章 圖窮匕見第 五十三 章第 五十二 章第 四十六 章第 一二零 章 月下劍舞第 九十 章 命中註定的對手第 十八 章第 一一七 章 預謀中的水淹三軍第 七十 章第 三十五 章第 一一零 章 明明白白告訴你第 十一 章第 一二五 章 鄭德的展望 (下)第 八十四 章 倩女幽魂第 三十三 章第 一一二 章 計中計第 十六 章第 一 章第 一一四 章 師徒問答第 一二三 章 鄭憲解謎第 八十六 章 連環計第 九十四 章 鎮國金鐗第 六十七 章第 一 章第 三十三 章第 一二四 章 西泉村議戰事(中)第 九十四 章 鎮國金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