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油油的田野,大片的粟開着一串串淡黃白色的花兒。
試驗田裡半畝的黍子也早早就開了花,果園裡面那些不知名的樹木也開着花兒,更遠處的菜園更是花開滿園。
陳昊在給部落人講解葫蘆人工授粉的要領,菜園這裡,除了媧氏族人外,陰康氏族人也在這裡學習。
經過與異族人的接觸,陳昊感覺到光靠一個媧氏族是很難與別人一個部落聯盟對抗的,所以他想與鄰近的同姓氏族建立起緊密的關係。
過來學習種田的人是今年嫁過去的阿殼,還有陰康氏女族長等五個人。
“有果的是雌花,沒有果的是雄花,我們要摘下雄花給雌花授粉。”
“記住,葫蘆喜肥,你們要多堆草木灰和發酵過的糞便在葫蘆的腳下,明白嗎?”
陳昊在給大家傳授農業知識,雖然在上年他傳授過大家一次,但還是有很多人忘記。
所以在重要的時候,陳昊都要親自過來指導大家,正所謂一回生,兩回熟,相信多教大家幾次,大家就會掌握好種田的技術。
此時正是各種作物的開花期,這段時間十分重要,水份和養分都要充足,這關乎到整年的收成,十分的重要。
種田可不是隨便種下就能得到豐產的,在作物各個生長的時段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怎麼才能用科學的方法讓作物得到高產,放在現代社會都是世界性的問題,
農業技術相當的重要,這需要不斷研究和改進,才能不斷進步。
爲此,陳昊和老祖母等人商量過,將管理部落所有農業的職位名爲田正,也就是種田隊長,而媧氏族的田正就是耘嫂。
實際上,在一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大部落裡,比如朱襄氏族裡面就有專門管治田地的田正。
畢竟一個超過百人的部落,人口衆多,就需要分出一個個管治各個方面的隊長,這是從舊石器晚期就出現的分工形態。
田正耘嫂得到陳昊的吩咐,在田間監管和幫助各戶人治理莊稼,風裡希也被安排到跟她一起管理部落的農業,這是陳昊刻意安排的。
下午時分,部落人還在給莊稼施肥,陰康氏族派來學習的人也繼續觀摩學習,而陳昊就要去建造蜂巢。
蜂王被帶回來已有兩日,要是再不處理的話,搞不好會養不成。
陳昊帶着幾個男人,拿着兩個陶缸來到果園。
果園這裡的一棵大樹下已經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子,這是一個用樺樹皮搭頂的棚,棚下面放了一個裝滿泥巴的陶缸。
陳昊走近後,就將一個側面被砸破了一個洞的陶缸放在這個陶缸的上面,兩個陶缸緊密地疊放在一起。
被砸開的陶缸裡面有着五個正方形的樹枝框,每一個框裡面都夾着已經沒有蜜的巢脾。
這便是陳昊造的蜂箱。
生了一堆火,弄出大量的白煙,再次打開另一個陶缸,用白煙薰一下,讓裡面的蜜蜂安靜下來。
陳昊就將缸裡那塊蜂巢取出來,正好看到那隻體型較大的蜂王趴在一個巢洞裡,它還很健康,於是他小心翼翼地將這塊蜂巢放進蜂箱裡面。
陶缸裡還有蜜蜂。
幾個人合力,將陶缸裡的蜜蜂也倒入蜂箱裡,將一個陶蓋在陶缸上面,蓋得嚴密。
蹲在一旁觀察,蜜蜂繞着這個陶缸蜂巢轉圈,不多時,蜜蜂們就開始在那個破洞進進出出。
看來,蜜蜂們在慢慢適應這個蜂巢,實際上蜜蜂會跟着蜂王和巢穴,只要這兩者在,蜜蜂們就會建造新的家園。
蜂巢裡面還有不少的蜂蜜可以讓它們渡過難關,蜂王適應下來,就會產卵,再製造一個蜂羣。
這個蜂箱在果園的一角,衆人熄滅了煙火,趕緊離遠這個蜂巢。
果園旁邊就是大片的田地,田地上長滿了莊稼,此時,田裡的莊稼都開着一串串小花兒,還瀰漫着淡淡的清香,這些花兒正好可以給蜜蜂們提供釀蜂蜜的材料。
蜜蜂能爲植物授粉,是一種對農作物有利的益蟲。
在現代,養蜂和種植結合是一種十分平常的、比較科學的農業技術。
蜂巢附近的農作物和果樹都不用擔心授粉的問題,同時,這種農業技術,能夠讓莊稼、果樹等作物提高產量。
媧氏族引進蜜蜂,族人們種下的莊稼就能提高一定的產量,這是一種生態種養技術。
現在很多部落都不知道這種技術,而媧氏族卻走在大家的前面。
建好蜂箱後,陳昊就帶着部落人,繞着這一畝的果園建造圍欄。
雖然果園裡暫時沒有果樹,但裡面有蜂箱,很多動物會吃蜜蜂,比如狗熊就會破壞蜂巢。
謹慎起見,陳昊就決定先將果園建造好,日後再慢慢引進各種的果樹,以及將果園裡面的水塘養魚,這樣,部落就有魚塘、果園、田地、以及蜂箱。
養蜂不但能夠爲各種農作物授粉,還能爲部落人提供免費的蜂蜜,這是一種十分有益生態循環。
弄完蜂箱的事情,天色也慢慢暗下來。
在田地裡施肥的部落人也回去準備晚飯,這年頭沒有什麼照明的工具,部落人習慣日落而息。
陳昊吃過飯後,趁着還有時間,寫下了今日蜂巢的建立時間,以及蜂箱裡的方框數量。
養蜂雖然不是很難,但他也要做好記錄,這樣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再翻查記錄,就能一目瞭然,知道哪裡出問題。
寫完記錄,他就燒了一鍋水。
又取出建造蜂箱用剩的巢脾(蜂巢塊),將這些巢脾放入燒開的水裡。
其實這些巢脾是大家吃完蜂蜜留下的,於是陳昊就將它們收集起來,準備用這些巢脾造一種十分有用的生活用品。
蜂巢在沸水中翻滾,慢慢地融化,清澈的水面上出現繭衣、蜂屍、泡沫等雜質,陳昊就用陶碗小心翼翼地將這些雜質撈出來。
蜂巢在沸水中完全融化後,陳昊就將這鍋熱水拿出來,放在牆角下。
第二日早晨,陳昊起牀後,就過來看看這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