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大豐收

媧氏族南部,延綿一百多畝的莊稼地碩果累累,金燦燦的一片,十分喜人。

“哇,好多糧食呀,我們不採集也不用捱餓了。”

“對,真好呀,我們以後都不用採集了。”

“沒錯沒錯,我們不但能天天吃到粟,還能種菜吃呢,嘻嘻。”

面對着大片的糧食,一個個媧氏族人都看直了眼,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糧食,而且,這片莊稼地裡不但種植了粟,還有豆子、黍等作物。

粟、豆子、黍子是陳昊定下的主糧,今年主要種植這幾種作物。

另外還在外面的野地裡,大家採用刀耕火種種下幾塊山頭的葛、山藥等作物。

山藥還沒有采收上來,倒是葛收穫了五百來斤,大概每戶人能分到三十來斤的葛,平均下來每人只有七八斤的葛。

七八斤的葛,一個人吃五六日就能吃完。

在野外採用刀耕火種種植葛這種作物,收成是有一些,但卻少,如果今年不是忙着春耕,或許部落人會去多種一些葛,今年收成可能也會多一些。

但毫無疑問,在野外刀耕火種種植的作物,比起在田地上進行精耕細作的要差很多。

“等到來年,再開荒十幾畝地,這樣就能種上葛、山藥、冬瓜等副食。”

陳昊拿着蚌鐮,看着面前茫茫一片的糧食作物不由發出感嘆。

今年種植糧食作物,等明年基本上就能把副食的作物也補充上。

“昊,都準備好了!”耘嫂走到陳昊面前說道。

此時,很多族人拿着蚌鐮石鐮、籃子等收割工具準備大幹一場,女族長和老祖母在緊張地分配任務,剛纔巫和老祖母還進行了一次的祭祀。

部落今日殺了兩頭豬用來祭祀,本來正常的採收是不用祭祀的,但陳昊覺得爲了讓大家感受豐收的喜悅和增強部落人的團結之心。

爲了顯得莊重一些,於是他就提出以後每年秋收的時候都要舉行一次祭祀,並且殺牲口慶祝,美其名曰“秋收祭”。

而祭祀的對象是在原來兩塊風姓和媧氏圖騰,再加上陳昊編的伏羲氏圖騰,這一次也是老祖母將伏羲氏圖騰與本族媧氏圖騰放在一起祭祀。

祭祀完畢,耘嫂就迫不及待地過來跟陳昊說可以開始了。

而陳昊過來大概地看了看大家的準備情況,便下達了收獲的號令。

在族人相繼下田去收穫的時候,陳昊則拿起筆,在一塊樺樹皮上記錄了今日採收的日子。

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爲作物的生長週期是不能確定的。

比如有的粟分爲早、中、晚熟,不同種的粟生長時間相差十多二十天不等。

而粟什麼時候熟是很難用眼看出來的,陳昊不確定部落的粟是屬於哪種,所以他只能記錄,慢慢地去嘗試,總結粟等作物最佳的收穫時間。

有時候粟沒有完全熟透,它還能繼續長,要是不知道時間,提前收穫了,必定會造成減產的!

當然可以晚一點採收,確保它們都成熟,可要是這樣的話,對於大規模種植來說,晚一點採收,就會錯過最佳的收穫時節,從而導致糧食損失,畢竟把成熟的糧食放在野外,不等於喂老鼠嗎?

糧食被人們一籮籮地採收上來,當有人收割完一畝地後,女族長和一些老人就開始進行稱量。

大家種了那麼多糧食,不知道有多少,這怎麼行呢?

陳昊割完自己的兩塊田地,就出去忙碌了,那兩個戎人女人被安排過來幫忙收割他家的田地。

“怎麼樣?”陳昊快步跑到女族長的面前問了起來。

女族長經過兩年的學習,終於學會了加減法,實在難得,不枉陳昊之前辛苦的教導。

“粟平均畝產五百斤、黍平均畝產五百斤、豆平均畝產三百斤!”女族長如實彙報。

別看這畝產數據十分驚人,其實這是糧食的毛重,比如部落人現在就將穗一起割下來,而且糧食還沒有進行乾燥!

這樣直接地稱量,真正的畝產數據至少要減去一半以上!

“唉,估計今年的粟、黍的畝產應該維持兩百斤左右,大豆可能增產了幾斤吧,大約一百來斤左右。”陳昊估摸了一下,根本上年的經驗,大致地算出今年的糧食畝產情況。

陳昊接着又看了看樺樹皮上記錄着的各塊田地的情況。

每塊田地上都有編號,甚至還有下種時間以及種植的人員,甚至乎什麼時候施肥,施肥的次數都有詳細的記錄。

“今年春耕要忙着開荒,有些田地的莊稼錯過了種植時間,所以導致這部分作物的糧食產量減少了。”

“看來要等到所有作物收上來後,才能進行詳細的比較。”

爲了部落的糧食,陳昊也是盡心盡力地去進行不斷的嘗試,他希望可以摸索出一套完善的農業技術,幫助部落、發展部落。

農業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農耕比遊牧能多養活十倍的人口,還可以定居,形成文明的載體——城市。

只有不用直接從事食物生產的人口,才能創造文學、藝術、科技,人類文明才能發展起來。

而遊牧漁獵由於只能養活很少的人口,且動物食物也不便保存,不用直接從事食物生產的人口極少,無法定居,也無法形成城市,文學、藝術、科技作品不便於保存,後人就很難在前人基礎上創新發展,文明的發展就比以農耕爲基礎的社會緩慢得多。

要想讓媧氏族更快地進入文明社會,就必須發展好農業!

可惜的是,雖然先進的種植技術爲大家帶來了豐富的糧食,但大家使用的蚌鐮、石鐮等收割工具卻還十分落後,一百畝糧食,衆人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纔將田裡的糧食都收穫上來。

“唉,我們的收割工具實在太落後了,今年都把上年攢下來的蚌鐮用完了,又得去跟別的部落交換!”

看着石叔家裡堆積如山的破爛鐮工具,陳昊再次發出感嘆。

因爲收割工具落後,導致大家花在收割糧食上的時間很多,而且鐮刀這種工具的消耗量也很驚人!

不單是蚌鐮,就連骨耜(鏟子)、木耒(外形是一個樹杈,原來是點種工具,現在是媧氏族人用來叉草或是製成用來篩選泥土的耙。),也是部落急需的。

第18章 原雞第174章 穿牛鼻環第359章 十年春第349章 能源第406章 太昊的附屬氏族第130章 黃皮子第80章 貨物第276章 石器與豆製品第219章 黃雀在後第123章 大建造第134章 撿雁蛋馴鵝第102章 冬忙第446章 煤礦排毒第406章 太昊的附屬氏族第451章 核心技術和核心材料第444章 事故第272章 六年春耕第1章 回到原始第291章 左右兩難第403章 十二年春第93章 挖蚯蚓第151章 賣女奴第200章 文化知識輸出第93章 挖蚯蚓第328章 大型裝備—榨油機第357章 割地賠款第332章 財政稅收第29章 孵化和菜乾第36章 私有制初現第78章 割禾第100章 換鹽第488章 震驚一幕第495章 大反擊第198章 孔雀石與豬鬃(上)第203章 礦石第421章 峽谷相逢第252章 你們是以風爲姓?第75章 收益與風險第151章 賣女奴第513章 附屬的怪事第350章 鹽山寨第443章 能源難題第105章 按戶分配第187章 大山裡的粉條第233章 四年秋收第298章 處置奴隸(上)第529章第125章 部落的新生命第290章 衛星城第468章 歸屬第326章 奇怪的陶器第121章 蒲草與製品第15章 “歷”的由來第541章第488章 震驚一幕第301章 國庫與餘糧第89章 樺樹與松樹第7章 釣蛙第417章 私塾與姓氏第316章 兩難之境第425章第348章 改變策略第23章 修菜園第422章 進與退第524章 攻城戰第319章 防具(下)第387章 東方形勢第109章 嫁接果園第492章 奸細第547章第70章 割豬草第60章 慄陸氏族第251章 訓練與遊戲(下)第340章 後勤第441章 端午龍舟第288章 建軍(上)第409章第296章 攻伐戎人(五)第363章 展現實力第87章 分配農具第401章 京觀第266章 折 枝第92章 造鞋(下)第425章第439章 巴第121章 蒲草與製品第547章第425章第140章 大漆(上)第492章 奸細第79章 柘桑第537章第124章 藥與草第151章 賣女奴第278章 你們反了!(上)第460章 平叛(下)第187章 大山裡的粉條第81章 朱襄氏族第100章 換鹽第365章 原始市場(二)
第18章 原雞第174章 穿牛鼻環第359章 十年春第349章 能源第406章 太昊的附屬氏族第130章 黃皮子第80章 貨物第276章 石器與豆製品第219章 黃雀在後第123章 大建造第134章 撿雁蛋馴鵝第102章 冬忙第446章 煤礦排毒第406章 太昊的附屬氏族第451章 核心技術和核心材料第444章 事故第272章 六年春耕第1章 回到原始第291章 左右兩難第403章 十二年春第93章 挖蚯蚓第151章 賣女奴第200章 文化知識輸出第93章 挖蚯蚓第328章 大型裝備—榨油機第357章 割地賠款第332章 財政稅收第29章 孵化和菜乾第36章 私有制初現第78章 割禾第100章 換鹽第488章 震驚一幕第495章 大反擊第198章 孔雀石與豬鬃(上)第203章 礦石第421章 峽谷相逢第252章 你們是以風爲姓?第75章 收益與風險第151章 賣女奴第513章 附屬的怪事第350章 鹽山寨第443章 能源難題第105章 按戶分配第187章 大山裡的粉條第233章 四年秋收第298章 處置奴隸(上)第529章第125章 部落的新生命第290章 衛星城第468章 歸屬第326章 奇怪的陶器第121章 蒲草與製品第15章 “歷”的由來第541章第488章 震驚一幕第301章 國庫與餘糧第89章 樺樹與松樹第7章 釣蛙第417章 私塾與姓氏第316章 兩難之境第425章第348章 改變策略第23章 修菜園第422章 進與退第524章 攻城戰第319章 防具(下)第387章 東方形勢第109章 嫁接果園第492章 奸細第547章第70章 割豬草第60章 慄陸氏族第251章 訓練與遊戲(下)第340章 後勤第441章 端午龍舟第288章 建軍(上)第409章第296章 攻伐戎人(五)第363章 展現實力第87章 分配農具第401章 京觀第266章 折 枝第92章 造鞋(下)第425章第439章 巴第121章 蒲草與製品第547章第425章第140章 大漆(上)第492章 奸細第79章 柘桑第537章第124章 藥與草第151章 賣女奴第278章 你們反了!(上)第460章 平叛(下)第187章 大山裡的粉條第81章 朱襄氏族第100章 換鹽第365章 原始市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