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過河抗日

幹部會後決定陳昌浩、李卓然、王樹聲組織部隊學習十大綱領,兩日後啓程前往渡口過河,陳海松立即帶領工兵部隊趕往黃河渡口架設浮橋。

離開綏德縣城,陳海松讓步行的教導師工兵營及物資大車以正常行軍度,隨後趕來。騎馬行軍、馬馱物資的獨立旅工兵連隨他打馬而去。

沿路滿眼土黃、墚峁起伏、溝壑縱橫。自寧夏吳忠過河以後,張掖出征的部隊就進入了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破碎形成塬、墚、峁的黃土高原地形。經過半個多月的行軍戰士們已經逐漸習慣了這種不同於川陝山區、張掖武威銀川平原荒漠戈壁的陌生地貌。陳海松組織幹部戰士瞭解這些地形特點,分析各種地形對於作戰行軍的影響,沿途頻繁組織山區機動、預設伏擊、陣地阻擊等對抗演練。

一路上遇見幾批自吳堡而來的趕牲靈馱隊,見有軍人經過,都恭敬地讓出大道,靠在路邊。幾十頭毛驢身背馱架,用細長的麻繩串住籠頭,在起伏的山路上跟在幾個商人的身後,向綏德、榆林、延安而去。

山道彎彎,人稀路長,幾個分散在馱隊中間穿着坎肩、裹着白羊肚手巾的後生不時放開歌喉,在叮咚鈴聲的應和下用濃重的鄉音唱着粗獷高亢的民歌,抒着內心的歡樂、思念、哀愁,驅趕着旅途的無聊、寂寞、孤獨。

傍晚工兵部隊與前期過來勘察地形的先遣隊會合,陳海松會見了國民政府委派的縣長,出示過河抗戰的軍令,對方一番讚譽後滿口答應,願意提供渡船幫助大軍過河。

聽陳海松提出要在黃河上選址搭建浮橋,很是驚訝。想了半天說建橋耗時費力,需要徵集大量民夫船工、需要大量木料等物資,沒有一個月很難建成,恐怕會耽誤貴軍軍務。

陳海松說我軍工兵部隊保證可以在3天之內建成此橋,只需提供民船、木材、繩索、鐵釘等物即可。縣長猶豫了一會表示要和船民商議,還需與河對面山西省柳林縣軍渡鎮方面聯繫通報,共同提供配合。

第二天陳海松一行來到黃河渡口附近查看地形,才知道兩岸的吳城、軍渡是晉陝間著名的水旱碼頭。西通陝北的綏德、榆林、延安、靖邊等地,東連晉中的汾陽、平陽、介休、孝義,南達侯馬、運城,產自西北大量的鹽鹼、皮毛、糧食,東南路來的‘洋廣雜貨’、大塊煤炭經此爲中轉,運往東南西北。

所以不大的吳城,卻是商鋪林立、客棧滿城。渡口上船隻往來穿梭,人喊驢嘶,熱鬧非凡。看見大軍也不避諱,幾個船家主動上前搭訕。

一箇中年船家指着河中一條大擺船自豪地說:“哦地這條船,一次能擺100人,老總五六百人,哦大半天就能擺過去,加上馬匹,也就一天工夫。擺的快也便宜。”

陳海松問他:“兩萬人馬你們要用多長時間?”

那船家一怔,好傢伙是大部隊過河,他和身邊幾個船家盤算商議了一會說:“那哦一家可吃不下,得把兩岸船隻都集中過來,日夜不停地擺也得十天。”

另一個年長者看陳海松滿臉的焦急,提議道:“老總們要去打鬼子,哦們願意幫忙,只是貴軍有大批騾馬,此間舟少船,雖然河面平闊,但也得十天以上。如果修一座浮橋,過河倒是能快一些,只是修橋太難,沒個半個月以上很難造好,反而誤事。”

“聽老丈口氣,這裡修過浮橋?當時情形如何?”

老者惋惜地說:“將軍有所不知,民國五年商震將軍駐防綏德,與晉中通好,曾在此修建浮橋,耗時半個多月,用工極多,眼看就要合攏,誰知纜繩繃斷,船隻木板隨流而下,此後再也無人提議修橋。”

陳海松拱手說道:“原來此間也曾架設浮橋,敢請老丈費心,指點一下當年架橋地點,細說下當年架橋情形。”

老者看他真誠,便帶他們來到上游一處河流狹窄處說:“商將軍當初以爲此處狹窄,用料會少,卻不知河窄流急,造橋更難。他在兩岸釘上木樁固定纜繩,沿纜繩向河中心密佈船,船間鋪上木板,兩岸同時開工,一條一條靠攏延伸,也許是船過於密集堵住了水頭,繩索難以承受,從中間崩斷,以致前功盡棄。”

“所用繩索有多粗?”“少說也有兩寸。”

“木樁可曾牢固?”“河岸邊都是沙土,並不牢固,全都拽入河中。”

回來的路上,陳海松問老者:“這裡擺渡興旺,船隻不少,一次可以集中多少?”

“大擺船隻有3艘一次可渡百人,擺船兩岸能有五六十隻,一次也就能送一二十人。”

“縣城附近黃河最寬處有多少?最窄處商將軍修橋處我看也有40丈?”

“將軍好眼力,那裡的確是40丈,最寬處在下游有80丈,只是岸邊就是山坡,沒有平地,很難施工啊。”

回到渡口,幾支勘測組正好趕回,大家展開各自繪製的簡圖,報告自己選定的位置,各組都是沿河走了一個來回,按照陳海松給出的條件,不約而同地選在上游城邊一片水流平坦、河岸寬闊,兩岸都種有高大樹林的地方。剛纔回來的路上,陳海松也中意這裡,向老者打聽這裡叫槐樹坪。

與老者告辭後,一行人又來到槐樹坪,詳細測量計算了一番,繪製出圖樣,測算出河面寬160米,用船50只,每船相隔一米,以暢水流。中間用方木相連,方木上鋪設木板。需用3寸粗纜繩2根800米,木料木板、長釘若干。隨行的吳堡城官員帶領技術幹部進城收集、定製造橋材料。

陳海松進城與縣長商量調用民間擺船進行改裝,並進行演練的事情。縣長有些爲難,說船家以船爲生,不好絕人財路,壞人飯碗。陳海松承諾不會損壞擺船,只做局部修改,大軍過後,拆橋還船,所拆木料補償給船家。

勉強同意的縣長帶陳海松再次來到渡口,派人去叫對岸鎮長、兩岸各家船老大過來議事。等了半個多時,人來齊後縣長說了軍方的計劃,講明這是軍務,必須配合。

陳海松則起身向各位船家拱手爲禮,“各位都是水上討生活的,船是你們的命根子,我軍只是途經貴地,卻要驚擾你們的生活,實在是出於無奈。日本侵略者已經佔領平津、正在攻打張家口、大同,很快就會攻入山西。

救兵如救火,如果不能阻擋住敵人,日寇就有可能打到黃河岸邊。支援我軍過河就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不受侵害,家人不受傷害。所以懇請各位船家爲國家出力,爲自己積福,耽擱三天生意,幫助我軍建好浮橋。轉運物資後,原船奉還並贈送木料相謝。”

那位老者起身問道:“修橋極其耗時,豈是三日可行。”

陳海松信心十足地承諾到:“我軍有新式造橋之法,諸位今日交船,明日改裝,後日橋成,大後日就可拆橋還船。我軍說到做到,絕不欺瞞大家。”

那老者與衆人一番商議慨然答道:“大軍過河驅逐倭寇,哦等願意配合,些許損失不在話下,只是很想看看陳將軍如何在三天內建好此橋。”

陳海松見大家願意借船很高興,再次向大家拱手相謝:“抗日不僅僅是軍隊的事,打仗離不開民衆的支持,造浮橋更需要船家的輔助,造橋過程中還請各位船家在船上撐船配合,不過要聽從我軍統一號令和指揮,不得擅自行動。明日大家前往槐樹坪兩岸幫助木匠加固船隻、安放支架,下午幫忙撐船排列順序,做一次演練,後天咱們正式造橋。”

26日槐樹坪河灘上,經過兩天準備的教導師工兵營、獨立旅工兵連的戰士們分散在徵用的兩條大船、50條船上已經清點完攜帶的物資,各就各位。隨着各條船上紅旗舉起,站在河邊的陳海松對工兵營長說了句:“開始。”工兵營長拔起身邊的大紅旗,用力揮舞了幾下。

建橋點上游兩條徵用的民用渡船從兩岸相對出,在船工幫助下向對岸漂流而去。各自拖着一條拴在岸邊柳樹林裡的長長的粗繩駛向對岸預定地點。幾十名工兵抱着手脖粗的長長的纜繩邊拽緊邊隨船放繩。十幾個船家或划槳或撐船控制着船隻向對岸紅旗處駛來,終於順利抵達河邊。

戰士們跳下船頭,拖起粗繩拉到河邊柳樹林裡,在提前標定好的幾顆粗壯大柳樹身上繞了一圈套在絞盤上,幾個工兵轉動絞盤,粗重的纜繩漸漸從河中被拽起,懸垂在河面上。兩繩相隔七米被拽緊繫牢。

兩岸負責控制纜繩的工兵搖動紅旗,報告指揮部纜繩已被拴牢。工兵營長再次搖動紅旗,上游兩岸等候已久的40艘木船依次駛離河岸,按昨天演練時規定的位置序列划向河心,班長們大聲指揮着水手用長篙控制着航向,工兵們反向揮動工兵鍬,控制船減對準懸垂在河面上的粗繩上每隔四米一個的紅色漆點。近了,兩名戰士放下鍬站在船頭伸出雙手,抓住纜繩讓船停下,合力將兩條粗繩分別固定在船頭船尾。

一條又一條船靠上了繩索,有的一次成功,準確定位,有的不得不費勁劃回上游,再一次邊漂流邊調整方向再次定位。兩岸負責控制纜繩的工兵在岸邊觀察員的報告聲中,及時放鬆纜繩,使每條船都能和纜繩固定在一起。

一個時後,40條船終於被長長的纜繩牢牢地固定在河面上,略顯彎曲一字排開煞是壯觀,而船上的工兵、船家已是汗流浹背。

工兵營長最擔心的一個環節終於順利完成,長出了一口氣,看着40條船上全部舉起紅旗,興奮地再一次揮動紅旗。

船上的工兵接到指令,擡起早準備好的3根4米長5寸見方的方木向右側船隻伸過去,各條船上左舷上的戰士伸手接過,搭在每條船上提前裝配好的木架上,由隨船而來的木匠通過卡榫固定結實。很快船與船之間就由這些方木連成一體。

各船都舉起紅旗後,木匠、工兵們拿起帶來的2米長1寸厚的木板橫放在3根方木上,揮舞着錘,用釘子把木板和方木固定起來。水手們向上遞送木板,多餘的十條船往來穿梭爲各處運送木板、鐵釘。

橋面漸漸成形,空擋處被漸漸補齊,當最後一根長釘鑽進方木,戰士身邊豎起紅旗時,兩岸的戰士和圍觀的兩省羣衆對着瞬間出現的4米寬的長龍出一片歡呼。

工兵們把繩索拴在各船木架伸出橋面一米的木欄上,形成橋面上的護欄。而兩岸的工兵揮動鐵杴取土在橋面與河岸間堆出道路,浮橋終於架設完畢。

西岸剛抵達不久的陳昌浩、李卓然、王樹聲等第八路軍幹部、,以及東岸前來迎接的山西總動員委員會主任、保安司令續範亭中將、山西省公開工作委員會記、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總隊政委薄一波以及離石、柳林地方官員無不震驚,如此高效快,僅僅4個時平坦寬敞的浮橋就建起來了。

一個連的步兵一列縱隊持槍跑過浮橋,除了輕微的顫動搖晃以外,安然無恙。過了橋的戰士在橋頭一百米範圍內散開建立起警戒線。

各船上的木匠、船家水手、工兵對橋面上下所有連接部分仔細檢查以後,再次舉起紅旗,工兵營長第四次揮動紅旗,告訴橋面施工人員可以離橋。橋面上的工兵紛紛跑向西岸,水手船家、木匠則回到東西兩岸,看着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龐然大物,像是在做夢一樣,直到岸邊警戒線外自己的親人、鄰里、鄉親向他們出歡呼時才滿臉幸福和自豪地迎接讚美。

教導師警衛營兩路縱隊走上的大橋,同樣安然無恙,很快通過河面,在更遠處建立起阻擊陣地。

陳海松命令滿臉汗水的工兵部隊休息待命,命令工兵營幹部在橋頭向準備過橋的各部隊講解過橋注意事項,爲防止馬匹受驚,用布矇眼。

處理完雜務,陳海松陪同陳昌浩帶領兩部將領跟隨戰士們邁步上橋。浮橋鎖河、天塹通途,身邊戰士魚貫而過,腳下黃河奔涌咆哮,前面是抗日前線,身後根本,此情此景令衆人佇立遙望,無不頓生豪情——

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後一頁——

如果是某章的最後一頁

第593章 稻田讓步第218章 兩島合作第173章 顧祝同和板垣第370章 國籍問題第353章 死不瞑目第116章 漫天血雨第378章 各打各的第91章 抗日誓師第8章 回到張掖第146章 安慶會師第267章 延安的反應第46章 主持決戰第101章 廬山3第622章 慶祝大會第53章 劍指晉綏2第17章 表裡山河第551章 堅守玉山第649章 興安騎兵師第100章 大高尖上第380章 全線遲緩第211章 自我救贖第429章 知恥後勇第23章 抗聯楊靖宇第555章 天不助我?第169章 爭奪皖南南第69章 各方反應2第206章 烈火焚魔第26章 戰術推演第50章 準備決戰2第481章 有些可惜第456章 冤家路窄第74章 按我們的設計來打第12章 紅軍的主張第398章 激戰官場村第83章 演習1第388章 逼出來的毒計第6章 阜新煤礦第368章 新疆的歸屬第435章 有實力纔有合作第56章 嘴邊的肥肉第639章 如出一轍第70章 簡單化處理第122章 製造混亂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395章 談判放人第30章 送他們下地獄第442章 粵西擴軍第541章 粵東兵團第636章 聯合起來第三百五十部六章 小野部隊第47章 攻入魔窟第311章 錢到處都有第481章 有些可惜第203章 鬼子的報復第66章 拿下包頭第87章 國際友人第363章 課題研究第217章 南澳島第24章 接收平型關第5章 謀劃勝利2第281章 人事變動第137章 激戰瑞昌第21章 壽一來了第600章 核心問題第128章 國葬哀榮第82章 比拼技術第19章 統帥部的決心第39章 會合第182章 他更冒險第620章 社會組織第654章 日軍後撤第561章 奪佔金華第267章 延安的反應第258章 陝北留守兵團第216章 琉球父老第321章 磨刀霍霍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624章 洗雪恥辱第532章 慘勝第591章 八路軍的影子第277章 東條英機的分析第33章 張網第53章 決戰3第512章 遠方的朋友第206章 烈火焚魔第198章 火車自己跑了第209章 飛翔在寶島上空第584章 原則底線第23章 大意了第6 百六十一章 蘇軍落敗第86章 演習4第636章 聯合起來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61章 延安會議2第471章 空中斬魔第602章 恩威並用第137章 激戰瑞昌第316章 平心靜氣第82章 張靈甫受窘第83章 演習1
第593章 稻田讓步第218章 兩島合作第173章 顧祝同和板垣第370章 國籍問題第353章 死不瞑目第116章 漫天血雨第378章 各打各的第91章 抗日誓師第8章 回到張掖第146章 安慶會師第267章 延安的反應第46章 主持決戰第101章 廬山3第622章 慶祝大會第53章 劍指晉綏2第17章 表裡山河第551章 堅守玉山第649章 興安騎兵師第100章 大高尖上第380章 全線遲緩第211章 自我救贖第429章 知恥後勇第23章 抗聯楊靖宇第555章 天不助我?第169章 爭奪皖南南第69章 各方反應2第206章 烈火焚魔第26章 戰術推演第50章 準備決戰2第481章 有些可惜第456章 冤家路窄第74章 按我們的設計來打第12章 紅軍的主張第398章 激戰官場村第83章 演習1第388章 逼出來的毒計第6章 阜新煤礦第368章 新疆的歸屬第435章 有實力纔有合作第56章 嘴邊的肥肉第639章 如出一轍第70章 簡單化處理第122章 製造混亂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395章 談判放人第30章 送他們下地獄第442章 粵西擴軍第541章 粵東兵團第636章 聯合起來第三百五十部六章 小野部隊第47章 攻入魔窟第311章 錢到處都有第481章 有些可惜第203章 鬼子的報復第66章 拿下包頭第87章 國際友人第363章 課題研究第217章 南澳島第24章 接收平型關第5章 謀劃勝利2第281章 人事變動第137章 激戰瑞昌第21章 壽一來了第600章 核心問題第128章 國葬哀榮第82章 比拼技術第19章 統帥部的決心第39章 會合第182章 他更冒險第620章 社會組織第654章 日軍後撤第561章 奪佔金華第267章 延安的反應第258章 陝北留守兵團第216章 琉球父老第321章 磨刀霍霍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624章 洗雪恥辱第532章 慘勝第591章 八路軍的影子第277章 東條英機的分析第33章 張網第53章 決戰3第512章 遠方的朋友第206章 烈火焚魔第198章 火車自己跑了第209章 飛翔在寶島上空第584章 原則底線第23章 大意了第6 百六十一章 蘇軍落敗第86章 演習4第636章 聯合起來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61章 延安會議2第471章 空中斬魔第602章 恩威並用第137章 激戰瑞昌第316章 平心靜氣第82章 張靈甫受窘第83章 演習1